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绍了我开始试用 Ubuntu Touch 手机系统,不过其实就带出去了 2 次。算不上积累了多少经验,不过下面就把之前使用时记录下来的几个点写一下吧:

没有指纹解锁拍照不便——看官网支持硬件设备列表的说明里, Pixel 3a 的 Fingerprint reader (指纹读取器)应该也是被系统支持的。不知怎么的,我这里就没成功。

电池消耗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买的 Pixel 3a 手机电池本身消耗得多,还是 Ubuntu Touch 本身消耗就快?

锁屏界面会显示当天拍了几张照片——我没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给我的感觉像是网络游戏里的成就系统……

播客程序里要打开预先下载——这里要提醒一下。我安装的播客收听 APP 是 Podphoenix(是不是也没别的了?),其安装完后,添加播客节目,不会自动进行下载。需要在 APP 里进行设置:【 Settings 】——【 Automatically delete old episodes 】内的节目数量才能自动下载的集数,默认则是【 Never 】也就是从不自动下载。

最近闲逛京都,遇到若干次与虚空藏菩萨有关的事物。例如在岚山法轮寺,那里供奉的就是虚空藏菩萨。记得这是一位保佑记忆力增长、读书过目不忘的菩萨。相传空海在四国的海边黎明时看到星星迸入自己口中(嗯,怎么感觉有点像是超级马里奥……),因此记忆大增。

再者,最近调查了一位提倡植物也能成佛(!)的日本平安时代学僧——五大院安然——的资料。你看我之前在写《记录的地平线》同人小说时,几个 NPC 角色(大地人角色)都是以植物命名的,因此就知道当我知道安然的「草木成佛说」是有多来劲了吧。

说回主题。在《五大院安然和尚記》中提及一句:「三月十三日。御縁日故臨御影供也(云云)此御影供日。日中現明星給ナリ。五大院者。明星天子垂迹ナル故ナリ。」

是说这位学僧安然被认为是明星天子的化身。这里的明星天子,也就是虚空藏菩萨。这位五大院安然的旧迹我还去过,在靠近比叡山但又不在山中的一座斜坡的小寺里。据说当时比叡山内再起争端,他就被安排到这清闲之处潜心研究。安然确实学识渊博,除了上面所提「草木成佛说」(准确来说是草木自发心成佛)外,他也是研究悉昙文字的专家。不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于是在这里,我想到 2 个问题。

继续阅读

近来在考虑将播客功能剥离 iPhone 或其他智能设备,以及测试各种各样的非智能或不太智能的(没有太多功能的)手机。

试着试着,就遇到了一个问题:要怎么同步我所收听的播客内容列表呢?

于是才发现,原来 Apple 的播客( Podcast )已经推出了网页版,看来我后知后觉了。不过还好,我以为是几年前甚至从最初期就有的功能呢,结果看了一下几个介绍该网页功能的播客或新闻,似乎都显示该功能是 2024 年的 8 月所推出的,看来我知道得还不算太晚。比如《 Apple Podcasts now has a web app 》《 How to install Apple Podcasts on Android 》。对了,这里的后一篇还介绍了如何在 Android 系统上「安装」网页版的 Apple Podcasts ,我猜用的是那种「渐进式网络应用程序」( PWA )来实现的。

继续阅读

近来思考着手机的用途,以及人和智能手机的关系——外加对于隐私以及注意力可能造成造成的侵害。于是这几天灵机一现:要不试试看手机关机?

这或许是我之前所写的《我还在上网吗?》里写及的「什么时候试试看自发式戒网吧(笑)。」的第一步。

嗯,考虑到手机关机这件事时,我的脑海里蹦出了一个词:「玩失踪」,又或是「玩消失」。虽然不知道这里的「玩」是个什么心态,但总之,在这样的语境下,似乎是对一个人的消失持否定态度的。其实,仔细分析来看的话,人并不是失踪,也不是消失,只是停止联系。而停止联系并不是失踪也不是消失,至少不是消失,因为除非发生了超自然神秘事件,人是不是消失的,只是抱怨他人「玩消失」的人不知道所指的人在哪里,仅此而已。

继续阅读

有个成语叫学以致用,意思是:知识不仅要学习,还要能使其派上用场。

我现在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怎么说呢?这不是最近一阵子一直在考虑分离智能手机的功能嘛,最近关心起来二手的电子词典。价格便宜,有些还成色很新。

我发现电子词典里有的一些词典内容,我已经买了实体书了。再想一想,发现我的日语、日本历史、日本文学等的各类「工具书」而且是具有一定水准的工具书也应该超过 10 本了吧。

然而我始终没有用上。

我一直想写小说,轻小说,或许以日本某个时代——或是现代,或是交融,或是模糊不定——为背景的小说。这个念头常常以微弱的声音在身体里出没和窃窃私语。之所以微弱,因为它太花时间了,所以我不可能真的着手去写。而且,我依然不知道要怎么把工具书、参考书,用在写小说上。

这就像我虽然以前买过一套三本《龙与地下城》 3.5 版的规则书(哦,好像也买过 4 版?),但是依然想不出自己的 DND 故事。正如我在 2009 年就写过博客《我是个没有故事的人?》一样。

这也就好像我之前在《对于OpenAI的o3模型,我的点滴想法》一文里提到的:当我得知 o3 模型后,它好像是能话费 3000 美元进行一次高强度计算,可以得到与人类博士相当的解题水平——然后呢?如果我请来了一位 AI 博士或一位人类博士,我能用来做什么呢?

