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今年的圣诞节和平安夜对我来说有些破例,没有去教堂——以往连续五六年了吧,平安夜都会去教堂,除了一次是去听了圣诞音乐演唱会外。

今年的平安夜与圣诞节我尝试了一下“日式”的圣诞节。其实是《Fate/Grand Order》里开放了一个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日服全体玩家要在元旦一月一日之前打败6*200万+600万根魔神柱,以推进终章的进行。

其实我还是蛮吃这一套的,早在玩《魔力宝贝》的时代——我的高中或大学时代,热衷于研究《魔力宝贝》这款游戏剧情中的一个世界观问题:在游戏内的理解层面,开启者到底是单人还是许多?这个问题虽然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但从网络游戏《游戏天地》中看到了当时《魔兽世界》一个资料片的集体任务:是叫什么安其拉之门?反正是全服的玩家——不分联盟或部落——要共同收集一种似乎是虫皮的道具,集满一定数量,才能开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副本。我虽然不是《魔兽世界》的玩家,但当年一看到这篇报道,就觉得这才是“网路游戏”应有的理念——将玩家置于同一任务中,彼此之间不是以组队的方式,而是以“分别而共同”的方式朝着某一目标努力的方式来合作。后来哪怕是《龙之谷》我也没感受到这种整个服务器玩家级的任务气氛。

直到这一次的《Fate/Grand Order》。经过日服主人们2天又14个小时10分钟的努力奋战——也包含了不断地揶揄、惋惜与恶搞——全部的魔神柱终于被消灭了。我甚至在想:那些古代确实存在过的英雄——比如所罗门、或是亚瑟王、基尔加美什又或者埃及艳后——他们的原型真人,在他们的时代能有那么大的号召力,能号召起如此多的人们投入精力与时间共同做某一件事吗?

总之,真是不错的体验。与此同时Fate/GO还在大阪举办了主题展会,甚至还推出了配套的AR游戏(大概类似《PokemonGO》),不知道在下一年,Fate/GO以及整个Fate系列会有怎样的发展?

当然,为了不让这次的“日式圣诞节”,变成单纯的“刷怪圣诞节”,或是“宅式圣诞节”,我还特意出去跑了一趟,尝试了一下日本莫名其妙的圣诞习惯——吃肯德基。买了一个老北京鸡肉卷,吃了一下。吃的时候,我意识到无论是以前去教堂也好,今天这么尝试着过一番“日式”的圣诞节也好,其实都在追寻这么一种感觉:仪式感。

而《Fate/Grand Order》,该游戏的主题则是借以人类历史传说中的各类英雄人物,来塑造一场智能终端中的仪式。

大约用了一两周的时间,我读了这本《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之所以用繁体汉字(正体汉字)来书写书名,是因为这是一本台湾出版的书。这是本书作者朴研美(Yeonmi Park)介绍自己出生于朝鲜、逃至中国、借道蒙古而进入韩国,最终走向世界的书,是自己的成长与脱北经历的记述,也是一个朝鲜边境家庭的生存记录。

在此之前,朝鲜在我心目中,有一些怎样的印象呢?大致就是近一年来第四、第五次核试验激起连篇的国际新闻,还有就是新浪微博上“作家崔成浩”、“平壤崔成浩”的政治讽刺幽默微博。然而前者核武新闻总是和国际军事有关,离我的生活有相当的距离——除了我担心朝鲜哪天把核弹丢到日本东京秋叶原那该怎么办。而后者那两个微博账号所发的内容,与其说是反映和讽刺了朝鲜的政治现状,倒不如说其实是讽刺了比朝鲜好那么一点点的自信大国的社会现状。再往前,有关朝鲜的记忆大致就要算是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朝鲜馆的参观经历:那个展厅的装饰看起来朴素而“正直”,有一种80年代老照片中上海或中国其他城市的感觉。

阅读《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这本书,给了我一种从未直视过的新视角——朝鲜边境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她们在脱离朝鲜过程中及成功后的生活状态。

我本以为朝鲜的怪异只是独裁和领袖崇拜,大家其乐融融地(但思想刻板划一地)生活在那半座小岛上。仿佛网上流传过的那段视频中的朝鲜播音员李春姬,就是朝鲜人民的代表——虽不自由,却生活充足、内心充实,天天过着“吃饱穿暖敬礼喊口号”的日子。

这本书却以其中朴实直白的描写告诉我了:不是!

