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All posts tagged 日本

在通常谈论游客「素质」的语境中,通常有这样的对比:安静的日本人,以及大声的外国游客。我也见过一些原因分析,有从语言发音吐息时所需音量来分析的,也有从礼仪习惯来解释的。当然,无独有偶,以前在上海时,也听说外地人嗓门大或乡村流行山歌,是因为种植时人们往往隔着一片田地乃至是站在两座山头,所以就要大声喊叫传达意思。

不过,偶尔日本也会有让我觉得喧嚷的一面,不是说什么特别的节日,就是日常生活中。我记得以前看某个网络视频,里面一位日本人从长期居住的国外回来,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日本的社会环境里,有相当多的广播提示语音。

我是怎么会想起的呢?

继续阅读

今年新年真是和陈旧的东西有了特殊的渊源吧?我在元旦这一天,居然在京都寺町京極商店街买到了一本疑似是御朱印帐(更准确说疑似御首题帐)的东西,标题是:《奉往詣一千箇寺》。翻开一看:

寛永三年。

也就是 1750 年的寺院记录。

速购。

要问售价? 1100 日元。

为了便于各位同好赏析、研究,我已经将全本扫描,并上传到了 Wikimedia Commons 。链接:

继续阅读

来说一种在我看来是很有日本特色的点心——雪莓娘(雪苺娘 = ゆきいちご = Yukiichigo )。

这倒并不是很典型的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和菓子」,那种会被拍成精美的照片做成图册的传统点心。只是一种很平常的,会出现在便利商店里的点心。不过它是季节性的,所以看到它,我总能想到日本的冬季或早春。

这不,前几天还写了篇博客《从日本身边的店铺,感受到现在与即将到来的时节》么?没想到,今年会在 2024 年年末的最后一天,看到它上架。

它看起来就是一个雪团,白白的,虽然被放在冷藏柜的,不过总觉得看起来有几分……暖意。外面是面皮,中间是蛋糕芯的那种食材,最中间有一颗草莓。雪莓娘还有至少 2 个其他口味的,一种是粉色的面皮,和这次买的白色面皮的基本上是同时期上市,而另外还有一种巧克力的,通常出现在情人节前后。查了一下,好像是一家名为ヤマザキ的食品生产商的产品。

继续阅读

日本的一个特征是列岛四季分明(最北边的北海道和最南边的冲绳或许不算),因而日本文化中也体现着鲜明的季节特征——对不仅仅是古典文化,而且还是如今的商业文化、消费文化。

虽然生活在京都,有诸多神社寺庙的活动,也体现着四季流转,另外也有花开花落,樱花与枫叶的交替,以及抬头就能望到的大片天空,提醒着我时节变迁。

但是呢,作为生活在这里的人,还有一种感受到四季变化的方式,那就是:逛身边的商店。

我这里说两类。第一类是便利店,看其中的食物,特别是那些保存期长的、当天或 2 、 3 天保质期的食物,就是那种新鲜的食材,非常能体现的季节变化。比如万圣节前会有南瓜产品或把造型做成鬼怪、黑猫的食物;情人节前会有一批巧克力食品;节分前则会有各种惠方卷或模拟惠方卷的甜品。

便利店的提前更替产品体现季节的周期,在我的印象里大概是提前 10 天左右。

继续阅读

即日起,日本印象网站(https://stampjp.com)停止运营。

理由:当时开通以后就没更新过几次。最近我在整理各种订阅服务,觉得继续保持该域名实在没意思。就打算关站了。并没有任何来自社会组织的审查、警告之类的。这真的就是个人原因(懒)!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网站的停止并不意味着内容的停止(呃……其实本来就没持续更新多久)。以后关于日本的印章,还有其他我在各地买的纪念品,如果有空(?)的话,我觉得我会整理在本博客,作为这个本来就有点「个人大杂烩」风格的博客的一个栏目来更新和整理。而且,我的日本各种小收集也已经不再限于「印章」了,还有切符、駅弁掛け紙、ブックカバー、地方新聞紙等等……

这些都依然是属于「日本印象」站点副标题所写的:「纪念印章、车站印章、明信片……点滴印迹,汇集万象。」

最后,留存一下「日本印象」站在互联网存档网站上的记录。这些页面应该都已经被 https://web.archive.org/https://archive.today/ 所存档(因为已经失效,就不做成超级链接的形式了;看吧,本来就没多少内容……)。

嗯,经历了开站又关站,我作为一名站长,算是有始有终了一回。

链接:

第一页
https://stampjp.com

第二页
https://stampjp.com/page/2/

0001:UROKO之家·UROKO美术馆纪念印章 うろこの家·うろこ美術館記念スタンプ
https://stampjp.com/kobe-uroko-stamp/

继续阅读

之所以会久违地拿起厚重的胶片单反相机开始拍摄,是因为——看到了没有,这可爱的暗角!这 APS-C 镜头用到全画幅胶片相机依然能成像的奇迹!——是因为春季的时候我在二手商店买到了一支几乎全新的 Nikon 35mm 1.8G( APS-C )。