在以上三个事例中,我都有一大堆东西—— 日本相关的工具书 、 DND 规则书、或是最先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但是,我依然困惑于怎么把它们用起来。

继续阅读

今天看到了新闻,说软银( Softbank )和 OpenAI 合作要在美国建立 Stargate 公司项目,显然可以想象,这将加速人类对 AI 技术的推进。

那么,什么时候差不多该开始讨论,应该确认 AI 人权了呢?听起来有点夸张,连 AI 是否具有情感,都是一个类似哲学的问题,更何况是其人权呢?但是,转念一想,当「数字永生」或「数字人」这些概念逐渐成为现实的时候,人们真的可以任意地拔掉一个 AI 的电源插头,或是让「数字永生」的 LLM 说出原本那个人不可能说出的话吗?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比较随意的预判是,这个问题将在 5 到 10 年内成为社会议题,但没想到,我随手搜了一下视频就找到了相关讨论:《AI會取得「人權」嗎?智慧早就不是人類獨有的?【思想實驗室】》。在节目中,一位谈话者认为 20 年内可能会到来,而另一位则认为更快,比如 3 、 5 年内会成为话题。并且后一位访谈者还用社会上逐渐形成的动物(宠物)权益做了一个类比。

那么,这里我就要从古老的人类文明中挖一小勺,或者说引出一条线头,来为确认(承认) AI 具有人权来找出一个扎根于古代文明中的价值观线索——

继续阅读

这几天最热门的新闻,恐怕要数特朗普就任他第二期的美国总统了吧。不过我在想的是: 4 年后,还会有美国总统吗?准确来说是: 4 年后,还会有人类美国总统吗?

对,闲聊的话题还是 AI 。据说 OpenAI 的 ChatGPT 等先进的 AI 已经或即将到达博士的解题水平,照这个发展速度, 4 年后, AI 对数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怎么样呢?

不具有人类的同理性(共情能力),似乎一直被作为 LLM 类 AI 无法被用于社会治理的一个理由。不过,人类当真具备足够的共情能力吗?即便是大总统,其个人时间、经历,以及能接触到的人、能阅览的报告也是必然有限的。作为总统,或许他的一个决策能影响到很多人——但并不意味着反过来可以说,他能与很多人共情。而 AI ,虽说在哲学意义上尚无法断定它具有或者不具有情感活动,但,如果它确实能分析国民的数据和言论,并加以数学意义上的高效统计,是否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共情能力的——这里的共情,是指从表现情绪和情况的数据中分析出对行政有指导作用的结论并据此提议或实施相应政策。

继续阅读


很难想象现在居然在市面上还能找到 Made In Japan 的平板电脑,真是神奇。又是阿拉京都的公司!

看机器,品牌是 JUST.SYSTEMS ,款式型号是 SZJ-JS203 ,而其实在我没有扫描的到的产品贴纸右边一半(因为右边有序列号我就没扫描),还有一个编号: KC-T303DT 。这款平板好像是没有市面流通贩售的,是作为すまいるぜみ这家面向日本中小学生的在线课程的产品终端一起打包销售的。而我所买到的,则是在二手市场上,那些家长在孩子学业结束后,对平板电脑进行解除课程服务会员的操作,然后作为普通的 Android 平板电脑出售。所以我买到的是二手产品。从后一个型号上来看,以及从其标签上是「Made In Japan」这一点来推测,基本可以确定是京セラ(京瓷)的产品,而且他们家推出的平板电脑的型号也与该款相似,例如 KC-T302DT/ZU

与我上次买的来自京セラ的二手魔改? Android 手机类似,这款平板产品也有统一的产品设计感官:笨重厚实,可信赖。

继续阅读

在通常谈论游客「素质」的语境中,通常有这样的对比:安静的日本人,以及大声的外国游客。我也见过一些原因分析,有从语言发音吐息时所需音量来分析的,也有从礼仪习惯来解释的。当然,无独有偶,以前在上海时,也听说外地人嗓门大或乡村流行山歌,是因为种植时人们往往隔着一片田地乃至是站在两座山头,所以就要大声喊叫传达意思。

不过,偶尔日本也会有让我觉得喧嚷的一面,不是说什么特别的节日,就是日常生活中。我记得以前看某个网络视频,里面一位日本人从长期居住的国外回来,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日本的社会环境里,有相当多的广播提示语音。

我是怎么会想起的呢?

继续阅读

顺着我之前的思考博客文《试梳理陷入隐私与移动网络泥潭的原因与解决方法》以及最近对于 京セラ翻盖机Ubuntu Touch 系统手机的两次实践探索,我也开始回顾智能手机(主要是 iPhone )与我的关系。

在 2010 年至 2014 年的前后几年,总觉得每一代 iPhone 的升级,总会加上一些传感器:要么是加上光学传感器(也就是多一颗镜头),要么是多一个安全认证方式(指纹 Touch ID 、面容 Face ID ),要么是多一个物理现象的传感器:气压计……等等。每一代的升级,总能给我一种这个小小的玻璃板与它的外部世界又多了一种连接沟通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将能更好地为我所用的感受,抱着这种期待,我才会以前几乎每 2 年换一台 iPhone 。

然而,我回想了一下最近我更换 iPhone 的原因( XS 到 15 )。或许是因为之前新冠病毒大流行的 2 年多时间里我几乎没怎么出门的原因吧,那部 XS 各方面(除了电池)也没怎么消耗,更没碰到什么意外。那台 XS 我持续用了 4 年,才换了 15 。而更换的理由居然是:用上了 USB C 充电线,以及原来那台 XS 的电池健康度降低到 80% 以下了。回过来想想,这是多么无趣而无奈的换机理由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