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旋转的舞女·解 - wildgun - ???

很久之前就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张图片,问图中的舞女是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

玄乎的是,就我个人观察而言,这张图片中的舞女既能被看成是顺时针旋转,也能被看成是逆时针旋转!但不会同时出现(同时怎么转-___-)

接下来,图片下面往往会用“左/右脑”来分析观察结论。

不过因为我是学计算机的,所以更乐于从计算机本身的角度,或是3D模型本身来解释。

首先,为了排除是图片文件本身的问题,我将之另存为在桌面上,然后以Photoshop打开(CS3套件中ImageReady合并入了Photoshop),总共34帧图片,形成一圈没错。

然后,我试图从转向、图片在屏幕中的绝对方位、舞女头部的左右偏向、乃至舞女身体的面朝方向(主要是通过面部、发辫、胸部及脚趾方向判断),无论怎么看,都能很神奇地一会儿顺时针一会儿逆时针……

于是,我干脆在Photoshop中把动画停下,观察单帧图片。

终于发现:由于舞女身体是黑白的、连阴影都没有,所以:这些图片中无论哪一帧,都能将舞女看成“面朝屏幕外”和“面朝屏幕内”两个角度。

以第4、14、25三帧为例:

 (第4帧)
 (第14帧)
 (第25帧)

这样看来,应该是归因于人类的立体感问题。虽然我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不过我想到了一个类似的现象:

旋转的舞女·解 - wildgun - ???

这个正方体,在不画虚线的情况下,究竟是怎样摆放的呢?

或者再精简一下:

你能分辨灰色与红色的两个面,哪个在前面么?

(文中图片转载于网络,部分经过我编辑。)

小谈将与二次元人物结婚事宜写入法律是尊重信仰自由的表现

这里会从最近日本有个宅男情愿呼吁允许人类与动漫人物结婚,谈及一些有关信仰、政治及法律的问题。我对政治及法律是一窍不通,纯粹是看热闹的外行。所以我只是表达个人的一些想法,至于若是有与政治学及法理学原理相悖之处,还望谅解与赐教。

其实这个观点是来自于某网友在该新闻下的回复留言,我只是将其拓展了一些。

与动漫人物结婚,也就是将动漫中的人物看做是一个人,将动漫作品中描述的世界看成是一个真的世界。

这个观点在我周围人看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荒谬的。在他们看来,动漫中的人与世界,都是虚构的。

想想是为什么?因为是信仰不同。信仰唯物主义的人认为作品中的人与世界是虚构的,因为他们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他们认为被创造出的故事就一定是假的了。

但世界上并非人人都是唯物主义者,所以,在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家里,应当允许这样一种观点的存在:动漫作品中的人与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你可以否定这种观点,但你不能否定这种观点的存在。

再来看法律。法律是为国家服务的,而非某个政党。政党是可以有特定信仰的,但国家是不能带有信仰的。(前提是法律认可公民的信仰自由。)

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允许信仰自由的,那么他就应当为不同信仰的人服务。当人们呼吁需要对一个尚未被规范的事物进行法律解释时,法律此时就不能以“这是虚构的”作为不予置评的理由。

故,与二次元人物结婚事宜写入法律是尊重信仰自由的表现。

当然,这件事情很复杂,因为不仅仅是牵涉到婚姻制度的问题,还有动漫作品的作者群体、商业群体等等……想必不是一两年里能出台相应法律的。

不过,日本是个神奇的国度。那个喜欢看漫画的新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虽然貌似你是强硬派的,且貌似已经被恶搞成了18X游戏的猥琐男角色)——我看好你!

最近做了个有趣的梦,大致是和《魔力宝贝》有关。

不过这不是本文的话题,不过这令我想到了:如果可以控制梦境,那该多好啊。

想想吧,人类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并非因为物质,而是因为精神!构成人体的物质与大地、与草木无异,所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意识。意识对每个人而言是主观的,是精神,各种体验、各种情感、各种思考、各种观点,皆是因为精神的活动。所谓“万法唯心造”就是这个道理。

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精神的变化是与物质有关的。比如你面前出现了一个苹果,你才会意识到苹果;你遇到了一件好事,你才会感到高兴。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少之又少。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精神的活动都受到物质的影响。

可是,在一种情况下,精神的活动可以很大程度上地不受物质影响,那就是做梦时!

