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All posts tagged 上海

(图片转自所评本作封面)

用一句话概括本作的话,这是一个苏北小瘪三和一个日中混血青楼女子的情感故事。小说标题全名是《上海艶夜 花いばらの褥で恋は眠る》(ISBN:9784596708724),意为:「上海艳夜 恋情正沉眠于蔷薇床单上」。如该标题所示,这部日语中篇小说所设定的舞台是虚构出的中华民国的魔都上海,时间是1920年代前后。

这本小说在日本出版业中应该可以归类为乙女系小说,但又与通常每一本都配有多张插图的轻小说略有不同,全书(我看的Kindle电子版)只有封面一张图。所谓乙女系小说,就是指面向女性(传统意义上性取向为男性)读者而写的、描写男女恋情的故事,文中也会包括一些描写性爱的片段,但往往都不会显得太过露骨,会采用借喻等方法加以修辞。若干年前我读过一些繁体汉字译本的这类乙女系小说,直接读日文原文的这好像还是第一次。

我之所以会选择读这本,自然是因为它的舞台设定在了魔都・上海。于是先来听我说说故事本身吧。

小瘪三和混血青楼女子的故事概要

故事一开头是以男主角張秀英的视角来描写的。在车水马龙呈现一派繁华景象的外滩边,在城市的暗影处却也有着穷苦人的哀叹。从苏北来沪的孤儿張秀英,正为食不果腹而犯愁,过着每日乞讨的生活。此时,女神降临了——日中混血、富贵人家出身的大小姐——柳笙鈴如天使般降临了。赏了他一个馒头,还有从父亲(日本人)那里拿来的三两钱,又告诫他说:要像个男人,不要向别人施舍,要自食其力讨生活——说完此话之后,父女两人挥一挥衣袖便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而在張秀英心目中留下的,除了馒头与零钱外,更沉重的是当时还是个小女孩的柳笙鈴的这一番话。从此之后——就像乙女系小说读者们可以推测到的那样——柳笙鈴就成了張秀英这个苏北小瘪三心目中梦寐以求的天使。

时过境迁,人世也沧桑起伏。柳笙鈴父亲陷入赌博难以自拔以自尽辞世,家破人亡之际,亲生母亲早已离世的柳笙鈴,被继母卖给了上海知名的青楼「翠泉楼」。尽管命运不测导致身世剧变,但柳笙鈴凭借其擅长琴棋书画还能说日、英、法、沪等多种语言的才华,成为了该青楼中卖艺不卖身的「長三」这一顶牌头衔的陪客女郎,周旋于上海滩上各界名流绅士、海内外政客之间。而另一方面,張秀英则好歹找了一份得以糊口的挑担卖豆腐的工作。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一日,柳笙鈴惨遭顾客凌辱,之后在路边小巷清洗身体时,却不料被常来青楼,有过几面之缘的卖豆腐的張秀英撞上了自己惨兮兮的这副样子。此后,張秀英从她眼前消失了……

继续阅读


上周在京都的旧书展(京都スターブックス摊位)发现一张薄薄的乐谱,看起来很陈旧,标题是:《上海よ左様なら》,其英文名是《Good-Bye Shanghai》。根据上面一行小字中的「ハーモニカ」,可知这是一张口琴的乐谱。

我看了一下,作者(改编者)是松尾金五郎,我没有查到该编曲者的生辰与殁年,该名字大约活跃在昭和2年(1927年)到昭和5年(1930年)之间,可能是个笔名。
继续阅读

(本文中的图片皆引用自所评本作漫画。)

自从村松梢風在其作品中将上海称呼为「魔都」之后,魔都之名就渐渐流传开来了。这不,随手又是一篇——题名就是《魔都》的短篇漫画,讲的就是以上海为背景的故事。作者是池上遼一(池上辽一),收录于作品集《池上遼一 耽美コミック傑作選 肌の記憶》(ISBN:9784091848734)。让我来翻译一下该合集标题的话,可以译为:「池上遼一 唯美漫画杰作选 皮肤的记忆」。

