时间:2016年2月19日下午

地点:京都府

灵山护国神社

从城南宫出来后,下一站去了灵山护国神社。虽然没有查过确切资料,不过名字里有“护国”两字的神社,祭祀的好像都是近代现代的英灵,有些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有些则是二战时期的。

我此番造访该神社,则是因为正好旅行出发前在读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司马辽太郎的《坂本龙马》小说。虽然读起来不及同作者描写新选组的《燃烧吧!剑》这么精彩,但以书中描写,坂本龙马也是制定了“船中八策”乃至推动“大政奉还”,并也影响到了其去世后不久江户城无血开城的人物,是时代进步力量的代表角色吧。

继续阅读

 

新海诚自认为他的几部作品所要表达的基本主题都是相同的,即年轻人在遭遇困难时的表现:既可以努力克服困难,又或者也应当给自己一段放松休息的时间,不要过分勉强自己。

以上这段话,是2014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上海日本国领事馆新闻文化中心内举办的《言叶之庭》鉴赏会上,皮乐中国的青木先生介绍新海诚创作想法时提到的话。

一直以来,总觉得新海诚的作品主题是“异地恋”,无论是《星之梦》越趋遥远的电波通信,还是《秒速五厘米》或是《言叶之庭》,作品中的一对角色都有一种距离感——哪怕是即将上映的新作《你的名字》也似乎是如此:有些是实际生活空间的距离感,另一些则是社会身份意义上的差距。

然而,青木先生口中新海诚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却是归结为“遇到困难时的态度”这一主题。仔细想来,这与之前我对新海诚作品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直到,我读完了新海诚所著的《秒速五厘米》的这本小说。

小说与电影相比,第一部分大致与电影相同,第二部分则补充了一些花苗的个人心理,至于第三部分的故事,则在电影基础上扩充了很多。原本电影第三段的时间就较短,更何况还有配合《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乐曲的画面剪辑效果,因此真正的连贯叙事部分大概不足10分钟。与之相比,小说不仅给出了电影中仅露出几十秒身影的第三位女主角水野理纱的姓名,甚至还提到了远野贵树从种子岛来到东京后,在水野理纱之前结识过的两位女友的交往片段。

不,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在我看来,新海诚所著《秒速五厘米》小说,对电影第三段最大的扩充,在于它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远距离恋爱这一主题,而扩增至了个人对工作、对社会的麻木情绪状态。一个词语忽然浮现于我的意识:“异化”。我对这个词了解不深,但经过一番网上搜索的初步了解,觉得这个词可以准确地概括新海诚在小说中补充的这一部分的内容:当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之后,劳动者不再向古代那样从自己劳动中获得自我认同,因此劳动者产生的劳动成果,成为了异于劳动者自身的东西。以我浅显的认识来举例,也就是说:古时劳动者种田种出来便是自己的口粮,手工艺人更是可以从劳动创作中凸显自己的技艺、经验并塑造自己的品牌。但是在社会分工时代,劳动者都是为他人在打工,劳动者所付出的时间(生命)凝聚出来的产物,成了资本家的商品,并不属于劳动者自己的生命了。劳动者失去了对劳动产物的认同感,以及从其中获得的收获感。

继续阅读

时间:2016年2月19日上午

地点:京都府


旅游的行程终于到了第七日,是本次行程中最后一个整天(而写作本篇的时候我都已经在准备夏季的旅游了),当日的安排是在京都市内观光,走一些比较常规的景点——以似乎不怎么常规的方式?