试想,如果你在梦里得到了一件一直想要的东西,那么至少在这场梦境中你一定是很快乐的。至于醒来时的遗憾情绪,并不是遗憾梦境本身,而遗憾的是梦境中的事物不再复得。

如果梦境是可控的、有序的且可以延续的呢?今晚做的美梦,明晚还能继续做。甚至我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去网上下载甚至自己编辑一段梦,晚上在体验的同时甚至不会对其真实性感到怀疑。(因为就算梦的内容再荒唐,我们也不会在梦里怀疑,是吧?)

黄粱也好,南柯也罢。人生本如梦,生前生后皆为无尽虚空。而生命本身的特征也无非是“可控的、有序的及可以延续的”精神体验。如果能将这枕头上的1/3时间加以利用,使生命的体验更充实、更快乐,岂不是很好吗?

现在你可以说我这是全篇空想,但百年之前的飞天登月、互联网络、基因工程,不也被世俗认为是空想么?

脑科学家们,请努力吧!

高粱饴,是同事前几天出差回来带回来的纪念品,办公室的同事们每人三颗。

从外包装上看,便可知道这是一种很朴素的糖,不像现代工业制造的糖果都包者晶莹剔透、高反光度的透明塑料纸,它外面只是一层蜡纸。包装纸上从图案到字体再到用色,都只能让我想到一个字:土。土并不是什么坏事,并且还附带着原始、乡村与传统等含义。

捏着两头一转,很轻松地就能展开包装,里面是一棵淡黄色的,形状也并非完全规则圆柱形的糖果。中间还包括着一层糯米纸——糯米纸是很久违的半食品,它既作为包装,将糖纸和糖果分隔开,又作为一种可食用的材料,吃下去的时候往往还会粘在嘴唇。高粱饴的包装内还散落了一些白色的粉末,我想应该是面粉或者高粱粉(?)。此时我就在想,如果我的手指再粗糙一些,那该多合时宜啊。印象中,文学作品里总是有一双劳动人民特有的黝黑粗糙的手,将这样土制的糖果剥开——细心的话还会捻下内层的糯米纸——然后将吸收了田地精华的高粱饴塞入口中。

放在口中,本以为是硬糖的,没想到第一反应居然是:清音!柔体!易推倒! 没错,在这样毫不考究的包装内藏着的居然是一颗毫无防备、毫无抵抗力的柔软的糖体!就像在黑土地上摘下一棵毛糙地扎手的植物,层层剥开后发现里面居然蕴藏着一颗幼滑的胚芽。又像是在农家田舍院落深处惊喜地发现了一只小萝莉……

从淳朴的土风,到嫩滑的口感——从远方带来的高粱饴带给了我一次有趣的双重体验。

 

11月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而之前的10月31日则是万圣节前夜。这两天都在外面参加宅活动,先是前一天在交大(徐汇校区)附近P1 COFFEE酒吧的“女仆万圣节夜”活动,后则是参加ComiCup03(继《1111游记》、《宅到家了!——ComiCon02同人即卖会小记》之后的活动)同人展。

先说第一日,晚上和小克、荣荣一起风尘仆仆地赶到P1酒吧,那是个很小很暗挺有气氛的小黑屋,我们坐的那桌正好没开灯,用的是三叉烛台照明,靠墙的一支蜡烛的烛泪滴啊滴地留下来,在半空中形成了如钟乳石般的向下锥体,还有一侧居然慢慢向下延伸,滴成了细细的一条蜡柱。在这一点上,很是有万圣节主题的气氛。提供了一些抽积木、挑木棒等童年时的玩具,这倒是让我们三个好好“挑战”了一番。至于提供的零食及餐饮包括糖果、咖喱饭及南瓜汤。另外女仆们还提供了一些服务,刻南瓜和造房子……总的来说,气氛挺High,不过也有比较并不尽如人意之处:集体活动High的主要是店主女仆的一伙朋友,而他们怎么看怎么像是社会青年……我真怀疑他们是否具有足够的宅属性,所以总的来说那晚活动是够High(High得某人把头发也烧了……)但动漫气氛极缺。

