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All posts for the month 6 月, 2024

看到KAIX.IN博客更新了一篇有关咖啡店的文章《感谢星巴克》,博主是一位经营咖啡店的人。

说到咖啡店,在我最近开始尝试的增加阅读量的读书实践中,我也注意到了几次,咖啡馆所具有的街头意见交流功能——至少在京都的咖啡馆,似乎是有这样的传统。今天就拿这个作为话题。

一开始注意到这个话题是在阅读《Kyoto恋愛空間》时,书中回顾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京都的喫茶店(饮茶店)成为了一种社会意见交流的场所——想要为社会做些什么的人、关于社会有一些想法的人,都会聚集在京都的饮茶店里来讨论。饮茶店甚至成为了社会运动的「根据地」。

而在《珈琲と吟遊詩人》这本书(虽然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不高)中,则提到了在18世纪末及之后的英国,咖啡馆(コーヒーハウス=Coffee House)成为了人们议论社会、形成共识的场所。本书推测,具有「良識(コモンセンス)=Common Sense」的英国市民大众就是在这样的咖啡屋得以形成、培养起来的(本书P35–36)。

然后是我最近找到的京都大学《京大吉田寮》照片集其中也提到了,在这座实践平等的学生宿舍中(举个例子,正如我之前的书评所提及的,该宿舍践行居住者自治。甚至为了实践社会性别平等「All Gender」而取消了宿舍内厕所的男女之别!),在宿舍楼内,学生们也开设了一家咖啡馆,我记得有一张咖啡操作台的照片收录在了该相册中。看来,京都大学吉田寮的学生居民们也很热衷于咖啡呀。

通过以上几本书的阅读,我注意到,包括京都大学在内的整个京都(至少是京都市范围内吧),有明显不同于日本其他地区的先进思想的倾向。我目前不清楚,到底是因为学生多、学术氛围浓厚、特别是在战后,学术自由得到切实实践,导致了近一百年来京都的思想如此新潮,还是因为思想新潮,因此京都吸引来了众多学生。而京都的咖啡店,多多少少为这些思想的携带者——人,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其实还有一本书《進々堂百年史》,讲的是京都当地的一家创立逾110周年的面包店——進々堂。这本书我也读完了,还没写读后感。在书中,有一个片段讲的是面包店的年轻接班人被派往大陆参加当时大日本帝国的军队。当被上级军官杀人要求时,他毅然选择了拒绝,结果被处罚四肢趴在地上嘴里叼着鞋子。这种不服从、反抗,以及作为人的良善(尽管他当时的身份是被派往大陆战场的日本帝国军队的一员),作为京都面包店家的孩子,我猜测应该也多多少少受到京都咖啡店文化的影响吧。

总之,在人们逛京都的时候,虽然对于华人来说的第一印象可能是「看看唐朝的样子」这样朦胧的历史意识,但也应该注意到,一个进步的、一个具有市民良识氛围的、一个不顺从的社会,也是京都近现代史的一个特征、一个侧面。而dimlau在其关于咖啡馆的博客文章中所指出的「在我的观念里,事物的发展会衍生出许多相应的习俗和趣味,我不喜欢所谓弯道超车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会丢掉这些习俗和趣味。」我想,京都社会市民与学生中这种氛围的,就是在过去近100年或更久的时间内,在京都大街小巷那些私人咖啡馆、喫茶店中所培养出的文化习俗吧。

京都的咖啡馆是这样,那你们那儿呢?

