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All posts for the month 2月, 2009

最近,看见几条新闻,都是关于在手机或者其他数码设备上运行Windows早先版本的。于是我也开始怀旧了,不过因为技术境界还没那么高,只好在VM虚拟机里玩玩。

说起来我还是第一次安装Dos……

 

欢迎屏幕

 

磁盘格式说明

 

协议确认框

这……微软居然也有软件是遵循GNU协议的,太神奇了!

 

这个应该是检查分区。

 

创建Fat32分区……

 

重启

 

写入主引导扇区

 

安装目录

 

完全安装/DOS命令/最小DOS系统

 

安装信息确认

 

安装过程,忽然发现和XP安装一开始的拷贝安装文件的过程的界面何等相似!

 

征询是否要显示MS-DOS的logo,真神奇,怎么今后Windows的logo就问都不问直接显示了呢……

 

安装成功!

 

重启

 

MS-DOS启动画面,看起来是Photoshop新手P出来的……

 

启动后的界面

 

“Edit”,Dos下的文本编辑工具

 

还是支持鼠标的。看,字符串所指的那个方块就是鼠标光标。

 

如果很早之前就玩PC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这个一大串提示文字

 

没错,这就是经典的fdisk分区工具。

以前还有个中文的fdisk,我就经常用。现在英文版的基本上都忘了,所以就没有进行下去……

 

这是我学的第一条Dos命令:dir

这是Dir命令的帮助文件

 

dir列出C盘文件

恩,截图到此为止,因为然后我又安装了Win3.2……

本月起至下月末,每周有两天被安排到图书馆的图书采编部工作,昨天和今天就是首二日。

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选择、采购书籍、杂志、音像制品,然后进行编目,再递交给流通阅览部。简而言之,是买书和编号的部门。(——当然这是极简的非完全概括)

这两天的工作内容令我深刻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应用普继程度的落后,于是直至今天中午为止,本文的题目打算写作“实践中深感计算机应用普及率低下”之类的话题。

此话怎讲呢?这两天的工作是:拿着一沓杂志订单,还有一本订阅目录,依次核对两边的书籍是否对应。然而因为订单是按照编号升序排列的,而目录是根据字母升序排列的,所以我就用了近两个工作日的时间,完成了800多条中文杂志及200多条外文杂志的对照工作。

想到高中数学老师说过:人因为想偷懒,而发明了种种科技产物;又想到了大学程序设计老师说过:计算机最适合做重复的事了,所以有什么重复的事就交给计算机做吧。

是呀是呀是呀!这核对杂志条目的事,完全就是Excel里排序一下两个窗口并排着看,就能搞定的;再说得抽象一些:即是对两个字符串集合中元素存在且唯一存在的映射关系的确认。这种事情何必要我花2个工作来做呢?于是我当时就得到一个结论:此处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率太低了,图书馆的工作仍像上个世纪甚至再上个世纪那样低效率地进行着。进而,“将计算机技术像福音一般带入这里,提高此处的工作效率”这样的想法伴随着无中生有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命感”油然而生……

可是,就在下班前的最后一个小时,带我的老师向我演示了用电脑进行采购的流程,骤然给了我180度的反转印象:

书籍从采购到入馆都是在网上进行的。而且并非是像当当网那样网页式的小规模采购,而是以专门的软件读取图书公司发来的保存着庞大的书本信息的.iso文件,再在软件中选择书本,甚至连确认买书都不用与对方进行语言联系,而是通过软件直接发送采购列表。

原来这么先进!看来在这里的工作内容,有一部分已经完全被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承担,而另一部分则还是滞留在人工、敲章甚至写卡片的“古典”时代,计算机技术应用程度之悬殊差异可见一斑!
最后顺带一提,在地狱里呆久了也是有好处的,比如今天就很荣幸地获得了地狱的部分选择权——其实是老师要我把想看的书和推荐的书列出来发给她,她会考虑将我提交的书单加入图书馆的采购书籍列表中!于是今天当场就提了《南怀瑾选集》一套十册……

