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买过一个 MAMORIO 护符形的防丢小设备,从读音来看,好像是一家日本公司的产品,至少可以说该品牌命名是应该是来源于日本的「御守」( OMAMORI )。

该产品内置电池大概也就一年可用,且从产品设计上来说,并非像是 Apple 的 AirTag 那样支持用户自己更换电池。最近我整理物品时,找到了多年前买过的这一个。在丢掉之前,想是不是拆开来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结构的。

照片如下。看起来结构比我想象中的要简单许多(灰色方块是用来遮挡编号数字,万一有唯一序列号之类的,所以不想公开。)

连我这个不懂电路的人,也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绿色的是电路板,下方是纽扣电池,一正一负。上方芯片应该就是那种类似于近场通讯的部件吧?看型号,好像是「 ISP1507-AX 」这款。这里就不懂了,于是查了下,好像是出自 Insight SIP 这家公司的 ISP1507 系列产品。芯片左边我猜是……呃……电阻或者电容?

继续阅读

如前所述,我在《大谷光瑞上人寫眞集》中看到一张合影。编号排在第十三,标题是:《中国御滞留当時の上人》。照片上方有一行小字:「中華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三日適逢昭和十八年明治佳節賞菊於滬西三元堂攝影紀念」。昨天写博客的时候我就没找到这个「滬西三元堂」的信息。

现在找到了。

我拿到复印件之后,仔细看了照片下的人名,发现在众多名字中,有那么一个看起来像是汉族人而非日本人的名字。不过很遗憾,我没能认得很清楚,汉字难以分辨。不过,我又以其他在座的日本人的名字 + 上海为关键字,经过一通搜索,找到了一份杂志。原来影集里的这张照片,也被同样刊登在杂志上。

无论是影集中的照片还是杂志上的照片,拍摄者都不明。且成像时间应该是在大谷光瑞仍在世时,合理推测这张照片应该是进入公有领域了吧。引用如下:

来源于:《大乗 : ブディストマガジン》杂志,期号:5(10),第 32 页

而此名单中,看起来像汉族人名的那个名字在这里就能看得很清楚了:潘炳臣。

不认识这位——不认识没关系啊,搜一搜就认识了。而且合理推断:这张照片拍摄场景既非大谷光瑞的無憂園,也非上海別院,并且人名里就一个人看起来是汉人的,那拍摄场景很可能是在和这个人有关联的住宅。

继续阅读

之前阅览《在上海新無憂園增築工事仕様書》那天,我还翻了一本题为《大谷光瑞上人寫眞集》的相册。

其实相册内容并不多,大约 20 张左右的照片。有点意外的是,就这么一些照片里,居然还有 3 张左右的照片是空缺的(推测是遗失,但也可能是被拿出去展示了?没那么巧吧)。封面上写的年份是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年份,不过其中所收的照片应该是从他青年时代到晚年的照片都有,也有一些是亲属的独影或合影。

其中有关他年轻时代的照片,有大概 4 ~ 5 张是在伦敦拍摄的。这里说是 4 到 5 张,其实……好像只有 1 或 2 张是年轻的大谷光瑞在伦敦穿着西服的照片。有一张肯定是他穿着西服,和另一位穿浅色长裙的合影。剩下 3 ~ 4 张其实并没有大谷光瑞,只有那位身穿长裙的女性。关于这位女性的身份……

呃,首先,我不认脸。根据我最近翻阅《大乘》杂志,我了解到和大谷光瑞有关的女性好像有那么 3 位。一位是他妻子九条籌子(婚后改姓,为大谷籌子)。另一位是被称为「無憂花夫人」的大谷光瑞的妹妹大谷武子(婚后改姓,为九条武子)。再一位是后来大谷光瑞在上海活动期间的女性秘书原田武子。

(吐槽:三位名字很绕的……)

继续阅读

今天去日本的电信企业(乐天 Rakuten )的营业厅办理手机业务。嗯,说到这里,我不想使用过大的主语,比如「日本信息安全意识低」或是「日本公司信息安全意识低」这样的话,所以还是很具体地指出:乐天营业厅在信息安全实践方面,是不是有可以改善的操作啊?