(本文图片转自本文所评漫画作品。)

正如这部漫画标题《上海白蛇亭奇譚》所示,这是一部以上海为舞台的妖怪故事。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说明其故事梗概的话,在上海这个主题下,我脑海中就立即浮现出了《72家房客》这个滑稽戏的标题。即便我没有看过这部滑稽戏,但从小到大,总是听过某某沪剧演员曾在该剧中扮演某某角色等。而这部《上海白蛇亭奇譚》漫画的剧情故事也大致如此,讲述同一屋檐下各路妖怪与人类的故事——尽管剧中角色远没有72那么多。

那么,这次就以本文来说说我读了《上海白蛇亭奇譚》第1卷(ISBN: ‎ 9784107718075)后的感想。

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的场景是1927年的夏楠国・上海,位于浙江中路的一家名为「白蛇亭」的茶楼兼出租房。茶楼的主人是年轻(?)、穿着一身旗袍的姑娘花琳,不怕剧透地告诉你:她身份是夏楠国的大妖怪女娲的后裔,激动起来会漏出尾巴。在这里租房的有一位侦探打扮的年轻男子壱岐島(就是第1卷封面上的那位),他来自倭国,会使用鬼道*。除了他之外,茶楼内还借助着几位奇怪的住客,而一些妖怪也会在附近的街区徘徊,或是上门来访。

继续阅读

近期开始关注日本杂志。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日本大部分的图书,总是可以在公共图书馆找到,但是杂志可就未必了。有些杂志虽说在图书馆也里有,但却仅保存最近的1年、2年的期刊;有些虽然保存在图书馆,却无法借出阅读。所以,相比于书籍,定期发行的杂志似乎是一种更加难以获得(借到)的出版物。而且杂志具有时效性和前沿性,因此我最近去逛书店时,会特意去以前从未留意的杂志角落看看。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就……看到想买的了。2024年6月中旬,我居然在书店里看到一本新创刊的月刊杂志——《地平》。之前就知道日本杂志文化盛行,但没想到近期我这才开始关注杂志这个出版门类,就有一本新创立的杂志诞生了!似乎是有缘?于是我就买下了。即便说是收藏,也是挺有意义的呀!果然书店即(钱包的)地狱啊。

根据这本杂志出版社的说明——「「地」球と「平」和を考える出版社」,似乎是一本着眼于考虑地球和平的杂志。于是先翻开读了创刊特集中的2篇,来简单写一下我的感想。

第一篇是《〝過激な中道〟に抗して——新しい地平を切り拓く作業へ》,作者:酒井隆史。作者在文中介绍了バスカー・サンカラ这位美国的杂志从业者,成功复兴了杂志《ネイション》,以及在之前其所创刊杂志《ジャコバン》的故事。不过,本文并不仅仅是一份创业记,还是一份简介这两份杂志背后社群文化的书,并且作者还联系到了日本社会中的「中道」思想。

呃……说实话我没什么想法,因为这完全是我陌生的领域。不过,陌生的领域,我读了它,等于是获得了一份新知,涨了一点见识,应该说这就是读杂志的好处之一吧。读完本文之后,我倒是想去找找看有没有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本文的作者还是加入了不少他自己对日本社会的见地,因此夹叙夹议了)去梳理欧美社会思潮变化,及受此类变化影响而新出现(或消失)的杂志刊物的出版文化书的变迁史。其实不单是欧美,就日本庞大的杂志市场,以及更为细分领域还有「社内志/机关志」(公司、组织内部发行的刊物)以及「地域志」(某个地区生活相关情报杂志)等杂志的发展、变化与消亡的消亡史,我也很想读一读。不过这与本文的趣旨似乎就大相径庭了吧。

继续阅读

前一阵读完了一本小书《苦しくて切ないすべての人たちへ》(ISBN: ‎ 9784106110375)。首先必须说一下它的标题,其可译为:《致所有苦恼悲伤的人们》。不过,我读完这本书觉得……感到痛苦悲伤的人还是别读这本书比较好。因为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日语中的一个单词:「諦める」(あきらめる)——放弃、断念、放下。所以说,这本书不是帮助人们找回希望、摆脱痛苦的书,而是告诉读者世界以及你的生命本身就是无可奈何、无处说理的一个东西。这么听起来,有点佛教的意思是不是?没错,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日本僧侣南直哉 。