第二天早上,和往常一样很早地就去了(唯一不同的在于这次我是排队入场……),这次CC03选的地点是在光环地带,即浦东世界大道附近的太平洋数码广场三期地下室。很早就听车娘说了关于光环地带的事,但一直没有机会去。此去一看,它不是一个临时租用的场馆,而是长期设立于此的动漫商铺群。手办、抱枕、cos服应有尽有,感觉和炫动很像,还多了一家名为“萌果酱”的女仆咖啡店。

先说CC03同人展,早上8点到场排队,结果11点半左右才进去的。(当然,兰迪姐和杠子居然10点半才到场,你们可是摊主哎~!)看示意图貌似是很大的地方,结果发现其实展位和去年及今年6月的差不多。因为我看的动漫很少,所以相比之下目标也很确定,即D4摊摊主sellen所出的《空之轨迹TOG》,其余的事便是和认识的网上同好见面,比如TOD工作室的成员,还有一位谜之关系的大姐。总之我的事是早在每批清场之前就很快办完了,所以也几乎没感到时间的紧迫性。顺便一说,会场内兰迪姐姐打扮成一只华丽的洛丽塔,而真正数钱的土豪杠则打扮得极无存在感……

从卖场出来后,又去萌果酱女仆咖啡店小坐了一会儿。那边的女仆看起来挺像模像样的,萌音弱气天然呆也充分在她们一举一动中体现,并不做作。只是貌似不习惯于称呼主人,非要提醒了以后才萌萌地叫一声……既然素质挺高,而且是常年营业专门的女仆咖啡店,那我“主人”的眼光自然也要提高一些,说一个我发现的不是很满意的细节地方:这里女仆的衣服——特别是腰部的白色蝴蝶结——非常皱,而且几乎每位女仆都是如此。在我看来,女仆咖啡店较之于普通咖啡店的意义,在于由高素质女仆营造出西式贵族家庭的氛围。作为贵族,一定要在各方面,特别是各个细节体现出自己家族的爵位、荣誉、礼节、习惯、兴趣的尊贵与高雅。试想象,如果一个贵族家庭的女仆都是身着整洁服帖的黑白女仆装,请的都是知书达礼、文质彬彬的女仆,那这个家族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由内而外无所不达的高贵气质。——所以,请务必注意女仆咖啡店女仆着装的整洁。最后赞一下,萌果酱的Espresso在我这个咖啡初体验者看来还是挺正宗及喝起来还是挺可口的!

想来女仆咖啡店我也去了4次了。第一次是某文化展览中临时搭建的摊位;第二次是利用一家面馆的场地,仅在寒假试营业的女仆咖啡店;后两次便是本文中记载的了。就这个在中国大陆新兴的事业来说,去次数不算多也不算少。从体验感受来看,萌果酱算很好的了,其次则是第一次那个临时搭建的摊位。当然,就“创造贵族家庭气氛”这一点上都不能让我满意,也许是因为毕竟女仆咖啡店是聚会的场所,更注重的是营造一种动漫爱好者互相交流的热闹场面,而没有独立的包房来创造一个私人的或小群体的贵族体验空间。就我在《电车男》、《秋叶原@DEEP》及动漫杂志光盘内附视频中看到的日本秋叶原实拍场景做比较,上海的女仆咖啡店服务及环境质量已经能与日本齐肩了。望今后能继续扩大规模,使女仆咖啡店不仅仅停留在“临时”与“地下室”的囧境中。更希望女仆咖啡店能朝着上文所提“众乐乐”(强调群体交流体验)与“独乐乐”(强调个人环境体验)两个不同体验方向发展,拓展出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女仆咖啡店!

某学长曾经告诉我他的朋友在做设计酒瓶的工作,而且似乎薪酬很高。当时我抱以将信将疑的的态度,心想:酒是用来喝的,怎么会有人舍本逐末地对酒瓶进行考究的设计呢?

