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All posts for the month 3月, 2009

高中时因语文课之故背过些东西,大致也就是课本里的几篇古文段落而已,当时很是反感,也没少和语文老师闹别扭……不过现在发现背一些文句确实有用,思考问题时想到,感叹古今无二;或是在写文时用到,也可平添一番雅趣。自入大学以来,似乎就没怎么背过东西了,所以脑海里存留着的、反复用到的还是那么几句高中时的课文。

于是现在想来该再背些什么。

怎么选择篇目呢?首先是要兴趣,没有兴趣的事干嘛去做?

然后是“无用”,不具有学科领域的专业性,最好这些句子没有特定的用处,但却在哪儿都可能用上。所谓无用而无所不用,是也。

最重要的是熟悉,要我原先就已经有些熟悉的文字。因为我很不擅背书,要是拿篇陌生又拗口的来背,那岂不是自找麻烦么?

最后,篇幅也不能太长……

目前选了以下一些,这几天斟酌一下,然后背其一二:

《飞鸟集》 泰戈尔,择其50首,中英对照。

《道德经》老子,择其20篇

《楚辞·九歌》
经常逛我博客的同学们大家也帮我参谋参谋吧!

最近又买了一小批书,向大家做个汇报吧:

《叔本华思想随笔》。之所以会想到买叔本华的作品,是因为上次买的《地狱的思想》里提到叔本华吸收了佛教中的一些思想。于是就想看看东方神秘主义之大成的佛教思想,在这位西方哲人那里会嬗变成怎样。
《妖非妖:神话中另类人物的前世今生》。一本的书介绍了神话传说中十几种妖怪的书,刚才看了第一章人鱼,感觉有广度但缺乏深度和系统性。说起来作者好像是成都人,让我想起了电脑商情报编辑部及Trpg的一些网站,好像成都市奇幻文化比较发达?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在我上次写《书的地狱、时间的地狱》不久之后,在当当网上发现了它!看来我确实需要读这么一本“读书之书”了。
《法国农村史》。因为看了《狼与香辛料》而想到去了解一下的书。

——————————————————————————————

最后,其实还预订了《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不过结果当当无货告缺,没买到。

2007年3月26日~2009年3月26日,wildgun开博两周年。wildgun百度空间开启两周年纪念 - wildgun - ???

 

那是两年前,在这样晴雨不定春意盎然的时节,我在此空间发表了第一篇博客,那是我在踩下的第一个脚印。当时只是怀着试用的心情而随便写了些什么,却没有意料到在今后的两年里,博客,这方寸之间竟如此融入了我的生活。

一年前写总结帖的时候,空间访问量才过3W,如今已逼近13万(128659)。时间的轨迹随着这数字,像春藤一样地蔓延开来。

老生常谈的一句话:

在此感谢访问过我空间、正在访问我的空间以及在不久的将来即将访问我空间的朋友们!

希望在今后的一年里,我和大家也能继续在这里想着,说着,讨论着,分享着……

就我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粗浅理解,它说的是这样一个道理:适者生存。

2月的博客里提到说买了些花籽。前几周将最便宜了葱种了下去,算是测试一下气候是否适宜植物发芽生长。

大概过了一周多的时间,就有见发芽了,现在花盆中可谓是绿意盎然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做一项工作:移盆。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播种的时候为了保证一定量的出芽率,所以会以较高的密度播种,等到苗长到一定高度时,为了降低密度(换言之就是提高每颗苗的空间占有量),则可以将一部分移出,载入其他盆中。当然,如果不想移盆也可以,那就不得不将一些多余的苗压入土中,而降低密度。

这是一件很残酷、很无理的事,就是要在一定泥土范围内的N棵苗中牺牲N-1棵的方式来保证其中1棵的良好生长。而判断标准则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是一个农民,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种植经验来拣选出优良的苗而压掉劣质的苗,对于我这样纯粹是种着玩的人而言,判断的标准完全是我个人喜好,比如苗的形状能否取悦我,甚至是它离我的远近。

在这时,我成了“物竞天择”中的“天”,根据我毫无益于植物生长的判断来给它们限令生死。而它们的基因能否传播至未来,所依据的标准在此时此刻居然仅仅是我个人毫无根据的喜好。

返观我们自身,我们所沿着走来的进化之路,又是否也如此荒谬呢?