注意了,虽然日文标题中有「耽美」(たんび)二字,但不同于目前汉语语境中将此二字限定用于少年同性爱的用法。在日文中,「耽美」是指将美视为最高之价值,并沉溺于其中。所以其实这不是一部BL漫画(至少我看的《魔都》这一短篇不是),不过本作中确实有一些成人的元素,讲男欢女爱的内容。此外,从画风上来说,也有些让我觉得有些陌生, 不是我所熟悉的那一类「萌系」或者「二次元系」的漫画,在我感觉更接近过去挺早时期的那种香港漫画。而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在1999年。不过我这里不考察漫画画风的谱系和发展变迁,也就不深究其类型定义了。

故事简介

既然是短篇,也就能很简单地概括了。

根据漫画中的旁白文来推测,这个虚构故事应该是以中华民国上海为舞台的。一开头,是日本商人菊野先生与其妻子雅子来到上海做生意,接待他们的则是上海黑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劉王老。双方谈笑甚欢,但雅子却对舞台上正在演出的康康舞感到视觉刺激太过强烈而显得不适。另一方面,劉王老却在酒桌上夸耀自己的情妇。

晚宴结束归途上,雅子偶然瞥见路上的一个儿童的身影,很像自己已故8岁的孩子,便要求停车,纵身下车追寻那个儿童的身影,当日无果。

继续阅读


世上有不少被称为「魔都」的城市,但由于日本作家村松梢風而使这个名词逐渐固定成了上海的代名词并被人们接受。「魔都」加强了上海的印象,从此也衍生出相当多的作品。这部由上、下两册构成的漫画《魔都の星屑》正是又一作以上海为背景的故事。最近,我读了其上卷(ISBN:9784815530594),来写一下我的阅读观察。

(本文中的图片皆引用自所评本作漫画。)

漫画《魔都の星屑》(上卷)简介

故事背景是租界时代的「魔都」上海,两名男主角,其中一名是在一个从事贩卖毒品业务的黑帮集团中刚被选为新任帮主的青年——汪月栄,另一名则是年轻的国军少尉——姜秀雷。

继续阅读

(本文中的图片皆引用自所评本作漫画。)

***提醒:本漫画作品中包括多处相当残忍的剧情表现。本文仅为读后感,但不做推荐。***

不过,你如果想看到这样一个优美而不可思议的场景:一个日本女孩桃子(Momoko),跑到上海来拳打脚踢,还用「十三点」来骂人……!!!那翻翻这本漫画《上海ルーザー》也不是不可以(笑)。

言归正传——还是先来说明一下本漫画的标题,以及我这篇读后感的标题吧。这本漫画的标题是《上海ルーザー》(ISBN: ‎ 9784047378018),从其封面就可知,意思就是「Shanghai Loser」。而我本篇读后感用了沪语(吴语)来作为标题的前半段。「上海下只角黑社会赤佬打相打」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上海治安不良地区的黑社会流氓打架」。对,用一句话概括的话,这部《上海ルーザー》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简介

本作以1999年虚构的上海为故事舞台。讲述了钟氏粽子餐厅家的年轻人鐘睿,因为在路上救助了一对乞丐儿童,因而被他的童年好友——同时也是一名加入了全国性黑帮的年轻人——梓豪——盯上了。由于这一对流浪儿童是这个黑帮的进行人口拐卖的选中目标,所以鐘睿的救助行为就相当于妨碍了梓豪所在的黑手党的业务,于是梓豪就对鐘睿和他的家人、恋人展开了残酷的报复;而之后,鐘睿也踏上了复仇之路,在其一路上认知了一些同路人。

呃……说实话,我不太有信心是不是概括准确了。因为在故事一开头,在鐘睿救助流浪儿童之前,他就已经和梓豪在街边打了一架(并且不是倒叙)。而且从扉页看来,似乎主要角色还不止鐘睿和梓豪这两个人。后面逐渐加入的其他角色似乎也不是什么简单的角色,特别是那个用「十三点」骂人的日本人(笑),居然是个能让黑帮忌让三分的角色。
继续阅读

(本文图片转自本文所评漫画作品。)

正如这部漫画标题《上海白蛇亭奇譚》所示,这是一部以上海为舞台的妖怪故事。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说明其故事梗概的话,在上海这个主题下,我脑海中就立即浮现出了《72家房客》这个滑稽戏的标题。即便我没有看过这部滑稽戏,但从小到大,总是听过某某沪剧演员曾在该剧中扮演某某角色等。而这部《上海白蛇亭奇譚》漫画的剧情故事也大致如此,讲述同一屋檐下各路妖怪与人类的故事——尽管剧中角色远没有72那么多。