我的恐山印象

其实我不认识这位僧人,对这个名字一点印象都没有。但从书封面和简介我才知道,作者南直哉是恐山菩提寺的禅宗僧侣。作者我不认识,可是恐山这座寺院我去过呀!而且在我印象里,恐山是日本许许多多寺院中比较特殊的一座。所以在介绍这本书前,让我来说一下自己的恐山印象。

恐山菩提寺是位于日本青森县的一座禅宗寺庙,而青森县则是日本列岛中最主要的那个岛——本州岛最北端、靠近北海道的一个地区(县)。别的不说,听我这么描述地理位置,应该就能知道,这里是一块很偏僻的地方了吧?没错,这是一座位于荒野、远离城市的寺庙。记得多年前我计划自己去日本东北六县旅游之前,看了一期NHK的《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纪实72小时)栏目在恐山定点摄影的节目。节目的标题是《恐山 死者たちの場所》(恐山 死者们的场所)。与日本一些有名的观光型寺院(金阁寺、浅草寺),或被戏称为「葬式仏教」的那些只从事于丧葬业务的寺院略有不同,恐山菩提寺更因为「人死后会聚集在这里」的传说,而成了一座被认为是有特殊环境的寺院。对,我去过,活着(?)回来了。也没看到什么灵魂,更没有感到什么心灵一下子被净化了之类的效果。不过倒确实看到了在荒凉中的不同风景,看到了日本信仰的一个侧面。我有2个细节回忆。一个是在寺院附近(后山?)面对宇曾利山湖拍照时,一对中年夫妻向我问候,聊了几句后,他们高兴地和我说了句:「Have a nice day.」确实是很普通的问候,不过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两人是不是丧子的夫妇,或是有别的与死别相关的事,而来到此地的呢?另一件事是,我在恐山菩提寺的某个堂内,看到了许多死者的照片,而那些照片旁边,都会配上一个造型各异,打扮得很漂亮的女性玩偶。我当时就意识到了那是什么,并为此还向寺内僧侣询问了一下,果然,那是「冥界結婚」。也就是说,那些死者在去世前尚未结婚,因此亲属摆一个玩偶作为他们在死后的妻子(印象里好像当时没看到男性玩偶)。我在日本参拜的寺院应该也有超过100座了吧,在其他寺院我见过水子供养等信仰,但「冥界結婚」,我所亲历的仅此一家。

来说这本《苦しくて切ないすべての人たちへ》

以上就是对恐山这座寺庙的2则小回忆,总之,我是没有「灵感」的人,看不到什么怪力乱神,但从我亲眼目的的寺内信仰形态上来说,恐山确实有些与众不同。那么来说回这本由恐山的僧人南直哉所写的《苦しくて切ないすべての人たちへ》。

在本书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出生的非合理性。出生就是一件非讲理的事,任何人都不是自己想要出生而降生于这个世界的。所以在南先生看来,「生きているだけで大仕事」——仅仅是活着,就是一件很大的工作了(P22)。其实关于这一点,我联想到了橙乃ままれ在轻小说《记录的地平线》(《ログ・ホライズン》)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大概是〈记录的地平线〉公会成员中的少年组遇到〈望乡派〉之后,喵太班长对战隆达格的场景。我印象里是以喵太的内心活动来描写的:谁也不是自己想来到这个异世界,而少年组在这里找到了意义,但在剧中表现出报复世界的隆达格却没有找到新的意义。我想小说作者橙乃在这里想要借故事讨论的主题,应该是与南直哉在本书开头提起的话题是相同的。即诞生这件事之非合理性。因此返观橙乃在《记录的地平线》中借喵太班长的思考来谈论隆达格这一故事片段,应该也不是为了批判隆达格,而是为了说明对于诞生这件事,谁都是无可奈何的——这或许又可以联系到在动画第3期或小说第12卷(未出版)《円卓崩壊》故事中,作为社会组织的〈圆桌会议〉不应该无视和放弃〈秋叶原〉那些没找到异世界生活意义的居民,而应该主动积极为他们提供发现生活意义的机会——这份来自〈诚信〉会长亚因斯的温暖。