 

继续阅读


(图片转自阿拉善SEE 官方公益店
之前查找公益项目的时候,总觉得中国的公益项目偏重于对人的公益,对贫困者的救助——然而我却不太喜欢人类。另一方面,也会有关于环境保护、乡村农业的公益项目,但却大多是以公益的名义在出售农产品。我倒是怀着浪漫的心情,期待能支援一些不卖产品、用于支援环境保护的公益项目。

因此,本月,我找到了这个名为“一亿棵梭梭”的项目。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名为“阿拉善”的沙漠地区种植一种名为“梭梭”的植物,起初我还以为这个梭梭是一种昵称,后来查了一下,这是比较正式的名称——藜科梭梭属梭梭种的植物。

啊,好多梭。

当然,这个“一亿棵梭梭”的项目LOGO上的植物形象很可爱,也是符合我心意的因素。所以本月就以支持这个力图在沙漠上培植梭梭这种绿色植物为内容的公益项目了!

我把这本《福岛核事故真相》书翻到封底,发现它被归类为纪实文学,印象里我很少读这类书,而经常读的则是幻想文学,或是知识类、学术类的书籍。

读完这本纪实类书籍,给我的感觉很不错。以来自多方面的回忆为基础进行采访并力图还原当时福岛核电站相关的几个指挥场所的情况。

翻阅2011年3月11日的饭否微博,我当时写下的是这样一段话:

“午睡醒来听到日本强烈地震的消息,本以为日本抗争能力很强,但好像各方报道来看也挺严重的。祝福这个国家,还有在那边的人们吧。”

然而其事对于311东日本大地震,以及后来对福岛核电站造成的核事故,我在读本书之前并不了解,更没有主动详细地去了解。只是听新闻报道时听说“那里有什么”,以及看一些日本旅游推广媒体中为了让大家放心而叙述的“那里没什么”。但到底那里“发生了什么”,现场的人们又是怎么应对的、做了哪些努力、进行了哪些抗争、碰到了哪些阻碍……直到读这本书之前,我只能说是作为一个外国人而模模糊糊知道个轮廓——知道一两句概括性的话而已。而这本书则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将那种地狱一般的现状记述了出来,当然也记载了在其中奋力抢险的人们。

继续阅读

在被完结的《迷家》迷了一头雾水与不满情绪后,我看完了2016年4月新番的第二部——《熊巫女》。

这部作品在豆瓣上的评价并不算高,但我倒觉得这部日常番轻松简洁,也就熊与巫女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日本的一些现状:城乡发展与认知差别、少子化、偶像追星的形式化、地区振兴等等……并且还有一个特色:作品清澈地表现出了人情世故间的暧昧性。我这里用了一个“清澈”,是指作品的表现方式简洁却又通透,本作善于在日常场景中构建起一个小矛盾,然后将它放置于人心,并让角色表现出种种言不由衷的话语。

作品中塑造了四个主要人物形象:巫女小町(雨宿まち)、熊阿夏(クマ井ナツ)、雨宿良夫以及酒田响(酒田 響)。以“说话方式是不是暧昧”来分类的话,我想可以把四人分为两类:小町和良夫都是有话直说,考虑顾忌面较少的类型,其中又以小町为代表;而阿夏与响则是属于有较多思想顾忌,因此也往往言语中表现出浓重暧昧,甚至言不由衷的情况。阿夏的言不由衷集中于他对小町的期待,响则主要表现在她对良夫的暗恋情愫。

继续阅读

时间:2016年2月18日上午

地点:兵库县

说到兵库县,大家会想到什么呢?首当其冲的一定是兵库北,是吧?不知道兵库县当地有没有好好利用这则微笑画面的效应,来宣传一下当地呢?

其实兵库县也是神户、明石、姬路、宝冢等市的所在县,神户有港口及异人馆村,明石有天文台,姬路则以姬路城闻名,宝冢当然是剧院。而“热血”的代名词,大名鼎鼎的“甲子园”也是位于兵库县的西宫市。对我而言,第一次知道兵库县这地方,则是因为它是Fate的圣地之一。

继续阅读

时间:2016年2月17日下午至夜间

地点:京都

接着上回,大半个白天从京都出发,坐列车前往三重县参加伊势神宫的祈年祭,浏览了外宫、内宫及月读神宫之后,下午也坐列车返回了京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