花籽

情人节那天,以及上周买了几包花籽,今天都送来了。

以前初中时就很喜欢种花,不过无奈家附近的花鸟市场拆迁,后来又喜欢上了网络,所以就渐渐不种了。

时隔近7年的今年春天,似乎想种些花了,便买了些玩玩。
香蜂草、迷迭香、薰衣草、蒲公英、雏菊、鸢尾花、牵牛花……

今年春夏,我要看看

那躺在回忆的院落一角花丛中的女人;
那把编织的枝冠戴在自己头纱上的新娘;
那将植物熬制成迷药的炼金术师与将植株描绘在羊皮纸上的草药学家;
那创作了洒满一路芬芳香草一曲思想之歌的乡村诗人……
我要看看,他/她们眼中的那些花儿是如何成长的。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Ⅻ!Ⅻ了呀!其实Ⅻ是个在神秘学上很重要的数字。想想中国的地支、欧洲的黄道星座的数量吧!

这次买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及一定的盲目性

所谓目的性,是指许多书因为看了《狼与辛香料》的小说后,对中世纪社会的着眼点从剑与魔法的奇幻世界,转移到了现实世界中较为普通人的生活:商人、旅人、教士、匠人……他们的经济活动,他们的生活习惯及他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惧……本次有3本书是围绕这个主题。其实还有一本《剑桥中世纪插图史》(分3册,每册50+元以上)因为太贵,而且之前买过《剑桥西方哲学插图史》也并非那么有趣,于是就暂搁了。

第二个目的性的主题是犹太教。

另外,很明显的还买了一些学习的书,有些基本属于盲目的……

这次要抱怨一下当当的服务质量。

送来的有些书有些看起来比较脏(倒不是二手的,而是库房里存放很久了),并且还有缺页!缺页就缺了两页,换也不是,不换也不是……

祭司与王制:凯尔特人的爱尔兰(公元400-1200)。以上两本属于为了上述第一个目的而买的书。说起来这套丛书的名字不错,叫做:“生活在遥远的年代”(What life was like)。

一本由日本学者所写的,介绍蕴含在日本神道教、佛教与文学中的地狱思想。有趣的是,在下一本书《楞严大义今释》的卷首语中,南师怀瑾就提到日本佛教已丧其佛教主旨……

近来南师怀瑾没有成新书,于是就买了这本他以前的书来读。会买楞严经的缘起是前些时日很随意地在网上看了个南师的教学录像片段,其中提到楞严经中佛陀与阿难“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的典故,我第一反应就是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式的绝对怀疑论很相似,于是便想买来看看。

这本……冲动盲目而买。众所周知我英语很烂,买这本书的东西也并非那么纯,有点像淘金者那样,把一辈子的家产全豁出去了去淘金,梦想着采到金矿一夜飞黄腾达。同样,买这本书对我而言就是像淘金者般冒险地去买了看一看,希望能找到一种自己有“灵感”的语言,不过买来后翻来一看……

这个,最近在学视频编辑。听朋友说AE做的东西最后都要在Pre后合成……

买来了解了解,基本上是一本资料集,文学性较弱。

CCNA,其实领导上学期就推荐我买了,不过我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兴起而读兴落而伏。最近也是因为貌似有些兴趣了所以趁着这鼓风浪而购买的。

名字上写的很大,不过从昨天翻阅下来的情况来看,介绍的并不是很系统……

如题,艺妓。其中文字和图片都很OK,没有阅读障碍。

最近在自学视频制作。看网上一些讨论说做视频之前要“打草稿”,而这种草稿的表现方式,就是传说中的“分镜图”了。

最后想问一句:有没有读者因为看了我的《书店即地狱》系列,而去买书的?

