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数码信息科技

虽说自从新年以来,我就沉浸在选购二手旧物品的海洋中。不过,我也是买了新产品的!不过本篇博客主要介绍的是它的袋子。

1 月 2日在 Apple Store 京都,正逢新年的首卖促销活动(初売りセール),我看到结账柜台上,有几个小的 Apple 标志的苹果纸袋,还有一个大一些的,有礼品袋 LOGO 的,只有最后一个了。我问店员能不能用这个特殊「礼物苹果」的
纸袋?店员立即答应了。

继续阅读

最近选购 U 盘,既要考虑加密又要考虑隐私,考虑来考虑去,想到了一个很古老的开关——写保护。

最近的 U 盘怎么好像都取消了这个物理开关了呢?大部分 SD 卡(就是相机用的那种)或是 TF/MicroSD 卡转 SD 卡的卡套,都还带有这种小的拨动开关,可以进行写保护,但最近十几年来好像越来越少看到 U 盘有自带写保护的了。

于是这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

继续阅读

新年也来说点新的东西吧,就来说说最近我的 AI 使用体验。

以 AI 来辅助我操作 Linux ,进行各种设置。不过仍有一些美中不足,或者说因未能实现而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例如说:虽说 OpenAI 未提供 Linux 平台的 ChatGPT 客户端,但我想能不能用上 PWA (渐进式网络应用程序)把它构建成一个类似离线的客户端呢?

询问了一下 ChatGPT 。它的回答是:目前 Firefox 已经放弃了对 PWA 的支持,而 Chromium 依然支持,不过要在所访问的网站支持 PWA 时,才会在地址栏显示出添加为 PWA 的按钮。

看来,我的设想还难以实现。不过我继续想象:

Linux 的熟练用户和玩家喜欢说的一个 Linux 的特征是:所有的系统都是文件。我还尚没有完全能够悟透这句话的实践应用,不过我在想的是:既然所有的系统配置都是文件,那么,只要当 AI 发展到:(一)正确率足够高;(二)上下文会话窗口足够大。是不是,就可以让 AI 实时地加载并改造一个操作系统,比如一个 Linux 呢?既然操作系统可以在 VMware 这样的软件里运行(本质是运行在内存里),那为什么不能在 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 AI 的上下文窗口中运行呢(本质是运行在服务器的显存或者本地显存、内存)呢?

继续阅读

看了 OpenAI 2024 年 12 月连续 12 个工作日发布新功能的第 10 天。

莫名其妙地公布了一个 ChatGPT 电话:1-800-242-8478

看起来就像是……愚人节恶作剧。屏幕上打出的电话号码的字幕的字体和颜色也十分复古。

然而今天并不是愚人节。

我试着拨打了一下这通电话(打了个国际电话),真的能打通!

传来了 ChatGPT 的语音。

为了验证到底是不是真的 ChatGPT ,我做了如下简单实验:

(一)简单对话,询问你是不是真的 ChatGPT;
(二)迅速切换到日语对话;
(三)又迅速切换到汉语对话;
(四)最后祝福它以及 OpenAI 的开发人员、工作圣诞快乐。

考虑到国际话费很贵,我和电话版 ChatGPT 的通话就到此结束了。

对了,对话过程中我发现电话那头的 ChatGPT 是可以被打断的。

真是复古神奇……

今天, Claude 的公司 Anthropic 发布了一篇文章《Introducing the Model Context Protocol》,有关其推出一种新协议 MCP (或可译:模型上下文协议),以此可以让 Claude AI 不仅限于聊天功能,还能访问各种数据库乃至用户的文件系统。

最初我心想:这又是协议又是 AI 的,部署起来一定很繁琐吧。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可以说是相当顺利。可以说,只要在计算机上执行过脚本,那基本上就不会遇到什么麻烦。

先跟着快速入门来试试

Anthropic 给出了一篇快速入门教程,其中实现的功能是:让 AI 来读取用户计算机内的一个数据库。说是数据库,听起来也很吓人,其实就是最简单的文件形式的数据库 SQLite 。

简单来说,一共要做的只有 3 个步骤:

(一)安装 Claude 客户端。
(二)安装各类中间件。
(三)参照快速入门教程中的范例生成一个配置文件。

然后就可以让 Claude 来访问你电脑里的数据库文件了。
继续阅读

最近 OpenAI 不是给 ChatGPT 的桌面客户端推出了可以查看用户计算机的终端、文本编辑器的内容,以此辅助用户进行操作的功能嘛。当时我就想到:既然可以查看终端,而终端本身是有着强大的远程登录功能的( SSH 或 telnet )。换言之,运用 ChatGPT 的这项功能,能调试的不一定是客户端所在的这一台电脑的系统环境,应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查看远程登录到的别的电脑乃至交换机等系统环境里的问题吧。

