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All posts tagged 思考

有一个成语,「噤若寒蝉」——由此还引出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叫做寒蝉效应。查维基百科可知,这个概念是由美国明确并使用的。在英语中,它是「Chilling Effect」,似乎并没有蝉这种动物的身影。寒蝉效应是指当即使没有明确的法律来进行禁止,但当社会环境整体(或仅针对个别话题)处于高压状态下时,人们会进行自我审查,从而不愿意(或被提醒)发表一些言论。

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取象于天地,于是就把这种社会效应结合了天气转凉时的知了的季节性生理现象,称之为:「噤若寒蝉」。

那么,别的动物,冬天的时候还会有做什么的呢?当然有,比如我以前养的乌龟,会冬眠,蛇、青蛙乃至哺乳类的动物熊,都有冬眠的习惯。

我还想到了一类有趣的动物,在天冷时会储藏食物。比如说仓鼠,会为了搬运食物的方便,而将食物塞入口中,塞得满满以至于两侧脸颊鼓了出来。甚至也有更加夸张的漫画表情或是扭蛋,描绘出从仓鼠两侧脸颊凸起的皮肤,能看出它是含了一大块肉或是一整条鱼。

所以说,在寒冬将至的时期,为了躲避天灾,为了迎来下一个春天,也可以效法做一只仓鼠,将有趣的东西含入嘴中搬运回窝。

继续阅读

从2013年6月12日握起铅笔,除了不在上海以外的其他所有每一天,都会进行绘画练习,大部分是用铅笔,后期也用了水彩笔、马克笔等,至今将近三年。如这张照片所示,这就是目前用到现在的铅笔头,和至今为止使用率最高的橡皮。

而今天我打算放下铅笔。不是放弃绘画,而是放下铅笔,改为iPad Pro作画,但本文却也不是要谈论它。

继续阅读

曾经,从小到大——直到最近的两三年前,我都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特殊的人。当然客观上我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过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性格、涉猎领域上来说,一直都认同一个特殊的自己,而且是颇有自信的那种特殊。

后来大学毕业,有了时间和钱在动漫上做一些事情,玩了一些Cos以及圣地巡礼,也认识了不少同好。他们有的发起痛车联盟,有的做汉化翻译,有的投身动漫产业……总之朋友们在各方面有各种令人称赞的建树。似乎与他们一比较,我本来自以为豪的那些“创举”,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类似的事情很多人都在做,很多人都被称赞,如此而已。打个比方的话,就是县里的状元跑到城里,发现大家都很厉害,且各有优势。渐渐的我对自己特殊的认同感不那么强烈了,开始觉得自己其实也是社会上,或说同好之间普通的一员。

最近我改变了这个想法。因为经历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每个人都只能体验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至高无上、无法否定的特殊性。哪怕只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网游里取得了一件稀有的装备,或是汉化翻译了自己长期以来一直很喜欢的漫画……如此,只要是自己感受到了出众的自豪感,那么就是特殊的经验,特殊的人生。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真正努力过的人,就会明白天赋的重要。”略有感触。虽然我不是一个常常努力的人,但是总有些方面是不擅长的,花了一些功夫,还是不擅长。比如,最近我发现我十分缺乏形象思维。

没错,这是我所认识到的自己的一个特点。如果说得自鸣得意一些,那就是我拥有强大的抽象思维,然而从另一个更实际的角度来看:那那就是我这个人极度缺乏形象思维。有两件事情我非常不擅长,一个是画图,另一个是编故事。当然第三件事就是学习一种语言。先不说第三件事,前两件事,似乎都有着严重的相似性,那就是缺乏形象思维。以前也不是没有学过画画,从幼儿园起就上学习班了,但始终都是没有什么起色成功。我在画画之前无法预先想象出要画的内容,无法做到“胸有成竹”;编故事也是一样,曾经我也说过我不适合当跑团的团长,因为我不会编故事。我通常只能想到要通过一个故事来表达一个怎么样的理念,但具体人物怎么塑造,故事怎么发展?不知道。所以几次想做AVG设定,也都半途而废,原因都是故事编不下去了。基于这两点,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我对人的发型完全没有感觉。首先当然我自己从小就没有改变过发型,其次如果要让我回忆起某个人来,除非是非常熟悉天天见面的人,不然的话我是无法在脑海中构想出对方发型的样子,最多只能想到是短发还是长发、是直的还是弯的,但具体的头发走向,在脑海中的一片空白,所以更不要说写成文字来表述了。除了头发之外,我缺乏形象思维的特点还体现在我的写作中,我就算要写人物对话,通常是也是为了说理而写,而不是为了故事而写,所以常常我写出的角色的对话要么都像从我一个人嘴里说出的,要么就是硬生生地被加上各种性格符号的对话以示角色区别。而且我写的角色对话往往变成了这里探讨、事件叙述,而不是真正角色的言谈。

