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初时迷迷糊糊躺在床上乱想,借佛家的观念与TRPG混合起来说:现实世界即是角色扮演,每个人(或者说每位众生)就是参与这场浩大的角色扮演的PC(玩家角色)。那游戏玩家是谁?是佛家所谓阿赖耶识。DM是谁?不知道,或许是造物主,神。但佛将之列入“十四无记”中而不表。
每个人的被荣格称之为“人格面具”的东西,即是游戏中各人物的性格、兴趣或是其他非数值设定。
本无意义或意义不明的生命被赋予了游戏的意义,我想我是不是开始考虑如何认真地玩好这场角色扮演游戏了?
午睡初时迷迷糊糊躺在床上乱想,借佛家的观念与TRPG混合起来说:现实世界即是角色扮演,每个人(或者说每位众生)就是参与这场浩大的角色扮演的PC(玩家角色)。那游戏玩家是谁?是佛家所谓阿赖耶识。DM是谁?不知道,或许是造物主,神。但佛将之列入“十四无记”中而不表。
每个人的被荣格称之为“人格面具”的东西,即是游戏中各人物的性格、兴趣或是其他非数值设定。
本无意义或意义不明的生命被赋予了游戏的意义,我想我是不是开始考虑如何认真地玩好这场角色扮演游戏了?
好看!好看!好看!!!
《牧师五部曲Ⅰ黑暗颂歌》这本书读完了,大概花了五天的时间吧,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了。一年内也难得有几本书让我这么喜欢和沉迷其中的。如果往前看的话,也就《正见》和最近买的《发现教堂的艺术》让我觉得好看,但《牧师五部曲》却深深吸引了我。
方才看完第一卷《黑暗颂歌》的结尾,谈不上有什么感想,于是便做一个读后记。
其实之前的几年也买过一些奇幻小说,比如《罗德斯岛战记》、《时光之轮》以及《黑暗学徒》。虽然我喜欢奇幻的题材,但对奇幻的作品却并不能很好地享受,对于《时光之轮》,称道的人不少,但我看了第一本的前几章就看不下去了。而D&D相关论坛里人们谈论的崔斯特、痛苦女士什么的,往往都是我听说过却完全不知道出自哪里、是什么身份。
这次买《牧师五部曲》的初衷,在于最近玩的网络游戏《龙之谷》里选的是一名牧师角色;加上最近在看《发现教堂的艺术》一书;以及我对那种古老、大型、木质建筑图书馆的一种情结。
读了这本小说,给我的感觉是:认同感强烈。无论是故事背景还是主角个人。坐落在皑皑雪山的一座深邃图书馆,学者、祭司、吟游诗人和艺术家们常年累月地在此积淀着文学,创造着艺术,探究着魔法的奥义。而我们的主角——凯德立,更是让我有一种深切的认同感,他不同于一般书中主角的战士,而是一名牧师,但又不是普通意义上标准的秩序善良的牧师,有些方面他秩序善良,但另一些方面他却表现出混乱善良。他乐意发明自己的作战武器,比如他在这一卷的武器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溜溜球。想想看,这种极富个性化的,贯彻了个人理念设计与行事风格的,甚至可以是刻上自己名字的武器,那该有多棒,多么神奇和别具一格。这一点我的两个跑团人物——wildgun(威尔德安)与宇文乾巽身上有很有体现,现在,这种个性发明的特质显现在了这本书的主角——凯德立的身上,叫我怎能不认同、不喜欢呢?
给我的第二个感觉是:可以动画化。这本小说的风格简直太像现在大肆流行的日系轻小说了,因此动画化完全不是问题,而且更有甚至我觉得它还可以改变成宫崎骏的那种童话式的动画,而非通常意义上的萌动画,雪山、古堡、矮人厨师、白色松鼠、邪恶法师与小恶魔……一切的元素都完全具备奇幻的那种超然的想象力。我想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共通的,因此动画化起来毫无障碍。
此外,这本小说还有几处我读后与网上评价的不同。
这次奇幻基地出版了《牧师五部曲》的全套,而之前第三波出过其中的前三册就无疾而终了。有人将两个中译版加以比较,认为第三波翻译的“达”要比前者来的更高明。而现在市面上第三波版本已经难以寻觅,所以我这次是尝试性地买了第一本来阅读,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这人对翻译是很挑剔的,一些学术著作翻译一蹩脚我就难以读下去,味如嚼蜡,但这本书完全吸引了我。另需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排版方式是繁体中文竖排,这种不习惯的方式也并未阻碍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它的内容实在太精彩,太连贯了,读起来毫无不适或停顿。
还有就是在豆瓣上看到网友对第一卷的评价是感觉平淡无奇,特别是主角凯德立显得平淡,完全没有他的伙伴们那么引人注目。但我觉得自己完全能体会到作者对凯德立细致之处的描写,比如他耍小聪明式的说服口吻,他对完全来源于书本古卷上的知识的运用,他学者式的不合时宜的纠正观点,他面对现实与约定发生冲突时的犹豫和醒悟……这些小小的细节虽然隐秘,但却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青年学者祭司的可爱形象,让我在阅读时会心一笑或者拍案称赞。或许是因为我了解、我认同,因此我才会发现这些着墨之处吧。
最后,如果要把本书推荐给《龙之谷》玩家特别是牧师玩家的话,我会这样用游戏的语言来概括一下第一卷内容:生活在魔法山脊的新手牧师和他的武僧女友、两个矮人兄弟和一位德鲁伊朋友以及一只白色小松鼠组队冒险通过马里安殿堂或是墓穴集会场的深渊副本,化解了一场足以撼动整个魔法山脊的危机。
