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All posts tagged 工作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对人格有过这样的分类模型:本我、自我、超我。

根据我的理解:

本我,是本能、欲望的集合,是原始的兽性,遵循快乐原则,企图以此指导人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善的集合,是社会准则,是崇高的伟大的追求,但也因此过于“禁欲”而远离了人性本身,它也企图指导人的行为。
而自我,就是我们所表现出的人格特征,它将本我压制至潜意识中,仅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部分满足,它又向超我靠近,试图接近超我的理想。

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

于是,我借用这个分类模型,来讨论职业之选择。

我将自我类比做职业,本我类比做兴趣,超我类比做他人对我之职业期望,外部环境则是现实。

在这里,对人格的争夺,变成了对人一天的时间的争夺

“本我”——兴趣,同样遵循快乐原则。要求当事人将大部分时间用以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满足本能与欲望那样,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
“超我”——他人的理想,来自父母安排,来自爱人的期待,来自孩子的憧憬,都是他人对当事人职业的期待。或是父母希望当事人能继承家业;或是爱人希望当事人能从事高薪或稳定的工作;或是孩子憧憬着当事人成为社会中光鲜的职业。——总之,超我是来自社会上他人的理想标准。
“自我”——职业。在择业时,就如同自我要面对三个暴君一样,择业也要面对三个暴君:兴趣、他人的期待、现实情况(如自身学历、就业形势等)。

在这里,可以发现一个及其相似的类比:自我压制本我,使之无法达到意识层面,只能停留在潜意识。同样,职业压制兴趣,使之无法成为一天内大部分时间的内容,而只能是业余可怜的几个小时的活动。在这里,工作时间就是意识,业余时间就是潜意识。

听说过度压抑本我,会造成精神分裂……那么大概生活里只有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则变成了工作狂人乃至工作机器……

于是接下来让我们主要来看看职业与兴趣的关系。其实这是我今天想说的主题,也是我所举棋不定的困惑。

兴趣和职业:兴趣只遵循快乐原则,职业则另要平衡现实与他人的期待。

我常考虑,也与不少熟人、朋友乃至辅导员讨论起这个问题:要不要把兴趣作为职业?——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没有勇气这么做。

无此勇气,并非是害怕失业——因为我在择业前就在考虑这个问题,那时还没工作,所以谈不上失业——而是害怕失去兴趣。

毫无疑问地,若是将兴趣当作职业,纵然可以使职业快马加鞭奋发前进,使兴趣对职业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力,但同样职业对兴趣也有一个消极的反作用力:即职业上种种消极的情绪感染并影响了兴趣,甚至因为职业而对兴趣产生反感情绪。这是很可怕的事!兴趣是人生中美好的、珍贵的、有形的梦;但兴趣不是信仰,不及信仰那么根深蒂固,而且我也不认为真的像周杰伦《稻香》中所唱的“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这么可以随随便便换而毫无惋惜。

在我看来,因为让兴趣变成职业,而丧失了兴趣,是极其得不偿失的。

因此,我的兴趣不会是我的职业,我的职业也不会是我的兴趣。(补充:这就是说,我不会把兴趣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就像我不会把最好的mp3带出门听,因为我曾经被偷过一个!)

回到弗洛伊德的模型上来看:
若一个人的职业与来自社会与他人的期待是相符的,并且于公众是有益的,在我看来,这人是有福的,我称之为:事业。
若一个人的职业与兴趣是相符的,而且并未丧失兴趣,这人是有福的,我称之为:自我实现;
若一个人能在现实中实现以上三者的统一,在我看来,这人是万福的,于公于私,他都是成功者。

以此祝福每个正面临职业思考的人吧!

众所周知,图书馆及书店的书中都装有磁条,用以防盗。但我始终没有见过其真面目,今天终于看见,原来是很简单的一个装置,甚至连“装置”都说不上。就是一片长约20cm,宽约1mm,厚度仅0.1mm的金属片(在包装上看到是钴基的)。

它是怎么藏在书中的呢?今天我就给一堆杂志加了磁条,方法简单地出乎我意料:将铁片夹在书页缝内,再用画笔往页缝中刷上白胶,算是“安装”好了……

加磁的方法,则是拿书脊在一块大磁块上蹭几下,算是加磁了。原理应该是靠近书脊的那一半磁条会带上与

大磁块正面相反的磁性。

┌─────────────────────────────────────────┐┈┈┈
│                                                                                                                                               │     ↑
├┄┄┄┄┄┄┄┄┄┄┄┄┄┄┄┄┄┄┄┄┄┄┄┄┄┄┄┄┄┄┄┄┄┄┄┄┄┄┄┄┄┤    1mm
│                                                                                                                                               │     ↓
└─────────────────────────────────────────┘┈┈┈