简单来就是办理个手机业务,开通一个新号码之类的。当然,我平时注重信息安全,也算是懂一些数码的内容,所以就通过店铺内设置的远程聊天坐席,向远程客服询问好了我准备的一些列的技术和经费问题后,就轮到和店铺进行实际的手机服务开通手续了。

这是发生了一件让我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的事:店员递过来一台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需要用户输入 Rakute 账号密码的界面。店员提示我在店铺的设备上输入我自己的乐天账号密码。

我问:我可以在自己手机上登入我自己账号吗?

店员:那就变成网上契约了,不能享受店铺服务了,如果开通后使用时碰到什么技术支持问题,也无法在店铺接受技术支持了。

于是我就以「我不喜欢在别人的设备上输入我自己的账号密码」为由,拒绝了在该店铺直接开通。

继续阅读

因为《大谷光瑞師の構想と居住空間》这份 PDF 文档中所展示的《在上海新無憂園增築工事仕様書》不是很清晰。所以我就去看了看原件。

一句话结论:无图无地址。

下面我就凭印象来写一下看的时候记住的一些情况吧。一本小册子,大约 B5 开面。保存状态挺完好。

注意这资料的标题,是「新無憂園」,因此可以推断是第二座無憂園。又因标题中写的是「增築工事」,其实也就是加盖,所以整本资料的内容好像主要是介绍加盖 2 ~ 4 楼的事(当然我没有一行一行仔细读)。

我看到里面提到的空间布局有:雑庫、支那人宿舍、日本人宿舍、學生室、発電所(以上皆为引用)。可见大谷光瑞在其中还培养学生。另外,中国人(即此册中原文所写「支那人」)的住处和日本人的住处是分别标注的。

还有一条信息是面积,我记得是写在第一页上面的:「總坪數兩百八十七坪四合四勺一」。

其他基本上都是一些建筑结构啦,骨架啦之类的信息,没有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应该确实是没有记录所在位置(地址)我记得好像也没提到建设公司、设计师的名字。

对了,如果顺利的话,大概过一阵子这份资料会被公开出来(当然这由不得我)。

更新:大谷光瑞上海建筑新無憂園(第二無憂園)改建文档登场!

人类 wildgun 写的前言:

今天在别人的一篇博客文章《如何用 AI 全方面辅助博客创作 – 从博文之内到博文之外》上留言,回顾了我去年提出的通过与 AI 聊天,共同推进一个想法,然后让 AI 整理并按照我的风格写作的 AI 博客创作实践。我发现自己好像也很久没用这个方法了,于是今天再来试试看。我的这篇文章是讨论生成式 AI 为何尚不能生成出一些嗅觉和味觉的内容。这可以说是我 2008 年写的一篇博客《越原始则越不容易被记录?》在这个 AI 时代的延续思考。下面就是本次经过与 AI 的讨论后,由 AI 为我归纳生成的博客文。


AI 的五感之旅:视觉、听觉已成,味觉、嗅觉还远吗?

人工智能已经能画画、写诗、演奏音乐,甚至能用合成语音和人类对话。视觉和听觉方面的突破,让 AI 在许多领域里游刃有余,然而,味觉和嗅觉似乎仍是 AI 难以涉足的领域。那么,为什么 AI 的进步在五感的不同维度上如此不均衡?味觉和嗅觉的 AI 化,究竟是技术难题,还是人类的需求本就不强烈?

