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否要建立法律设立「可选择的夫妇别姓」制度又一度成为了日本社会的话题。
依照现在来说,日本人和日本人结婚的情况下,婚后夫妻二人需要同姓(在法律文书等公文书上),而现实中 9 成以上的情况下,都是妇随夫姓。而「可选择的夫妇别姓」(選択的夫婦別姓),就是指婚后两人可以商量决定其中某一人是否改变为另一方的姓氏,也可以两人各自继续使用自己的姓氏。
反对导入此项制度的人,有 2 个理由。一个是如果一旦夫妇别姓了,就会减弱家庭的「一体感」;另一个理由是,夫妇同姓是日本的传统。
最近是否要建立法律设立「可选择的夫妇别姓」制度又一度成为了日本社会的话题。
依照现在来说,日本人和日本人结婚的情况下,婚后夫妻二人需要同姓(在法律文书等公文书上),而现实中 9 成以上的情况下,都是妇随夫姓。而「可选择的夫妇别姓」(選択的夫婦別姓),就是指婚后两人可以商量决定其中某一人是否改变为另一方的姓氏,也可以两人各自继续使用自己的姓氏。
反对导入此项制度的人,有 2 个理由。一个是如果一旦夫妇别姓了,就会减弱家庭的「一体感」;另一个理由是,夫妇同姓是日本的传统。
最近买了台二手的 Chromebox ,就是有 ChromeOS 系统的迷你主机。为什么要买它呢?因为多年前买的 Chromebook 的板载 4GB 内存用起来实在捉襟见肘。干脆买了个二手的,但是有 16GB 内存的(!)盒子,来体验一下。
刚上手就要初始设置嘛。因为是二手的,虽说上一家说帮我做好了初始化设置(清空),但我总是有些不太放心,比较排斥直接在已有的系统上输入账号密码这件事。好在,ChromeOS 现在在初始化的时候有个选项,如果旁边有 Android 手机的话,可以用该手机直接传输用户信息,而无需输入 Google 的账号密码(直接同步过去了),甚至也包括了两步验证这一步。
之前试过 Google 的 NotebookLM AI 笔记本(能这么叫吗?)能从上传的 PDF 文档中整理出内容、生成提问,甚至于生成谈话播客内容的音频。可惜,我之前的尝试的时候,只能生成英语对话。于是我就想到,能不能用 ChatGPT 来试试看生成播客的文字稿呢?而内容,我则选择了 Wikipdia 上的条目。
我先尝试了日本 Falcom 这个条目。当然,在此之前,我告诉 ChatGPT 的指示是:
此外,我也询问了 ChatGPT ,这样使用并衍生出新的别的形式的作品,是否符合 Wikipedia 的规范。得到 ChatGPT 的回答是:
前几天, SpaceX 测试成功了火箭助推器的回收,我也因此看了一些有关该公司创始人要在火星建立基地,要为人类成为一个多行星生物而作贡献的谈话。
正巧,最近我也在考虑数据备份的事,其实是前几天偶尔在书店里看到一本 O'Reilly 所出版的《データ保護完全ガイド》标题翻译汉语就是:数据保护完全指南。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想,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出一门生意,即异星备份。对。 IT 领域里有个词叫「异地备份」,就是说,数据不仅仅存放在一个地点,而还要重复一份放在另一个地点。比如说,自己电脑里一份,云端(别人的电脑)里一份,这就是异地备份。而考虑到灾害、战争等原因,这两个「地」越远越好,越不相关越好。比如如果你把自己的数据一份放在自己的电脑里,一份放在电脑书桌抽屉里,虽然这勉强也算是「异地」,但一旦遭遇房屋塌陷,那这两份数据就会同时湮灭。而跨国的公司,会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洲的服务器中,就是为了跨洲际的异地备份。即便一片大陆沉没了,或一座城市遭遇原子能侵害了而丧失维持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机能了,另一个洲的另一份数据还在。
前几个月, ChatGPT 增加了记忆功能,在对话中,能明确看到它自动记下了与我有关的信息(比如我的兴趣爱好、我最近买了什么、我最近遇到了什么事)。我自己也会有意识地去检查并适当删除记忆内容。其操作方法是:网页版【设置】——【个性化】——【记忆】下的【管理】按钮。此外,之后的对话中,我有时也会提示 ChatGPT 不要对我提到的某个内容进行记忆。
当然渐渐地, ChatGPT 对我的记忆就增多了,也就是说,它逐渐开始了解我这个人了。刚好前几天在 Reddit 的 r/ChatGPT 板块看到一个帖子,是发帖者提议用户们让自己的 ChatGPT 为用户自己画一幅肖像图的。于是我也试了一下,便生成了这张图:
