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All posts tagged 心理学

妄想之所以以妄想,除了那些经不起逻辑、物理及常识检验的妄想外,大部分妄想都是有可能变成现实的。妄想也回忆的一种。而妄想之所以成为妄想,是因为妄想者不仅仅记住了妄想的内容,还额外地记住了妄想的创造过程——即妄想者知道某一段回忆是由自己妄想出来的,而非真实的。

如果有一种方法,能使妄想者记住妄想的内容而忘记妄想的创造过程,那么只要这妄想经得起逻辑、物理及常识的检验,这段妄想对于妄想者来说就成了真实的回忆。

——读轻小说《欢迎加入NHK》至一半时想到的。

 
先说当当网。怒,今天买当当网的书,发现包装盒松散,当即就有不好的预感,果然——打开后发现离盒盖最近的两本书的封面及往后的几十页已扭曲得变形。幸好再往下的7本书安然无恙,也就没有过多追究。看来,问题是出在包装和快递环节上的。

这次的地狱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精神治疗,或是心理咨询。为何如此呢?经常逛我博客的大家应该不难了解,我最近(其实也有2、3个月了)在参加论坛团《活死人的黎明》活动,我扮演的是精神科的医学生宇文乾巽,剧情中公认的CP是一位患有妄想症的少女三间梦瑶。虽说人家本来是没精神疾病的,但无良的GM为了故事开头把PC凑在一起而丢入精神病病房之后就再也没管她也没有再塑造她的形象与精神状态,不过我还是想深化梦瑶的形象,并从中体现宇文乾巽的医学生身份。于是,为了更好地展开相关剧情,我需要了解一些现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及实践手段。

好,来看这次买的书:

 

《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这本书买回来后才发现,是“哲人石丛书”系列的……这套书给我的印象是文字比较冗长,翻译也比较晦涩的……这本也果不其然地如此。昨天翻看了第一章的前几节,虽然有一些段落跳过了,但总体来说还是尚可,可以阅读。只是作者对精神分析学的藐视与对生物学性质的心理学大加肯定和赞扬,让我一时半会儿无法接受。

继续阅读

昨天,似乎我发现了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事,没有之一。那就是:来自自己的背叛和损失。

金钱、亲友、爱人、地震、财物……其他任何人或事物的背叛和损失,哪怕是整个社会及世界,都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说他们的背叛和损失不会带给我们很大痛苦——诚然,损失了这些,可谓是世界上最痛苦最悲剧性的人了——然而,以上列举的这些,都是“身外之物”,都是不受我所控制的。所以,对于以上这些的背叛与损失,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它们自始至终都不属于“我”。

然而,只有一件事物的背叛和损失是作为“我”而言不可理解的,那就是来自自己的背叛和损失。

 

自己如何背叛和损失?我想世界上99%的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无法理解,甚至连想都不去想,都不曾去怀疑何谓“来自自己的背叛和损失”,但实际情况是: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或将要经历这一可怕的事。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可见,连这位怀疑论者也认为世界万物一切都可能是假的,都可能背叛与损失,唯独不会背叛与损失的是自己。

弗洛伊德却告诉我们:“人类的自负心理遭受过科学的三次重大打击。第一次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让我们知道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开创“进化论”,证明人类仅是动物界的物种之一,生命并不是由上帝创造的;第三次就是精神分析,告诉我们自己未必能成为自己的主宰。 ”

昨日因故查了一些精神病学及致幻剂方面的资料,加之以前亲友之间有人去世的经历,以及自己的一些经历,下面我就来说说何谓来自自己的背叛和损失:

比如精神分裂症的表现症状:幻听、幻视。能听见与看见本不存在的事物,而且这些事物是常人不可理喻的:“看见一只手、半边脸、没有头的影子,灯泡里有一个小人等。”(百度百科:精神分裂症)但即使周围人指出其不合理处,患者自己甚至对幻视之异象还会继续坚信其确实存在。

比如致幻剂的使用,可以使人性格产生极大变化,时间、空间感产生错位,看见物体运动的残影、发光变幻的几何图形。

再比如我的一个家属的肝昏迷病状,因为肝脏的病变导致丧失解毒功能,从而毒素进入脑中,对大脑产生不良反应,使人嗜睡、昏迷、意识障碍、语言迟缓、不能进行简单绘图等等……

