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All posts tagged 地震

2024年,新年平安。

嗯……之所以要这么说,因为就在我写这篇博客的约2个小时前,日本北陆地区发生了大地震。还是先祝平安吧。

好,回到一年一度的初笔话题,去年2023年写的是这个字。本嘛,也就是书本的意思。

2023年的确是沉浸在书本中的一年——不不,准确地说,是在与书本有关的事上花了不少时间。不过呢,主要是逛旧书店、旧书展,以及自炊(扫描)。读书的时间反倒变少了。这该反省反省……

所谓,我特意在去年的最后一天,买了一本《ためさるる日》。希望能持续阅读吧。嗯,希望吧……希望。

今年2024年初笔写的是:

据说这是一个日本的「国字」,也就是由日本人创造的,而非源自于大陆的汉字。在日语里,念做:つじ。

于是,我来问问ChatGPT。

继续阅读

我把这本《福岛核事故真相》书翻到封底,发现它被归类为纪实文学,印象里我很少读这类书,而经常读的则是幻想文学,或是知识类、学术类的书籍。

读完这本纪实类书籍,给我的感觉很不错。以来自多方面的回忆为基础进行采访并力图还原当时福岛核电站相关的几个指挥场所的情况。

翻阅2011年3月11日的饭否微博,我当时写下的是这样一段话:

“午睡醒来听到日本强烈地震的消息,本以为日本抗争能力很强,但好像各方报道来看也挺严重的。祝福这个国家,还有在那边的人们吧。”

然而其事对于311东日本大地震,以及后来对福岛核电站造成的核事故,我在读本书之前并不了解,更没有主动详细地去了解。只是听新闻报道时听说“那里有什么”,以及看一些日本旅游推广媒体中为了让大家放心而叙述的“那里没什么”。但到底那里“发生了什么”,现场的人们又是怎么应对的、做了哪些努力、进行了哪些抗争、碰到了哪些阻碍……直到读这本书之前,我只能说是作为一个外国人而模模糊糊知道个轮廓——知道一两句概括性的话而已。而这本书则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将那种地狱一般的现状记述了出来,当然也记载了在其中奋力抢险的人们。

继续阅读

 

半年来听播客,首当其中的便是NHK中文广播。先前几期节目中才听他们回顾311东日本大地震的情况,没想到上周熊本发生了地震,NHK中文广播工作人员也一定很忙吧。因此我就写信留言稍去了问候。内容如下:

各位NHK中文班的主持人:

你们好。我得知九州熊本县地震是在发生后的半小时。想起了前几期《波段情长》采访柳晨老师时他谈到311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当晚中文班组数次更新中文广播中的灾情内容。果然这次我也发现——原定北京时间9点播报的NHK中文广播节目,在10点时又进行了更新加入了九州地震的灾情报道。各位辛苦了——当然也包括在熊本现场传来现场视频的日本同行们。

看灾情视频的一幕让我惊讶:在避难所的房间外,放着一块写有“土足严禁”的告示牌,前来避难的民众就真的把鞋子脱下在门口把鞋子排列成行。日本这个国家的民众,尽管对政策有各种反对意见(我在旅游时就见过几次民众街头抗议),但是他们真的是十分相信社会机构所支撑的秩序啊。

关于海外募捐,有什么渠道吗?第二天我看到Yahoo!Japan推出了义金募捐活动,但不支持我那张中国JCB信用卡。后来我找到一家支持paypal的NPO组织,表达了对他们自发搜救行动的支持。他们传回的救灾照片视频,让我感受到了与受灾当地的紧密联络感。不过这笔资金似乎是只用于该组织的搜救工作。NHK还有什么别的募捐渠道推荐吗?

祝平安——有着熊本城、有着屋久岛、种子岛和JAXA、有着萨摩藩历史以及KUMAMON部长的九州岛!

