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按时间顺序排列

1、崔茂龙老师:“ wildgun是个编程的料。 ”(当然啦,当时是叫我本名的……)

——这句话是大一下学期刚开始学汇编语言,我比别人更快更准确地理解了汇编语言,于是崔老师就这么表扬我了。虽然也许他只是一时无意的夸奖,不过这句话却至少激励了我大学三年专业课的学习。可见不吝啬于对他人的鼓励是能产生巨大积极效应的!

2、龚著琳老师:“ ……你们可以随便试试,反正又不会弄坏。 ”

——这句话是大二上学期VB课程第一堂课龚老师对大家说的,鼓励亲自实践熟悉一下VB的IDE界面。虽然这句话也许也是她无心一说,不过却让我开始敢于解除程序设计的不同领域(虽然大多数都浅尝辄止了……)记得初中时在图书馆使用Win98不当,弹出对话框“非法操作”,把我吓得半死,以为误操作损坏了公务,警察要来抓呢- -。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便是龚老师的这句话带给我的启示。

3、陈瑛老师:“wildgun你是个很有思想的同学。 ”

——这句话是在大三实习前夕陈瑛老师和我私聊时说的。在我看来,当今这个时代,“有思想”是对处于大学时代的我一个最好也是最贴切的评价了。其实也是事出有因,谈话的前几天正好轮到上交《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学习感想。当同学们都纷纷网上摘抄相关技术文章应付了事时,我却原创地写了一篇为计算机数字电路的离散性与现实世界模拟连续性主题的感想。更值得自豪的是,题目写得很有创意,是引用了雷锋的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学习〈医学图像处理〉引发的感想》——我还记得陈瑛老师看见文件名时略带疑惑的表情。

刚才和DisDreamer(小D)聊天,话题随着互相之间的穿越而漂移到了关于哲学著作的晦涩性上来。其实这个问题在他本身也是存在的,至少他的话我是一半理解一半猜的——抱歉,我是看南怀瑾的俗人……

如果一个哲学家或理论学家写了一本很晦涩的著作,并且不给出通俗的解释、注解,我觉得这本书很难有共同的理解基础。既然没有注解和定义,那么他之所以被肯定被承认,是因为他的著作真的被大家所理解了么?还是只是“看起来很有趣”“看起来很高深”以及“看起来应该被学术推崇”?

在我看来,如果一本哲学著作(或其他理论著作)不能被人类有共同的理解,那它就不是学术品,而是艺术品。艺术品是应该每个人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其中的美的,而哲学著作、理论著作,则应该追求一种共同的认识,然后基于一种共同的认识才能展开讨论。

当然,这个人如果已经作古的话,也无法直接问他“我到底有没有理解你的本意”。不过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叫100个人来读他的著作,至少应该2/3的人对书中提及的同一个问题有相似的理解,才算真正理解该著作了吧?

同样将这个实验加以扩展,就可以确定这本著作的适用范围。

比如先叫100个“作者的本国人”来参与这个试验,再慢慢缩小范围100个“从事理论工作的本国人”,100个“从事哲学的本国人”,100个“作者的同事和好友”,这样不断缩小范围,看缩小到哪一级,才能满足“2/3人对书中提及的同一个问题有相似的理解”,如果连100个“经常与作者交流的人”都没有2/3人给出相似的理解,那他这本书我觉得是不成功的,至少说是不被共同理解的。——不被共同理解的哲学/理论著作,有什么意义呢?

以上话题就随着我去洗澡而暂时告一段落。如果再继续讨论下去,我想一定会讨论到语言的无力性。这大概就是zhexue120所提到的“无言性哲学”吧。

进而想到了一句佛教用语:“第一义不可说。”讲的也是这个问题,语言无法表达真理,或者说无论如何用语言去表达真理,总会有缺陷。然而即使如此,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理论家,仍是以这“不能记载第一义”的语言去记载第一义,使之思想流传于世。——有的哲学家很厚道地给出了较通俗的理解,有的干脆不给出注解,那就更“不可说”了!

又想到了一句佛教用语:“禅本无言,言中藏禅。”这里的“藏”,其目的不是为了不让人发现,而恰恰想法是要使人理解和发现。然而,究竟藏得好不好,是否易于被大多数人发现并理解,这就是是否善于表达的大问题了。

今天学校组织去枫泾旅游,也许是因为工作日,又也许是因为枫泾确实未被过度开发,旅游景点的人不多。总之那里还是值得一看的。

早上在枫泾古镇游玩,下午去了农民画村庄,以及果园。

以下图片皆经过亮度及对比度调节(今天是阴天……囧,虽然即使是晴天我也拍不出这么好的效果……囧++)

