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N领域

 

新海诚自认为他的几部作品所要表达的基本主题都是相同的,即年轻人在遭遇困难时的表现:既可以努力克服困难,又或者也应当给自己一段放松休息的时间,不要过分勉强自己。

以上这段话,是2014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上海日本国领事馆新闻文化中心内举办的《言叶之庭》鉴赏会上,皮乐中国的青木先生介绍新海诚创作想法时提到的话。

一直以来,总觉得新海诚的作品主题是“异地恋”,无论是《星之梦》越趋遥远的电波通信,还是《秒速五厘米》或是《言叶之庭》,作品中的一对角色都有一种距离感——哪怕是即将上映的新作《你的名字》也似乎是如此:有些是实际生活空间的距离感,另一些则是社会身份意义上的差距。

然而,青木先生口中新海诚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却是归结为“遇到困难时的态度”这一主题。仔细想来,这与之前我对新海诚作品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直到,我读完了新海诚所著的《秒速五厘米》的这本小说。

小说与电影相比,第一部分大致与电影相同,第二部分则补充了一些花苗的个人心理,至于第三部分的故事,则在电影基础上扩充了很多。原本电影第三段的时间就较短,更何况还有配合《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乐曲的画面剪辑效果,因此真正的连贯叙事部分大概不足10分钟。与之相比,小说不仅给出了电影中仅露出几十秒身影的第三位女主角水野理纱的姓名,甚至还提到了远野贵树从种子岛来到东京后,在水野理纱之前结识过的两位女友的交往片段。

不,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在我看来,新海诚所著《秒速五厘米》小说,对电影第三段最大的扩充,在于它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远距离恋爱这一主题,而扩增至了个人对工作、对社会的麻木情绪状态。一个词语忽然浮现于我的意识:“异化”。我对这个词了解不深,但经过一番网上搜索的初步了解,觉得这个词可以准确地概括新海诚在小说中补充的这一部分的内容:当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之后,劳动者不再向古代那样从自己劳动中获得自我认同,因此劳动者产生的劳动成果,成为了异于劳动者自身的东西。以我浅显的认识来举例,也就是说:古时劳动者种田种出来便是自己的口粮,手工艺人更是可以从劳动创作中凸显自己的技艺、经验并塑造自己的品牌。但是在社会分工时代,劳动者都是为他人在打工,劳动者所付出的时间(生命)凝聚出来的产物,成了资本家的商品,并不属于劳动者自己的生命了。劳动者失去了对劳动产物的认同感,以及从其中获得的收获感。

继续阅读

在被完结的《迷家》迷了一头雾水与不满情绪后,我看完了2016年4月新番的第二部——《熊巫女》。

这部作品在豆瓣上的评价并不算高,但我倒觉得这部日常番轻松简洁,也就熊与巫女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日本的一些现状:城乡发展与认知差别、少子化、偶像追星的形式化、地区振兴等等……并且还有一个特色:作品清澈地表现出了人情世故间的暧昧性。我这里用了一个“清澈”,是指作品的表现方式简洁却又通透,本作善于在日常场景中构建起一个小矛盾,然后将它放置于人心,并让角色表现出种种言不由衷的话语。

作品中塑造了四个主要人物形象:巫女小町(雨宿まち)、熊阿夏(クマ井ナツ)、雨宿良夫以及酒田响(酒田 響)。以“说话方式是不是暧昧”来分类的话,我想可以把四人分为两类:小町和良夫都是有话直说,考虑顾忌面较少的类型,其中又以小町为代表;而阿夏与响则是属于有较多思想顾忌,因此也往往言语中表现出浓重暧昧,甚至言不由衷的情况。阿夏的言不由衷集中于他对小町的期待,响则主要表现在她对良夫的暗恋情愫。

继续阅读

 

迪士尼动画《疯狂动物城》3月4日在中国上映,我去影院看了。走出电影院,即在豆瓣上留下3星的评分,附言:“一般,现实意味太强,不喜。”这便是我对这部动画片的想法。

但本文要剧透一下,说一个我在电影内容将近播放到结尾处,脑海中浮现出的一个假设。

继续阅读

不知什么时候起,圣地巡礼成了ACGN爱好者之间耳熟能详的词,例如每当有镰仓高校前站江之电的照片,就会有人评论说是灌篮高手的圣地。甚至在一般向的旅游网站也是如此。

在略感惊讶之余,也并不感到意外,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当年一部《非诚勿扰》让国人认识了北海道,基于同样的原因,大家能了解湘南海岸与《灌篮高手》的关系,也是看着这部作品长大的我们这代人成为社会文化主导者并引发共鸣的结果。

既然有了受众人群,并且人群也有了消费能力,自然市场上也会出现相应地服务提供者,因此以“动漫旅游”或是“圣地巡礼”为主题的旅游团这几年正逐步兴起。我不是业内人士,因此拿不出什么具体数据报表来说明究竟是怎么个逐步兴起法,但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自己遇到的几件事让我觉得这个市场正在形成。

继续阅读

读《唐草圖書館來客簿》第2卷,或许找到了合适的欣赏角度

刚才,读完了轻小说《唐草圖書館來客簿》的第2卷,加上不久之前读过的1卷,至此为止,我大概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阅读欣赏角度。

