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All posts tagged 佛教

如题,继从前在上海世博会埃及馆获赠(买?)到了莎草纸,以及前几年在以色列旅游时在纪念品商店买到的羊皮纸,今天在日本京都的一栋文化保护建筑(重要文化財)内,我摸到和闻到了贝叶经。

不过因为并不是赠品,也不是商品,所以只是拿来手里观察一下。既不能带回,也不能摄影。因此这里只能用文字来记述了。

我拿在手里的一叠大约有7、8张,每一张长约45cm,宽约5cm。上面是用泰国文字写的,而且据说是一种古老的泰国文字,语言则是巴利语。不过我既不懂古泰国文字,也不懂巴利语,于是就对内容没有很在意。笔迹是淡淡的黑色,或者说是灰色。远比上面链接中羊皮纸上文字的要淡,且笔迹线条更为细。

据说在东南亚,能够接触到贝叶经,会被认为能给一家上下三代带来幸运。(不过我当时只顾着观察了,没有考虑这方面的效果……对我来说就是一件比较古老的记录载体。)

每一张的厚度大约1mm,所以整体的重量(或者密度)感觉要比用纸张做成的要轻(密度要低)。因为是用椰子叶做成的,所以能看出横向的纹路。正反面都可以利用,上面都写了文字。且贝叶正反面看不出有什么材质上的区别。(这一点与羊皮纸不同。)侧面边缘被涂上了红色和金色的漆。据说这不是一种固定的款式,而是随地区、随写经者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边缘涂漆式样。比如另外我今天还看到了投影演示中其他贝叶经藏的照片,侧面边缘就是全涂成了红色。而我拿在手里的这一叠则是金——朱——金。在两种颜色相接之处还有交叠。如果用文字字符串来表现侧面颜色的话,就是:

金金金金金金金金金金朱金朱金朱朱朱朱朱朱朱朱朱朱金朱金朱金金金金金金金金金金

请意会一下!

我摸到的这一叠贝叶,据记载是书写于20世纪,也就是19XX年。据说,如果是刚作成的贝叶,应该是平整的,而经过时间久了,叶子就会弯曲。我拿到手里的这一叠就是稍稍弯曲。短边弯曲,长边因为是顺着叶片的纹路,所以没有发生变形。

东南亚地区的贝叶经是椰子的树叶制作而成的,所以我今天还特意脱下口罩闻了闻——并没有什么味道。

另外,在贝叶经表面,左右各1/3处会打洞,用以穿绳。据说在西藏,有用纸张模仿贝叶经的形式书写经文,且尽管不用绳子串起来,但依然会在相同的左右三分之一处留下空白处,既不打洞,也不写文字,以遵照贝叶经书写旧习。

我提了几个问题,包括上面侧面边缘油漆的问题。以及还有:

我问:贝叶有没有用于佛典或圣典以外的文字资料书写的例子?

得到的专家解答是:曾经有用,用于书写法律、国王的命令等等,但是后来因为中国的纸张传入,所以世俗文书记载就改用纸张了,而圣典的书写则保留了用贝叶记载的传统。

我问:我知道佛经的经(sutta)是纵向丝线的意思,而到了密宗阶段,则改为了续(tantra)是横向丝线的意思。这是不是意味着,密宗之前的经典是这样把贝叶横过来写的,而密宗的经典是把贝叶竖过来写的,或是把文字竖过来写?

得到的专家解答是:并非如此。经(sutta)确实是纵向丝线的意思,但并不来源于贝叶经的实物上的丝线,而是指佛法传承延绵不绝的传承,就像是纵向的丝线,是一种比喻的用法。因此,无论是经(sutta)还是续(tantra),都是顺着贝叶上的纤维方向写的,是贝叶横着放,文字也是横写。不过在蒙古,因为蒙古是纵向文字,所以蒙古的贝叶经书写时,会把贝叶竖过来写,同时把文字也竖过来写,也就是说,文字依然是沿着贝叶纤维来书写的。

最后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三藏的藏(pitaka)就是篮子、仓库、容器的意思,这是不是意味着,自佛经在被书写下来之后,才出现用藏(pitaka)来称呼佛经,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样的称呼?