┊←┈┈┈┈┈┈┈┈┈┈┈┈┈┈┈┈┈┈20cm┈┈┈┈┈┈┈┈┈┈┈┈┈┈┈┈┈┈┈→┊

消磁的方法也是类似地在某个装置上刷一下。——这里到底是消去磁性还是加以反向的磁性?这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从“带着书过检测门会被发现而报警”这一点上来看,应该是消去磁性的,因为当读者带着书过门的时候,磁条的方位是不确定的。

不过是如何做到蹭一下就消去磁性了呢?

本月起至下月末,每周有两天被安排到图书馆的图书采编部工作,昨天和今天就是首二日。

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选择、采购书籍、杂志、音像制品,然后进行编目,再递交给流通阅览部。简而言之,是买书和编号的部门。(——当然这是极简的非完全概括)

这两天的工作内容令我深刻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应用普继程度的落后,于是直至今天中午为止,本文的题目打算写作“实践中深感计算机应用普及率低下”之类的话题。

此话怎讲呢?这两天的工作是:拿着一沓杂志订单,还有一本订阅目录,依次核对两边的书籍是否对应。然而因为订单是按照编号升序排列的,而目录是根据字母升序排列的,所以我就用了近两个工作日的时间,完成了800多条中文杂志及200多条外文杂志的对照工作。

想到高中数学老师说过:人因为想偷懒,而发明了种种科技产物;又想到了大学程序设计老师说过:计算机最适合做重复的事了,所以有什么重复的事就交给计算机做吧。

是呀是呀是呀!这核对杂志条目的事,完全就是Excel里排序一下两个窗口并排着看,就能搞定的;再说得抽象一些:即是对两个字符串集合中元素存在且唯一存在的映射关系的确认。这种事情何必要我花2个工作来做呢?于是我当时就得到一个结论:此处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率太低了,图书馆的工作仍像上个世纪甚至再上个世纪那样低效率地进行着。进而,“将计算机技术像福音一般带入这里,提高此处的工作效率”这样的想法伴随着无中生有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命感”油然而生……

可是,就在下班前的最后一个小时,带我的老师向我演示了用电脑进行采购的流程,骤然给了我180度的反转印象:

书籍从采购到入馆都是在网上进行的。而且并非是像当当网那样网页式的小规模采购,而是以专门的软件读取图书公司发来的保存着庞大的书本信息的.iso文件,再在软件中选择书本,甚至连确认买书都不用与对方进行语言联系,而是通过软件直接发送采购列表。

原来这么先进!看来在这里的工作内容,有一部分已经完全被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承担,而另一部分则还是滞留在人工、敲章甚至写卡片的“古典”时代,计算机技术应用程度之悬殊差异可见一斑!
最后顺带一提,在地狱里呆久了也是有好处的,比如今天就很荣幸地获得了地狱的部分选择权——其实是老师要我把想看的书和推荐的书列出来发给她,她会考虑将我提交的书单加入图书馆的采购书籍列表中!于是今天当场就提了《南怀瑾选集》一套十册……

今天在学校网络中心见识到了一款网络监控设备。

功能很强大……强大地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首先,最基本的IP流量可以查到,这是第一步;

然后,某个IP应用了某个服务(软件)可以查到、某个IP访问了哪些网站,能精确到一个网页的超链接甚至是一个图片的链接

更进一步,只要是利用SMTP协议发送的邮件附件

最夸张的是!这个软件还能记录包括MSN、QQ、雅虎通等在内的许多流行IM软件的使用记录,甚至是聊天内容

不过貌似QQ的聊天记录因为是加密的,所以无法取得,不过工程师介绍,想要的话也可以破解出来让网络管理员看到。

最后,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个设备未来计划中的功能甚至可以将语音聊天内容复原!

学校还算清静之地,也是一个负责的机构。但如果网吧安装了这类监控设备,会怎么样呢?

想想,还有安全可言么?!

想想,还有隐私可言么?!

想想,还有和谐可言么?!

上网真是一件极危险、极公开和极不和谐的事!!!!

