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All posts tagged 日本

如题,继从前在上海世博会埃及馆获赠(买?)到了莎草纸,以及前几年在以色列旅游时在纪念品商店买到的羊皮纸,今天在日本京都的一栋文化保护建筑(重要文化財)内,我摸到和闻到了贝叶经。

不过因为并不是赠品,也不是商品,所以只是拿来手里观察一下。既不能带回,也不能摄影。因此这里只能用文字来记述了。

我拿在手里的一叠大约有7、8张,每一张长约45cm,宽约5cm。上面是用泰国文字写的,而且据说是一种古老的泰国文字,语言则是巴利语。不过我既不懂古泰国文字,也不懂巴利语,于是就对内容没有很在意。笔迹是淡淡的黑色,或者说是灰色。远比上面链接中羊皮纸上文字的要淡,且笔迹线条更为细。

据说在东南亚,能够接触到贝叶经,会被认为能给一家上下三代带来幸运。(不过我当时只顾着观察了,没有考虑这方面的效果……对我来说就是一件比较古老的记录载体。)

每一张的厚度大约1mm,所以整体的重量(或者密度)感觉要比用纸张做成的要轻(密度要低)。因为是用椰子叶做成的,所以能看出横向的纹路。正反面都可以利用,上面都写了文字。且贝叶正反面看不出有什么材质上的区别。(这一点与羊皮纸不同。)侧面边缘被涂上了红色和金色的漆。据说这不是一种固定的款式,而是随地区、随写经者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边缘涂漆式样。比如另外我今天还看到了投影演示中其他贝叶经藏的照片,侧面边缘就是全涂成了红色。而我拿在手里的这一叠则是金——朱——金。在两种颜色相接之处还有交叠。如果用文字字符串来表现侧面颜色的话,就是:

金金金金金金金金金金朱金朱金朱朱朱朱朱朱朱朱朱朱金朱金朱金金金金金金金金金金

请意会一下!

我摸到的这一叠贝叶,据记载是书写于20世纪,也就是19XX年。据说,如果是刚作成的贝叶,应该是平整的,而经过时间久了,叶子就会弯曲。我拿到手里的这一叠就是稍稍弯曲。短边弯曲,长边因为是顺着叶片的纹路,所以没有发生变形。

东南亚地区的贝叶经是椰子的树叶制作而成的,所以我今天还特意脱下口罩闻了闻——并没有什么味道。

另外,在贝叶经表面,左右各1/3处会打洞,用以穿绳。据说在西藏,有用纸张模仿贝叶经的形式书写经文,且尽管不用绳子串起来,但依然会在相同的左右三分之一处留下空白处,既不打洞,也不写文字,以遵照贝叶经书写旧习。

我提了几个问题,包括上面侧面边缘油漆的问题。以及还有:

我问:贝叶有没有用于佛典或圣典以外的文字资料书写的例子?

得到的专家解答是:曾经有用,用于书写法律、国王的命令等等,但是后来因为中国的纸张传入,所以世俗文书记载就改用纸张了,而圣典的书写则保留了用贝叶记载的传统。

我问:我知道佛经的经(sutta)是纵向丝线的意思,而到了密宗阶段,则改为了续(tantra)是横向丝线的意思。这是不是意味着,密宗之前的经典是这样把贝叶横过来写的,而密宗的经典是把贝叶竖过来写的,或是把文字竖过来写?

得到的专家解答是:并非如此。经(sutta)确实是纵向丝线的意思,但并不来源于贝叶经的实物上的丝线,而是指佛法传承延绵不绝的传承,就像是纵向的丝线,是一种比喻的用法。因此,无论是经(sutta)还是续(tantra),都是顺着贝叶上的纤维方向写的,是贝叶横着放,文字也是横写。不过在蒙古,因为蒙古是纵向文字,所以蒙古的贝叶经书写时,会把贝叶竖过来写,同时把文字也竖过来写,也就是说,文字依然是沿着贝叶纤维来书写的。

最后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三藏的藏(pitaka)就是篮子、仓库、容器的意思,这是不是意味着,自佛经在被书写下来之后,才出现用藏(pitaka)来称呼佛经,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样的称呼?

现场得到专家的回答是:目前还不清楚佛经在书写之前,是否有这样的例子。因此也无法排除之前就以抽象的比喻方式,用pitaka来指代佛经,而称为「藏」的这种可能性。

顺便,还听这位专家吐了个槽,说现在人们看到的唐僧画像里,唐僧取回的经典都是卷轴式的。如果是从中亚地区取回的话,那或许还有可能是卷轴,但如果是从印度取回真经的话,那就基本没有可能是卷轴物,因为那里只有贝叶经。

如是我闻。

我终于在春季,又来到了那片地区。这一次,我看到了樱花。

继续阅读

虽然在上一篇博客中,我说自己见识到了计算摄影的厉害之处,但我并没有说我放弃了化学摄影(胶片)呀!