中午去吃饭前夕,并不遥远的另一间办公室传来了呼唤我名字的声音,然后,一封信封署名为“上海市地方税务局”的信件送到了我的手上。

看到信封,先是一阵心疑+心惊,试想,我好像没和税务局打过什么交道呀?12万年薪我还早得很,而发票刮奖区里层写着的也永远总是“谢谢您”这样万年不变的客气话。

拆开信封,展开的信纸标题上赫然两行蓝色黑体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
左下角还有用隶书印的“感谢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以及夹杂着几个我不识的单词的英文:“Thank you for your contribution to China’s flourishing and prosperity! ”

哦!原来我是纳税人了!印象中在网上看见“纳税人”三个字,总是和民权、经济有关,更为有趣的是,昨天晚上我还在考虑在《十字之门》世界里该如何设定国家的税收制度,没想到今天我就成了现实世界的纳税人了。

此时的心情是光荣还是虚荣呢?是为记。

今天早上下雨,打车上班。刚上出租车,司机就问:刚才旁边那个不是你老婆啊?我还以为你们一起的呢。

于是囧,回想一下刚才站在身旁的那位女士,貌似年龄35+,反正已是“少妇”阶段……于是我赶紧回答:拜托,我才2X岁。(沪语:帮帮忙哦,我则有捏几岁。)

然后司机回了我一句话:你好像很有封建思想的嘛。

对话就此结束。
首先,在我印象中封建时代的男男女女是早婚的,而非晚婚。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我看起来有那么老吗?!

/me 惊讶!
/me 摸脸!!
/me 囧!!!

然后,今天办公室大扫除时,发现办公桌桌面深处有一些掉落的头发……

昨日,我再次感到,“书店即地狱”不仅仅是一句调侃的话。有些时候,面对书的选择时的彷徨,就像是在无明地狱的行尸走肉一般。当然或许这个比喻并不确切,不过昨天确实再次体会到了买书时涌起的负面情绪——绝非对书的反感。以及,时间的地狱。
可能是受到长假之后假期综合症的影响吧——从小学起我就很讨厌开学——这两天心情一直不怎么样。昨天在当当网选书时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书,但又很想买一些书,不过回头一看身边、桌旁、凳子上,已经堆满了许多之前买的书,便又觉得应该看掉一些再买。虽然每天、每周都会看书,而且去年以来看完了至少十几本不同类型的书,但购书和看书的比例永远像我BT下载的动画片那样供大于求。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想买书。这就让我想起了去年这时候还没接触网上书店时往往每个月会有一天去上海书城,从1楼逛到5楼再逛回1楼,反复看反复选拿不定主意最终买个4、5本回家。

这就似乎是有些强迫症了?!

在百度百科上是这么描述强迫症的:“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

这么看来又不是很像,因为买书不是一种“毫无意义且不合理”的事。我觉得存在这样一种无明彷徨的情绪,多数还是归因于对知识的渴求——用一个态度更强硬的说法便是:对知识的占有欲。因为无知,进而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足够的知识(有些是翻译太糟糕,有些是文章本身没什么知识养料,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知识吸收效率低下),于是便焦虑便迫切地想要占有更多的知识。

这样,就构成了书的地狱。

刚才百度了一下“买书强迫症”,“找到相关网页约9,400篇”,看来和我情况差不多的人也有很多:)。

然后就想到了和小L(也就是原来的DisDreamer,他最近改名了……)以前讨论到的,世界由“信息时代”转向“注意力时代”的问题。书,即信息;选书、购书、读书,是对信息的选择,也就是对注意力的管理和分配。如果面对信息爆炸——在这里的体现是面对一大堆书——且信息价值良莠不齐的情况时,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时,便会像步入了无明地狱一般彷徨。记得怪盗基德说过,能实施障眼法的的不仅仅是黑暗环境,过高亮度的光照一样可以使人无法看清事物。
说完了书的地狱,再说一下时间地狱。