接下来说我自己的一个经历,和上面比起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也足够让我感觉到自己的背叛和丧失的可怕了:前一个月我食物中毒,呕吐。在呕吐的一瞬间,我的意识似乎涣散了一秒钟,然后随着呕吐的结束而复原。因此契机,我意识到:最可怕的事不是任何东西的丧失,而是来自自己的背叛与损失。

最后,最严重的自己的背叛与丧失,就是死亡。

我们欢笑、我们感叹、我们悲伤、我们愤怒,我们思索、我们嫉妒、我们爱慕、我们仇恨……我们一切的情绪都是基于“我”的存在而存在,而“我”是与生俱来的,从未怀疑过“我”会背叛与丧失。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发现,“我”会因为物理、化学、药物性的作用变得不受自己的控制、感受到不可理喻的事物、甚至听命于他人摆布、以至“我”的全然丧失不复再有……

这样的可怕,对“我”而言的终极可怕的事,我想,这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最为可怕的事了。

继续阅读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对人格有过这样的分类模型:本我、自我、超我。

根据我的理解:

本我,是本能、欲望的集合,是原始的兽性,遵循快乐原则,企图以此指导人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善的集合,是社会准则,是崇高的伟大的追求,但也因此过于“禁欲”而远离了人性本身,它也企图指导人的行为。
而自我,就是我们所表现出的人格特征,它将本我压制至潜意识中,仅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部分满足,它又向超我靠近,试图接近超我的理想。

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

于是,我借用这个分类模型,来讨论职业之选择。

我将自我类比做职业,本我类比做兴趣,超我类比做他人对我之职业期望,外部环境则是现实。

在这里,对人格的争夺,变成了对人一天的时间的争夺

“本我”——兴趣,同样遵循快乐原则。要求当事人将大部分时间用以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满足本能与欲望那样,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
“超我”——他人的理想,来自父母安排,来自爱人的期待,来自孩子的憧憬,都是他人对当事人职业的期待。或是父母希望当事人能继承家业;或是爱人希望当事人能从事高薪或稳定的工作;或是孩子憧憬着当事人成为社会中光鲜的职业。——总之,超我是来自社会上他人的理想标准。
“自我”——职业。在择业时,就如同自我要面对三个暴君一样,择业也要面对三个暴君:兴趣、他人的期待、现实情况(如自身学历、就业形势等)。

在这里,可以发现一个及其相似的类比:自我压制本我,使之无法达到意识层面,只能停留在潜意识。同样,职业压制兴趣,使之无法成为一天内大部分时间的内容,而只能是业余可怜的几个小时的活动。在这里,工作时间就是意识,业余时间就是潜意识。

听说过度压抑本我,会造成精神分裂……那么大概生活里只有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则变成了工作狂人乃至工作机器……

于是接下来让我们主要来看看职业与兴趣的关系。其实这是我今天想说的主题,也是我所举棋不定的困惑。

兴趣和职业:兴趣只遵循快乐原则,职业则另要平衡现实与他人的期待。

我常考虑,也与不少熟人、朋友乃至辅导员讨论起这个问题:要不要把兴趣作为职业?——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没有勇气这么做。

无此勇气,并非是害怕失业——因为我在择业前就在考虑这个问题,那时还没工作,所以谈不上失业——而是害怕失去兴趣。

毫无疑问地,若是将兴趣当作职业,纵然可以使职业快马加鞭奋发前进,使兴趣对职业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力,但同样职业对兴趣也有一个消极的反作用力:即职业上种种消极的情绪感染并影响了兴趣,甚至因为职业而对兴趣产生反感情绪。这是很可怕的事!兴趣是人生中美好的、珍贵的、有形的梦;但兴趣不是信仰,不及信仰那么根深蒂固,而且我也不认为真的像周杰伦《稻香》中所唱的“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这么可以随随便便换而毫无惋惜。

在我看来,因为让兴趣变成职业,而丧失了兴趣,是极其得不偿失的。

因此,我的兴趣不会是我的职业,我的职业也不会是我的兴趣。(补充:这就是说,我不会把兴趣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就像我不会把最好的mp3带出门听,因为我曾经被偷过一个!)

回到弗洛伊德的模型上来看:
若一个人的职业与来自社会与他人的期待是相符的,并且于公众是有益的,在我看来,这人是有福的,我称之为:事业。
若一个人的职业与兴趣是相符的,而且并未丧失兴趣,这人是有福的,我称之为:自我实现;
若一个人能在现实中实现以上三者的统一,在我看来,这人是万福的,于公于私,他都是成功者。

以此祝福每个正面临职业思考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