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记得去年秋冬, OpenAI 的 Sama 发了一句「there is no wall」,似乎是在回应互联网上人们对他们所训练大模型是否「撞墙」即遇到发展瓶颈的质疑。当时我的一篇博客也提到了这一点。

而如今已是 2025 年的 3 月份,随着 ChatGPT 4.5 的发布,以及似乎被人们认为它并没有体现出多大的进化,我想到了半年前他的那句话。或许,目前 4.5 不温不火,不符合人们期待的情况,就是当时他想要驳斥的状况?

这又让我想到了,在大约 2023 年中的某一天。 ChatGPT 3.5 发布大约半年,而 4 还没发布时,我记得听了一档播客,其中一位嘉宾就提到他去看了 OpenAI 的内部演示,表示 4 将会是一个很明显进步的模型。

从这两起从传言到验证的时间跨度上来看,似乎都是半年左右时间。不知道是否可以据此推测,生成式 AI 界的谣言也要以前后半年这个尺度来进行回顾和验证呢?

继续阅读

如前所述,我在《大谷光瑞上人寫眞集》中看到一张合影。编号排在第十三,标题是:《中国御滞留当時の上人》。照片上方有一行小字:「中華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三日適逢昭和十八年明治佳節賞菊於滬西三元堂攝影紀念」。昨天写博客的时候我就没找到这个「滬西三元堂」的信息。

现在找到了。

我拿到复印件之后,仔细看了照片下的人名,发现在众多名字中,有那么一个看起来像是汉族人而非日本人的名字。不过很遗憾,我没能认得很清楚,汉字难以分辨。不过,我又以其他在座的日本人的名字 + 上海为关键字,经过一通搜索,找到了一份杂志。原来影集里的这张照片,也被同样刊登在杂志上。

无论是影集中的照片还是杂志上的照片,拍摄者都不明。且成像时间应该是在大谷光瑞仍在世时,合理推测这张照片应该是进入公有领域了吧。引用如下:

来源于:《大乗 : ブディストマガジン》杂志,期号:5(10),第 32 页

而此名单中,看起来像汉族人名的那个名字在这里就能看得很清楚了:潘炳臣。

不认识这位——不认识没关系啊,搜一搜就认识了。而且合理推断:这张照片拍摄场景既非大谷光瑞的無憂園,也非上海別院,并且人名里就一个人看起来是汉人的,那拍摄场景很可能是在和这个人有关联的住宅。

继续阅读

今天去日本的电信企业(乐天 Rakuten )的营业厅办理手机业务。嗯,说到这里,我不想使用过大的主语,比如「日本信息安全意识低」或是「日本公司信息安全意识低」这样的话,所以还是很具体地指出:乐天营业厅在信息安全实践方面,是不是有可以改善的操作啊?

简单来就是办理个手机业务,开通一个新号码之类的。当然,我平时注重信息安全,也算是懂一些数码的内容,所以就通过店铺内设置的远程聊天坐席,向远程客服询问好了我准备的一些列的技术和经费问题后,就轮到和店铺进行实际的手机服务开通手续了。

这是发生了一件让我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的事:店员递过来一台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需要用户输入 Rakute 账号密码的界面。店员提示我在店铺的设备上输入我自己的乐天账号密码。

我问:我可以在自己手机上登入我自己账号吗?

店员:那就变成网上契约了,不能享受店铺服务了,如果开通后使用时碰到什么技术支持问题,也无法在店铺接受技术支持了。

于是我就以「我不喜欢在别人的设备上输入我自己的账号密码」为由,拒绝了在该店铺直接开通。

继续阅读

因为《大谷光瑞師の構想と居住空間》这份 PDF 文档中所展示的《在上海新無憂園增築工事仕様書》不是很清晰。所以我就去看了看原件。

一句话结论:无图无地址。

下面我就凭印象来写一下看的时候记住的一些情况吧。一本小册子,大约 B5 开面。保存状态挺完好。

注意这资料的标题,是「新無憂園」,因此可以推断是第二座無憂園。又因标题中写的是「增築工事」,其实也就是加盖,所以整本资料的内容好像主要是介绍加盖 2 ~ 4 楼的事(当然我没有一行一行仔细读)。