自从玩摄影以后,我常常和同好抱怨“感觉”这个说不清道不明,只能靠感觉来感觉的感觉。这大概正是我缺乏形象思维的一个体现。当然,很可惜,我认识的人里好像也没人能够把“感觉”翻译成我听得懂的“道理”。所以那些想从感觉方面给我提建议的同学还是请放弃吧,感觉这种语言我实在领会不了啊。另外我也曾设想着能把摄影上的布光法则,光线在物体表面的衰减情况用函数描述出来,这样就不用靠想象,或者说这样想象就拥有了凭据,然而这终究也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可能每拍一张照片都去逐点采样空间里的光线然后搞个数学建模,除非不是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而是数字电影制作公司。

于是我就在反思:到底是因为我从小缺乏训练,因此缺少这种具象化思维的习惯呢?还是天赋原因造成先天不足,练习也徒劳?

喏,这篇文章是就说理性质的,所以我写得很快。

最近在玩《秽翼的尤斯蒂娅》,它是一部真实的游戏,这里不仅仅是指游戏背景图片的真实性,也不仅仅是游戏社会环境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指它主题的真实性——它立意深刻而富有现实意义。

这游戏总是在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尽管主角凯伊姆说这个问题是有闲人才会考虑的,牢狱的人只考虑生存。但事实上他也是给出了一个答案:人生的意义在于生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从另一个角度来推理,得到了一个答案:
试想,一个人什么时候不再追问人生的意义?当一个人享乐时。是的,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享乐。没错,这是一个非常享乐主义的回答。然而确实如此,或者更精确一点的回答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当一个人需求正在被满足时,他就不会去追问人生的意义;而当他的需求未能被满足时,他就会以各种其他的伪意义来安慰自己:为了他人、为了世界、为了求知、为了国家、为了信仰……等等。这些伪意义有些是完全假的完全用来欺骗自己的,而另一些则是那个真实的意义——需求被满足——的一部分。

当然也有人正处于享乐过程中,他仍会追问人生的意义,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对当前的享乐习以为常了,于是意识或潜意识中产生了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尚未被满足,因为他就开始又一次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借用马斯洛有关人生需求的五个层次学说,这就是需求的递进——当一个人的生存需求被满足了,他就继续追寻安全的需求,进而是爱和归属,再是尊重,最后是自我实现。由此看来游戏中主角凯伊姆的答案也包含在其中:生存是包含在需求被满足之中的,那是生存的需求,因此活下去确实是人生的意义,但并不完全。因此我给出的完全版的答案是:人生的的意义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
没办法,虽然这个享乐主义式的答案让我看起来变得很庸俗,但这确实是我从“一个人什么时候不再追问人的意义?”这个问题找到的答案。
当然《秽翼的尤斯蒂娅》这个游戏我还没全玩完,说不定等到游戏结束时,它又能给我带来什么新的思想呢!

本是回复在KFC论坛《我之所以喜欢不上仙侠文化及这类题材游戏的三个原因》帖子的一个回复,不过看起来有独立意义,便发到博客上了。如下:

 

 

说到偏见,我再说一个与本文无关,与偏见有关的事情吧,前几天和我一个朋友在讨论两会期间的一个报道。

说是有个两会代表是商人(好像是某个房产公司的经理吧,不记得了),在两会期间发表了一些不利于穷人而利于房地产商人的言辞,遭到网友批评,说他怎么怎么不道德,怎么怎么没爱心。

那个商人之后就在媒体上表示:他是一个经理,他的投资人雇佣他来就是赚钱盈利的,这就是他的本职工作,而不是来献爱心的来搞慈善事业的。因此他认为自己两会期间发表的观点完全没问题。

我就和朋友讨论起了这件事。
朋友认为他作为一个商人可以表达这样的观点,但他作为两会上的一个代表,是代表人民而不是代表他的职业的,因此这样说话不合适。更应该为老百姓说话,为民生说话。

我就对我朋友说:商人也是人民,既然商人群众选了他,那他就可以且理应代表那一部分以赚钱为本职工作的人。他如果要代表农民群众来发言,反倒奇怪了,那就变成越俎代庖了。农民群众自有自己的代表。
——————————————————————
如上。这个商人的言论有偏见吗?有,但就是应该有。
最近几年我越发觉得应该更主观而不是更客观地去看待和表述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主观了,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那一个独立的个人的的想法,那么放在一起全盘就很客观。