~枫泾全景篇~

继续阅读

《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这样的话题很大,于是在后面加了“一瞥”,以减轻分量。

其实要说的是今天早上(应该是昨天早上)长假过后第一天上班时发现的一个现象。这次是十一长假之后的第一天(对于其他人而言貌似是第二天),而十月又是日本动画秋季新番陆续开播的时期。于是早上一来到单位,就和办公室的一个比我更资深的动漫爱好者聊新番,与此同时时间的沙漠同学在百度IM上也在和我讨论关于新番审片的问题……

又联想到,再上周还把《夏目友人帐》推荐给另一个办公室的同事。

这样看来,我们幼年时心目中的“大人”形象往往是与动画片无关甚至是持反对倾向的,然而当我们这代人逐渐长大、逐渐成为“大人”之后,“大人”这个社会群体的内涵也正随之而改变,同样,其外延的兴起爱好、讨论话题、流行时尚也会慢慢变得与上一代“大人”有显著差异。

幻想一下,或许10年之后,每年1、4、7、10月第一天工作日变成单位中集体审片日……

这就是对社会与时代的变迁的一瞥吧!

刚才做梦梦见了一个童年的玩伴,进而由此回忆到了一场或许可以成为之“跑团”的游戏。

我妈的单位是上海某大学,当时她们教研室里除了两三个老教授外,其他工作人员都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也就是说,各自的孩子都大约小学至初中这个年龄阶段。大家都知道,大学是有寒暑假的,不仅学生有,老师也有。但老师的寒暑假在开始与结束时会比学生短那么几周;而中学校的寒暑假——特别是暑假——都是固定的。因为当时教研室工作环境比较宽松,同龄职工之间也都彼此体谅,所以在这一段“青黄不接”(即自己的孩子放假了,自己却还要工作几周)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单位。

记忆中几乎每天都去的有三个男孩,我是最大的,另外两位则依次递减一岁。在这篇文章里就已提到过,当时我们的娱乐方式主要是红白机,最后几年则升级成了PlayStation。

有一天下午,不知为何,当天没有游戏机可玩,那三个男孩该玩什么呢?(说BL的拖出去……)(啊,为什么我会首先想到BL呢,我也腐化了orz,我自拖……)

疯着疯着,我们走进了一间实验室,在讨论中渐渐发明出了一场名为“森林大冒险”的游戏。

我们三个把自己想象成飞机失事、坠落在无人群岛上的探险队员(为啥这个开头和现在某个恶俗的笑话这么像呢……只不过不是无人岛版本)。自飞机追落后,各自分散,又各互相找着同伴。

我们充分发挥着想象力:将实验室中白色可旋转的圆形铁椅当作岛上巨大的蘑菇;将一根纸质游戏棒子当作烟枪;将有靠背的椅子反坐当作破旧飞机的驾驶舱;将针筒则看做是枪支——呐,你看,针筒里射出的水就是子弹嘛!具体剧情已记不清了,但至少我们踩踏过潮湿的沼泽,鉴别过蘑菇林里的毒菇,也许有过把飞机藏在低矮的山洞里以防止发动机被雨淋湿,貌似还用森林里的罂粟花做过烟枪的填充!

三人就这么“自编自导自演”地愉快地在实验室里疯了一个下午。——这便是我的第一次“跑团”了。

现在看来,还真的很像《堂吉诃德》中那个以羊群为骑士阵、把旅馆当作城堡、乃至当风车看做巨人去挑战的乡间骑士堂吉诃德很相似了。

可见,想象力及扮演欲是个人超越自身所处空间、时代与国度的精神力量,是人之所以立足于世界而又不拘束于世界的原因,是人类自始孩童时代就享有的娱乐特权!

常常这样想,
自认为这是一种貌似“迷信”,但却是很积极的想法,
借用了佛教的轮回说,并基于这样一个条件——生命可以选择自己下辈子头投身的时间与空间——:

我的前世既然选择让“下一个自己”投身于当今这个时代、当前所处的国度,必然有其原因。

1、这个时代这个国度对我(及我的前世)而言一定是最好的时代:过去、未来、异地他乡各有各的好处,但既然前世选择了投身于此,在“他”看来一定是最好的,至少是最合适的,最符合“他”的理想的。——即使生活环境并非最优。
——于是,这就是我对于生活的信心的坚定磐石。

2、或者,前世令我来到这个时代这个国度,一定是将自己的希望托付于了“他”的下辈子。那么,说明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度中,必定会有我生命的归属、事业与意义。——即使现在尚不明了。
——于是,这就是我对于未来的希望的不竭源泉。
我所做的,便是努力去理解我前世做出的选择。

最后,想到了FJ强者联盟 Emperor-Ore1 的QQ空间名:『所有的人都必須成爲王』。

之前在博客里就提到说今天要去听这场音乐会,尽管和我同去的老师在中场休息时就全都回去了,再尽管最后一位老师是在全场3/5过去后才来到会场的……但是,我还是坚持听完了——一方面是为了给吟游诗人的角色找气氛;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我自身也是一名演员(cosplay),观众半途离场的感觉确实很不好。