我想用“苦难”、“荒诞”两个字来概括书中的所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们太抽象了,只会使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形容词一般的印象。因此,我想列举一些书中提到的情况,来更为实际地传达出这种朝鲜生活现实的苦难和荒诞:吃饭席地而坐没有凳子,不,甚至没有饭吃;随意猜测政府就要被送进劳改所;大部分买卖都只能通过非法的黑市进行;小学生开始就要每周聚集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揭发、自我揭发);在没东西吃的时候,甚至经常需要抓蜻蜓烤来吃,以及吃山间的野生植物……等等,作者都在书中一一记述。不过本书也不仅是诉苦,也有记载朝鲜当地人的禁锢青春中的恋爱情愫,以及相对光鲜亮丽的平壤市区。

当然,即时是侥幸地脱离了朝鲜,来到中国,甚至后来通过蒙古而进入韩国,这期间每一段经历,作者都伴随着苦难艰辛。作者并不是一味地贬斥朝鲜而歌颂韩国,她以平实的笔法描述着她每一个求生阶段中遇到的经历与阻碍。在朝鲜,她面临着荒诞的政策与饥饿的恐惧;在中国,她面临警察的抓捕与掮客的强暴;在朝鲜,她所需要面对的,则是融入社会与接受新观念的障碍……总之,尽管在侥幸的帮助下,她的生活每个阶段的周边环境都比之前的生活好那么一些,但实则每个阶段都各有困苦险恶。

我所读过的一些小说或者剧本创作的指导书中,提到要让作品角色形象丰满起来,不是要给他加多少多少设定,也不是挂上多少多少头衔,而是要把主角逼上两难的境地,让主角在这种情况下做出选择。选择使角色形象得以生动、凸显。同样的道理,作为真人传记,这本《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作者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选择:在朝鲜,她可以选择与“家庭成份好”的高官子弟春健交往,以摆脱贫困,获得接近于平壤市区人们的生活状态;而来到韩国后,她明明也可以选择“安分守己”、“低调行事”,而不是像如今一样如实记述公开脱北历程甚至包括自己被中国掮客强暴的经历——在重视“妇道”的亚洲文化中,处女与否还是蛮被社会在意的。甚至因为她的脱北者身份,强暴或许还会被公众恶意曲解为性交易或作为脱离朝鲜而向掮客支付的某种报酬。

但是,这位朴研美姑娘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冒险渡河脱离朝鲜、穿越荒漠从中国进入蒙古、来到韩国定居后勇敢走向国际论坛公开演讲并将经历如是记述成书。

于是,她所作出的一番番选择,最终不仅是著成了这本书,更是铸起了她灵魂的价值观。

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或者说启迪)有两个。

其一是:朴研美对朝鲜国家的态度。

尽管朝鲜造成了她人生无穷的苦难,但好像她还认这个国家。例如在我拿到的台版的书的封底,就引述了书中这么一句话:“這輩子我最感激兩件事,一是我出生在北韓,一是我逃出了北韓。”。而在书本末尾《誌謝》部分的感谢词中,“讓我繼續為改變祖國而努力。”一句话也表现出作者朴研美依然是以“祖国”来称呼朝鲜(或是朝鲜半岛)的。

藉着作者朴研美对于朝鲜的态度,我想说说我所遇到过的两种对中国的态度。一种是当面对身边种种不正常的现象(比如打不开一些众所周知的网站)时,总有人会劝解“你生活在中国……”意思是,要向你身处的社会环境现状妥协;另一种是以“你国”、“贵国”来作为讽刺性的代称,以此来显示强烈的不认同感。

当然,不得不承认,前者的妥协往往是被标记为“成熟大人”的做法;而“你国”、“贵国”也是无奈之下的合理讽刺。这两种对国家的态度都有其成因原理,同样可以被理解接受。但朴研美在作出脱北的选择之后,依然以祖国来称呼朝鲜,则既非妥协安分,也非讽刺排斥,而是承认并积极改善。她不仅逃离,还演讲,还写作,什么叫积极进取、身体力行?这就是积极进取,这就是身体力行。

我希望,朝鲜半岛统一之时,她能被视为一位英雄。

本书带给我的另一番思考,是再度认识了词汇缺失对思考能力的禁锢。

在政治讽刺小说《一九八四》中有这么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编写《新话词典》。“新话”是一种白名单形式的说话交流方式,在《一九八四》故事中,一旦“新话”被推广后,民众将被强制要求只能说“新话”——只能用《新话词典》中列举的那些词语来交流。除此之外,都是禁止的。这本政治讽刺小说认为,通过这样人为限制词汇的手段,可以禁锢人的思考能力。

