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All posts tagged 读后感

前言:秋叶原,好久不见

秋叶原,听到这个地名你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来说,它是ACGN文化的聚集地,也可以被称为圣地。我对这个地名的了解与认识大致来自于三部动画作品,还有一些介绍日本ACGN文化的杂志。最初是一部很早之前在上海的某家电视台上播放的少女战队类动画《秋叶原电脑组》,然后是5pb.的科学妄想系列ADV的衍生动画作品《Steins;Gate》即《命运石之门》;另一部则是我自己这几年很热衷的轻小说改编动画《记录的地平线》。

至于实际走访,在新冠疫情扩散至全世界前的那个年代里,我常常去那里,有目标地参加临时活动;或是随性地浏览中古店、扭蛋机;有些时候甚至还会与偶尔正好同一时期在日本旅游的伙伴一起在那里见个面之类的(我记得自己就和windchaos在秋叶原见过面?)。甚至JR秋叶原站附近的宾馆的位置与价位选择也会成为和朋友闲聊时的话题。

然后,新冠疫情爆发并扩散至了全世界,成为了21世纪的一场大流行病。就在今年夏初接种了2剂疫苗之后,正值日本进入第7波感染高发期间——2022年的8月,我再一次来到了秋叶原。在旅行回来之后,我带着历史考察的眼光,开始阅读一本有关秋叶原这个城区发展历史的书——《秋葉原は今》。在这个图文博客似乎都已经过时,人人都开始做vLog、上传旅游视频的时候,我却开始阅读它的历史,它的发展由来,从书里时而蹦出来的那些较为生硬和具有学术气息的片假名中,我读到了秋叶原的另一面。

你有没有想过,如今的萌え街道秋叶原,其实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城市再开发计划人走茶凉不了了之之后,地域市场向着叛经离道的方向积聚起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呢?《秋葉原は今》就讲述了其成形和变形的故事。

继续阅读

我想我应该是有所成长了,因为我竟然有耐心把这么一本真的不怎么样的书读完了才来写这篇书评。

很遗憾,这本书的内容编排及其写作方式,就和它的第一章所揭示和批判的当下网络情形——被细碎分裂的注意力经济——是十分相似的。这本书的写作也是这样凌乱不堪。从书本的标题来看,本书似乎是要讲述在当今网络时代,人们的注意力不断碎片化,不断被各种媒体所吸引并拉扯,以至于难以专心致志地进行阅读。然而本书实际所涉及的内容要比这一话题更多——还包括了假新闻、网络初期民主梦想的幻灭、传统新闻媒体的责任,以及人工智能其实并不那么智能等等……这本书谈及了如此多的话题,就像是一本简短的大杂烩,像是一系列周刊月刊杂志连载的集合。涉及了如此多的主题,让这本篇幅本身就不多的书看起来草草了事,东拉西扯。

而在具体行文上,每一章都像是一种演讲,一种对眼下人们的网络生活现状的演讲式(富有激情的)抱怨。本书从头到底的写作都显得凌乱不堪,书中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引入了许多社会实验、书籍、论文、调查结果、新闻事件来佐证其观点,然而每一段介绍和引述只有几百字篇幅,并且是不加讨论和批判、不加修饰、不讨论是否适用地就拿来作为例证使用。以至于整本书看起来就像是零乱的小学生周末剪报本,或者是就像是用特定关键词在搜索引擎、SNS网站检索后出现的页面返回结果。到头来,本书的呈现方式就像是Twitter的搜索栏或是Facebook的推送篇目。其实我挺怀疑作者是不是真的有去认真读过书中涉及的这些论文、研究和调查,还是说只是看了个内容概要呢?甚至我开始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由一个擅长生成新闻文章的人工智能程序生成的有关互联网注意力经济这一主题的文章了。

就这样,这本书写成了它自己所揭示和否定的那个样子。

俗话有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就是去年下半年当我在京都的书店里发现这本书时的感想。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为了我这个日语学习者+日语阅读者指明了那些日本通俗叙事作品中,在表现人物形象的对话台词中,那些丰富但我却迷迷糊糊看不太懂、把握不住的语言现象及其由来。

