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俗话有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就是去年下半年当我在京都的书店里发现这本书时的感想。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为了我这个日语学习者+日语阅读者指明了那些日本通俗叙事作品中,在表现人物形象的对话台词中,那些丰富但我却迷迷糊糊看不太懂、把握不住的语言现象及其由来。

该怎么解释这本书的内容呢?作为非母语的日语学习者+阅读者来说,首先肯定很难有如同生活在日本国内的人们那样,从小可以从书籍、电视、互联网等等收听收看到各种各样人物的对话场景。加之就我的阅读偏向来说,我倾向于阅读说明类知识类的书籍,而其实比较少看动画,更少看真人电视剧、时代剧,所以哪怕我学了那么多年日语,但还是对作品中那些富于个性的角色的对话是一头雾水的。如果我只是阅读作品或是观看影片的话,那么结合上下文的情景,即使不理解这些词汇或发声词的具体象征含义,也可以跳过不影响全文理解;但当我要去翻译作品时,我就要了解它们,然后仔细斟酌翻译成中文时到底应该是翻译成「啊」、「噢」、「嗯」、「哟」还是「呀」等等。

我想,作为一个日语学习者,或者哪怕是日语作品的爱好者,会多多少少知道这样一些被本书称为「役割語」的词汇。举几个日语初学者大概也知道的例子来说:校园里年轻的女孩子特别是气质较高的大小姐类女孩子,其对话常常会以「〜わ」(Wa)结尾;男性或者一些塑造为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角色会使用「僕」(Boku)来代替通常的「私」(Watashi)来自称;关西人角色会用「ほんま?」(Honma)来表达通用语中「本当?」(Hontou)这个疑问词;而一些古意盎然的角色,似乎在句尾不说「です」(Desu),而说「ござる」(Gozaru)。

以上这些就是所谓的「役割語」。当然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用词中,包含了一些固有的、带有偏见的观念。如果不涉及到真人,而是在作品中运用这些观念及词汇的话,却是有助于塑造和向观众提示角色特征的——老者、贵妇、乡鄙、书生、游女、军官,乃至外邦人、宇宙人等等。

继续阅读

其实这是2022年2月26日,即俄乌战争发生过第三天的事了。我向联合国难民署(UNHCR)捐款,根据网页说明该笔款项将会用于乌克兰及欧洲地区的支援活动(原文:「皆様のご寄付は、ウクライナ及びヨーロッパ地域での救援活動に充当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向乌克兰政府的捐款,这是向联合国这一国际机构的组织捐款。

最近凭证(收款单+感谢信)寄到,是为记(隐去个人信息)。

希望和平再次降临在乌克兰的人们中。

哟,35了。

如果又要玩什么文字游戏的话,第一个想到的是「三五成群」这句话,不过以眼下这时势来说,依然不是适合成群的时候呀。倒是想到了很久以前家里的一台台钟,品牌是三五牌的。

说到时钟,每到时间的节点,就会瞻前顾后的,这不,新冠疫情已经进入第三年了嘛。以平常心,今年生日(蛋糕)也从简了。

不过前两年好像都是买便利店的蛋糕,今年则走得稍远一些,买了星巴克当季的「フルーツオレケーキ」蛋糕。顺便看看鸭川沿岸的樱花和各种鸟类。

去年的心愿分成了两个心愿,看起来世界还是走向了第一种,即(世界发展分支一)如果疫情迟迟未能平息(看样子多半是这样),那就平安活过一年就算心满意足——也就是所谓 「60分万岁」的心态嘛!——现在看来就是很平常地度过了这一年啦。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其实另一种情况下的心愿:「恢复一项原本的兴趣爱好。」也稍微有些沾边,比如近期也开始拍摄一些春天的植物,甚至买了一本有关日本路边野草的图书来看。尽管不方便自己种植,但走出去就是鸭川嘛!

说到生日心愿,若干年前被卜吐槽说:你这心愿根本不是心愿,而是一年的目标嘛。于是今年就来许一个真正的愿望——即非我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那种超大特大的愿望——希望明年的时候,新冠病毒流行病可以平息。

很应景吧?

顺便一说,题图是想让キューポッシュ爱丽丝摆出「Give Me Five」的造型。

2022年2月22日(星期2,农历正月22日)22点22分(22秒?)——当然发文时间是提前在WordPress里设定好的——世界从未如此之二。

试想,等到再过去200年,到了2222年2月22日(可惜是星期五了)22点22分22秒,这条信息还会留存在国际互联网上吗?