最近我发现自己考虑错了。像我这样的新手对于葡萄酒没什么实践经验,所有的知识也只是停留在对一两本鉴酒书籍的翻阅以及对一些相关网站资料的查阅上,所以对酒瓶的好感直觉就成了购买的主要影响因素。

比如上图的这瓶葡萄酒,购买的时候我只是想着要买一瓶白葡萄酒,其他方面就完全是因为看中了她幽蓝的色调及匀称的身姿。这种蓝色是很神奇的,在不同光线、不同心情、不同视角的环境下,能显现出沉静与妖冶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一如感性、一如性感。

 

 

接下来说一些和这瓶酒本身有关的知识,当然我也是批发贩卖过来的。

这是一瓶德国产的白葡萄酒,产地是德国Weltachs酒庄,时间是2007年。在网上购买时商品名是“德国晚秋清甜白葡萄酒-Weltachs – Spatlese”,Weltachs是酒庄名,Spatlese是酒的种类:晚收。

德国的葡萄酒分为四级,依次是:Tafelwein:日常餐酒、Landwein:地区餐酒、Qualitaetswein bestimmter Anbaugebiete:简称QbA,优质葡萄酒、Qualitaetswein mit Praedikat:简称QmP,特别优质酒。

QmP级别内根据葡萄不同的成熟度,还可以细分为6个等级:
1. Kabinett:珍藏
2. Spatlese:晚收 <——我这次买的就是这种。
3. Auslese:精选
4. Beerenauslese:简称BA,颗粒精选
5. Trockenbeerenauslese:简称TBA,用深度贵腐的葡萄酿成,葡萄大概要失去95%的水分,酿成的酒也最甜。
6. Eiswein:冰酒,是用冰冻的葡萄酿造的酒。

(转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509715.html?si=4

Spatlese用比正常成熟度晚七天采收的葡萄酿制。因为葡萄得到额外阳光的照射,使酿制出的酒风味较浓。——摘自《爱恋葡萄酒》。
可以想象,去年深秋这些Weltachs庄园里的葡萄生长在树上。时过深秋,凉风虽已阵阵吹过,但这些白色的颗粒仍努力地从吸收来自阳光中的精华。不久之后,在一个适宜的日子里,它们被酒庄的工人亲手摘下并经过一步步传统工序的加工酿制,最后成了液态的白葡萄酒。当倾瓶倒出时,它们散发着淡淡的金黄色,就像将德国秋日的阳光与空中的果香凝聚在液体中,又在杯中缓缓释出。

——听着《陽だまりにて和む猫》(2008变奏版),写下这段暖洋洋又懒洋洋的文字,又重新发现了阳光中蕴含的诗意。

最后还借由这瓶酒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词汇现象。

比如冰酒在德语中是“Eiswein”,虽然我不会读,但大致能猜测它就相当于英文中的“Ice wine”;另外,白葡萄酒在德语里是“Weisswein”或“Weiβwein”,对应的英语就是“White wine”,如此一来,”Weiss”与“Weiβ”大概就是白色的意思。再联想到《空之轨迹》中第三柱使徒『白面』盖鲁格·怀斯曼的英语名就是“Wiseman”,恐怕其本意也与白色脱不了干系了。——西欧的语言就是怎么回事啦~

白葡萄酒、阳光,及语言学——啊,我若真的是吟游诗人wildgun那该多好呀!

从我的博客上可以得知,最近我在用Krkr做同人游戏。主要工作是写剧本和脚本,而脚本编写,也即是一种广义的程序设计。

曾经有过自己用VB或C写引擎,然后用自己的引擎做galgame的想法,但无奈于程序设计不是短时间能学会的,于是便选择使用已有的gal引擎:NScripter,或Krkr。

最近在用Krkr写,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用Krkr也必须深入掌握一定的语法、了解许多对象、方法等概念,才能写出自己想要的特效。——如此看来,即使使用现成的引擎写,也是需要深入研究一番的。

然而,这些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比如当Krkr引擎被淘汰之后,我现在所做的研究则会变得毫无价值。同样,当C语言被淘汰之后,与C相关的知识也会被淘汰。再说得远一些,当人类的科技发达到可以完全抛弃现有计算机模型时,那么现在的所有计算机知识都是陈旧的、过时的和陈腐的。

反过来,我又想到了在人类历史上的那些被称为“迷信”的事物:如占卜,如巫术,如炼金术,如宗教……文王推演八卦、牛顿研究炼金、孔子注解周易、圣阿奎那著《神学大全》……历史上多少贤哲圣师将毕生经历投入到这些古代伟大的事业中,而我们又怎可以“迷信”一词就简单地用时代局限性来否定其时代价值呢?