如果人人都试图去显得客观——且不说能不能真正做到客观——那么整体就显得客观、但平庸和人云亦云。
做自己的代表。不要去越俎代庖地代表别人和代表“客观”,毕竟,我们不是“三个代表”……

——————————————————————

好像扯远了,还是请继续讨论正文内容吧……

 

近来生病。生过病的人都知道,生病时味觉会失效,不知是因为发烧的关系,还是因为服药的关系,反正这几天我的味觉是彻底崩坏了……

前天叫外卖吃,菠萝没有酸酸甜甜了,吃下去全是涩味;醋也感觉不到酸味了,但略带苦味;就连直接拿了一小坨盐放在嘴里,平时由咸而鲜的感觉没有了,仅有的是盐的苦味……总之是吃什么东西原来积极的味道都没了,只剩下负面感觉的味道了……

其实也没那么严重,不过令我产生的联想却是比较可怕的。这种可怕类似于《克苏鲁神话》式的可怕,是一种基于世界观的,而不是基于影像和感官的。

继续阅读

曾经在高二时写过一篇文章: 《生死及其相关》 ,当时就发表在了网上(在哲学人生论坛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却在EVAcn下属文教研究局LOCK第三届论文竞赛中被评为“LOCK最高研究员级文章”)。此文中提出了我的世界观模型。(后详)
时隔五年,不知是因为前几天看了关于几个机器人通过图灵测试的新闻,还是刚才受到《世界人氏血脉书系——意大利人》中关于哲学唯心唯物流派介绍的影响,总之,今天偶然间又产生了对高二提出的世界观模型的进一步思考。
当时提出的世界观模型,是心物二元的。我(当时)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且仅有的两个的存在。物质和精神互相缠绕、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但又保持各自存在的独立性。物质和精神同属第一性。物质的基本构成物是“广义原子”,即某种尚未发现的但确实存在的最小物质单位。(可能可以被发现,也可能由于测不准原理而无法发现但确实存在。)它可能是夸克、量子、弦、等等……代称为“广义原子”。而精神的基本构成无是信息。最基本的信息应该是表示“0-1”的1位2进制数。(这并非说世界就是2进制的,在大学电工学实验课中我亲手用2进制电路搭出过6、7、10等多进制电路)而意识则是信息的复杂集合体——就如同肉体是广义原子的复杂集合体一样。
以上,就是我高二在《生死及其相关》一文中提出的世界观模型,受用至今。
不过,今天下午想到的一个问题似乎与以上模型相矛盾。不过,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再来看一下模型。
根据以上模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个隐含的关系。物体由广义原子构成,所以,物体的存在必然要以广义原子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而广义原子的存在却不能以物体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换言之:广义原子的存在不依赖于物体的存在。(通俗地讲,儿子的存在必须以老子的存在为前提,而老子的存在却不以儿子的存在为前提。换言之:就算儿子不存在,老子也是存在的。在这里,广义原子就是老子,而物体则是儿子。)既然物质有这样的关系,那么精神也应有类似这样的关系,即:意识的存在必然要以信息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而信息的存在却不能以意识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换言之:信息的存在不依赖于意识的存在。
信息是什么?我暂且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但我可以举出一些例子:音乐中带有信息,无线电波中带有信息,计算机磁盘中带有信息。
然而,当我作如下设想时,就遇到了问题:如果人类造了一台以太阳能为能源的无线电波发射台,它可以在无人操控的状态下播放各种语音、音乐信息的无线电波。有一天假设我们星球上所有生命都消亡了,而此时有一台收音机在废墟旷野中播放着上述无线电波的内容。那请问:此时收音机中播放的内容还能算携带着信息吗?
同样地,如果一架UFO坠毁在地球,我们从中发现了外星人使用的类似于电视机的仪器,但我们无法理解播放的内容,对我们而言那只是一堆来自外星的马赛克图像(或者是“雪花粒子”,就是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信号不良时所显示的画面)。那么对于这样一台外形电视机,我们如何确定它播放的内容是否携带信息呢?
以上2个例子其实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信息是否以被意识理解而存在?也就是说:信息的存在是否取决于意识?
其实我早就发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现象,只是没有考虑到信息与意识的存在关系问题上去。
假设现在有一张唱片,我们播放它。对于正常人类来说,应该可以得到“是一个女子的歌声”这条信息;如果是一个精通多国语言的人,那他可以得到“有一个女子在唱德语歌曲”这条信息;对于熟悉这位歌手的人来说,他可以得到更多信息,如歌名、专辑名、唱片发行日期等等……;而对于一个医生而言,说不定可以从歌声中判断出这位歌手还有某种咽部疾病。
总而言之,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一条信息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以前我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是“信息好比一把打开意识仓库的钥匙。至于能反馈出多少相关信息,取决于意识本身有多少相关信息。”(如语言知识的信息、歌手知识的信息或医学知识的信息)然而今天我想到:如果让一个动物或者一个外星人去听这张唱片,那它完全可以否定这张唱片中携带信息。
又,换言之:信息的存在是以能被意识理解为前提的。这样看来,信息不是意识的构成元素,反倒是意识的附属品、产物或衍生物。
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可怕的推论出现了!一直以来我凭直觉坚信机器人可以产生意识。之所以我认为机器人有意识,是因为机器人是由复杂的物质及信息构成的。既然信息不能构成意识,那么:要么机器人没有意识,要么机器人的意识产生于物质。
这个“要么……要么……”的句式,前半句摧毁了我关于机器人存在意识的美好幻想,后半句则彻底颠覆了我“心物二元”的世界观乃至直逼唯物境地。对我精神世界来说真是一场痛苦不小的打击。
现在我不得不修正我的世界观。最保守的修正方案是:继续承认心物二元,但精神的组成部分不再是信息。至于是什么?是逻辑吗?我尚未考虑深入。
最后说一个引申话题。每个人都是通过信息交流而认识他人的。(如眼神交流、言语交流、网上交流等)那么,当认识到“信息无法决定意识是否存在”后,你又何从判断他人是具有意识的呢?可怕!可怕!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果真如此!