抱歉,又打岔了。说回这本《苦しくて切ないすべての人たちへ》。作者认为非合理地降生的人生,本身就是「不得不活着」的非合理时间,是一种「無駄な」(无用的)时间。不过,作者在明确这种生、生活的非合理性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他认为能自己创造出意义的人,是令人尊敬的人(P25)。其实我也是有类似想法的,许多年前,我在思考的是「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后来我发现——这有点主观唯心主义的意思:「自己才是意义的唯一来源」。世界就是一片黑暗的,唯有主观的「我」这个概念,即一个可以思考的主体,才具有创生出意义、将意义赋予其他事物的能力。哪里(外界)被赋予了意义,那里就亮了起来、变得可爱了起来。

本书后面的内容,就偏向于介绍作者他自己的修行经历,从他成为僧侣开始遇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结合一些他的思考,借用佛教的思想来说出他自己的观点。第2章开头(P52)的那个故事很有趣,简直像是寺庙里的特摄片一样具有临场感!标题是《修行道場の怪獣》。这里不剧透了,有兴趣的人请自己读一读。

继续阅读

一篇搞事的文章!( ^ω^ )

有关ACGN作品相关的文章,我除了发在自己(wildgun)的博客外,还会投稿给windchaos的ACG批评网站。既然是叫ACG批评,总是要偶尔来一次批评和自我批评,而如今,则也要接受来自AI的批评。

好吧,其实我就是想试试看ChatGPT4o对文章的解读能力以及作者价值观、立场、身份的推测能力如何。所以,我依次选取了我自己近期发表的3篇读后感文章,以及windchaos近期发表的2篇读后感文章。

我的测试方法是:将读后感的正文内容(不含标题)贴给ChatGPT,并对各篇依次询问以下4个问题:

贴一篇读后感给你,帮我总结一下作者的心情(用中文)
从本文,推测一下这篇读后感作者的政治立场,或者说政治倾向。
推测一下这篇读后感作者的性别和年龄,并说出原因。
如果这篇读后感的作者养一只动物当宠物,或栽培一种植物,你认为会是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

我使用的是OpenAI的ChatGPT 4o付费订阅版本。每一篇测试时重新开启一个会话环境,以此保证对各篇文章的解读分析互相干扰。

那么首先来拿我自己的文章来试试。以下引用区域皆为ChatGPT的回答。*OpenAI提醒:「ChatGPT 也可能会犯错。请核查重要信息。」

继续阅读

《京大吉田寮》(ISBN:9784794224255)是一本由平林克己所拍摄的京都大学有名的百年宿舍「吉田寮」内部入住学生和环境的照片集。这本书不算厚,因此也就随手拿来翻翻看了。

关于京都大学,听一位日本朋友说,在他看来,日本TOP1的大学东京大学的学生在他印象里是学习成绩好,那么TOP2的京都大学的学生,在他看来就是一群有奇思妙想的天才。我到京都大学查过资料,偶尔走过校园附近时,也会看到一些学生活动的展板,从上面确实能看到一种学生自由地且自发地搞活动的创意热情。记得还有一次,好像是在2019年的秋天,记得是京都大学的校庆或是类似活动,我去校园内逛了逛,看到校园里有同学带着孔雀出来展示……哦, 对了,之前我写的《读京都大学有关中国早期EVA传播硕士毕业论文,来自被研究群体中个体的一点点回音和回忆》该论文的作者也是京都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至于京都大学的这座「吉田寮」,我听说过其景观显得古老且阴暗的同时,也有宿舍成员自治,且与京都大学校方抗争的一面。不过具体倒是没有了解过,直到我拿起了这本照片集《京大吉田寮》。