或许,那些被我们称为“迷信”的事物,在古代正是如程序设计那样的科技;又或许,那些现在被我们奉为科技的程序设计思想,在未来则被批驳为“迷信”。

在“迷信”中看见智慧,在“科技”中看见迷信,才是真正不受时代局限的智慧之眼!

在我看来,一个理想的网络游戏应该是这样的:

☆该网络游戏世界(包括空间与时间)是尽可能独立的;(即与现实世界关系越疏远越理想)

☆其中一切事与物都符合该网络游戏世界观的;

☆玩家乐于并确实能很好地进行符合该世界观的扮演行为;

☆NPC不仅仅是智能的,而且是有记忆、有个性、有情感、有出错可能性 及 有智慧的;

☆NPC的失误在表面上看上去应该是偶然的,但深入分析则应该是有原因的;(就像弗洛伊德分析人类的口误及笔误与潜意识有关)

☆登出/登入应该有符合游戏世界观的解释;(到底是休息/睡觉/进入特殊状态/时间暂停?)

☆新人物不能无限制地出生,而是应该符合该人群(包括玩家及NPC)的生育规律与生育规则;——生育规律是指生物、自然及医疗条件等对生育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生育规则是该世界该地区对生育的政策……

☆新人物可以直接被赋予一个少年或成年的人体(而不是从零岁开始)但不能是凭空出生,而是寄托在一个已有的NPC身上,并且当他被赋予在这个人物身上时,必须同时继承该人的家庭、经历、性格等……

☆真·死亡只有一次;(能被复活的死亡不算死亡)

☆如果游戏世界中不存在真·死亡,那必须合理解释为何物质没有极度稀缺;

☆死亡之后的玩家以新角色再登入游戏世界时不应该带有之前的记忆与仇恨;(有灵魂转世的世界观除外)

☆同样,不仅仅是人类,生物也不能凭空出现和消失;

☆过度滥杀某类生物可能造成该生物的灭绝;

☆一种生物的灭绝可能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影响到人类居住环境;

☆同一个任务不应该重复出现,除非任务本身就具有重复性(如每年收割麦子,或者每天送报等…);

☆世界应该足够自由,以使玩家自己也能发布任务;

☆人物必须要有休息的时间;(除非这个世界本身就不需要休息)

☆游戏中有自己的经济规律,所以贩卖给NPC的价格不应该是一尘不变的;

☆NPC可以因为你的不友好而拒绝收购你的物品、道具;