当我们的祖先还是古代人时,也许他在一场官司中生存下来的理由仅是当天早上见过判官一面;

当我们的祖先还是动物时,也许它生存下来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胆小而没有出去和同伴狩猎而幸免被猛兽吃掉;

当我们的祖先还是植物时,也许它生存下来的原因仅仅是自己的果实并不丰硕所以没有鸟儿来啄食;

当我们的祖先还是海底的三叶虫时,也许它生存下来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道闪电没有劈到它而是旁边那个体积较大的倒霉三叶虫……
所有充当“天”这一角色的生物,所持的选择标准都无异于我选择压掉哪棵苗时的随心所欲,如此往回望去,漫漫进化路途显得何等无理、荒谬与充满随机性。而我们作为目前最为进化的物种,又如何来评价进化之合理性,及我们未来进化的方向与进化过程本身的意义?

我们适天而生。天,本身是否合理?老子曰:“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

何谓“入木记”?

有个成语叫做“入木三分”,是说王羲之写字笔力过人,透入木材三分。后世用以象征对事物描述清晰、分析透彻。

最近发现,写文章、写设定、编故事,要做到“入木三分”不容易,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的生动的描写能力,而所观察、所描写的对象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即:生活的基础。

为啥会最近才想到呢?起因是这样的,前一阵加入了一个写剧本相关的群,和剧本负责人讨论起一个设定为“学校话剧社新成员”的女性角色的剧本主要矛盾时,我就着自己cos社团的一些经验与经历,提出了不同于负责人原设定的想法。负责人回复说:“……不愧是经历过社团风浪的,想到我所没想到的原因。”

诚然,这句话虽然确实让我有些沾沾自喜,不过也确认让我意识到了生活基础素材的重要性。我不知道写奇幻写科幻的作家们是如何取得生活素材,或是如何练就凭空想象就可以将古希腊、中世纪、未来、宇宙、时空穿越等主题信手捏来的超级脑内补完功夫并加以细致描写。(不过就算是《狼与香辛料》的作者支仓冻砂,也是经济系科班出身。)照我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积累一些生活基础吧。

所谓“入木记”即是我所记录的一些生活上的经验,当然不是普通的生活,而是较为小众化的生活。比如cos,等。

再者,“入”亦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入”,是指这些生活都是我亲自体验的,没有体验,不得经验。当然,部分有所提炼夸大,部分经验尚为肤浅。也不会很多,毕竟我生活有限也并不丰富。若是让经验更为丰盈者贻笑大方,也是我咎由自取了。

记之,是给自己准备素材库,也希望大家能撷取通用。

其实是饭否作为独立的模块,且是Flash的方式出现在了我的博客上。

今天上饭否,里面介绍说百度空间也有支持微型博客的模块了。

地址:http://act.hi.baidu.com/widget/info/10381

从此,饭否可以不再以png的形式寄居在“其他”模块底部,而是以独立Flash的形式成了一个模块,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访问、订阅我的饭否,如:

订阅wildgun

订阅饭否到抓虾

《关于我》模块备份,日期:2008.09.13 - wildgun - ???订阅饭否到鲜果

《关于我》模块备份,日期:2008.09.13 - wildgun - ???订阅饭否到Google

 

——————————————————————————

饭否Flash模块制定功能详见:

http://fanfou.com/badge

http://fanfou.com/badge/step3?bsp=baidu&type=flash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对人格有过这样的分类模型:本我、自我、超我。

根据我的理解:

本我,是本能、欲望的集合,是原始的兽性,遵循快乐原则,企图以此指导人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善的集合,是社会准则,是崇高的伟大的追求,但也因此过于“禁欲”而远离了人性本身,它也企图指导人的行为。
而自我,就是我们所表现出的人格特征,它将本我压制至潜意识中,仅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部分满足,它又向超我靠近,试图接近超我的理想。