常常这样想,
自认为这是一种貌似“迷信”,但却是很积极的想法,
借用了佛教的轮回说,并基于这样一个条件——生命可以选择自己下辈子头投身的时间与空间——:

我的前世既然选择让“下一个自己”投身于当今这个时代、当前所处的国度,必然有其原因。

1、这个时代这个国度对我(及我的前世)而言一定是最好的时代:过去、未来、异地他乡各有各的好处,但既然前世选择了投身于此,在“他”看来一定是最好的,至少是最合适的,最符合“他”的理想的。——即使生活环境并非最优。
——于是,这就是我对于生活的信心的坚定磐石。

2、或者,前世令我来到这个时代这个国度,一定是将自己的希望托付于了“他”的下辈子。那么,说明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度中,必定会有我生命的归属、事业与意义。——即使现在尚不明了。
——于是,这就是我对于未来的希望的不竭源泉。
我所做的,便是努力去理解我前世做出的选择。

最后,想到了FJ强者联盟 Emperor-Ore1 的QQ空间名:『所有的人都必須成爲王』。

Cosplay中包括许多元素:从个体来说,有造型、服装、体态、动作……,从整体来说,有舞台布局、音乐、剧情等……

而每一段剧情间、每一幕之间的切换,就是队形变化。队形变化是要经过设计的,特别是在修改剧本时。大概因为我是学理科的关系,在设计队形变化时我总能联想到函数。

印象中非常深刻的是:函数有三个元素:自变量、应变量、对应关系,自变量的集合叫做定义域,应变量的集合叫做值域。y=f(x):x-自变量、y-应变量、f-对应关系。

从计算机编程的角度来说,就是:输入、输出和运算过程。也可以类比于链表中的前驱结点、后继结点和指针……

拿到cosplay舞台上的队形变化上来看,这三个元素就变成了:变前队形、变后队形、变化过程。

在设计舞台队形变化,特别是在原有剧本上修改时,这一点就尤为突出。

比如我们原有剧本中某段感到不满意,需要将这一段重新改变,然而其之前和之后的段落都是不需要修改的,也就是说:变前队形和变后队形是确定了的,要改的只是且只能是变化过程。

还有些时候,不需要考虑与之前段落的连贯性(比如以“清场”的方式过度,就不用考虑队形的连贯性了,举例:TDC08年CJ复赛时结社登场之前。)但已经有了一个合理的变化过程与一个既定的变后队形,此时的设计,就要根据最终队形以及变化规律来推测本段开始时应以一个怎样的队形出场。——这样“倒推”式的设计过程,在我用Photoshop制作舞台走位变化图时深有体会。

当然最常见的,还是从变前状态及既定的变化过程,推出变后的队形状态。

可见,对于队形变化的设计,往往就是确定了“变前队形、变后队形、变化过程”三个元素中的任意两个,设计出第三个。

最后来个预告,如果不出意外的话,TDC社团这次08CJ决赛剧本中,将有一段精彩的队形变化过程,就是以几条简单的规律,在十几个人之间繁复演绎,最终构成了无论是数学上还是宗教上都有意义的有趣队形。对于我来说这段可是很有成就感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