说是“职业观”,其实话题没那么大,只是我将人类的职业粗略地分为三类。

其实这样的想法在今年夏天刚毕业时就有了,不过一直没有落笔成文,今天偶与网友谈及,便觉得还是写下来吧。

在我看来,人类的职业有“贵贱”之分,分为三类。
将人生投身于对物理、化学、哲学、神学等永恒的自然或超自然问题与事业上的人们,他们的职业是最为伟大的、无上崇高的、无比光辉的。

将人生投身于数学、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学等虽非永恒,但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共生共存,直至人类社会灭亡时一直会都会存在的问题与事业上的人们,他们的职业是了不起的、有意义的和光荣的。

将人生投身于礼仪规范、政治教说、文化解读等问题,这样的职业是比较可悲的,因为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他将自己的生命全都投入了仅仅是由前时代的某人或某群人制定的一系列规矩中,是人为的。

特别是计算机领域。在这个领域的人们——无论是做操作系统、做网络通讯、做程序设计或是授课执教——其耗费毕生所追随的,不过是前半个世纪内那些计算机科学家、商业家为了种种目的而制定的行业标准,可计算机行业的人却要为了这样短暂不过十年间此起彼伏的标准牵引终身直至老死。真是莫大的悲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事实上我非常鄙视自己所从事的计算机行业。

机·尸

“哒”地一声,白色塑料的日光灯按钮按到了“关”的状态,周围就变的漆黑一片了。右手握着的环形锁所带来的冰冷触觉,将我从环境亮度突变的视觉眩晕中拉回现实。

这是某医学院的网络中心。今天轮到我值班,所以要最后一个走。

走出小办公室房间,视线余光瞄到了什么。转身朝右看去,并不算长的走廊另一端,电源室内发出暗红色的光芒。不知是出于所谓的“工作责任”还是对未知的好奇心,我双脚似乎不受控制地走向那边,想看个究竟。电源室门口,隔着玻璃门能看到室内像是冲印照片的暗房那样,深红色的光从我看不见的角落照射出来,喷涂在漆黑的墙面。——也罢,不如意料的话,应该是备用电源的工作灯。

转身走向出口,眼前又是一篇光怪陆离的景象。

这个网络中心的内墙都是由玻璃筑起的,在这样幽黑的夜晚,玻璃既能投射出内侧的象,也能反射出外侧的象。玻璃门后面的是诸如硬盘、显示器、电源、交换器等各种电气设备闪烁着的LED灯光,而门的前方则映出观察者铁青的面孔。再加上观察者眼球表面又能扭曲地反射出灯光,三个影象相叠,显得异常古怪。

稍稍放远视线,中心的主机房内几十台服务器正运转着,东面一排连着的8个机柜,是白色铁壳制的。在这种环境下不禁让人联想起棺材。

是的!我见过。

我见过那些穿着黑色外衣,自称“电脑工程师”的人是怎样修理出故障的计算机的:他们把接在计算机背部的每一条线路——电源线、网线、PS/2线、显示器线——逐根拔下,然后再把服务器从机柜上搬下来,放到另一个工作台上,拿出各种工具,比如螺丝刀啦,钳子啦,开始打开机箱,卸下各种硬件。他们美其名曰:维修。

这样的场景我见过!

除了颜色不同外,其他都别无二致。

那是一群白色衣着的人,在打得刺眼的无影灯下,他们将插在濒死患者身上的所有输液管排液管一并拔下,再把病人的尸体从床上搬到车上,用白色床单包裹着送入太平间,浸泡在福尔马林池里。然后等到某一天,掏出手术刀摘取各个器官。他们美其名曰:尸体解剖。

啊啊啊,我忘了,这可是医学院的网络中心啊!这是何等的相似和戏剧性啊!

在路过主机房那排惨白的机柜时,发现有两个机柜的后盖并没有掩实。我既害怕又好奇地联想起来:如果盯着那机柜的口,我担心看到的不是冰冷的金属机械,而是被肢解的残肢。

————————————————————————————
写完了……我自己都感觉一般。
今天从单位回家最后锁门时联想到的……然后就夸张了一些写下来。
希望别被同事们看到……orz

这是一篇有关我身边现实生活的文章,用平时的话来说,是介绍“3D世界”的文章。这在我的博客里是不多见的。

对G君的称呼之所以不是我惯用的“同学”,而是“同事”,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可以说是我生活中第一个能称得上“同事”这样新奇关系的人。

如大家所见,这一年里我实习、我毕业、我求职、我工作,这一系列的经历在博客里多多少少都有所反映。而自从毕业之后,除了“家人”、“同学”、“网友”这三大客观关系外(当然还有从这三个关系晋升为“朋友”的),我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又多了一类关系,这便是:同事。