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

于是,我借用这个分类模型,来讨论职业之选择。

我将自我类比做职业,本我类比做兴趣,超我类比做他人对我之职业期望,外部环境则是现实。

在这里,对人格的争夺,变成了对人一天的时间的争夺

“本我”——兴趣,同样遵循快乐原则。要求当事人将大部分时间用以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满足本能与欲望那样,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
“超我”——他人的理想,来自父母安排,来自爱人的期待,来自孩子的憧憬,都是他人对当事人职业的期待。或是父母希望当事人能继承家业;或是爱人希望当事人能从事高薪或稳定的工作;或是孩子憧憬着当事人成为社会中光鲜的职业。——总之,超我是来自社会上他人的理想标准。
“自我”——职业。在择业时,就如同自我要面对三个暴君一样,择业也要面对三个暴君:兴趣、他人的期待、现实情况(如自身学历、就业形势等)。

在这里,可以发现一个及其相似的类比:自我压制本我,使之无法达到意识层面,只能停留在潜意识。同样,职业压制兴趣,使之无法成为一天内大部分时间的内容,而只能是业余可怜的几个小时的活动。在这里,工作时间就是意识,业余时间就是潜意识。

听说过度压抑本我,会造成精神分裂……那么大概生活里只有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则变成了工作狂人乃至工作机器……

于是接下来让我们主要来看看职业与兴趣的关系。其实这是我今天想说的主题,也是我所举棋不定的困惑。

兴趣和职业:兴趣只遵循快乐原则,职业则另要平衡现实与他人的期待。

我常考虑,也与不少熟人、朋友乃至辅导员讨论起这个问题:要不要把兴趣作为职业?——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没有勇气这么做。

无此勇气,并非是害怕失业——因为我在择业前就在考虑这个问题,那时还没工作,所以谈不上失业——而是害怕失去兴趣。

毫无疑问地,若是将兴趣当作职业,纵然可以使职业快马加鞭奋发前进,使兴趣对职业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力,但同样职业对兴趣也有一个消极的反作用力:即职业上种种消极的情绪感染并影响了兴趣,甚至因为职业而对兴趣产生反感情绪。这是很可怕的事!兴趣是人生中美好的、珍贵的、有形的梦;但兴趣不是信仰,不及信仰那么根深蒂固,而且我也不认为真的像周杰伦《稻香》中所唱的“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这么可以随随便便换而毫无惋惜。

在我看来,因为让兴趣变成职业,而丧失了兴趣,是极其得不偿失的。

因此,我的兴趣不会是我的职业,我的职业也不会是我的兴趣。(补充:这就是说,我不会把兴趣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就像我不会把最好的mp3带出门听,因为我曾经被偷过一个!)

回到弗洛伊德的模型上来看:
若一个人的职业与来自社会与他人的期待是相符的,并且于公众是有益的,在我看来,这人是有福的,我称之为:事业。
若一个人的职业与兴趣是相符的,而且并未丧失兴趣,这人是有福的,我称之为:自我实现;
若一个人能在现实中实现以上三者的统一,在我看来,这人是万福的,于公于私,他都是成功者。

以此祝福每个正面临职业思考的人吧!

http://match.lansin.com/cs/zy/pictestzy/pictestzy.html

我的测试结果

求知若渴的思想者

性格简笔画

你长得很像一本百科全书,懂得很多事情的来历、事物的构成,甚至连街上第3个转角阿婆茶叶蛋的制作方法,你都知晓。这是因为你一直涉猎的东西很广,而且聪明,分析能力很好很强大。

我思,故我在。你的求知欲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你心底的为什么早已经超越了十万个,为此你从小就打破不少人的砂锅,将答案追问到底。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你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成就感。

你独立,富有怀疑精神,不会轻易同意别人随口抛出的观点,难道真的“牙好胃口就好?”,切!才不会人云亦云般的相信这鬼话。你总有些自己独到的见解,你的想法总是那么有厚度。

生活中,你的注意力经常聚焦在探索未知的事情上,较少会留意到身边的人和活动。对你来说,与其去参加聚会狂欢,不如一个人呆在独立舒适的空间里,思考、钻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嗯,你有些宅男宅女的倾向。