该怎么解释这本书的内容呢?作为非母语的日语学习者+阅读者来说,首先肯定很难有如同生活在日本国内的人们那样,从小可以从书籍、电视、互联网等等收听收看到各种各样人物的对话场景。加之就我的阅读偏向来说,我倾向于阅读说明类知识类的书籍,而其实比较少看动画,更少看真人电视剧、时代剧,所以哪怕我学了那么多年日语,但还是对作品中那些富于个性的角色的对话是一头雾水的。如果我只是阅读作品或是观看影片的话,那么结合上下文的情景,即使不理解这些词汇或发声词的具体象征含义,也可以跳过不影响全文理解;但当我要去翻译作品时,我就要了解它们,然后仔细斟酌翻译成中文时到底应该是翻译成「啊」、「噢」、「嗯」、「哟」还是「呀」等等。

我想,作为一个日语学习者,或者哪怕是日语作品的爱好者,会多多少少知道这样一些被本书称为「役割語」的词汇。举几个日语初学者大概也知道的例子来说:校园里年轻的女孩子特别是气质较高的大小姐类女孩子,其对话常常会以「〜わ」(Wa)结尾;男性或者一些塑造为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角色会使用「僕」(Boku)来代替通常的「私」(Watashi)来自称;关西人角色会用「ほんま?」(Honma)来表达通用语中「本当?」(Hontou)这个疑问词;而一些古意盎然的角色,似乎在句尾不说「です」(Desu),而说「ござる」(Gozaru)。

以上这些就是所谓的「役割語」。当然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用词中,包含了一些固有的、带有偏见的观念。如果不涉及到真人,而是在作品中运用这些观念及词汇的话,却是有助于塑造和向观众提示角色特征的——老者、贵妇、乡鄙、书生、游女、军官,乃至外邦人、宇宙人等等。

继续阅读

看我博客的人,都知道我写的书评/读后感,标题上一般都不怎么老老实实地写上「读后感」三个字。受南怀瑾所著书名的影响,我也喜欢给各篇读后感加上一个奇奇怪怪的名字。因为感想的方式也有各种各样,有些是零星的想法,有些是大加赞美,有些是提出疑义等等……这篇我用了「指摘」,并不是取指出错误之意,而是指指点点之意。

这本书《ジェンダーについて大学生が真剣に考えてみた》,让我来翻译成中文的话,可以直白地翻译成《大学生尝试认真考虑的有关社会性别(性别多样性)问题》。本书的作者栏标注的是「 一橋大学社会学部佐藤文香ゼミ生一同(著)」,书中的内容就是一桥大学一位名叫佐藤文香的老师所带领的讲座中,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内容的展现形式,是罗列出的29个问题,并对该29个问题进行讨论。整本书的结构比较简单,29个的问题之间也相对独立,并没有构成十分体系化的理论框架。书中尽管也举到一些事例,但却没有举出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例如当性别多样性与个人言论自由相冲突时,当性别多样性与宗教传统相冲突时,各地区、各国家、各文化圈的具体事例)。因此,总体上来说,正如标题所言,还是一本汇总了研究该领域的大学生作品成果的书——因此,我本篇读后感,就是要指出其中一些我感兴趣的论述,然后简单说明一下我的想法,此是为「指摘」。

要说我为什么会买这本书的话,其实有远期、中期和近期三个原因。远期原因,其实我从2017年起就开始关注了这个问题,我在自己的博客《苹果出了彩虹表带,我想戴一戴——浅述我对支持LGBT与支持人类与虚构角色、人工智能角色「跨形态恋爱」的想法》中提到,我觉得不仅要呼吁支持LGBT,甚至还应该将人类与二次元角色、虚构角色的恋爱关系、婚姻关系也一同考虑起来。中期原因,是在我之前两年所就读的语言学校里,我接触到了来自许多世界各地的同学,我们一起(用日语)讨论和查阅不少问题,其中就有关于社会性别(Gender)的问题,我不仅从日语资料的数据中和对日本人的采访中,认识到了日本社会中这一问题的现状,也还了解到了一同讨论的伙伴们,他们各自社会中对该问题的看法与现实情况。近期的一件让我感觉想找一本有关社会性别(Gender)书来读一读的事情是:大学班级分讨论组。20名左右同学,5人一组。于是老师很自然而然地先把班里5名女同学分为一组,然后让剩下15名左右男同学随机分为3组。哈?这样的做法很奇怪不是吗?感觉自然而然地就先把女生和男生隔离开来,然后再进行随机分组。如果是在中国——或者至少是我之前小学、中学时代的话,我觉得最顺其自然的做法应该是20人一起随机分组。