现场得到专家的回答是:目前还不清楚佛经在书写之前,是否有这样的例子。因此也无法排除之前就以抽象的比喻方式,用pitaka来指代佛经,而称为「藏」的这种可能性。

顺便,还听这位专家吐了个槽,说现在人们看到的唐僧画像里,唐僧取回的经典都是卷轴式的。如果是从中亚地区取回的话,那或许还有可能是卷轴,但如果是从印度取回真经的话,那就基本没有可能是卷轴物,因为那里只有贝叶经。

如是我闻。

这是一幅我使用AI绘图工具Stable Diffusion(AUTOMATIC1111版Webui)创作的佛画。对,你没看错,这是一副佛教画像(认真脸)。

一句话故事简介:8岁的龙女小萝莉在一瞬间变成了可爱的男孩子,然后成佛了。(出典:《妙法莲华经》之《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稍微详细一些的故事简介:文殊师利去海中龙宫传法,回来后,众人问他成果如何。文殊师利说自己在海中龙宫的传法讲授《妙法莲华经》的效果很不错,很多众生都得到了教化。他还特别举了个例子,说是有一位裟竭罗龙王女,才八岁,已经很厉害了,了悟诸法,功德很高,口才也很棒,已经成为菩萨了。

这时候现场有2个人,一个叫智积菩萨,一个叫舍利弗,他们不太信,先是智积菩萨提出质疑,而就在这时八岁的龙女忽然现身现场。这时舍利弗就上前直接对她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和不信:女性身体很污秽,怎么能成佛呢?

这时龙女拿出一个宝珠,递给在现场的佛陀。佛陀就这样收下了。龙女便问智积菩萨和舍利弗:「刚才我把宝珠交给佛陀,佛陀收下了,这个过程快不快呀?」两人答:「很快。」龙女接着说:「你们看好了,我要成佛,比这个动作还要快。」

于是,现场所有人都看到这个龙女忽然之间变成了男子,然后成佛了。那两个质疑的人也看到了,便也只能默然相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爱的男孩子最棒了!《妙法莲华经》是经中之王。

继续阅读

半年没读发读书记录(其实之前半年在整理《记录的地平线》的资料,这一个月读了还挺多。

读完:

书名 ISBN
文芸作品例解 故事ことわざ活用辞典 978–4871381536
2.5次元の誘惑 4 978–4088823379
2.5次元の誘惑 5 978–4–08–882355–3
図説 一度は訪ねておきたい!日本の七宗と総本山・大本山 978–4413045308
2.5次元の誘惑 6 978–4088824642
図解仏教宗派がよくわかる本 978–4569695808
叶えたい夢の見つけ方 978–4394990031

「大愿悉成满,百福自庄严。」这是粉刷在上海静安寺墙外的一句话,不知语出何处。不过自从我那年在市西中学参加高考,连续三天看到这句话时起,我便记住了它——从宗教的角度,或是从世俗的角度。

前天也就是5月25日,我参拜了日本岐阜县华严寺,作为「西国三十三所观音灵场」的最后一站,在本堂前合掌行礼时,我默念了这句话。历经两年的巡礼路线参拜,点点滴滴累积起来,到这里画了一个句点。其实不仅如此,其实最近——也就是今天——正好是我第一次到访日本的十周年的日子。10年前也就是2009年的5月27日,我来到了日本进行了5天的旅行。当然,当时我一句日文也不会,也是与家人一起,还有翻译陪同,完成了《秋之回忆》的圣地巡礼。记得十年前的这一天晚上,还与父亲一起打车去了秋叶原,拍下了在日本的第一处观光照片:

你看,我有保存数据的习惯,我能找出10年前的照片来。

然后,这十年间,日本虽然是「停滞的二十年」~「停滞的三十年」,但以我亲眼所见证、从时事新闻中所读到的,也有不少值得回顾的变化:东京申奥、大阪申博、311东日本大地震、熊本地震,以及去年关西的豪雨,以及今年度的改元。

我自己呢?也应该是一年有一个大概的生活主题,一年有一些变化吧。如今想来,既是历历在目,却也感慨过眼云烟,如《秒速五厘米》最后的电车交道口场景,车厢一节节地从眼前掠过,而又向着远方飞驰而去。它起初是江之电的车厢,然后是山手线、是冲绳的单轨,接着是SL人吉、是天地……记忆如同列车飞驰而过,发出轰隆的响声,然后离去,留下空荡的轨道空间。旅行亦是如此,来来回回,似有所得,却不可言说,终一无所获而达至臻,便可拈花微笑。佛家云:「过去心不可得」。

真要问我旅行中有所收获吗?答曰:有。

真要问我旅行中收获到了什么呢?答曰:无。

似有若无,逍遥游心。

咳,还是来说点人话,不说那么虚的了。

今天既然是十周年嘛,本着游心的态度,去了趟京都北面的真如寺。倒不是寺院本身和我这十年有什么关系,只是御朱印上有个「十刹」字样。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指禅宗制度的五山十刹制度。不过以汉字来联想,也可以解释为十个刹那间。

试着回想一下过去的一年、两年、三年、五年……若说每一年有个什么主题的话,应该是当年最大的事、最难忘的经历或是最显著的变化?思绪里每一年的回忆有多长?一刹那。

于是,今以游心,参拜「十刹」。

2019年3月15日来到日本,发愿巡礼京都洛阳三十三观音,当日在第一番所顶法寺六角堂关门前一刻参拜并领受御朱印。一路步行(除了回宾馆和用餐来回利用交通工具)直至3月19日上午在第三十三番所清和院满愿。

有什么感受呢?

于身外——

我参拜了三十三所,觉得各寺发展水平不一。有些寺院香火鼎盛,甚至已经是日本国内外皆知的著名旅游场景——比如清水寺、六角堂、东寺等等。还有一些寺院,境内宁静雅致,大多参拜者还都是日本当地人——比如「御寺」泉涌寺、今熊野观音寺等。还有一些寺院,借助当寺历史因缘以及流行文化的兴盛,近两年也在日本国内外特定年轻人族群中小有名气,比如与新选组有关的壬生寺、与《平家物语》有关的六波罗蜜寺。最后还有一类寺庙,让我感到很遗憾,庙宇建筑还在,但看上去经营不善,几乎没有参拜者。

甚至还有一些没落到寺院连门都进不去,庭院狭小,只能在门外参拜并招呼寺方授予御朱印。比如位于东福寺站附近的法性寺。这家寺院在《源氏物语》特别是最后《宇治十帖》里出现过两、三次,见证了匂宫、薰君、大君、中君、浮舟等人为情所扰,往返于平安京市区与宇治之间的经历。尽管《源氏物语》是虚构故事,但其相关寺院如今却参拜无门,实在可叹。

又,其实洛阳三十三从其各番御朱印右上角番号图章来看,印样并不统一。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洛阳三十三所发展不一的样态吧。

于自身——

我觉得满愿,以及之后将要申请的「先达」称号挺合适。这个称号从其字面上来看,相比于信仰层面的追求,更侧重于表述行为上的成就。因此在不用持戒、但行参拜即可,简单易行,放低了作为宗教行为的门槛难度。实则,也未必层次肤浅。佛教或者其他印度宗教里业的概念,就包含了身业,也就是行为。佛教中一些较为极端的做法,甚至还有烧身供养的案例。例如传说中玉兔的原型在印度传说中就是以身投火供佛。当然,这种极端的做法放到现在来,是不可取的了。但是把几天时间安排在巡礼佛教寺院上,把自己的时间、见闻放在安排在巡礼上,我想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身供养吧——用亲身经历来了解佛教的过程。可以说,洛阳三十三所巡礼是简单易行,没有许多精神和行为上的戒律,但是却也因此能让大众能更加轻松地把对佛教的了解与感悟融入于自身参拜活动中的一种适合现代的文化旅行形式。