今天得到回复:

非常感謝您發来的郵件,您的留言将会播放在2016年04月24日星期日的《波短情長》節目里。雖然是短時間的介紹,如果您有時間的話,歡迎上我們的官方网站来收听本期節目。

這裡是我們官方主頁的地址:
http://www3.nhk.or.jp/nhkworld/chinese/top/index.html

此外,其实今天白天看到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已经公布了熊本地震海外募捐收款渠道:http://www.cn.emb-japan.go.jp/earth_quake/earthquake160420.htm

熊本地震 支援募捐

昨天得知日本熊本县发生震度为7的地震消息,是在大约地震发生后的约半小时后。

一个多月前才刚度过311东日本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以“震度7”为条件查看日本的地震记录,向前便是5年前的311、2004年的新潟県中越地震,以及1995年的那场阪神(淡路)大地震。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

继续阅读

上海日领馆3.11东日本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活动

周五那天,我参加了上海日本领事馆组织的3.11东日本大地震纪念活动“知名博主演讲会&小法师不倒翁上色体验”。说起那次地震,对我没什么实际影响,也对当时在日本的几位朋友几乎没什么影响,不过那时也算关注了一段时间。后来新闻渐消,直至去年下半年开始收听日本放送协会NHK的中文广播,近期陆陆续续提到相关话题,这段记忆才渐渐苏醒。

继续阅读

两年前的汶川我还跟着默哀,不过今年已经是反感‘被哀悼’的情绪大于默哀本身了。

大概是因为最近没有关注新闻,以及近一年来清晰地认识到并认同了个人主义的概念。

现在感觉‘被哀悼’和逼捐类似,后者通过媒体造势和发动单位层层向下地敛聚个人财产,而前者则是剥夺每人24小时的部分娱乐权利。(不是全部娱乐权利,因为只是停止公告娱乐活动)

这些权利,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被剥夺,而是应该被保护;都不应该被赋予,而是与生俱来。

同样,个人放弃自己的娱乐时间去进行默哀活动,这同样是权力,但绝非义务。

这几天在看地震的消息,一部分消息越看越感人,比如总理亲入灾区,比如日本友人前来助力;另一部分消息越看越反感,比如对被灾后居民及灾后失去亲人者的采访。

有些采访的记者问什么不好,非要问别人痛处。大概他们认为非要把别人的困难问出来,把别人的痛苦问出来,把别人的眼泪问出来,才能使报道更感人更煽情、才能体现出自己的采访水准。

记得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在07或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记得有个节目就是一群民工子弟以集体朗诵的形式把自己困苦的生活表现出来。

为何这样做呢?是倾诉?

倾诉本就是一种很私密的行为,只有信任的人才会成为倾诉对象。要求/强迫/追问 他人,以使他人将自己的痛苦暴露在镜头前,亿万观众与网民前,公布于天下,于心何忍呢?

为何这样做呢?是关心?

记得以前偶然间看过王刚作为主讲人的节目(名字忘了,吃早饭时看的)。王刚就提到,关心他人,但不要为了关心而故意表现出关心。他举的一个例子是:当面对一个腿部有疾的同学,不要做出一幅故意很关心的样子,问长问短:“哎呀,你真不容易啊,腿受伤了还能如此如此……”这类话在说者一方或许确实是关心,但在听者一方就成了二次刺激与痛苦提醒。王刚的建议是:直接跑过去一拍他的肩膀,很平常地说:“走!打球去。”

物质上给予足够的补助,但精神上无差别地对待,这才是关心。

最后我还想到了一个事例,说明有些记者或采访者真不会提问,或说:提问经过大脑思考,但没有经过换位思考。

《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采访加入中国队的日本乒乓小选手福原爱,问了许多尖锐的问题,如中日关系、个人经济收入来源等……结果把人家17岁的小姑娘问哭了。

随后,“福原爱说,中国记者和日本记者问的问题真不一样。他问,日本记者问什么?福原爱说,问爱吃什么东西啊……”

是啊,人家一个小孩子,一个来中国学习的运动员,何必问那些那么深刻的问题呢?这不是把体育与政治挂钩,又是什么呢?

王志与福原爱的事例详见: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free&flag=1&idArticle=302070

综上,请记者同学们在提问之前设身处地地替被提问者考虑一下。因为你们采访的是平民,而非有所准备、或经历过大风浪、城府深重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