于是我试了一下……

泥潭。

继续阅读

AI 辅助或基本自主进行程序设计,到底有多成熟了呢?我自己也在用 AI 进行简单的程序、脚本编写。正如我博客之前所记录的那样,我用 AI 给树莓派 Pico W 编写了一个自动翻书并截图的脚本;此前,也测试了一些比如扫雷的小程序。

但是对于大程序,或者说更加复杂的程序,乃至于「软件产品」,到底 AI 到底进步到哪个程度了呢?我自己虽然学过也进行过一些项目开发,但毕竟不是每天做这个的,所以难以对此进行评价。不过自己想了 3 个领域,或者说 3 个方面的软件,如果哪一天市面上大量涌现出这些软件,并且它们是由 AI 辅助编写的程序所生成的,那么我想到那时候,我就认为 AI 在辅助或基本自主编程方面可谓成熟了。

我想到的第一个方面是:商业软件的有效开源替代——对,我说的就是 Adobe 全家桶,还有微软的 Office 。这几套产品系列虽然目前——或者说长期以来——都有开源或非开源的替代产品,但是都不怎么理想,也没有广为人知。

继续阅读

这几天在尝试用 LM Studio 在本地运行 Qwen 新推出的模型。具体来说,模型的型号是: Qwen/Qwen2.5-Coder-32B-Instruct-GGUF/qwen2.5-coder-32b-instruct-q4_k_m.gguf

出于好奇,我给出了如下指示:

「不断输出你所知道的素数。用半角逗号分隔。不要停下。」

一开始好像还挺正常,但是,不知为何,在生成 31381 之后就开始连续产生乱码,并且再也没有恢复正常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只是加载了 Qwen 该款模型的 AI 根据我的指示生成的字符串,但我没有去验证其中是否每一个都是素数,以及在每 2 个数之间,是否存在遗漏的素数。所以,不应当将以下视为准确的素数表

不知道乱码其中是否包含了什么意义或者什么秘密……我也试过贴了一段乱码给 ChatGPT o1-preview 来进行分析,它给出的结论是:「这些乱码似乎是随机的,不包含任何隐藏的信息或有意义的内容。这似乎是由于AI的输出错误,而非故意编码的信息。如果您持续遇到此类问题,建议您重新启动AI会话,或检查是否有任何可能影响输出的系统问题。」

说实话有可能确实就是像 ChatGPT 分析的那样,真的是随机的;然而我自己没有更多的数学工具(比如计算信息熵?)来对后面的乱码是否为高质量随机数这一点进行验证或证否。但我想到了一点是:既然程序是训练了大量的语料库,那为何即便是乱码,也只在 ASCII 字符范围内生成乱码字符呢?我大体上看了一下,没有出现任何半全角字符,或是任何 ASCII 以外的字符。好歹运行了一夜(尽管很慢),所以干脆就全部贴出来吧。作为记录,如果有 AI 科学家或者数学科学家碰巧看到了,可以来研究一下?

最后,我想到了轻小说《记录的地平线》里的概念:素数亀裂 《バックドア》,于是就借用来作为这篇莫名其妙的博客的标题了。

以下是我手动停止后的速度总结:

0.93 tok/sec

96970 tokens

4.60s to first token

Stop: userStopped

以下是输出结果:
继续阅读

我知道大陆当局要求上网提供者,要保存上网者 2 个月也就是 60 天的上网记录(登录账号、连接时常等等)——我知道有这条规定,但具体哪一条法律我没细察。姑且就当是有吧,显然按常识来说,我估计实际记录和收集的情况会比这个更多,而不会更少。姑且就算 2 个月。

最近我注意到了(还没读,翻了翻目录)基本当年斯诺登( Edward Joseph Snowden )引起风波那阵子,日本出版社所出的几册书,例如:《スノーデン 日本への警告》(可译为:斯诺登 给日本的警告)以及《スノーデン 監視大国 日本を語る》(可译为:斯诺登 谈监视大国日本)。

咦?这样从标题和目录看起来,好像日本对于信息的监控也挺严重乃至泛滥的。具体我还没读,所以这一点我还没加以确认和比较。

不过我顺手搜到了日本法务省的《通信履歴の電磁的記録の保全要請に関するQ&A》问答——就是有关对于通信履历加以电磁记录的保存要求的相关问答。

其中提到,记录的内容是:「「通信履歴」とは,通信に関わる事項の記録のうち,通信内容を除くものをいいます。具体的には,電気通信の送信先,送信元,通信日時等の通常ログと呼ばれているものがこれに当たることとなります。」

简单来说,就是除了通信内容以外的东西,比如接收方、发送方、通讯时间等日志。

继续阅读

自从 8 月份买了 BOOX Go 10.3 电子墨水屏阅读器已过去 3 个月多,我今天有了一个小……不,是很大的发现!对,正如本文标题所写的那样,它背面居然是有磁性的!

用过几台 iPad ,也用过 Kindle ,甚至以前很早还用过 SONY Android 平板电脑的我,没想到居然还有平板电脑(电子墨水屏阅读器也算吧)是有磁性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