那么,这次就以本文来说说我读了《上海白蛇亭奇譚》第1卷(ISBN: ‎ 9784107718075)后的感想。

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的场景是1927年的夏楠国・上海,位于浙江中路的一家名为「白蛇亭」的茶楼兼出租房。茶楼的主人是年轻(?)、穿着一身旗袍的姑娘花琳,不怕剧透地告诉你:她身份是夏楠国的大妖怪女娲的后裔,激动起来会漏出尾巴。在这里租房的有一位侦探打扮的年轻男子壱岐島(就是第1卷封面上的那位),他来自倭国,会使用鬼道*。除了他之外,茶楼内还借助着几位奇怪的住客,而一些妖怪也会在附近的街区徘徊,或是上门来访。

继续阅读

最近京都又有旧书展嘛,我就去看了两天。又发现了和上海有关的资料。于是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上传一下,供各位研究欣赏。

购买时间:2022年12月3日
购买场所:ゼスト御池 冬の古書市(临时2天的旧书市)
购买摊位:京都スターブックス

根据网上搜到的信息来看。这11张明信片可能是来自于这一套(共16张)名为《国際都市 上海名所》存档备份链接)的明信片。推测为昭和时代早年发售的。从题为《(上海)市政府》的那张照片所显示的建筑物门口的五色旗来看,查维基百科相关词条「五色旗 (中华民国)」可得知该旗帜使用期间为:1912年1月10日-1928年12月29日。因此合理推断已经过了日本的著作权保护期。

此外,对于这种明信片,我不清楚到底是完全手绘?还是彩色照片?还是黑白后再手工上色(据说以前有这种给黑白人像照片上色的技术)?因此我不确定图片中反应的是否是真实场景。不过对照愛知大学的「現代中国研究総合データベース」(现代中国研究综合数据库)的照片,看起来蛮像是真实(+后期上色?)的。

我手里的这11张背面都是一样空白的,因此我就扫描了1张。背后写着「(長澤寫眞館發行)」。

其中有一张清晰地展现了当年上海神社正面(或者侧面?)的街景。根据这个帖子中所出示的一张记载有上海神社位置的地图存档备份链接),附近还有日本高等女学校、パブリックスクール(翻译为:公共学校?)、日本小学校、歌舞伎座(为什么在小学隔壁…),也有军队设施以及一家名为「知恩院」的大概是寺院的建筑。因为目前京都就有一家很有名的知恩院,是净土宗总本山,所以我怀疑当年上海同名的这家可能也是日本僧人经办的。另外,有一条里弄「东照里」,看名字有点像日本的「東照宮」或「東照大権現」,即徳川家康(Tokugawa Ieyasu)的神格化,但后面却是上海里弄名「里」,我就不太确定了。总之可以想象,神社明信片中所显示的是当时居住在上海的附近日本居民的日常风景。

地图就说到这里,下面张贴这11张明信片。在照片旁边我附注上明信片上的文字。对于上面的一些疑似错词,以及旧式日语外来语的拼写,我没有加以修正。同样,公开是为了记录,不代表认同

Usonro_street,(Shanghai)

(上海)呉淞路(日本人街)

French_Settlement,(Shanghai)

(上海)仏蘭西租界の殷盛

继续阅读

正如我的前一篇博客所说,我最近逛了京都的旧书市,买了一些旧书。其中就有这本《上海戦に輝く皇軍の面目》。

从书本标题上就可以猜想到,这是一篇有关日本在「大日本帝国」时代,记述上海战场上日本军人事迹的书本,并且显然这是一本充满了军国主义思想的书本。从封面上看,其成书日期是在昭和8年(1933年)。从序言上看,内容汇集了在上海战场上战亡的当时「第九师团」与「第十一师团」的事情。序言中明确表示本书是「忠勇美談」,因此根据我的理解,里面肯定有极端偏向的叙事立场以及夸大的虚构成分。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我认为也可以将它作为一份上海近代战争时期的一份资料来看待,而且里面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一些手绘地图可以帮我们了解当时上海的地理情况。我自己就是上海人,因此我想保存并公开这份资料,因此我买下了它,并扫描、公开。