刷RSS阅读器而偶尔看到一篇博客《典故和「梗」》,其中提到那些烂大街的梗所造成的共情是无意义的,是忽视了具体背景细节所造成的一种空洞的共情。并且作者也讨论并提议了「避免被『梗』笼统概括」的方法,就是去看清梗的来源,以及具体用例中的背景细节。

无独有偶,这让我想到了大约半年前我读的一本书《知的複眼思考法 誰でも持っている創造力のスイッチ》,书名翻译过来可写成「知性的复眼思考法 无论谁都拥有的创造力的开关」。其中,作者苅谷剛彦在给学生上课(或许是逻辑课程?)时,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们的「复眼思考」(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因此让学生们进行了这样一个练习:避免使用那些新闻热词,而去说明一个社会时事。我记得书中给出的例子,是避免使用「受験戦争」(考试战争)、「いじめ子」(校园霸凌施加者)这样的新闻热词,来重新认识、检查和审视当下社会上的情势。

我觉得本书中提到的这个「避开新闻热词,来进行说明」的方法,就与上面提到的那位博主所建议的看清「梗」背后的细节有着相似的思考方式。或许可以这样说,那些轰然而至的新闻热词,其实就是媒体集团所捧起的「梗」。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要否认一切新闻热词、新闻频出词汇的价值。它们其中的一些是有价值的,是人类思考和探索的结晶,但是其中一些则可能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所谓宏大叙事、划时代感或新的商机而发明炒作的词——例如「厉害了,我的国」或「元宇宙」或「新资本主义」。因此,通过练习避开新闻热词来进行对事件进行思考和说明,可以帮助我们再一次就更为细节、具体的层面上,分辨哪些新闻热词确实是有其价值所在、有其深刻的变化和结果;而另一部分热词,则是宣传造势之「梗」,是集体情绪兴奋剂效用之「梗」。

又是一年过去了,正如去年的初笔:字所示的那样,2021年依然是一个异常的一年。

受此影响或者与此无关,我也度过了异于往常,也异于常人的一年的生活。同时,我也越发地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人并非是按照社会理想范式那样度过自己的人生,那样的人生模式可能只是一个理想像——甚至也不是理想像。或许可以这么说,每个人越是经历着自己,就越会感到,「异」是每个人各自具有的一个属性。我异于他人,我异于每一个他人。

此外,这一年也是我依然沉浸于异世界(?)题材作品《记录的地平线》相关资料翻译的一年,正如博客上一篇篇陆陆续续发出的资料。

今年我笔锋(?)一转,写了个——

稳。

*用了和刚抽到的FGO新年从者「闇のコヤンスカヤ」一样的红色来写!

眼前已来临的2022年,安安稳稳地度过吧!

附历年初笔回顾:

2009 創
2010 展
2011 ?建
2012 玩
2013 持
2014 術
2015 显
2016 朴
2017 節
2018 兆
2019 旦
2020 曼?
2021 异
2022 稳

昨晚是多梦的一夜。具体原因不知道,可能是因为最近背着相机出门散步导致肩颈酸疼,于是没睡踏实,大概是这个原因吧。

总之,昨天晚上很罕见地多梦,梦到了和从前社团的朋友旅游合宿啦之类的。最后梦到的一个场景是:我爬起来,去检查房门,发现房门没上锁,而且还半掩着。然后当时梦里的我心想:不可能不可能,我平时没这么粗心大意的,我一定是在梦里——然后梦里的我努力使自己「醒」了过来,「已醒来」的我又去检查了一下房门,发现依然没有上锁。不过既然已经醒来了,那就应该是真的了吧?

于是,此时闹钟响了,我醒过来了。也就是说,上面的梦境是一个嵌套梦,在梦中梦里我检查了一次房门,然后从梦中梦醒来(自以为醒来)的我又去检查了一次房门。这两次都是不真实的。

我被闹钟叫醒后,当时依然有一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醒了。于是我在床旁边站了几秒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现在是不是在梦里呢?此时我注意到了一个似乎是可以作为自己不在梦里的证据。

继续阅读

最近,或者说几乎每一年,日本的靖国神社都会成为日、中、韩之间的话题。其实,根据周恩来所写的日记,他在年轻时的日本留学期间,也到访参观过靖国神社,以及其中的游就馆。

当然,当时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因此靖国神社内应该还没有供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牺牲者英灵。而饱受争议和批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甲级战犯「合祀」入靖国神社则是从1978年开始,因此周恩来去靖国神社的时候,当然里面并不供奉着这些战犯。于是我有产生了一个疑问:周恩来去的时候,里面供奉的是谁呢?于是来一步步考察。

先考察周恩来日记

我参考的周恩来日记,是日语翻译版的日记,由日本「小学館文庫」出版,书名为《周恩来『十九歳の東京日記』》,ISBN:4-09-403621-0。当然,周恩来的日记应该是由中文写成的,我周边没有中文版的书。在豆瓣上可以查到,线装书局出版过《周恩来旅日日记(上下册)》(ISBN:9787801060433),又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过《周恩来旅日日记》(ISBN:9787507304145)。