后四卷也已拜托淘宝书商订购,目前已经在快递途中,相信凯德立精彩又与众不同的故事马上就能继续了。
去年买了一本名为《正见》的书,是有关佛教的。作者的名字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看作者的名字,就大致能猜到是藏传佛教的大师之名。一说起藏传佛教,自然就想到了各种诡异的仪轨,听不懂的咒子,唐卡上狰狞的画像与天葬。因此起初我买来是想看看这么“歪门邪道”的藏传佛教是如何阐述佛家正见的。
不过买回来之后我发现并非如此,这本书很通俗。内容上的通俗、平实。而且这种通俗不同于我之前阅读的南师怀谨的通俗。南师的通俗是一种用大白话讲述佛家、儒家、道家乃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的传统文化的通俗,而这位名字很长的作者则是用一种非常现代的语言——现代的语境、现代的例子、现代的句式和现代的比喻——说明佛教最基础的观念。
这本书帮我回顾了佛教思想中最根本的两样东西,一个是佛教的根本目的,一个是佛教的四圣谛。
佛的教导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行善,不在于施舍,不在于供养更不在于烧香礼拜获得精神安慰或是往生净土,而是很简单的两个字:离苦。远离痛苦,这是佛的教导的根本目的,也是释迦牟尼年轻时思索的内容与他离家出走的原因。
四圣谛,则是佛教根本的观念,比其他观念都要基本。它是真理,它是事实,人们可以否认这些观念却无法离开这些事实,因为它就是一种事实判断,而非善与恶、是或非的价值判断。
这本书里没有过多的佛教各派衍生观念,没有各路菩萨各个果位、没有六道轮回、没有像苏轼那样诗意的文学性的禅意或是令人感到恐惧的燃指供佛。它只是很简单地带我回顾了佛教中基本的基本,其他则“神马都是浮云”了。
所谓行走坐卧皆可参禅,所以像我现在这样趴在床上用笔记本电脑在记事本上打出这篇读后感,或者抱着旁边的等身抱枕,或是玩网络游戏,玩galgame,体验2D世界……等等等等,只要是不迷惑,常清醒地认识佛家四圣谛,则可以说都是在修行——至少不违背吧。
再,这是一本很适合现代人的有关佛教的启蒙书,简单,通俗,最关键的是它没有过多的佛教词汇与专有理念,而直面佛教最核心的基本想法。可以一读。
四圣谛: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除了通常意义上已被网民普遍认识并归纳出其特点的非主流群体:火星文、拍照鼓嘴、照片旁写点莫名其妙无病呻吟的文字……这些群体以外,我还意识到了另一种非主流,也是一种让我觉得反感的。
这些非主流的特点是喜欢歪读歪写一些正常的单词,比如把“社会”写为“射秽”、把“手机”写为“受姬”、把“朋友”写作“盆友”等等……当然草泥马之类的也在此列。
除了规避敏感词屏蔽功能,而用其他相近字代替,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必要。若是为了体现个性,体现趣味,那我看和通常意义上以火星文代正常文字的非主流习惯也没什么太大区别了。
这几天新浪科技的微博在报道美国再一次“人机大战”的新闻,以前类似的有一条很著名的是IBM深蓝下国际象棋取胜了人类,这次是IBM的沃森在智力问答中取胜于其他两位人类选手。
刚才看到的一条微博是这样的:
@新浪科技:#人机大战#IBM超级电脑沃森昨天在智力竞猜节目中成功击败人类。其中一道问题是有关中文的。提问:这个语言的方言包括吴语,粤语和客家话。答案是:中文。但沃森可能没有很好的理解问题,包括把广东话作为了正确答案,因为广东话和粤语的关联度很高。
关于人工智能与中文两个字,看似不搭界,不过我联想到了一个思想实验——“中文屋”,也有被称为象形文字屋的,自维基百科上摘录如下:
今天是我预备班班主任的生日,在此表示祝福。
她在预备班入学前的师生见面会上就和我们拿当时大红大紫的《灌篮高手》举例,现在想想她好像是第一个在课堂上说起日本动漫的老师。(小学时最多是说起奥特曼之类特摄片的啦)那年我大概12岁,她24。
很奇怪地,我能牢记她的生日——事实上我并没有常常记住别人生日的习惯。记得在一次课上,大概是我们班课程进度较快,于是她干脆就不上课了,让我们对她提问,类似记者招待会似的,询问她的私人事件。那次课上,有人问到生日,我们便记下了1月24日这个日子。依稀记得她喜欢的颜色是蓝紫色吧。
如今的今日,是她本命年的生日。我也终于长成了当年与她第一次相见时她那样的年龄。虽然已可以算作大人,不过比以前对动漫文化更了解也更多地去实践。对她在某一次课堂上向我们介绍得云里雾里的“哲学”两字的概念——“讨论生和死、有和无一类的学问”,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年我近将24,她36。
此为时轮的前进,是为地支一纪。
前几天在出租车上听到音响里在播放佛经,于是联想到了藏传佛教那边的念咒子的仪轨,然后继续联想到佛教的杂柔性:传到一个地方,就和当地的习俗结合。比如念咒子,应该就是和当地苯教或者其他原始巫术结合起来的产物,而其他地方的佛教都没有如此热衷于念咒子这一法门。
进入正题。
佛教一直以来就有很强的杂糅性,可以改变传统和当地文化紧密结合。于是我就在想,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佛教会产生怎样的改变和结合呢?我这里所指的改变,不仅仅是传教渠道的改变(比如本来是面对面的传教,现在改成在网上说法),更多的是佛教自身的仪轨、教义、教派之间的衍生发展。佛教如何和电子这个赛博文化结合,而后发展出什么新的东西呢?