不知为何,最近看书或看动画片时,总是很在意时间。一集25分钟的动画片,往往看了10分钟就去关注播放器的进度条,脑子里想着:怎么还没结束、怎么还没结束。

其实也并非感到无聊和枯燥,但总是觉得要是能在更短时间内看完这一集或动人或伤感或搞笑或精彩的动画,那我就可以有更多时间去欣赏别的动画作品。这种荒唐的想法就造成了明明很快乐的时间却又希望它加快流逝。

我想大概也是由于在有限时间内对知识占有欲的过度,及注意力管理不善造成的吧。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快餐文化之弊端,而我正受到它的侵蚀。不过对于每天只有5小时闲暇时间的我而言,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而休闲则成了寄托在普洱茶、红酒或咖啡中的奢望。

今天好不容易玩上娱乐通的《红楼梦》了,于是记录一些玩的想法吧。

首先我是个没读过《红楼梦》的玩家,这样似乎看起来很不爱国,或者很没有文化底蕴……不过想想也好,反正游戏剧情中的男主角也是“穿越”到贾宝玉身上,所以对贾府情况一概不知的。

当然,另一方面AVG游戏也没玩过多少。
那么,说下引起我初次游戏(大约玩了3个小时)注意的问题吧:

首先,是游戏运行环境……这个要大说特说的了。这个游戏不支持Vista x64,还不支持虚拟机……折腾了半天,最后没办法,只好在自己原来的一台笔记本上玩了上去。

其次是鼠标,感觉彩色变化的鼠标与游戏画面风格很不契合……而且有一种幼稚感。

再次是人物……人物太多了吧@_@……虽然我对《红楼梦》原作中的人物数量之庞大也有所耳闻,但作为游戏小品而言,或许该适当删减一些……

目前有印象的人:林黛玉、薛宝钗、花袭人及其他三个宝玉的丫鬟、贾宝玉的外婆、贾父、某姥姥……差不多就这些了,估计只占见过的30%。

然后要说的是引擎,似乎在处理人物层和背景层的时候是分开的,常常能看见:人物层是淡出淡入的,而背景层是按照遮片效果(mask)消失的。不知为何不做成人物层和背景层都同时且同效果地消失。

另外,不知道在一开始表现贾宝玉头痛而使用的“扭曲”画面,是引擎根据正常的图片即时处理的,还是PS波纹化效果后的素材。

最后,某些CG有些崩……

总体上来说,《红楼梦》给我的感觉是很不错的,之前兰迪姐姐也向我推荐了它。文字所塑造出的环境,比起日式AVG中一些无法理解的冷笑话及打岔,《红楼梦》则显得更为亲切。

不知道等我玩完了之后还会产生什么新的感觉,以及对上面这些初玩的感想有什么变化。不过现在就推荐大家玩吧!

娱乐通《红楼梦》专区:http://www.gamebridge.com.cn/Home/gamezone/red/

今天是寒假末日,也就是寒假的最后一天。当学生的时候总会以此为末日来临而变得沮丧好一阵,没想到现今成了教工依然如此。以前学生时代,总是认为开学最高兴的是老师,他们从此又可以面目狰狞地继续上一年的调教工作,现在看来,老师也有对寒暑假后开学的不适应。

似乎寒假容易让人变懒,以至于博客更新的频率也变低了。在此感谢在寒假期间仍持续关注我的大家!

值得一提,博客已经由“平安夜——正月十五”的红色边框主题变回了原本的紫色主题,而且背景图片也已经更换,是由KIDSFansChannelBBS的yagami所鼠绘的女仆装版南燕老师。此外,他/她还画了南燕老师的旗袍版、军人版等……全套制服诱惑啊!!!