对此我将信将疑,但在《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来说明朴研美来到韩国以后,学到新词汇后的感受:“但我發現書讀得愈多,思想就愈深,眼界也更寬,連情感都不再那麼淺薄。南韓的字彙比我過去知道的字彙豐富很多,當你有更豐富的字彙形容這個世界的時候,思考複雜事物的能力也會跟著提高。”、“我漸漸發現,除非有種語言在腦中發展茁壯,不然人無法真正的學習和成長。我彷彿真的感覺到腦袋逐漸甦醒,過去漆黑荒蕪的地方如今出現了新的路徑。經由閱讀,我學會了活著的意義,以及身為人的價值。”。

看来,脑海中有一个词或没一个词,真的能影响思想的深广?

由此我联想到了各民族古代文化中,对于字词的崇敬:

在中国,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在日本,便有言灵巫术,有认为汉字中蕴藏着魔力的思想,也有“一旦知晓了神的名字,就掌控了神的力量”的观念(《夏目友人帐》);而就西方宗教经典《圣经》,其《约翰福音》第一句便是:“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里的道,对应的英语便是Word(字词)。

或许古代流传下来的这些对于字词崇敬的观点,表现的正是当一个未开化的文明接触一个开化的文明,或者说一个词汇不那么丰富的文明接触一个词汇丰富的文明时,所产生的那种震撼吧。而本书作者朴研美的脱北经历,让她在自己生命的短短几年中,体会到了这种词汇引发的思维剧变。

而当网络词汇日渐趋同,人们日常可以见到的情绪表述大部分被概括为了“囧、汗、啊、咦、黑人问号、恍恍惚惚、233”这样几个新鲜网络潮流词之后,思想恐怕也难免被随之局限了起来。

如果是在几年前,当有人忧虑网络词汇的流行现象时,或许我还会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教育专家的毛病,甚至有“茴字有四种写法”那样冥顽不化的陈腐气息。但当我意识到了网络流行词汇大热的另一面——它会替代掉一些什么,甚至可能会危及思考深广度时,我也开始反思了起来。

所以,我依然用丰富的文词写着一篇篇博客,以此拨亮思维空间内摇曳着火光的一炷炷灯芯。

言归正传。以上是我读了这本《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书后的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两个方面的想法。希望各位也都能找一本来读读看,看看这位作者女孩的自身经历,能激起你怎样一片思考的火花。

大约从一年前起,我停用了腾讯的微信,我抗拒微信的“意识形态”——包括其在XCodeGhost漏洞事件中表现出的不安全性,以及它的那种试图将所有人和事都不分昼夜地连结在一起包裹到它那个圈体系之中的产品理念。后来,也经由《IT公论》《一天世界》的主播不鳥萬如一的介绍,认识到了微信其试图构建出一个封闭平台的做法

总之,我目前是为数不多的不使用微信的互联网使用者,或许也是为数不多的不使用微信的中国人。

这当然有所不便,例如在索尼直营店体验Playstation VR需要微信扫码,或者参加日本航空哆啦A梦航班推介活动参与抽奖需要微信扫码。以上这些我都可以坦然接受,直到昨天我在星巴克消费时,才觉得星巴克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说来也很简单,就是昨天我在星巴克门店消费,需要开具一张有单位名称的发票。但是被门店工作人员告知:星巴克门店的机打凭证不能署名;署名的发票目前只提供电子发票,而且只能通过微信关注某服务账号后,才能开具。我向星巴克门店工作人员说明我不使用微信,但门店工作人员表示,没有除此以外的渠道。

当时想想没什么,好在一起去的使用微信的同事后来帮我操作开具并下载了电子发票。但是后来想想,意识到这是与上述列举的索尼PS VR体验、与日航推广抽奖活动有明显区别的一件事。

之前我遇到的需要使用微信才能参与的事,都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商业营销活动。比如索尼的PS VR体验,当然这只是索尼直营店为了推广介绍PS VR而展开的活动,自然我不是必须要参加,索尼也不是必须要提供我体验——而事实上,那次我也是向索尼直营店的工作人员说明了自己不用微信,后来工作人员也让我体验了一番VR;而再说日航哆啦A梦航班推介会的的抽奖活动,虽然很遗憾不用微信就不能参与现场活动抽奖,但这也并非日航必须提供给我的服务,这只是面向感兴趣人群的娱乐性质的抽奖。