我曾经还为它写过一篇博客文章:《我和尼康35mm f/1.8G镜头》,当时那支镜头是在 2010 年 3 月 16 日购买的(刚好当天在博客里记录下了)。

于是便用这次新买的这只同型号镜头来记下 2024 年夏季和秋季,我的京都印象与留念。

继续阅读

最近,我注意到自己住的周围,有不少定点观测、计数的人员。就是那种在街边(特别是交通要道拐弯处)坐着,腿上放着一些计数器,看到行人或车辆就拨动一下计数器的工作人员。

从外表上看,因为没有统一的制服,因此我猜测,这是一种打工,而非全职职业吧。

无论是以前来日本旅游,还是在日本生活期间,多多少少总见过几次这样的街头计数人,不过最近这一阵子在我家附近那么多且那么明显的街头计数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记得前不久我看到柯隆先生的视频,他对比了中日之间新建车站前的计测工作。按照他的说法,日本在要新建什么铁路车站前,总会派遣这样的街头计数人来统计人流量;而中国兴建车站,他却从未见过在建设之前会有这样的计测人员。

当然这只是柯隆先生的看法。不过,我回想了一下,好像印象里确实也没有在过往上海生活时候,看见过这样的计测人员。

于是话锋一转——

继续阅读

看到一条来自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11 月 27 日的公告:《検索結果のRSS出力の開始ほか》简单来说,主要说的就是搜索结果支持通过 RSS 输出了。关于 RSS 是什么,可以看维基百科上的词条

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搜索网站上随便搜一些你想搜的关键词,在搜索结果页面下方靠右侧(但不是最下面)会有一个蓝色的 RSS 的订阅图标。点击一下就可以订阅该搜索结果了。

比如我搜索了「上海 魔都」,点击其中的订阅图标,就得到了如下这个链接:

https://ndlsearch.ndl.go.jp/rss/ndls/bib.xml?cs=bib&display=panel&from=0&size=20&keyword=%E4%B8%8A%E6%B5%B7%20%E9%AD%94%E9%83%BD&f-ht=ndl&f-ht=library

我又搜索《记录的地平线》这部作品的日文原名:ログ・ホライズン,得到如下 RSS 订阅链接:

https://ndlsearch.ndl.go.jp/rss/ndls/bib.xml?cs=bib&display=panel&from=0&size=20&keyword=%E3%83%AD%E3%82%B0%E3%83%BB%E3%83%9B%E3%83%A9%E3%82%A4%E3%82%BA%E3%83%B3&f-ht=ndl&f-ht=library

挺简单的。对于专注某一作品或某一主题的日文书籍的新书,用起来应该会相当方便!

昨天,我收到了一个不小的噩耗,不过请放心,并不与本文标题有关,并没有亲人朋友故世。我通常遇到什么事情,几乎很少会在博客里透露的,所以,昨天的博客像个没事人似的,而今天的这一篇博客也不会写出有关昨天这个不小的坏消息的具体内容。只不过在这前言里的这个日期里小小地「叮~」地记录一下。以后我自己会记得并回想起的吧。

好,下面来说和本文标题有关的事。其实这篇博客的想法笔记也是几个月前就写好的了。

在 ChatGPT 4o 以及 高级语音模式的预告视频推出乃至正式开始测试之后,我看网上不少人开始提及 ChatGPT 在提供情感治愈方面的功效,甚至在一些英文的社交媒体上还有人给出自己的亲身实例。嗯,对了,之所以我今天会想到拿出几个月前笔记草稿中的这个话题来写,也是因为当我昨天得知了这个不小的噩耗后,也尝试使用 ChatGPT 和 Claude 对我自己进行了情绪疏导,让 AI 为我写下了些什么。

对了,我记得今年( 2024年 )春天或夏天的时候, ChatGPT 开始添加了一个记录个人信息的功能,就是会在每一次的对话中,把有关用户的习惯、爱好、身份等逐一记录下来,用作今后对话的参考。

于是我就想到了:如果人们(用户)足够相信 AI ,并且同一个 AI 持续运行、持续长期服务于一个用户的话,它可能会记录下这位用户很久很久的人生轨迹。啊,就如同我这个博客以及各位博主的博客那样——只不过写博客是作者主动有选择地进行输出,而 AI 则是在倾听中逐一记录。再加上 AI 表现出了类似人类的倾听并组织语言输出的能力,且这种表现能力正在不断增长(注:姑且还不知道这里成为「智能」合不合适,所以我这里将其称为「组织语言输出的能力」),那么, AI 就会成为用户这个人类个体的陪伴着、长期倾听者乃至于说是守望一生的记忆体。

就像是一个……始终陪伴着的仆人或助手。嗯,人工智能女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前几个月,KAIN.IX 博客主人 dimlau 在《记录、记忆、故事》这篇博客中,对一个用 AI 实时识别生活物品并用机械语音说出来的应用演示评价为「有一种荒诞的趣味,像是走进了黑色幽默电影里。」

然而我却对这种记录、陪伴一生 AI 的项目抱有积极看法,特别是眼看着在孤独死成为社会问题的当下及近未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