那么,接下来以分列小标题的形式,来对本次三周又两天的寒假做一个流水账式的回顾吧。

【无聊的开端】

恩,确实,我很少在博客上写消极的事,不过这次寒假的开端确实很无聊的。
因为从去年下半年起cos停了trpg也停了,所以这次寒假一开始没有做什么设想,从而变得无聊。

人一无聊,就容易开始乱想。
不知是因为寒假开端那阵看了《清明–每个少年终将死去》这篇婉婉忧伤文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居然连着几天想到了死。

正如文中所说“人生是一个终极绝望的悲剧;人们所要做的,只是不断地把注意力,寄托于一些暂时的目标……”,一放寒假暂时失去了目标,于是就开始考虑那个“终极目标”了。顺便一说,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不错,脑海里第一反应出的是神秘园钢琴曲的《Songs from a Secret Garden》。

与世界的温存使我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这个终极绝望,然而每每想起时又感到大地深处的黑暗与寒冷。

当然,我这里说的“想到了死”,并不是说去计划着自杀——请大家放心,我还没这么大的胆子……——而是对死亡这一“终极绝望的悲剧”做一些理性的,甚至哲学性的思考,说起来,这件事情我在高二就开始做了,只不过更多的时间处于暂时遗忘的状态。

之后,想到了南怀瑾的诗:“何必赌城始论赌,人生都是赌输来。”

这期间,我确实是无聊过度了。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续】

记得去年寒假,以“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的精神,打算去把下载了没看的动画片补完,结果也没看掉多少。今年继续!

印象中今年看掉的有:《傀儡师左近》、《染红的街道》、《北斗神拳 天之霸王》、《Chaos;Head》、《十字架与吸血鬼》……算是比较成功了。

【电脑游戏】

电脑游戏方面,因为前期的无聊,所以找出了优盘里的红白机模拟器,把几个游戏都通关了。

至于galgame方面,近日应该是《参加第四使徒开设恋爱模组实验团之实验报告》完成一周年!把去年此时的文字看了一遍,想写些什么,不过终究没有动笔。

其他也玩得不多,FateHA与SchoolDays因为汉化或是时间的原因,没有玩到底。一直期待的《红楼梦》听说不错,但无奈既不支持Vistax64也不支持VM虚拟机,只好暂且束之高阁。

目前设想着在情人节那天重新开始玩《秋之回忆2》,不知道有没有这个缘分。

【TDC杀人游戏】

1月末,和TDC的人出去玩了杀人游戏,没想到还是挺正规的一个场所,玩了一下午,尚未尽兴。

而后,就隔三差五地在网上杀人了,找了个比去年更先进的杀人平台,可以用语音来聊天,这样就可以边听着大家亲切的声音边判断话语中的暗示与漏洞了。
【《狼与辛香料》】
恩!在荣荣(TDC约修亚coser)的推荐下,买了1——9卷《狼与辛香料》,感觉很不错,阅读起来毫无障碍(除了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除了让我回味并更深入了解了罗伦斯和赫罗两人的性格及旅途一路细节外,更拓宽了我的涉猎面,让我对经济学及社会学有了新的想法与兴趣。

【wildgunと书的旅途】

寒假又买了好多书。如果与《狼与辛香料》中罗伦斯来做类比的话,我也是在作一次旅行:两大主题是ACGN与CrossGate。我的商品是书、我的动力是好奇心,我为追逐着对知识的兴趣,就像商人追逐利益,而我的旅途,大约是这么在学问的城镇间展开的:

因为EVA而去关注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又因为《图腾与禁忌》而将眼光拓展到了宗教,而后深入哲学,进而是佛法与中国文化;
又因为CrossGate中家族的建立,而不可思议地对管理学有了兴趣;
接着因为学习的需要而大量采买计算机类图书及游戏设计图书;
现今,又因为《狼与辛香料》而令我开始关注与商业及社会领域的知识……
若是回首,当看见一路的丰收吧!

【《十字之门》】

最后是继续不确定地预告一下《十字之门》,《十字之门》仍在制作中。

前几天分别与艾伦希亚还有DisDreamer,以及上个月与莫斯·哈尔索夫彻夜长谈了游戏中不同方面的问题……

就在刚才,我还在为《十字之门》填补索奇亚古文明这个大坑而写了《关于法兰王国历史上迁都的一些设想.TXT》这个文本文件。
寒假终终,
再过几个小时,看一会儿书,睡一会儿觉,就将迎来新的一天了吧!