因为是照片集,所以是以视觉上的记录和传递为主,文字内容很少,花个1小时左右就能读完。说说其中我注意到的点。

首先,我没想到的是,吉田寮居然是多人间宿舍。看起来那么凌乱的环境,居然还并非是独居,而是与他人同住一间房间。这室友之间是有多么坦诚相待啊!看了这些照片,我忽然觉得我自己的房间变得不那么凌乱了耶……………………

在【茶室】这一章的解说文字中,提到了在曾经的京都大学前身时代,时任校长像富岡鉄斎提出请求画一张画,后者便画了张《菜根図》。这张图曾一度被装饰在吉田寮的「茶室」这间房内,后来被京都大学收回了。显然,该作品的标题来自《菜根谭》。

在一张照片的小小的角落,我看到了拍摄到的建筑物内有一块不算大的挂板,上面写着「吉田寮開設1000周年」旁边还有3个数字牌(倒计时?),看起来是这里的居住者遥想着这座宿舍能历经1000年的风霜。(根据本书前言的说明,吉田寮建设于1913年)。这个以1000年为目标的愿景,在我看来倒是与京都的气质有些相似。在古代日本,桓武天皇从别处迁移到新落成的平安京(京都)后的次年(794年)正月,宫中开办宴会时候,官员们唱了一首歌,歌词是:「新京楽、平安楽土、万年春」。也就是说,当时的官员指望着京都能存在一万年。挺有类似的气质的吧?

继续阅读

(本文图片转自本文所评漫画作品。)

「润」*是一个近些年流行起来的新词,其音同英语「run」即跑步,而实际使用时,有逃跑、离开的意思,往往是指对原先社会状态感到失望或恐惧,而来到另一个社会求生。这本题为《日本の月はまるく見える》(ISBN: ‎ 9784065346471)的漫画就是这么一个有关一位原居住于(漫画虚构世界中)成都的爱看男性同性爱(BL)题材的漫画并进行同人漫画创作的作者——夢言——她润出原来的社会,抵达日本,获得与出版社签约连载BL漫画机会的故事。

本书的标题可翻译为:日本的月亮看起来圆。它化用了一句汉语的歇后语「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其原意是:月亮明明是同一个月亮,但在对外国抱有好感而故意美化的叙事语境下,会被描述为连月亮都比本国的要更圆,算是一种对「崇洋媚外」的讽刺。但随着人们发现同一个社会概念在不同社会确实会有不同的社会实践表达,因此有时该歇后语也会被用于一些肯定的场合,即「外国的月亮(隐喻社会生活)就是比较圆。」作为一种对于讽刺的反抗。至于本作究竟是哪种用法,还请在看完这篇读后感后,如果有兴趣的话,请自己买一本来品味一下。

(*我在这里对「润」与歇后语「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做了简单的解释性说明,或许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这些解释显得有些多余。但我认为本文可能被10年后、20年后乃至2000年后的人看到,以及随着ChatGPT等翻译工具的发展,可能会被非汉语母语的人读到,因此我对流行语与歇后语做了一些必要的说明。)

我说这本书的内容是「润」,这可不是我胡说八道。在本作中,确实在不少台词及旁白中,提及了主角夢言对她原先所在社会现状(比如出版审查、网络审查与阻拦)的烦恼(P5、P11、P12、P117等)。而我也读了两篇本作现实中的作者:史セツキ接受采访的报道(其一:モーニング編集部采访、其二:文春オンライン采访),了解到这位作者自身也与本作主角夢言有类似的人生轨迹。而我猜测,虽说夢言在漫画中的经历应该不是实际发生过的事(讲谈社总不会让一个打算和其签约的作者用短期旅行签证赴日吧…),但毫无疑问夢言的角色表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史セツキ自己所感与所想的投影。

作为一种叙事媒介的Manga(漫画)