唐草圖書館來客簿

封面图转自台湾角川

这部小说被归类为“轻.文学”。故事发生在一间虚构的位于京都的古风私人图书馆,故事以店长与助手为主角,介绍他们两人不仅仅作为书店主人,也作为另一隐藏身份——冥官——帮助仍徘徊于世界上的善意灵魂(书中称为:无道)进入六道轮回之一的天道的故事。每一卷大概包括了4个内容基本独立的中篇故事,基本上都是以“某个现代人遇到了灵异事件→经种种因缘来到这间唐草图书馆→被图书馆两人识别出灵异事件缘于‘无道’的附身→帮助‘无道’认清并满足残存的对于现世的心愿而得以升入天道”这样的步骤为模板展开。而在各个故事之间,是由图书馆店长及其助手,还有相关其他冥界关联角色的关系隐隐地牵连并推动其发展。

继续阅读

说明:之前提到过,我在上周接受了《环球时报》英文版的采访,介绍了我的圣地巡礼活动。采访的形式是新浪微博私信,以及电子邮件的问答。用的语言则是中文,再由编辑概括、翻译为报道内容,并与其他几位被采访者一起整合成完整的报道:《ACG-themed tours take off》

本文则是如实地给出记者对我的采访问题,以及我的回答。其中有关本人信息的内容则略过。

1. 关于你的基本信息:您的姓名,年龄,职业,目前在哪里生活或工作,喜欢动漫有多长时间?

(个人信息本文从略)

如果是说看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以及读童话书的话,是从有记忆开始就这样了。
如果是有自觉意识地追某一部作品,那应该要算小学三年级开始买《机器猫》漫画。这样算来的话,18年多了。

2. 你如何理解二次元文化?你认为自己是二次元人群吗?

这是一个与日本“御宅文化”相近的概念,是指对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等作品感兴趣的文化习惯。但既然是“二次元”,我想它与“御宅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一部虚构的作品在支撑。

我的意思是:“御宅文化”可以包括一些对非作品形态的文化元素的热衷,比如喜欢铁道的铁道宅、喜欢军队元素的军事宅……等等。(这些在御宅文化经典作品《电车男》的电视剧中都有体现。)

但“二次元文化”既然带了“二次元”这三个字(我理解为:虚构作品),因此其区别于“御宅文化”的核心要素,就在于有一部作品作为一切兴趣的起点和归宿。

如果基于我这样的理解,那么我自然属于二次元人群。

继续阅读

说明:最近我接受了《环球时报》英文版有关ACG旅游这一主题的采访。本文及图片就是综合了对我以及另外几位受访者介绍后的成文内容。转载自:http://www.globaltimes.cn/content/962164.shtml

ACG-themed tours take off

By Chen Ximeng Source:Global Times Published: 2016-1-6 19:43:01
Enthusiasts seek real-world locations featured in their favorite fantasies

ACG-themed tours take off

Akihabara in Tokyo, Japan, is a hub for all kinds of anime and manga products and activities, and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laces for ACG tourism. Photo: IC

Huang Yeqiang, a 28-year-old office clerk at a university in Shanghai, remembers the excitement and spiritual pleasure he felt when he first visited Enoshima, a small island in Kanagawa, Japan, one of the locations featured in Memories Off 2nd, a famous Japanese gal game.

继续阅读

如题,该说是“获得新成就”吗?

近日我接受了《环球日报》英文版的采访。报社编辑准备以ACG主题旅游为话题,组织一篇采访报道,因此对我进行了采访。当然此外也有其他几位受访者从不同角度来介绍各自对这个主题的想法与感受。

报道内容的链接在这里:http://www.globaltimes.cn/content/962164.shtml


实体版的报纸也会有,将会于2016年1月7日出版。但由于本篇文章是刊登在北京专版,因此得买到《环球时报》(Global Times)英文版的北京版本。然而比较囧的是,如其名曰,这个版本的《环球时报》英文版也仅面向北京地区发行出售。我却不住在北京……

简单说一下采访过程,其实就是周一晚上的时候一位编辑联系到了我,达成采访意向后,开始通过电子邮件配合新浪微博私信形式来进行文字问答。当然,期间问与答都是用中文沟通的,然后再由编辑帮我概括并翻译成英语,与对其他几位的受访者的采访内容一起合成报道。

具体内容还请大家点击上面的链接查看。当然,文字版的内容,以及我之前所写的原始回复信息文字,接下来也会在自己的博客发出,大家可以对比着参考看看。

继续阅读

《S狗的悲欢》——在我的记忆里有这么一本漫画,连同看这本时的情形,成为了我遥远而特殊的记忆。

那是在小学时一个发烧的夜晚,迷迷糊糊就这么睡过去的我半夜被妈妈叫醒大概是为了吃药,醒来后舒服了一些就爬起来看漫画。不,不是那种在漆黑的环境里偷偷趴在被窝里看漫画的样子,而是在明亮的房间里,身体感受上虽然还在发烧,但身边却由妈妈陪伴着看漫画的状态。因为醒来时大概已经过了晚上11点吧?反正那天看漫画的情形,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在那么晚还醒着、第一次发烧晚上爬起来、第一次深夜看漫画……这些虚弱、明亮、新奇而温柔的记忆,融入这本《S狗的悲欢》漫画内容,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人的记忆就是这么奇特,《哆啦A梦》有一话也提到人的记忆不会消失而是像锁闭起的箱子。大约两三年前我忽然想起了这段记忆,以及这本描写一只流浪白狗寻找主人小女孩的漫画。经过一番搜索,确定了童年记忆里的书名——《S狗的悲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