关于这份资料的稀有程度和其他副本:根据这个名为「歴史逍遥『しばやんの日々』」中一篇博客文章的整理,本书是GHQ(驻日盟军总司令)所要求焚毁的书目之一。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网站也没有所藏和公开。此外,美国国会图书馆似乎有一本藏本Shanhaisen ni kagayaku kōgun no menboku不过这个页面好像只显示了书本的数据,并没有公开内容。

继续阅读

一、前言

本文为《记录的地平线》二次创作设定,所写的内容是有关作品中名为「赛尔迪希亚」的世界中位于欧雷德大陆东部的一座沿海城市,同时,这里在《幻境神话》游戏中,也是一座玩家都市。

本设定欢迎《记录地平线》各作的同好采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修改或演绎为其他作品形式,使用时请提示本作的名称及来源。本文写作时也力求注重各部分设定之间的相互分离,同好可以只采用其中的一部分,而不采用或改写其中的另一部分来进行创作演绎。

根据《记录的地平线》中的描述,这里相当于作品中「地球世界」的上海。据此,如果没有作品中特别提示之处,本设定假定:《记录的地平线》中「地球世界」的上海,与我们所知的现实中的上海是高度相似的。但同时读者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 我们所知道的现实中的上海
  • 《记录的地平线》作品中位于「地球世界」的上海
  • 虚构网络游戏《幻境神话》中的〈大都〉
  • 异世界「赛尔迪希亚」世界中的〈大都〉

以上四者或许相似但绝对不同。因此,本设定中所作出的任何设定都只是一种基于《记录的地平线》,并以一种二次创作作品而给出的有关「地球世界」的上海或〈大都〉的设定。所有内容都不是关于现实中我们所知道的那座上海都市的实际描述。

本设定的相关兼容性:

对于一些地点,可参考在线地图《〈楚〉及〈大都〉设定地图》,但请注意,本地图只是指出了一种相对应的所在位置,仅供参考,并不表示设定中〈大都〉地点与实际上海的地点有任何真实关联。

二、〈大都〉的特征

〈大都〉之大

〈大都〉(ダァドン)最直观的特征,就如其名字所示——大。

相比于〈秋叶原〉(アキバ)或是薄野(ススキノ)只是参考了地球世界东京和札幌中的一个区域来制作的范围,〈大都〉的参考范围遍及了地球世界上海整个中心城区,也横跨了地球世界中黄浦江的东西两侧。城区的大部分建筑物,与〈秋叶原〉相类似,表现出的是〈神代〉之后的废墟世界,城市主要功能性建筑还是相对集中于中央。可以说,从区域规模上来看,在全世界《幻境神话》所有服务器的玩家都市中,〈大都〉是屈指可数的。
继续阅读

我很少在博客里提到自己的家吧?今天来提一提,也就是「海上名园」张家花园地块动迁,今天大概已经有了定数。

其实我并没有关注这件事,只是最近家建筑旁小区里预签约的宣传——那一首首民歌和红歌,惹得心烦,也大致是知道了,好像是预签约率到达某个比例,基本就是确定搬迁了。刚才——也就是2019年1月17日的20时前后——外面的宣传广播里说这个数字达到了90%,也就是确定动迁了吧。

我从小生活在张家花园,虽然十岁左右经历过一次搬家,但其实连楼层都没挪,只是搬到了相邻的一间房间内。对我来说,这里就是永恒。永恒的是窗户外看出去对面的石库门建筑大型露天公共阳台,还有视野右侧角落似乎永远不变的、伫立在远处那小小的花园饭店高楼建筑(后来我才知道花园饭店属于日本的大仓集团)。什么是天际?什么是世界的尽头?对从小到现在一直在这里的我来说,从阳台上望出去右侧远处的花园饭店,就似乎是世界尽头的碑记,那里就是尽头。即使随着成长,我早就徒步走到花园饭店的那栋建筑,从底下看过它的样子,并且还走向更远处。乃至还去住过日本大仓集团在北海道札幌所开酒店,但对于每次站在阳台上的我来说,那就是世界的尽头。

而阳台的视野也总有一些变化——天空越来越小了,石库门建筑后升起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建筑,它们渐渐遮挡住了天空的下部。天空从一片区域成了一条带状区域。可以说,在我的印象和感受里,连天空区域都是随时间变化的,而张家花园却是永恒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