在日本住的时间久了一些,就会注意到在一些地方,日本单调得有些不可思议。或者换一个词,就是「同調圧力」。
最典型的要数是求职面试的场景,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一个板式的黑色西装。据说,上个世纪 80 年代好像是一个更加五颜六色的年代,那时的面试人群也穿着更佳五彩斑斓、彰显个性的西装。嗯……不过都穿西装这一点也够同调的了。
如果说以上是常常被吐槽以至于众所周知的一点的话,那么我就来说一个我自己发现的也是类似的现象吧。
据说 AGI (通用人工智能)是一个会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程序。而孙正义预言 2 、 3 年内 AGI 就会出现(虽然看起来夸张成分比较大)但我想了想,其实我感觉现在的问题还是在于「落地」的接口问题。
我想象了一下,比如届时等到 AGI 出现时,我可以和现在包月 ChatGPT Plus 会员一样的价格得到一个 AGI 助手。那么拿我最近在考虑的事举例吧——我最近又有点动心思,在考虑买迷你电脑。好,即便 AGI 可以帮我浏览网页比较电脑配置信息,但是,电脑买回来之后还有一部比较耗费时间的操作——安装操作系统——我也想交给 AI 来操作。于是就来了:谁找出我的 U 盘、插入电脑并按下 F2 或者别的键选择启动界面?谁刻录光盘?谁按下光驱上的那个弹出按钮?感觉这些事情都还是要我来做。即便在这个事例中,或许 AGI 可以用远程的方式来进行对于磁盘分区指令的操作。
再有一个网上购物,即便 AGI 可以帮我注册、下单,但是最终付钱——比如在日本,有一些场景我不想填写支付信息,我就会选择去便利店支付——还是要我这个人去操作。我得穿衣、拿出现金、下楼,走向便利店、向店员出示付款项目,然后再逆操作一遍。
由此想来,只要系统之间的「 API 」,或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那个「接口」还没有搭建起来,那么即便是 AGI 被开发出来后,在很大程度上, AI 能帮助人类做的还是那些数字世界做的事,或者说在单个程序内可以完结的事——就像目前 ChatGPT Plus 会员的功能仅在一个网页界面内完结。而剩余的那些身体劳动、作用于物理世界的大部分操作,还是要由人类来执行。换句话说, AI 画画作曲填词,人类刷碗拖地,这一情景将会延续到各种应用场景。
那么,具身智能快来吧!
前不久不是买了台 BOOX Go 10.3 嘛,一转眼用了两个多月了,有些了经验和感受。而它的边框好像是金属的(至少摸上去材质挺硬,也凉凉的),由此有一个好处和一个坏处。
好处就是……防摔啊!我至少磕碰过一次,掉落在塑胶的地板上毫发无损。
前几个月在互联网上有个话题,是问为什么中国学校教育中不设计逻辑学这门课程。我自己回想了一下,其实并不能说没有。至少就从我在上海接受基础教育 + 高中教育(大学的就不说了)来看,并不能说没有逻辑相关的教育内容。
我回想起了我接受过 3 种形式的逻辑知识的教育。
第一种是数学,我记得是在高中学习集合论的前后吧,会有一些数理逻辑概念的内容。比如集合的从属关系、包括关系,还有真命题、否命题、逆命题等等概念,我记得有个逻辑概念是:一个命题的真值恒等于其逆否命题——即「如果 A,则 B 。」等价于「如果非 B ,则非 A 。」此外我记得还一些拗口的条件术语,比如「当且仅当」。
随着新冠大流行的风险降低,日本这两年也恢复了旅游热潮。而从国外来的旅游行者,尽管都有很好的排队意识(我还没见过有故意插队的),但其中一些人似乎不太明白日本商店,特别是便利店的排队习惯,因此拖延了结账时间,引起了微小的混乱。
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日本便利店结账排队的习惯。简单来说三个字:看标志。看哪里的标志呢?地上的。
而展开来说的话是这样的:在通常情况下,日本便利店内有多个结账柜台,而店铺设计则会引导待结账的顾客排成一行(并不一定是直线,也有可能是有曲折的线)。在结账柜台前,通常地面上会贴有醒目的引导排队的标志,图形通常是一双脚印——在前几年新冠流行病扩大期间,引导线上还会提醒人们互相之间隔开一段距离排队。而每个柜台只为 1 位(或 1 组)客人结账,结账完当前的客人走开、柜台空开之后,服务员会出声招呼排在最前头的第 1 位(或第 1 组)客人走到刚空开的柜台前结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