视觉和听觉的「数字化」优势

视觉和听觉的「AI 化」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它们都能用数字信号来表达。图像是像素矩阵,声音是波形或者频谱,而计算机天生擅长处理这些数据。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分析大量的图片和音频,并进行模式识别,从而让 AI 具备了看和听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人类世界的数字化进程也主要围绕视觉和听觉展开。照片、视频、音频这些内容在互联网上无处不在,成为 AI 训练的理想数据来源。相比之下,味觉和嗅觉的「数据」要如何存储、传播、计算?这似乎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嗅觉和味觉的复杂性:物理 vs 化学

继续阅读

先前我介绍过在日本百元店 ダイソー( DAISO )买到的可用于 iPad 书写的电子笔(不过价格是含税 1100 日元)。

而我其实又在前一阵子买了一块屏幕更大的,不过款式比较老旧的 iPad Pro —— 2018 款。我不需要什么高性能,我是买来用来阅读的。今天想着试试看能不能用上之前买的 DAISO 的笔,于是就拿起来试了试。

可以!

虽说没有原厂笔的压感能力,不过却也有通过笔杆倾斜角度来体现下笔粗细的功能,也算不错。更重要的是,它既可以用在我的 iPad mini (第 6 代)上,也可以用在我才买的这个二手的 iPad Pro 2018 上。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进行蓝牙切换和配对,十分方便。对于我这样偶尔偶尔偶尔要画一条线,或写几个字的人来说,真是太适合了。

我仔细看了看之前发的那篇博客,上面写了适合 2018 年后所有 iPad 机型。嗯,果然如此呀!

在先前《考察滄浪池及濯足堂名字由来》一文中我考察了大谷光瑞对其在上海住所無憂園(第一座)内池子的命名——滄浪池,其实与他曾担任法主的京都西本愿寺中的池子是同名的。并且我还考证了应该是西本愿寺的池名在先,大谷光瑞上海的池名在后。

既然我生活在京都,我就去西本愿寺看了看。不过我提前也做好了心理准备,这个滄浪池,以及被这个池子包围起来的建筑——飛雲閣,好像是不对外开放的。所以我的目的并不是能够放眼望尽池水,而是去看看能不能偷瞄到一下,以及去问一下有没有开放参观的情报。

先说一下池子的位置——进门立即左转到底。不过无法立刻看到滄浪池,因为该区域是被拦起来的。又因为西本愿寺持西方净土信仰,所以寺门在东,本堂在西。那么面朝西进入寺院立刻往左转,就是在南面了。

我进了西本愿寺寺务所打听。接待人员是身挂轮袈裟的僧侣——而且都是比较年轻的女性。这让我想起了同宗派在秽土 = E DO 东京的筑地本愿寺,那里的本堂里有一个可以和僧侣聊天的角落,也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僧侣。

说回我就滄浪池的咨询。我先是说明我来自上海,想查查你们过去一位曾经住过上海也表现出很喜欢上海的明治时代的僧侣——大谷光瑞的关联情报。此时前台接待僧侣显得一脸茫然,看起来她们还是以接待现代寺庙业务为主,很少接待我这种奇怪的来问问题的人的……

继续阅读

OpenAI 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在 4.5 个小时内进行直播( Livestream in 4.5 hours. )。从这个奇怪的预告来看,应该就是 ChatGPT 4.5 吧。

尽管我不会等着看直播,但我也来突发地随便写一下我期待的东西吧。

因为根据之前的介绍, 4.5 不是一个推理模型,而是 OpenAI 的最后一个非推理模型(纯粹对话模型)。所以我觉得不太能期待它在语言方面还能有多大提高空间——我觉得就汉语会话方面来说, 4o 已经足够好了。其实我更加期待的是:在美国新总统上任、马斯克推出了容易被突破审查的 AI Grok3 之后, OpenAI 是否也会相应调整其内容审查策略,增加可以进行讨论话题的自由度呢。

此外,如果说大语种如汉语或英语已经足够好了的话,那么不知道 AI 的小语种乃至古代语言方面理解能力是否能在 4.5 上得到实力加强呢?(我觉得难,毕竟互联网上公开数据中这类小语种数据量并没有猛增。)不过,我还是抱着一点点期待,它能在古代语言、方言的使用上获得一些进步。比如……讲一讲上海闲话?

再有就是我始终无法理解,即便是到了 03 的推理模型,依然无法很好地处理 ASCII 字符画。我觉得这次 GPT 4.5 应该也不太可能有明显改善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