以上就是促使我买这本《ジェンダーについて大学生が真剣に考えてみた》来读的远期、中期、近期的三个原因。下面来看看书中我摘出了哪些内容吧。因为买的是Kindle版的电子书,所以如果说明出处的话,我就写Kindle版本的位置了。

在第002个问题『「○○男子/○○女子」って言い方したらダメ?』(「○○男子/○○女子」这样的称呼方式不行吗?)中作者提到:在日语语境中,对于男性在私人场合中下厨(或精通厨艺)会被称为「料理男子」,而作为一种职业的厨师,如果是男性的话,则不会被称为「料理男子」。作者认为这里就包含了一种私人场合下做菜做饭的应该是女性这样一种前提。

对于这一点,我想到的是对于上海男人的介绍。通常「上海男人会做菜」是作为一种优点来介绍上海男人的。不过这也确实隐含了类似的一种对于现状的默认,即家务事应该交给女性来办,特别是下厨也是。

继续阅读

日本书店里卖的漫画书,常常是以薄膜塑封住的。下面我就用三个状态,来形容一下当时我拿起这本漫画《先生もネット世代》(老师也是网络世代)看了封面和故事介绍时的心情转变吧:

【互联网上一张女子高中生的照片】——心如止水。

【其实是自己学校老师以前的照片】——感到兴奋!

【那位老师竟然是一位男性教师!】——血脉贲张?!?!!♂

是的,就是这么一本充满了……【怎么想怎么糟糕,怎么看怎么刺激】等等元素的漫画——《先生もネット世代》(老师也是网络世代)。

适量剧透的故事简介

成为教师的第三年的某一天,男性数学老师上田祐介发现上课时学生在玩手机,当刚准备提醒时,却从背后看到学生手机画面上显示的竟然是——自己五年前穿女装打扮成女子高中生所拍摄的照片,并且他还成功用这套照片把几个男人钓上了钩(具体发展到哪一步漫画里并没有介绍)。

继续阅读

在2019年一年间,从亲子网游题材的《普通攻击是全体二连击,这样的妈妈你喜欢吗?通常攻撃が全体攻撃で二回攻撃のお母さんは好きですか?》的动画化,到《我去冒险了,妈妈你别跟来!冒険に、ついてこないでお母さん!》的最强邪龙母亲与孩子的故事(轻小说及漫画)的出版——且不说真正的妈妈观众读者是不是明显增加了——去年这一年,「妈妈」作为一个典型的形象而开始活跃在日本ACGN领域的作品舞台上。而今天要介绍的这本出版于2019年尾声12月10日的《娘じゃなくて私(ママ)が好きなの!?》(译:《你不是喜欢我女儿,而是喜欢当妈妈的我!?》),也可以认为是这股风潮的一个延续。

当然,要是认真来说,本作故事中的「妈妈」并非如前面两例中的典型的母亲,所叙述的故事也并非母子关系,更应该说是刚步入成年的男子对年长女性的憧憬与追求,换言之,也就是「年上女性」的元素。因此我有点怀疑本作的标题是不是感受到了2019年的「妈妈」风潮而故意取了这么个标题。来看看故事大概说的是什么内容吧:

继续阅读

我应该算是提着胆子来写下这篇读后感的吧?因为实则我对苏格拉底并不了解,除了在历史书、文明史或是哲学史上稍微读到过其名字以外,其他并不了解。甚至连柏拉图或是苏格拉底的书,这次也是第一次读完一册。没想到就是这第一册就是柏拉图记述苏格拉底生命最终阶段在饮下毒酒之前的这一日与朋友们的哲学谈话录——更可以称之为人生谈话录。因为先前对苏格拉底及古希腊的哲学讨论理念不了解,所以看得也囫囵吞枣、不明不白,恐大有妄议之嫌。好在苏格拉底本身就鼓励讨论,且在本书中他也提到了大胆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一些过时的世界观讨论框架

或许是因为我不了解苏格拉底所生活环境中,人们是怎么看待和理解事物的。但这本对话录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在我看来是他们的认识不足。或者说,其实是几千多年后的我们,现在有了更多认识世界的手段,因此有能力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观测,因而可以指出苏格拉底的一些谬误。