以上是这两天在思考的内容,本打算写在微博或博客里,但迟迟没有动笔。然而就在刚才,我看到了一条新闻:
日本寺庙主持深爱动漫 将了法寺萌化拜萝莉女佛 http://game.163.com/11/0113/10/6Q983ILR00314K8G.html
这就是佛家和萌文化结合的成果呀!这位住持比释永信还要“叛经离道”啊!
遥想当年佛教西传后出现的“阿波罗式的佛像”,我非常期待次世代的佛!
又到一年初笔时,今年的初笔是看了1nm的2010年总结字后想起的。
去年写的“展”,2010年世博会是一次展会,我三次以游客的身份参与其中,欣赏了各国各城市的展出馆;
前不久图书馆楼下摆了个好大的电子教学屏幕,我参赛的摄影作品就在下面播放展示(当然也有其他作品);
八月再次的圣地巡礼,让我向中国MO爱好者还有日本的那些旅途中认识的人们展现了一个中国动漫爱好者对2D世界的发现、执着与爱;
各种镜头的购入,特别是广角镜头,使世象万千以独特的取景方式展现在我眼前,从小小的螺丝钉,到广袤的星野,从圣地巡礼的湘南海岸,到cosplay的摄影棚中,无一不展现着它们自身的美妙……2010年,世界与我,都有所展现,有所收获。
2011年的初笔,我只写了一半。“?建”,可以单单是个建字,也可以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而衍生出它字:健、键、楗、揵、睷……等等。至于左边究竟是什么?且让我用一年的时间来琢磨,然后明年此时写上。算是给未来的我留了个作业。
2011年,?建吧!
哲学课里学过一个观点,说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特别是历史。朝代的兴替、时代的演进,虽然历史上有很多重复,但并不是原地绕圈,而是在法向的另一轴线上向前发展的。——这是个蹩脚的比喻。不过本文要说的并不是历史问题,而是互联网发展上的一个交替现象。而上网又叫做“网上冲浪”,因此用浪式发展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而我,似乎总是站在浪的较前端,当大浪涌来时,我又跑到了更前端的浪花。
我大概是在上世纪末的最后一年或是本世纪初的第一年接触到因特网的,不算很早,但也比较早了。那会儿人们几乎都是以虚拟的姿态展现在网上,QQ头像都是米老鼠唐老鸭一类的卡通图片,网名也起得有声有色各式各样,那个时代还有一句经典的话:“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就说的是互联网参与者的匿名性。那会儿网恋被无数人质疑,而网络也是当时妖魔化的对象。
02年的时候,我就生平第一次地参加了线下聚会,记得那是ChinaRen动漫频道名侦探柯南论坛给工藤新一和柯南举办线下聚会。那时,我就敢于以真实的姿态面向网络,并将网络的关系延伸至现实。
后来随着我玩《魔力宝贝》,于是在之后的几年里也参加了一些围绕魔力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聚会,或是线下PK赛,或是论坛网友聚会。再后来,我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个Cosplay社团,这是我所参加的网上群体中最典型也是最彻底的线下发展的一个——就在上周日,我们几个团员有幸参加了提妲的Coser小田的婚宴。
从虚拟到现实,而后从现实到虚拟。
差不多08年起,SNS社区在中国大陆网络界内广泛传播开来,一时间多少SNS网站都要求实名注册、真人头像,提倡一个真实的交流平台、网络空间……这时,我又开始追求匿名。和蝌蚪往人一样,我们不约而同地反感百度空间提倡上传真实头像的号召。而最近,QQ邮箱中提供的匿名交流工具——QQ漂流瓶,它的出现,也正体现出了人们对网络匿名的重新期待,以及对不可言喻的缘分的浪漫信任。
QQ漂流瓶的背景就是大海波浪,而我乐于坐在沙滩上,感受浪花前潮的轻抚洗刷。(在藤泽的海滩上真的如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