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数据隐私成为了一个问题,并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了呢?从什么时候,在线成为了一种生活了呢?
随之而来的,为什么我越来月丧失了「设备是我的朋友」的感觉了呢?即便不是拟人思维地将数码设备想象成我的朋友,但在过去的许多年里,设备是我的玩具,是弄潮儿的装饰、是小礼物。然而,现在呢?它们越来越像是刑具,或者至少是一种拘束具。(我想,在我这里体现还不是很深刻,对于其他更多人来说,更为甚之吧。)
全都归罪于 iPhone 或许不好,但我想,这种变化——恶化——的肇始,对我来说,应该是 2010 年左右的 iPhone 3GS ,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在那之后,一切都变了。数码设备变成了工具,成为了离不开的东西,成为了束缚的东西、窃取的东西、监控的东西。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这几天我刷メルカリ(日本二手商品平台),看到了过去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 Walkman ,尽管在很早的那个时代,我还没有买 Walkman ——对了,当时我是三星的 MP3 播放器用户——,不过, Walkman 所代表的那个时代里,它们一定能成为我的朋友,或者是我手里的玩具。
所以,我考虑了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移动设备开始成为了吸收隐私和暴露隐私,以及束缚人自由的工具了呢?就像我在之前的一篇博客《逃离人之间》所引用的图片中描绘的那样。
而这一篇博客,我想来整理一下思路,看看到底是哪些使用习惯上的因素,导致了这些数码设备变得不那么可爱了,甚至成为了束缚和烦恼的来源。
一边比较着那些花花绿绿的 Walkman 的照片,我想到了如下三个原因:(一)程序内容未知且不可控;(二)信息及功能集中于一体;(三)默认处于在线。
分开来说:
(一)
之所以隐私会泄漏,首要原因是因为有人尝试获取。放在十几年前的话,可能是骇客;但如果,更多的是各类 APP ,乃至操作系统(特别是移动操作系统,但也不排除桌面操作系统)本身,还有所谓「安全中心」、「反诈中心」等,对于用户来说都是未知且不可控的。用户难以知道隐藏在一大堆系统使用条款后,以及系统无数个选项开关后的,会有哪些会将用户上传到公司及「有关部门」的服务器中的各路后门。
虽然放在十几年前, Windows XP 的代码以及所有 MP3 音乐播放器的代码恐怕也都不是开源的,但相比于过去离线的时代,现在则已是上述的原因(三)即默认处于在线的时代了,使用用户自己都不知道、不确定的设备,底层运行期程序,实在难以令人放心。
(二)
智能手机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并取代了曾经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单独设备或物件的功能。收音机、照相机、地图册、付款卡、通讯录、音乐播放器、书本。把这些集中到一个小小的玻璃板里,当然是很方便的,甚至「我都不带包出门了」成为了津津乐道的话题。
然而呢?不得不开始担心拍摄的照片被外泄、不得不开始担心消费记录被存档、不得不担心行踪被泄漏、不得不担心通讯关系被上传、不得不担心自己视听的媒体频道被监视。
这就是合而为一的恶果。也是我开始翻看 Walkman 产品页的原因之一。
更有甚者,如果是使用在线服务的话,那么一旦一个服务的账号遭到停止使用的处罚,关联服务可能都会无法使用,这也是应当提前警醒意识到的。
(三)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默认在线了。而在线这种状态让隐私泄漏、监视成为可能,而在一个缺乏对他人隐私和私人时间尊重的人类群体中,也会成为以各种方式要求一个人必须保持在线状态的「常识」。这也是我在自己的意识中逐步开始生厌的原因之一。
那么,下面来说说解决之道。我想到了一个字:「离」。
倒过来说,对于(三)默认在线,那就是尽量离线。这里并不是说建议拒绝获取最新消息和新科技,但或许可以使用离线,或者使用异步而非同步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使用 Email 而不是 SNS ;使用可下载并且未加密的电子书,而不是只提供在线的电子书;使用可下载的音频节目收听方式,而不是只能收听收看在线直播;使用离线 AI ,而不是在线 AI ……
对于(二),则可以尝试分离设备功能。比如拍照就用相机、读书就用离线的电子书阅读器、听音乐就用音乐播放器……等等,各个设备之间依靠家庭内部的局域网传输输入,或是积极使用移动介质( U 盘等)来传输数据,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对于(三),则是远离闭源,积极使用开源。如果再分一下层次的话:
积极使用开源,而远离闭源;
积极使用社区支持的软件,远离公司主导开发的软件;
如果实在困难的话:
积极使用收集个人隐私只为了谋财(投放广告)的产品,而远离可能还会关系到害命(监听、封禁、限制自由、「反诈」、「影响三代」)的产品。
以上,我不知道在写完这篇文章后,我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实践。但希望能作为一种个人选择物品、选择服务和选择生活方式的一种观念意识吧。
一点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浅显的意见:“分离设备功能”这点是非常有效而且切实可行的,一方面,跟以前不同,在all in one 的手机的冲击下,专门的设备对本领域的功能已经做到了很专业的地步了(因为不专业的被淘汰了)另一方面,专门的功能使用专门的设备这个行为本省就带有一种仪式感。
“离线”不太现实,但是将数据捏在自己手里是切实可行的。
“开源”其实也不意味着安全,一些开源项目其实是有一些匪夷所思的bug
walkman最近开始使用Android系统了,不得不说是一种倒退
欢迎来访。(咦,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呀?)