爱情扫描仪

有些人总是把求知的眼光伸展到了几十万光年外的宇宙,却对自己和身边人的关系很少去用心。你对人际关系的不感冒和你要命的内向是你感情路上绊脚石。但是一旦你的心上人发现了你的内涵,不亚于发现了一个所罗门宝藏。

你满脑子里装的百科知识以及时常会冒出来的新奇想法会让你瞬间变的魅力非凡,思想的火花就此点燃熊熊的爱情火焰。不过,切忌不可将高科技的导弹火箭当作丘比特爱情之箭。每天都和你的异性朋友谈论这些高深莫测的玩意儿,会给人装B的感觉。

一般来说,如果你是男生,那些小鸟般叽叽喳喳的女孩子和你不来电,就不要浪费精力了。如果你是女孩子,那些内敛、家庭观念强的人一般是牵着白马你找的人。

注意问题

埋头钻研,也许是你的兴趣,会让你体会到成就感。可是,在一个重视人际关系的环境里,如果全然忽略人际关系的经营会限制你的发展。毕竟,我们其实都要通过向别人学习、与别人交流来提高自己。

发展方向

你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那些要求具备智力或分析才能,并将其用于观察、估测、衡量、形成理论、最终解决问题的工作非常适合你。

如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系统分析员。

远望那陌生的黑森林——读《挪威的森林》后片语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前言

这四天晚上,都在读《挪威的森林》,本是看到近一百页就搁下的书,却在周一偶然间又翻开,被书所吸引着分了4个晚上读完。
读它的缘起似乎是在与一个赴日留学的校友兼网友聊天时受推荐的,既然受了推荐并且没有反对的因素,就买来读了,说实话在之前我只是大约听说有这么本世界名著,印象中还是欧洲人写的。(实则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

片语
看完总要写些什么的,我这人记性不太好,把握能力也不太好,所以不写些什么出来的话恐怕会忘记,甚至连忘记也谈不上,只空有对书的一份心情却没有感想。落笔成文,再烂也是一种记录。
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去了几次百度贴吧挪威的森林吧,想了解一下大家对其的感想,不过看着吧友们各个都谈感想说体会分析得头头是道讨论时有理有据……我是没这个能力。也许我本就不擅长做细化讨论,又或因为习惯了ACGN人物简单的符号化,而无法对《挪威的森林》中全然不同的角色做什么把握。

于是,感想就成了“片语”,即片面之语,又语言之零片。

文字与翻译

我喜欢这本书的什么呢?首当其冲的应当不是其中“刻画的人性”、“揭露的社会现实”或是“对于无奈现实的沉默”这样很深刻的内容,我喜欢的东西很基本:文字与翻译。

《挪威的森林》是极富画面感的,无论是酒吧、书店、宿舍还是精神病院;无论是清爽澈蓝的天空、如露流泻的月光还是烂漫过度的樱花;无论是直子的低声细语,绿子的音容笑貌还是渡边失魂落魄的旅程,我都能轻易想象出来。——被这一层次所吸引,可能意味着我文学欣赏能力尚为肤浅。
最富镜头感的画面,我认为当属最后当绿子问出“你现在哪里?”时,文字如长焦镜头由近拉远,视野忽地从渡边个人拉伸向了他的周围、街道与社会,将他从故事主角变成淹没在喧嚣城市荒原中的一个个例。

再者,村上春树的文字风格让我想到了新海诚,像他那样很会布光,着色;用景,置情。
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两句,让我颇有新海诚般的感觉。很巧的是,都是“绿子线”的。(——应该说:都是关于绿子的故事片段。不过这里借用了galgame的用词,称之为:绿子线)
“我意识到:这个初秋午后瞬间的魔力已经杳然逝去了。”
“咖啡沁人心脾的香气,在午后幽暗的店里酿出亲密融洽的气氛。”

最后但不可或缺的是作为翻译的林少华先生。《挪威的森林》能让我读完,与翻译的成功不可分离。

有一种心物二元论,即将人分为灵魂与肉体。在这里,我更愿意将这种二元论转化为:一个人所处的立场(肉体),与他所关注的立场(灵魂)。
在评价此书中的人物时,我还想引用另一二元分割,是以书中精神病院为代表的,与以书中学校宿舍为代表的,两者的二元论,姑且称之为“自我”与“社会”吧。前者与后者同样都是有问题的(?),不过,按照玲子的话来说:“我们的正常就在于知道自己的不正常。”