也就是说,在以上两个案例中,微信只是作为商家进行额外商业推广的一个渠道。

除了以上提到的商业营销活动以外,而在另一些社会公共事业服务中,虽然也是可以用到微信来带便捷,但微信并非唯一的排他性渠道。例如,我不太确定现在可否通过微信来查询个人诚信记录,或是查询一些城市公共服务的个人数据(支付宝平台有这些同类服务)。假设税务局或者市政府提供了这么一个微信查询的渠道吧,那也只是开辟出了额外的一种渠道,并没有关闭原先的渠道。也就是说,(假设)税务局现在提供了微信这么一种方便的查税手段,但我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不选择微信查询,而选择亲自上门去打印缴税证明。

然而星巴克这件事就不同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也就是说,我在星巴克门店消费后,星巴克给我开发票——根据我的要求署名发票——这件事是星巴克的义务,是必须要开具的。

然而,在这么一件星巴克“必须”的义务事件上,星巴克却只提供了微信这么一个提供发票渠道。换言之,作为消费者,我是与星巴克之间发生了购买关系,但是作为收费方以及服务提供方的星巴克却要求我转而向另一家公司——腾讯公司——发生一定的契约关系后,才能提供本应由星巴克开给我的发票。

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微信尽管被普遍使用,但并不是水、空气或是互联网那样普及、公开。首先,微信的注册是需要将自己的手机号提供给腾讯公司的;其次,虽然我手机里没有安装着微信,但在微信注册时一定也要签署一个什么用户协议吧。

凭什么?——没错,这就是我想指出的,凭什么我必须和腾讯公司签订用户协议,然后才能获得本应由星巴克开具给我的发票?或者用正面肯定的语气来说:作为消费者,我要求星巴克直接开具给我署名的发票,而不以我必须使用其他任何第三方公司的产品、与其他任何第三方公司签订契约协议、注册成为其他任何第三方公司的用户……等这些为前提条件,才能得到发票。

再说得简练一些,就是我要求星巴克在“微信注册开发票”的同时,也应当保留传统的纸质发票开具方式,以此开具发票给像我这样不使用微信的消费者。这就是我想议论的事。


追记:

今天早上看了看昨天星巴克店员递给我的有关电子发票的说明,背面写着这么一行字:

OK,那么就说星巴克还是提供了不用微信甚至不用智能手机依然提供电子发票的渠道。只是昨天接待我的那位店员这方面业务不熟悉了。

近期,网络上有一些关于IT企业“996”时间制的工作时间,大致是描述一些企业要求员工以“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的时间来工作。

本文我想讨论的,并不是这种公司制度是否合规,也不想细看那些关于“996”方式工作的员工与其公司签署的协议等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宏大的因果论。

记得在《正见》这本书中,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很奇妙地论述了佛教徒与环境保护行动这两个在我看来不太相关的话题。书中的大意是说,佛家思想中的因缘相续观念,使得信徒能够更清晰更宏大地看到(体会到、想象到、认知到)万物的因果牵连。因此,佛教徒便能够更积极地从事自己身边的环境保护行为——比如不乱扔垃圾,或不浪费水源——因为普通大众或许抱持着“一张纸屑不影响世界环境”这样的观点,而佛家的因果观却让佛教徒得以认知并践行身边的小事——他们知道诸多小事的因,汇聚起来结成了世界环境现状的果。

同样,我想把这份宏大的因果观,用于我对社会劳动的观察来说说想法。

我们总是惊讶于听到这样的事例,以说明国外的生活并不那么好,甚至有些“水深火热”。例如美国的快递非常慢,往往要走一周甚至几周时间;世界上各国城市哪怕是旅游景点,商业街店铺晚上也早早地关门打烊不再营业;也有日本的民众因看到我们在淘宝网购时能够直接询问在线客服关于商品或物流的问题并立马能得到回应,而对此十分惊讶,感叹中国的网络购物十分便利。没错,其实昨天晚上,我尝试着注册并在台湾的某购物网站网购,想确认2011年的一件商品是否真的有库存时,却发现怎么也找不到“联系卖家”这个图标按钮——换言之,台湾的这家网购平台也不提供在线客服服务。

显然,快递不快、商店关门、网购没有在线即时聊天客服——这些种种的不便,都反衬出了中国的便利。然而如果用佛家那种因果观的眼光来看,能发现其背后牵连着什么呢?