例如,苏格拉底将自己的从容赴死比喻为天鹅的品质,他说:「看来你认为我在洞见未来的能力方面不如天鹅;因为这种鸟感到自己行将死去的时候唱得比一生中任何时候更嘹亮、更动听,因为它高兴自己就要到所侍奉的神面前。……他们没有考虑到鸟在饥饿、寒冷或其他困扰时是不唱的。我不信它们由于悲哀而歌唱,天鹅也不悲歌;可是它们是阿波隆的鸟,我相信它们有预见的能力,由于预知另一世界的福祉,在那一天是会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加欢畅的。

在这里,我想苏格拉底武断了每一种鸟类在表达情绪的是相类似的。我不知道他的这种观察和论断是否正确,而现在,或许我们的动物学家们可以根据其他更为详细的生理指标——比如动物的体温、呼吸、瞳孔变化乃至血液中的某种生物化学成分的含量,来测量得知天鹅在死亡前的情绪——生理特征的变化。当然,我不是在向已经去世几千年的古人炫耀现代动物生理学技术。而是说,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推进,哲学的观点也会发生改变。

继续阅读

  正如台湾出版界由翻译引进日本轻小说,发展到近年来开始呈一定规模地推出本土轻小说作品;我也从购买台湾出版的日本轻小说,尝试着开始读一些台湾作者所写的小说。印象里之前读过的有两本,第一本《前進吧!高捷少女!》被我读坑了,第二册《沒有情人,就跟情人節一起過啊!》我读完后还写了读后感。而本文所要评论的这本《噗叮姐的女女女女女女裝實況日誌》,则是印象里我所读的第三本台湾本土的轻小说,作者穹魚,出版于尖端出版社。


(《噗叮姐的女女女女女女裝實況日誌》封面图)

  我花了两三个晚上,大概5小时左右的时间,愉快地读完了这部简短轻快的小说,与「轻小说」名副其实。虽然也有一些不足,但因为其内容简洁明快、条理清晰,也就很容易把握故事梗概脉络了。于是,照例我来写一下读后感,也不知道使用正体中文的朋友们,愿不愿意用字符转译程式翻译一下后,通过繁体字来阅读一下?

严重的标题党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部作品「标题党」的倾向十分严重,读完了有一种感觉「啊,上当了!」、「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啊!」的醒悟感。确实,我想指出,如果是奔着想读一读「女装大佬迷恋沉沦上自己的身体肉欲」、「异装癖实况主是如何从一个直男一步步堕入女装深渊的」、「实况组播们颠鸾倒凤的二三事」……诸如此类念头的话,我想这样人会失望的——就像我对此番念头失望了一样。因为本作甚至都没有一处是以噗叮姐为第一人称的主观写作,实在难担「實況日誌」之名。因此,只能说本书出版的定稿名,实在是一个商业上吸引注意力的策略吧。但好在这是一本故事有趣的书,算是挺对我胃口,篇幅也不长,即使被标题骗了也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主要故事脉络

  故事从一个十分经典的「闯入-发现」的意外剧情开始,就像《我的妹妹哪有那么可爱?!》中哥哥发现了喜欢玩妹系游戏的妹妹;或是像《エロまんが先生》中哥哥发现了自己常年合作者插画师是妹妹那样。本作《噗叮姐的女女女女女女裝實況日誌》也是妹妹徐杏误闯老哥的房间,却意外地发现,常年宅居在家的哥哥居然正对着摄像头女装直播中——而其所女装化的身份,恰恰又是自己所迷恋甚至完全没有识破的网络直播红人「噗叮姐」!意外就这么开锅了!

继续阅读

近日,读了《密码朋克》一书。其实,从知识普及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水平其实并不高。除了在《引言》中颇为振奋人心地提出「宇宙相信加密。」这一令人在前后严肃甚至严酷的上下文中略感欣慰的话之外,本文大部分内容都是以对话题进行的,因此这不是一本对知识的梳理与阐释的书。

但是,从理念的展现与普及角度来说,这本书又是相当珍贵的。尤其是作为读者的我所处在众所周知的、甚至众所唾弃的环境下——这个环境被本书中称为filternet或censornet。

感叹于对话者思维的广度深度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首先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本书对话集中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以为其中最著名的那位阿桑奇,只是反叛的极客、泄密的专家或是网站的建设者,却没有想到他和书中其他几位讨论着的思想并没有止步于技术或加密这件事本身——正如我开头所写,本书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加密方法,因此密码学知识普及并不是该对话集的目的。但是本书的对话讨论内容大大超越了技术问题,延伸到了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和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或许是人类史观、发展观或是苦恼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而且以上这些绝非点到为止,而是深深融合搅拌进他们的对话言语之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