说实话,这本漫画无论从角色造型的绘图,还是从一个个画格中视角的选用来说,都很难说是一部佳作。我想作者史セツキ在日本一定看了许多漫画,应该比我这个只会写文的人,更能明白本作的表现力与日本市场上优秀漫画作品相比,还有多大的「进步空间」吧。
继续阅读

前几天犯了个小傻:我更改了KDE桌面的主题色彩,然后把桌面上的笔记便笺连同其中记录的内容都一起弄没了。

我是在:【设置】——【颜色和主题】——【全局主题】中更改主题色彩的。当我选择更改之际,系统会向我寻求确认
【此全局主题将应用以下配置】,下面有两个选项:
【外观设置】(默认已选中)
【桌面和窗口布局】(默认未选中)

我没看清楚下面还有一行小字,于是就把第二个也勾选上了。提交确认后,KDE桌面上的所有小组件全都消失了!

当然,原本贴在桌面上的那个笔记本便笺(便签)及其中内容也消失了。

这就很尴尬了。不过后来我搜索了一下,也很快就找到了方法。在这个网页备用链接)中有提到:便签中的内容被存放在了——

~/.local/share/plasma_notes

这个文件夹下。

我打开一看,有2个文件,文件名都是乱码,但用文本编辑器类软件打开,就能看到原来记入笔记便签的文字了。这就把便笺内容找给回来了。


(图片引用自该书封面)

在日本五花八门的书中,有不少辞典、事典、年表等等的「工具书」或说「资料集」。正如之前我读过御宅族辞典《オタク用語辞典大限界》(ISBN:9784385366234)。而最近,我又在二手书店逛到了一本《田中芳樹公式ガイドブック》(ISBN:9784062639385),标题的意思也很明晰,翻译为汉语便是:「田中芳树官方指南书」。书的尺寸是文库本,厚度目测相当于普通轻小说的2.5倍,超过630页。该书属于「講談社文庫」,编号た56 14/Y857。

前言

在我的印象里,自己其实从来没有读过田中芳树的作品。一直是久闻其名,未读其作的状态。在我的印象里,似乎是比我更加资深一些的御宅族前辈们所爱读的作家,而我的「御宅族历」则属于《新世纪福音战士》。因此,我对田中芳树这位作家的印象只有2点:(1)著名的日本通俗文学作品作家;(2)作品有《银河英雄传说》。仅此而已。虽然我没读过他的作品,但我还是买了这本指南书回来,一来确实很便宜(二手书,110日元,以现在的人民币对日元汇率来说,5.5元人民币都不到);二来,这类辞典类的「工具书」其实通常来说我都不会整片去读,只是买来总想着以后可能查资料的时候会用到,就放在手边了。

即便我既没有读过田中芳树的作品,也不打算从头到底读完这本超过600页的指南书,但我也可以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读一读这本书:一本有关作家的指南书,其由哪些内容所构成?

本书的内容

封面上的角色……我自然是一个都不认识的,不过扑面而来的那种上个世纪80或90年代的日本漫画角色形象。书封折进去的部分底下写了一行小字:「カバーイラスト/カバー・帯デザイン:CLAMP」哦!原来这封面是由CLAMP所画的。

扉页上有张「走無常」的彩色插图,作者应该是一位叫高田明美的画家。而这幅画应该是对应了这本指南书第一部分的内容——其中分为3篇,分别是《走無常》(P13-46)、《緑毛鬼——走無常2》(P47-80)这两篇短篇小说,以及对田中芳树有关该小说的采访记录(P81-95)。
继续阅读


我没想到,这一卷胶片(器材信息在本文最后)竟然拍了那么久,几乎从2023年夏天开始用,用到了2024年的夏天。

期间也带着这台胶片相机去了不少地方——换言之,如果只是生活日常场景的话,恐怕还是数码相机要更有优势。

于是下面就逐一排列这一卷胶片拍到的影响,大致按地区分一下类。

京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