这里先忏悔一下,进场时因为同性的2个男士图方便而直接翻越大剧院前的栏杆入内,我于是也跟着翻了……罪过罪过。不过话说回来大剧院的栏杆还真牢固,经得起我杜南公爵这么一踩……

好,开场。

演奏: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陈燮阳。

第一首,《埃格蒙特》序曲。
没什么很大的感觉……

第二首,《命运》。
说实话,没听懂,也无力不懂装懂。
除了刚开始的连续8个重音外,基本听得很迷糊,很乏味……以至于多次想进入“就当时听着mp3随意欣赏吧”的状态却难以成功。
大概是我境界还没到吧。
也有可能我与这首曲子没什么缘分。

第三首:《奥林匹克》号角与主题曲。
很耳熟的一首歌,所以这首歌听起来就顺利许多了,也没之前那么痛苦了。

第四首歌剧《乡间骑士》间奏曲。
这首歌我听出了乡村的田园风光,广袤田地与朗朗天空,但“骑士”却不明显,不知道原作是个怎样的剧本?

第五首2006多哈亚运会开幕式选曲——《跨越时空》。
唔……没听出来和运动会有什么关系……

第六首《青年圆舞曲》。
第七首《北风吹》(选择芭蕾舞剧《白毛女》)
不知是否因为先入为主,或确实如此,这两首由中国作曲家谱写的乐曲,就与以上几首完全不同的感觉。
感觉中国作曲家的乐曲更多地想表达一些话语,但音乐选择本身却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
场上我想到了《毛主席语录》中的一句话:
“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而这两首曲子给我的感觉正是为了表达思想而去创作,而并非为了把玩音节而创作。
实在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了。

第八首 歌剧《威廉·退尔》序曲选段
恩,这首比较熟悉。不过演奏到一半突如其来的鸣枪倒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至此,八首音乐全部演奏结束。在此之前,指挥家陈燮阳也没有开过一次口。所以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在台上,指挥及演奏者无需开口,仅仅用音乐与观众交流即可。

接下来,陈燮阳开口向观众谢幕,礼仪小姐献花。陈燮阳将献花抛送给观众后,摆摆手下台了。
我是第一次欣赏交响音乐会,所以对场上的规矩不是很了解。
此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情景,观众继续鼓掌,陈燮阳出来再次谢幕,摆摆手离开了;
观众仍旧鼓掌,陈燮阳第三次出来,宣布为了感谢大家的热情,所以追加一首
后再追加两首、三首……

此时我终于明白这是一种音乐会的既定仪式,观众鼓掌要求演奏者追加,而演奏者其实已经准备好了一些追加的曲目。

一个字:“假”,跃上心头。
虽然功夫茶等表演上也有类似的繁文缛节,我也亲历过周杰伦演唱会追加的场面。但总觉得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甚至是仪式的追加演奏是很没有真诚度的。
当时我就想到,既然已成习惯,已成传统,那便是守序善良的表现,与持混乱善良的wildgun是不同立场。所以哪一天wildgun穿越到了现代社会,一定也不会作有准备的追加表演的吧~?

最后追加的第四个曲子,是全场的互动。陈燮阳正脸转向听众,在手舞足蹈中引导着观众以不同的节奏拍手。虽然有些被耍猴的感觉,但我仍很惊讶于观众的整齐划一性,以至于开始怀疑是否观众都是些常客呢?另外总觉得陈燮阳有些像严顺开……

总之,初次欣赏交响乐,这是一次有趣的体验,虽然没有听懂多少音乐,不过也算简单但直观地了解了交响乐的各个方面,另外从注重集体性的乐队演奏也思考了混乱善良阵营的吟游诗人应有的对音乐、对演奏形式的看法。

 

最后说明一下题中为何要用一个“参”字:一方面最后演奏者、指挥者和观众的互动,可以说我已经参与表演其中了;另一方面,也通过这次近两个小时的欣赏对音乐、对吟游诗人有了一些参悟。故,参之。

“相约上海大剧院”——名团、名剧、名曲公益演出季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秋季版
古典也运动——交响音乐会

演奏:上海交响乐团
指挥:陈燮阳
曲目:
《埃格蒙特》序曲                                                  L. v. 贝多芬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L. v. 贝多芬
“奥林匹克”号角与主题曲            J.威廉姆斯
歌剧《乡村骑士》间奏曲                                      P.马斯卡尼
2006多哈亚运会开幕式选曲——跨越时空        W.比那里
青年圆舞曲                                                             黎国荃编曲
北风吹(选自芭蕾舞剧《白毛女》)                 集体创作
歌剧《威廉·退尔》序曲选段                                G. 罗西尼
票价/Tickets:¥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