我这里说的离线,也可以指「异步」。比如在线购买,然后下载到离线保存。我记得 O’Reilly’s 的一系列计算机领域的教科书好像就是提供了非加密的 PDF 文档的。我在 Booth 上买的一些日本的同人本、同人素材等等,也是提供非加密数据下载的。
当然,正如我文中所说,离线也可以是指人离线,这就是澳洲和欧洲各国正在逐渐兴起的「离线权」观念意识。
开源,我认为是这确保安全的第 1 步,后面还需要第 2 步:足够多的人关注(人多了,其中就可能有闲的没事干来帮忙检查的程序员和安全专家了 );以及第 3 步:检查人员不能受到统一组织控制(举个极端的例子,朝鲜的红星 Linux 系统,朝鲜境内哪怕再多计算机安全专家进行「同行检验」,也因为他们受雇于同一组织,所以也难以可信。
这就需要:(一)开源 (二)社区庞大 (三)社区人员的多样性。这是我对从开源到安全的认知。而且,现在 AI 时代,我还设想过是不是可以把源代码交给 AI 来进行安全审查,以及步骤讲解。当然这需要 AI 有足够大的上下文会话窗口。
具体说到 Walkman 的话,我记得大概 10 年前就开始用 Android 了。我记得我有个 Android 系统的《新世纪福音战士》特别版外壳的 walkman ,就是 Android 的。当然后来我也买了个非 Android 的。说起来,对于订阅播客(显然是在线的),你有什么建议吗?我最近尝试让 ChatGPT 帮我写一个基于命令行的订阅、下载脚本,不过即便做成功了,应该还是免不了每次要手动运行,并且把 Walkman 插入电脑、拷贝文件。
“人离线”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有时候使用专用的设备也是为了这个状态
那确实是我对离线的理解有误,“异步”在当下非常重要,对我来说有一种深挖洞广积粮的即视感
我说的开源指的是一些小众的项目,难免会有一些隐患,当然如果进入了理想的开源循环自然是好
walkman我买的是zx300,后面几代好像就是Android系统了
说到怎么找到你的博客,我只能说,不期而遇哈哈哈,我不知道从哪里翻到你的博客,可能是以前存成书签的哪篇文章404了,进首页看看能不能找到,结果就订阅到阅读器力量,可能相同类型的使者会互相吸引吧
“人离线”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有时候使用专用的设备也是为了这个状态
那确实是我对离线的理解有误,“异步”在当下非常重要,对我来说有一种深挖洞广积粮的即视感
我说的开源指的是一些小众的项目,难免会有一些隐患,当然如果进入了理想的开源循环自然是好
walkman我买的是zx300,后面几代好像就是Android系统了
说到怎么找到你的博客,我只能说,不期而遇哈哈哈,我不知道从哪里翻到你的博客,可能是以前存成书签的哪篇文章404了,进首页看看能不能找到,结果就订阅到阅读器力量,可能相同类型的使者会互相吸引吧
这么想起来, Walkman 类产品或许可以采用一个折衷的方案:开源移动系统。
不过遗憾的是,十几年前 SONY 把部分 Walkman 产品的系统切换到 Android 时,当时移动端开源还远未成熟(嗯,现在也远未成熟……)。而且当年 SONY 自己也在做 Android 平板(我买过……),就这么挪用到 Walkman 产品线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