之前在表姐刚工作时,我就听一位学长和她提及过:“朋友”和“同事”是两个不同的关系概念。于是,这次轮到我来实践这种关系了。

G同事和我年龄相仿,今年初春来我们这边实习的,实际上比我也就晚了1个月的工作时间(忽略寒假),来到之后被安排在和我一个办公室,我们俩一前一后,两人就占据了这个贴着“软件室”标签但常常演变为“接待室”的很小一间办公室。想来已有9月之久。

G同事的出现,给我带来一些意外的压力。最首要的是就职问题,虽然当时金融海啸仍未开始,但学历问题仍是我与他共同的就职门槛,更何况是多了个竞争对手。当然,这不算是“意外”的压力,因为多一个人应聘就少50%机会,这是意料之内的。那么“意外”的压力则是——

他刚来的某天,因为仍不熟悉所以我们之间的话不多。偶然间我在听《TRUST》(《这是我的主人》OP),不知是他从我的耳机中听见了旋律,还是从屏幕上看见了《千千静听》的滚动提示,忽然在一旁就来了句:“你在听邪恶的歌吧?”顿时大囧!你要知道,对于一个神华内敛(或曰:矜持;又曰:闷骚)的宅/伪宅来说,被一个人陌生人——特别是G同事看起来还像是那种3D现实世界的陌生人——发现自己的(恶)趣味,是多么惊讶和慌乱的事!经过一些的交谈后,了解到原来他也是个对ACGN特别感兴趣的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虽然没这么夸张,但两个动漫爱好者相遇,并成为新人同事,使我们之间的距离顿时近了不少。

可事件总是一波三折的啊~在和他的交谈中,我们互相谈了爱好,擅长的领域,喜好的作品等等,也使我们有了深一步的了解,同时,让我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也就比我大两三岁,学历也相仿,但已经考出了日语1级,玩游戏、看动漫、收集手办、了解相关ACGN知识也比我资深许多。本来,对我而言“毫无障碍地看新番和玩日文游戏且不用苦苦等待汉化组汉化”已经对我来说是很令人羡慕的技能了,然而,再进一步地考虑到我们俩当时所存在的竞争关系,我真的是深受打击:他在我不擅长的领域比我强,我并不感到担忧;但他偏偏在我热衷并热爱着的领域比我强之百倍,不能不使我自叹不如。——说实话,若不是当时我正参加着TDCcosplay活动并不断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成功的话,说不定首先退出这竞争关系的就是我了。

时间流转到了7月,我侥幸就职了,他却因为学历而被卡着。

“同事”的关系,继续着。

昨天,G同事请假一天。

今天早上,G同事对我说:“小wildgun同事,我要走了。”(当然是叫我本名了……)本以为他又要请假外出办事,经他说明才知道:他找到一份工作了。我先是惊讶于在金融海啸风浪之时他居然能找到工作,好奇地询问一下工作内容,再是和平时吃饭、下班时一样调侃了一句说:“啊,我还指望着明年去日本时你当我的翻译呢。”然后,我们握手,告别。春夏秋三季的同好并竞争着的“同事”关系,由此结束,他的QQ名也从同事的名单被我拉入了“我的好友”列表。

再过8日,便是我从实习期开始在此工作的一周年。

那么,何时,轮到我说告别,半开玩笑地学着《现视研》初代会长说一句:“我差不多也该毕业了。”,之后在更广阔的3D世界找到一批“同事”甚至是“同志”的人呢?

我这样想着,我这样写着,于独自一人的办公室……

《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这样的话题很大,于是在后面加了“一瞥”,以减轻分量。

其实要说的是今天早上(应该是昨天早上)长假过后第一天上班时发现的一个现象。这次是十一长假之后的第一天(对于其他人而言貌似是第二天),而十月又是日本动画秋季新番陆续开播的时期。于是早上一来到单位,就和办公室的一个比我更资深的动漫爱好者聊新番,与此同时时间的沙漠同学在百度IM上也在和我讨论关于新番审片的问题……

又联想到,再上周还把《夏目友人帐》推荐给另一个办公室的同事。

这样看来,我们幼年时心目中的“大人”形象往往是与动画片无关甚至是持反对倾向的,然而当我们这代人逐渐长大、逐渐成为“大人”之后,“大人”这个社会群体的内涵也正随之而改变,同样,其外延的兴起爱好、讨论话题、流行时尚也会慢慢变得与上一代“大人”有显著差异。

幻想一下,或许10年之后,每年1、4、7、10月第一天工作日变成单位中集体审片日……

这就是对社会与时代的变迁的一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