在日语版书的193~194页,写到:

继续阅读

最近因为要凑齐消费笔数,来免信用卡年费,就集中在亚马逊上买了几本电子书。其中一本就是《批判性思维》。

既然是《批判性思维》,那么我也就来用批判性思维来阅读并评价一下吧。本文来讨论一下本书1.1.1部分的一些概念,以及我的不同意见。

书中给出了一对概念:客观断言、主观断言。此外还举出了一些例子,例如「火星上有生命。」是客观断言,而「米醋太甜。」则是一个主观断言。之后,书中又提到:许多陈述中既包括了主观的部分也包括了客观的部分。在这里,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人偷走了我们俏皮的混凝土草坪鸭。」这样一个句子,作者指出:「草坪鸭是不是混凝土的」、「草坪鸭是不是我们的」、「是不是被偷了」是客观断言,而被偷的混凝土草坪鸭是否俏皮,则是主观断言。

下面是我的想法。

我觉得,这里作者所举出的3个客观断言,好像也并不是那么的客观。也是依赖于某一些条件,甚至是依赖于述说者本人的信念。即,这三句其实也是一种主观断言。我们逐一来看一下:

草坪鸭是不是混凝土的

混凝土是一种工业材料名称,显然要有一定的标准,例如国家或者行业的工业标准。而这个标准——用于规范整个产业的标准,或许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生改变。我不是化工专家的人,例如,混凝土是不是要符合一定的配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密度,才能被称之为工业标准意义上的混凝土呢?像是杂质过多,或是成型后强度不够的混凝土,是否就不能称为混凝土,只能称之为普通的泥浆水呢?于是,我们应该应该去找出一个规范来,例如是一个工业标准,它定义了一种材料可以被称为混凝土材料所需符合的技术指标。

回到这句句子上来,假设,混凝土的标准本身也发生了改变,在40年前,由于混凝土制作工艺尚未到达某一技术水平,因此当时的行业标准对混凝土的定义也比较宽松,不那么严格。而随着化工材料的进步,整个行业的混凝土制作工艺得到了提高,于是行业标准中对于混凝土的定义也变得严格了。那么,如果这个例句中的草坪鸭,是一只在50年前生产的草坪鸭,符合当时混凝土的标准定义,但却不符合时下的技术标准。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讨论这个草坪鸭的材料时候,就取决于说话者判断一件物品的材料是以物品制作当时的技术标准,还是以说话时的技术标准来衡量。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对于牛奶的标准,以及最近有关华为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到底是不是区别于Android的操作系统。

草坪鸭是不是我们的

如果说上一个有关材料的论述还是比较具有客观性的话,那么这个论述——物品属于谁,那就更具有主观性的了。

继续阅读

最近,随着「躺平」这个流行词风潮一起被大家所关注的,还有白岩松连问「不会吧」的那段视频。最初我看到的是一小段,仅有「不会吧」那么几句,听起来很反常识。我想是不是断章取义,是不是前后语境中的反讽说辞?于是我去搜索了一下完整版,索性不长。也就03:41秒。我先听写、整理一下,然后写出我的批评意见。

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o4y1m73p

文字版权也属于上述视频的原作者。

(画面标题:对白 新励成)
位:你好,白老师。我叫位宇洋,来自经济管理学院。今天我想问白老师您一个问题是:您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精分」的这种现象?当代年轻人呢,一边在B站上看着爱国视频热血沸腾,但是一边呢又面对着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又感到无能为力。他们一边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刚到乐观,但是又对个人的发展前途感到悲观。我想请问白老师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在您那个年代——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心理矛盾呢?

白: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由于比你们不幸得多,所以反而没这么大的这种这个焦虑。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从来没想过会有自己的房子,更谈不上房价。甚至我们早期的时候,我的师哥师姐的那时候都没有想过自己找工作,反正都是包分配,我是一块儿砖,东西南北随便儿搬。那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

位:我觉得我是幸运的。

白: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幸运的基础上去思考我们的很多挑战和难题。国家我相信会越来越好,但是另一方面把自己变得更好,也是在你为这个国家做的贡献。你自己变得更好,靠离你解决现在的那些压力住房等等,就会更近一些。所以,你看咱们现在的人均住房——全国人均住房奔40平米去了。所以有的时候大数据不解决个体的问题。你有那40平米吗?属于你的。但是可能也有,因为在你父母的那个住房面积中,包含着你的这个面积。现在只不过要解决你的问题。我觉得国家向未来的发展,是要国家大家越好,小家就应该越好。它不应该是「精分」。压力归压力,但他还是一种正向效应。

位:(点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