作品中的一些人物,我择感兴趣的随便说说吧:

渡边,本作的主角。他所处的是社会,关注的是自我。他具有强烈的自我孤独心理,但也因为和不同的人接触而仍保留有社会性。

学校宿舍,就是他仅存的社会性的维系场所。无论是搞笑人物“敢死队”,还是风华正茂的永泽,虽然说不上是谈心,但总能聊上几句,交流一些想法。而故事后期渡边退宿之后,他就近乎完全地脱离了社会进入了自己的屋子中。

绿子,一个普通的典型的女孩。她所处的是社会,而所关注的是渡边——更准确的说,是渡边残存的社会性的一面。对于渡边来说,她是“社会”向他伸出的手,认识是在学校,会面地点也都是公共场所或是绿子家的书店。遗憾的是绿子从不曾了解过渡边的内心,正如她从没有踏入过渡边的住所一样(无论是学校宿舍还是后期租住的独舍)。她是渡边与社会的亲密,同样,故事末尾视野放大至社会的过程,也是在与绿子通话时进行的。她,在我看来就是本文首句所引用的“有时见日”——“挪威的森林”中叶间缝隙里偶见得的灿烂阳光。

直子,一个既不普通也不典型的女孩。她所处及所关注的都是自我,或是被她认定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如渡边,如木月,如她已故的姐姐……她就这样被自己囚禁在了森林中、森林的井底下。在月光之下,她的轮廓显得完美、超凡脱俗,但她的美是基于严重缺陷而表现出的异样之绚丽,一如白化者凌波丽纯赤色的眼睛、女神的微笑与自爆前的泪。终究她去往了不会衰变不会寂寥的伊甸园,与她的亚当——木月——一起,死去。

不得不说,这本书里涉性的部分太多、太露骨,也太出乎寻常地自然了。也不知是作者风格如此,还是日本青年事实如此。尽管说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歇斯底里是与性息息相关的,但全文中涉性片段实在过多且部分并非必要的了。

好在,在如此多的性情节中,总能找到一些与性无关的事。

首先,是直子与木月,他们是童贞的,正如上文做出的比喻,他们是伊甸园中的亚当与夏娃,青梅竹马彼此童贞。

再者是渡边,他有一种凌驾于滥性生活的保守,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他睡过的女人有七八个,但这些都是属于“一夜情”性质的,可以想象甚至连对方名字都不曾过问。他对所爱之人都是很保守且的,对绿子对直子,都没有发生直接的性关系。至于玲子,在我看来他不曾喜欢过玲子,只是出于对长者的好感。

最后是永泽,他睡女人倒不像是满足性欲,更像是他在实践征服的欲望,就像他对社会对人生能强烈地提出个性鲜明的观点,无所顾忌。他是社会性强者,他需要的是征服。

异世界

对我而言,这是一座来自异世界的陌生森林。

书中提到的许多的许多,我只能做空泛的想象,但却无法同体大悲般地体会。比如渡边的无边悲寂,又如精神病院“神经质”与“快乐”双重叠加的奇异氛围,再如学校中谈天论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是日本的革命学潮。

这些,很可能我永远无法感受——如果我未来的岁月如我之前的生活一样、未来的社会风尚与之前也大同小异的话。
尾声:若再有缘

在百度贴吧看到吧友们介绍自己看了5、6遍,甚至有10遍之上!我想,若我有机缘再次重读的话,我会将一些优美的句子摘录下来。至于体会,慢慢来吧。

wildgun

2009.3.19~20

今天偶尔间回顾了一下:

小学阶段:N次班会小品,1次学校演出相声;

初中阶段:班会小品;

高中阶段:朗诵比赛、闪亮拍档(师生合作)比赛;

大学阶段:合唱比赛;

5次cosplay登台表演比赛。

也不知道这样的表演经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算不算正常?还是说——表演是我潜在的兴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