我想,是低廉的个人劳动力。

继续阅读

我把这本《福岛核事故真相》书翻到封底,发现它被归类为纪实文学,印象里我很少读这类书,而经常读的则是幻想文学,或是知识类、学术类的书籍。

读完这本纪实类书籍,给我的感觉很不错。以来自多方面的回忆为基础进行采访并力图还原当时福岛核电站相关的几个指挥场所的情况。

翻阅2011年3月11日的饭否微博,我当时写下的是这样一段话:

“午睡醒来听到日本强烈地震的消息,本以为日本抗争能力很强,但好像各方报道来看也挺严重的。祝福这个国家,还有在那边的人们吧。”

然而其事对于311东日本大地震,以及后来对福岛核电站造成的核事故,我在读本书之前并不了解,更没有主动详细地去了解。只是听新闻报道时听说“那里有什么”,以及看一些日本旅游推广媒体中为了让大家放心而叙述的“那里没什么”。但到底那里“发生了什么”,现场的人们又是怎么应对的、做了哪些努力、进行了哪些抗争、碰到了哪些阻碍……直到读这本书之前,我只能说是作为一个外国人而模模糊糊知道个轮廓——知道一两句概括性的话而已。而这本书则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将那种地狱一般的现状记述了出来,当然也记载了在其中奋力抢险的人们。

继续阅读

从2013年6月12日握起铅笔,除了不在上海以外的其他所有每一天,都会进行绘画练习,大部分是用铅笔,后期也用了水彩笔、马克笔等,至今将近三年。如这张照片所示,这就是目前用到现在的铅笔头,和至今为止使用率最高的橡皮。

而今天我打算放下铅笔。不是放弃绘画,而是放下铅笔,改为iPad Pro作画,但本文却也不是要谈论它。

继续阅读

最近在罗森便利店的店头海报以及APP里看到一些活动,例如征集罗森的照片,或是评选罗森20年来最广为人知的便当等等……这么一想,罗森确实有20年了吧。

罗森,不知什么起就出现在身边了,似乎是与《圣斗士星矢》的卡牌,或是奥迪四驱车同一时期。对罗森最初的印象有两点,第一是其推出的电视广告——在一系列的广告中,主体是罗森便利店的建筑物,然后从天空伸下一只巨大的手,将屋顶掀起——罗森便利店建筑忽变成了一台复印机;或那只巨大的手伸向罗森便利店的建筑物,从中拿出几串关东煮。

这个广告现在想来还真有日式的“发想力”风格,而且确实准确地传达了信息:店面小但便利、提供打印服务与关东煮(熬点)服务,近在手边(身边)……当然广告也凸显了蓝白相间的罗森品牌颜色。

继续阅读

 

半年来听播客,首当其中的便是NHK中文广播。先前几期节目中才听他们回顾311东日本大地震的情况,没想到上周熊本发生了地震,NHK中文广播工作人员也一定很忙吧。因此我就写信留言稍去了问候。内容如下:

各位NHK中文班的主持人:

你们好。我得知九州熊本县地震是在发生后的半小时。想起了前几期《波段情长》采访柳晨老师时他谈到311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当晚中文班组数次更新中文广播中的灾情内容。果然这次我也发现——原定北京时间9点播报的NHK中文广播节目,在10点时又进行了更新加入了九州地震的灾情报道。各位辛苦了——当然也包括在熊本现场传来现场视频的日本同行们。

看灾情视频的一幕让我惊讶:在避难所的房间外,放着一块写有“土足严禁”的告示牌,前来避难的民众就真的把鞋子脱下在门口把鞋子排列成行。日本这个国家的民众,尽管对政策有各种反对意见(我在旅游时就见过几次民众街头抗议),但是他们真的是十分相信社会机构所支撑的秩序啊。

关于海外募捐,有什么渠道吗?第二天我看到Yahoo!Japan推出了义金募捐活动,但不支持我那张中国JCB信用卡。后来我找到一家支持paypal的NPO组织,表达了对他们自发搜救行动的支持。他们传回的救灾照片视频,让我感受到了与受灾当地的紧密联络感。不过这笔资金似乎是只用于该组织的搜救工作。NHK还有什么别的募捐渠道推荐吗?

祝平安——有着熊本城、有着屋久岛、种子岛和JAXA、有着萨摩藩历史以及KUMAMON部长的九州岛!

今天得到回复:

非常感謝您發来的郵件,您的留言将会播放在2016年04月24日星期日的《波短情長》節目里。雖然是短時間的介紹,如果您有時間的話,歡迎上我們的官方网站来收听本期節目。

這裡是我們官方主頁的地址:
http://www3.nhk.or.jp/nhkworld/chinese/top/index.html

此外,其实今天白天看到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已经公布了熊本地震海外募捐收款渠道:http://www.cn.emb-japan.go.jp/earth_quake/earthquake160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