~未完待续,啥时候续就不一定了……~

曾经在高二时写过一篇文章: 《生死及其相关》 ,当时就发表在了网上(在哲学人生论坛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却在EVAcn下属文教研究局LOCK第三届论文竞赛中被评为“LOCK最高研究员级文章”)。此文中提出了我的世界观模型。(后详)
时隔五年,不知是因为前几天看了关于几个机器人通过图灵测试的新闻,还是刚才受到《世界人氏血脉书系——意大利人》中关于哲学唯心唯物流派介绍的影响,总之,今天偶然间又产生了对高二提出的世界观模型的进一步思考。
当时提出的世界观模型,是心物二元的。我(当时)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且仅有的两个的存在。物质和精神互相缠绕、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但又保持各自存在的独立性。物质和精神同属第一性。物质的基本构成物是“广义原子”,即某种尚未发现的但确实存在的最小物质单位。(可能可以被发现,也可能由于测不准原理而无法发现但确实存在。)它可能是夸克、量子、弦、等等……代称为“广义原子”。而精神的基本构成无是信息。最基本的信息应该是表示“0-1”的1位2进制数。(这并非说世界就是2进制的,在大学电工学实验课中我亲手用2进制电路搭出过6、7、10等多进制电路)而意识则是信息的复杂集合体——就如同肉体是广义原子的复杂集合体一样。
以上,就是我高二在《生死及其相关》一文中提出的世界观模型,受用至今。
不过,今天下午想到的一个问题似乎与以上模型相矛盾。不过,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再来看一下模型。
根据以上模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个隐含的关系。物体由广义原子构成,所以,物体的存在必然要以广义原子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而广义原子的存在却不能以物体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换言之:广义原子的存在不依赖于物体的存在。(通俗地讲,儿子的存在必须以老子的存在为前提,而老子的存在却不以儿子的存在为前提。换言之:就算儿子不存在,老子也是存在的。在这里,广义原子就是老子,而物体则是儿子。)既然物质有这样的关系,那么精神也应有类似这样的关系,即:意识的存在必然要以信息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而信息的存在却不能以意识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换言之:信息的存在不依赖于意识的存在。
信息是什么?我暂且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但我可以举出一些例子:音乐中带有信息,无线电波中带有信息,计算机磁盘中带有信息。
然而,当我作如下设想时,就遇到了问题:如果人类造了一台以太阳能为能源的无线电波发射台,它可以在无人操控的状态下播放各种语音、音乐信息的无线电波。有一天假设我们星球上所有生命都消亡了,而此时有一台收音机在废墟旷野中播放着上述无线电波的内容。那请问:此时收音机中播放的内容还能算携带着信息吗?
同样地,如果一架UFO坠毁在地球,我们从中发现了外星人使用的类似于电视机的仪器,但我们无法理解播放的内容,对我们而言那只是一堆来自外星的马赛克图像(或者是“雪花粒子”,就是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信号不良时所显示的画面)。那么对于这样一台外形电视机,我们如何确定它播放的内容是否携带信息呢?
以上2个例子其实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信息是否以被意识理解而存在?也就是说:信息的存在是否取决于意识?
其实我早就发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现象,只是没有考虑到信息与意识的存在关系问题上去。
假设现在有一张唱片,我们播放它。对于正常人类来说,应该可以得到“是一个女子的歌声”这条信息;如果是一个精通多国语言的人,那他可以得到“有一个女子在唱德语歌曲”这条信息;对于熟悉这位歌手的人来说,他可以得到更多信息,如歌名、专辑名、唱片发行日期等等……;而对于一个医生而言,说不定可以从歌声中判断出这位歌手还有某种咽部疾病。
总而言之,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一条信息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以前我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是“信息好比一把打开意识仓库的钥匙。至于能反馈出多少相关信息,取决于意识本身有多少相关信息。”(如语言知识的信息、歌手知识的信息或医学知识的信息)然而今天我想到:如果让一个动物或者一个外星人去听这张唱片,那它完全可以否定这张唱片中携带信息。
又,换言之:信息的存在是以能被意识理解为前提的。这样看来,信息不是意识的构成元素,反倒是意识的附属品、产物或衍生物。
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可怕的推论出现了!一直以来我凭直觉坚信机器人可以产生意识。之所以我认为机器人有意识,是因为机器人是由复杂的物质及信息构成的。既然信息不能构成意识,那么:要么机器人没有意识,要么机器人的意识产生于物质。
这个“要么……要么……”的句式,前半句摧毁了我关于机器人存在意识的美好幻想,后半句则彻底颠覆了我“心物二元”的世界观乃至直逼唯物境地。对我精神世界来说真是一场痛苦不小的打击。
现在我不得不修正我的世界观。最保守的修正方案是:继续承认心物二元,但精神的组成部分不再是信息。至于是什么?是逻辑吗?我尚未考虑深入。
最后说一个引申话题。每个人都是通过信息交流而认识他人的。(如眼神交流、言语交流、网上交流等)那么,当认识到“信息无法决定意识是否存在”后,你又何从判断他人是具有意识的呢?可怕!可怕!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果真如此!

    今天去听了一个医学知识科普讲座比赛,其中多位选手都提到要吃得清淡、少吃油炸、过甜、过咸的食物。记得其中许多位选手都举了肯德基等西洋快餐为例。

于是我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这些“垃圾食品”那么好吃呢?

以前在上艺术设计课时得到一个观点:人类对颜色的不同感觉是进化而来的,是有利于人们的。比如红色一般是火焰和流血,所以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红色的紧张感;再者蓝色一般都是天空这样很无害的事物,所以人类面对蓝色就会产生安详感。等等……

同样我相信,味觉(食物口味)给人带来舒适或厌恶的情绪,也是人类所进化出的,以分辨食物对人体有利或有害的反应信号。从这个观点看来,那些诱人的冰激淋啦,鸡翅啦应该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而一些粗纤维的绿叶蔬菜则可能对身体有害。——然而这又为何与现代医学提倡的相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