只不过之前的Nikon单反比较重,体积也大,不太方便随身携带。于是在京都的二手相机店里看到一款比较廉价,定位也挺有时代意义的胶片相机——Nikon Lite Touch Zoom 100W(据说是尼康推出的最后一款紧凑型胶片相机),算是「关门之作」吧。

继续阅读

正如我的前一篇博客所说,我最近逛了京都的旧书市,买了一些旧书。其中就有这本《上海戦に輝く皇軍の面目》。

从书本标题上就可以猜想到,这是一篇有关日本在「大日本帝国」时代,记述上海战场上日本军人事迹的书本,并且显然这是一本充满了军国主义思想的书本。从封面上看,其成书日期是在昭和8年(1933年)。从序言上看,内容汇集了在上海战场上战亡的当时「第九师团」与「第十一师团」的事情。序言中明确表示本书是「忠勇美談」,因此根据我的理解,里面肯定有极端偏向的叙事立场以及夸大的虚构成分。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我认为也可以将它作为一份上海近代战争时期的一份资料来看待,而且里面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一些手绘地图可以帮我们了解当时上海的地理情况。我自己就是上海人,因此我想保存并公开这份资料,因此我买下了它,并扫描、公开。

关于这份资料的稀有程度和其他副本:根据这个名为「歴史逍遥『しばやんの日々』」中一篇博客文章的整理,本书是GHQ(驻日盟军总司令)所要求焚毁的书目之一。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网站也没有所藏和公开。此外,美国国会图书馆似乎有一本藏本Shanhaisen ni kagayaku kōgun no menboku不过这个页面好像只显示了书本的数据,并没有公开内容。

继续阅读

前言:秋叶原,好久不见

秋叶原,听到这个地名你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来说,它是ACGN文化的聚集地,也可以被称为圣地。我对这个地名的了解与认识大致来自于三部动画作品,还有一些介绍日本ACGN文化的杂志。最初是一部很早之前在上海的某家电视台上播放的少女战队类动画《秋叶原电脑组》,然后是5pb.的科学妄想系列ADV的衍生动画作品《Steins;Gate》即《命运石之门》;另一部则是我自己这几年很热衷的轻小说改编动画《记录的地平线》。

至于实际走访,在新冠疫情扩散至全世界前的那个年代里,我常常去那里,有目标地参加临时活动;或是随性地浏览中古店、扭蛋机;有些时候甚至还会与偶尔正好同一时期在日本旅游的伙伴一起在那里见个面之类的(我记得自己就和windchaos在秋叶原见过面?)。甚至JR秋叶原站附近的宾馆的位置与价位选择也会成为和朋友闲聊时的话题。

然后,新冠疫情爆发并扩散至了全世界,成为了21世纪的一场大流行病。就在今年夏初接种了2剂疫苗之后,正值日本进入第7波感染高发期间——2022年的8月,我再一次来到了秋叶原。在旅行回来之后,我带着历史考察的眼光,开始阅读一本有关秋叶原这个城区发展历史的书——《秋葉原は今》。在这个图文博客似乎都已经过时,人人都开始做vLog、上传旅游视频的时候,我却开始阅读它的历史,它的发展由来,从书里时而蹦出来的那些较为生硬和具有学术气息的片假名中,我读到了秋叶原的另一面。

你有没有想过,如今的萌え街道秋叶原,其实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城市再开发计划人走茶凉不了了之之后,地域市场向着叛经离道的方向积聚起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呢?《秋葉原は今》就讲述了其成形和变形的故事。

继续阅读

走上街头,去人比较少的地方拿起胶片相机拍照。去年没怎么见到樱花,今年还是想去欣赏一番的。不过还是做好了防护措施啊。

说到防护措施——京都八坂神社的这一对大国主神与出云白兔的雕像从去年就好好地佩戴口罩至今了,真可谓防护彻底!时代赋予了雕像新的意义——这个动作仿佛是在提醒人们除了戴口罩以外还要保持社交距离(笑)。说起来,大国主神本来就是日本神话中的医药之神。

继续阅读

忽然想起一直放在冰箱冷藏室里的一卷新冠疫情前拍的胶卷。

从内容上来看,大致上是2019年深秋红叶季节在北野天满宫、宇治以及后来2020年春季樱花季节拍的一些街景。拍前半卷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到这场疫情,而拍后半卷的时候戴着口罩拍摄,拍完了也不敢送去店里冲洗。

最近才想起来。

于是来发一下这卷特殊时期的所拍的胶片吧。不过我不太喜欢拍人,所以里面并么有记录下带着口罩的人们,只是惯常的风景而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