于是,我电脑播放的音乐,已经由《Songs from a Secret Garden》变成了《リンゴ日和 ~The Wolf Whistling Song》……

观社区元宵节活动小记而感

今天上午,楼下就隐隐传来了不和谐的锣鼓声,日渐中午声音愈响。于是在群里抱怨说:我家下面在敲锣打鼓的,叫我这个家里蹲怎么活呀!

然后从阳台观望下方,得知是街道在搞什么活动,弄堂上方悬挂着道道苻帖(误)——其实是一张张灯谜彩纸,然后再掐指一算,想来是元宵节活动。

我们社区虽然旧式石库门房子不少,但真正这么热闹、隆重地举办民俗活动,还是第一次,于是下去看看。

节目内容确实不少,仅街道边一排设摊的,就有“黄家沙”点心铺、各种民间手工艺术等,街道中有舞龙队、锣鼓队、抖空竹队,以及打扮成富太太和车夫扮街景的业余演员……街道尾处还搭了个舞台,上面进行着文艺表演。

整个街道那可是人山人海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中的、洋的、攻的、受的(误)……一眼望去,除了表演道具外就都是人了。场面很是热闹,人们脸上都带着或快乐或好奇的笑容,一时间,我忽然觉得,如果在我眼前晃过的这些都是熟人或至少是见过面的,那会不会很有趣呢?摇头摇头,这太不符合家里蹲生活习惯了!

始终,我仍是以一个“参观者”而非“参与者”的态度与身份走入街道的。我所做的只是像拜访土著人的考察队那样观察一种似乎与自己无关的文化活动,而非亲身参与到活动中去。又联想到TDC的SC怀以前在日本游记中提到过的一次日本民俗祭典活动:

“一开始偶们这帮人还有点缩手缩脚,毕竟这样的群舞对谁都是第一次吧。可看到周围的团体跳的那么high,高潮时还一起叫喊,这些深深触动着我们。在带我们方阵的当地人中还有个老伯伯,一大把年纪不知道劳累带着我们不停的跳不停的喊,更是对我们一种极大的鼓舞。慢慢的大家都不那么害羞那么拘谨了,动作也越做越开,跳到兴奋处也跟着一起喊一起欢呼。就这样不停的持续了2个多小时,尽管汗流浃背,尽管手酸脚痛,不过能这样投入这样忘我的跳一回实在很不错!”

(转自SC怀QQ空间)

现在在我看来,日本的民俗活动更具参与性,而且是大众集体共同的参与,而中国民俗活动则偏向于参观,就算是参与,也只是以个人身份进行的。——就今天我们街道的活动内容来看,居民能参与的内容也就猜灯谜、抖空竹及其他几个上海地域的小游戏。都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

然后绕了个弯,去了吴江路。说起吴江路,本是与我们街道垂直的一条上海地标性道路,很是现代化时尚。本来可以直接去的,不过今天街道出口稍堵,就绕了一下。我所住的如此传统的老街竟与现代化程度一流的现代商业街毗邻,真是有趣的事。接下来在肯德基解决了午饭,点了四样食品:老北京鸡肉卷、芙蓉鲜蔬汤、黄金蟹钳(新品种- -+)、中薯条。看着吃着,发现前三样貌似都不是肯德基“经典”的菜目,而是根据中国人的口味改良或独创的。放眼望去,窗玻璃上贴着形如灯谜或贺联的字条,而靠窗的情侣亲亲我我的样子让我想起了2月14日便是情人节这一事实。忽然就想到了近来在读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伟大规模的交流,而非互派传教士或儒生——我们、我们的上一辈乃至更上一辈已然在学术上谈探讨、在生活上感受并在行动上实践了。这个过程还很漫长,就这样继续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中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