于是,以上就是我第一次完成参拜京都洛阳三十三观音灵场各寺的简单心得。

我花了几个小时读了这本小书——由英国作者关大眠(Damien Keown)所写的《佛学概论》,当然,我读的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现以本文对此书进行简单地拾取其中我关心的内容,故造一词,名之「简拾」。

说实话,本书的前半段对于从高中开始就读了一些佛教介绍书籍的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十分新颖的内容。应该说,本书给了我一次精简的回顾,让我复习了一遍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的有关佛法以及佛教发展的知识。当然,关于巴利语版佛经作为最接近于释伽牟尼本人说法时用语的这一知识点,还是第一次注意到。

此外,在前半部分,本书提出了(其实是引用了尼尼安·斯马特所提出的)认识宗教时可以讨论的七个维度,我觉得这是本书前半部分的核心,也有助于比较性地讨论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这七个宗教的讨论维度(方面)是:
继续阅读

自从开始参拜日本神社、寺院,并建立了御朱印网站,我开始了解梵文中的种子字、护摩仪式等佛教密宗特有的宗教元素。以此又唤起了我自高中、大学以来对于宗教特别是佛家的兴趣。最近读了些印度教方面的著作,查着查着便查到了这一套十本的《日本密宗大典》。由中國書店出版,一套要三千多元,当然不是我这个业余爱好者需要买来收藏细读的。好在上海图书馆提供全十卷的馆内阅览,索书号为:B946.6/6533#1~B946.6/6533#10,ISBN:978-7-80663-417-2。

近日去上海图书馆借阅了前三卷,并用手机拍下了目录内容,便于今后自己,或看到本文的各位借阅者事先了解其中收录内容。大致上来说,是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带去日本的唐密佛经,以及日本僧人的解说内容。

《日本密宗大典》内容使用文种简述

其实我还是蛮担心书里到底用了什么语种的,佛经倒还好,主要是日本僧人的论著,我在没翻开之前,还真不知道它是以汉字还是以日文写成?到底能不能读得懂呢?

至少就我借阅的前三卷内容来看,都是以汉字写成,文体也与中国的佛经相似。有些比较不同的是,现代出版的中文佛经,大多有明确的、符合现代汉语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或至少是以句点「。」隔开,至少能知道一句句子在哪里断句。然而此《日本密宗大典》在汉字之间,插入了一些形如「ニ、レ」的汉字训读返点符号,用于使日本人阅读时调整主谓宾词序,以符合日文构句习惯。但此符号被我中国人读起来,便会干扰我对佛经的断句理解。

以其中所收录空海大师的《梵字悉曇字母並釋義》为例,大约就是这样的文种。

《日本密宗大典》目录图片

在馆内以手机翻拍了目录。我想,这里所收录的经文都是千年前的内容,早已过了《著作权法》或《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所规定的50年或75年的著作权保护年限,早已是公有领域的作品了,所以应该拍摄、整理无妨。

继续阅读

起因是在上海书城的宗教哲学书柜上看到了陈列着的佛经字帖,以前查旅游攻略时,就知道日本的一些寺庙里提供给游客抄经的环境及器材。正巧最近读的《平家物语》里也写到平清盛组织全家抄经、纳经的故事。

当然,根据作者的说明,当时的纳经仅是对自己笔法有信心的人自己写,其余写字功力一般的人,通常是出钱请人代写。此外,也有被流放的崇德天皇抄写佛经献于京都,却被当朝拒绝,便发「愿为大魔王,扰乱天下。以五部大乘经,回向恶道。」及「愿为日本之大魔缘,扰乱天下。取民为皇,取皇为民。」等诅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