我看到里面提到的空间布局有:雑庫、支那人宿舍、日本人宿舍、學生室、発電所(以上皆为引用)。可见大谷光瑞在其中还培养学生。另外,中国人(即此册中原文所写「支那人」)的住处和日本人的住处是分别标注的。

还有一条信息是面积,我记得是写在第一页上面的:「總坪數兩百八十七坪四合四勺一」。

其他基本上都是一些建筑结构啦,骨架啦之类的信息,没有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应该确实是没有记录所在位置(地址)我记得好像也没提到建设公司、设计师的名字。

对了,如果顺利的话,大概过一阵子这份资料会被公开出来(当然这由不得我)。

更新:大谷光瑞上海建筑新無憂園(第二無憂園)改建文档登场!

人类 wildgun 写的前言:

今天在别人的一篇博客文章《如何用 AI 全方面辅助博客创作 – 从博文之内到博文之外》上留言,回顾了我去年提出的通过与 AI 聊天,共同推进一个想法,然后让 AI 整理并按照我的风格写作的 AI 博客创作实践。我发现自己好像也很久没用这个方法了,于是今天再来试试看。我的这篇文章是讨论生成式 AI 为何尚不能生成出一些嗅觉和味觉的内容。这可以说是我 2008 年写的一篇博客《越原始则越不容易被记录?》在这个 AI 时代的延续思考。下面就是本次经过与 AI 的讨论后,由 AI 为我归纳生成的博客文。


AI 的五感之旅:视觉、听觉已成,味觉、嗅觉还远吗?

人工智能已经能画画、写诗、演奏音乐,甚至能用合成语音和人类对话。视觉和听觉方面的突破,让 AI 在许多领域里游刃有余,然而,味觉和嗅觉似乎仍是 AI 难以涉足的领域。那么,为什么 AI 的进步在五感的不同维度上如此不均衡?味觉和嗅觉的 AI 化,究竟是技术难题,还是人类的需求本就不强烈?

视觉和听觉的「数字化」优势

视觉和听觉的「AI 化」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它们都能用数字信号来表达。图像是像素矩阵,声音是波形或者频谱,而计算机天生擅长处理这些数据。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分析大量的图片和音频,并进行模式识别,从而让 AI 具备了看和听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人类世界的数字化进程也主要围绕视觉和听觉展开。照片、视频、音频这些内容在互联网上无处不在,成为 AI 训练的理想数据来源。相比之下,味觉和嗅觉的「数据」要如何存储、传播、计算?这似乎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嗅觉和味觉的复杂性:物理 vs 化学

继续阅读

OpenAI 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在 4.5 个小时内进行直播( Livestream in 4.5 hours. )。从这个奇怪的预告来看,应该就是 ChatGPT 4.5 吧。

尽管我不会等着看直播,但我也来突发地随便写一下我期待的东西吧。

因为根据之前的介绍, 4.5 不是一个推理模型,而是 OpenAI 的最后一个非推理模型(纯粹对话模型)。所以我觉得不太能期待它在语言方面还能有多大提高空间——我觉得就汉语会话方面来说, 4o 已经足够好了。其实我更加期待的是:在美国新总统上任、马斯克推出了容易被突破审查的 AI Grok3 之后, OpenAI 是否也会相应调整其内容审查策略,增加可以进行讨论话题的自由度呢。

此外,如果说大语种如汉语或英语已经足够好了的话,那么不知道 AI 的小语种乃至古代语言方面理解能力是否能在 4.5 上得到实力加强呢?(我觉得难,毕竟互联网上公开数据中这类小语种数据量并没有猛增。)不过,我还是抱着一点点期待,它能在古代语言、方言的使用上获得一些进步。比如……讲一讲上海闲话?

再有就是我始终无法理解,即便是到了 03 的推理模型,依然无法很好地处理 ASCII 字符画。我觉得这次 GPT 4.5 应该也不太可能有明显改善的……吧?

之前在找到过一系列日本制的上个世纪或更早时期的上海风景彩色明信片,并在《11张日本机构发行的上海主题明信片(推测为昭和时代)》中公开了出来。其中有一张上海神社,当时我没想到原来日本当时在上海也建立了神社呀。

那么它究竟在哪里呢?我就继续查了一下。

在一本名为《大陸神社大観》(出版社:ゆまに書房)的书中提到了它,在其六二六页上,给出了这样的信息(表格):

所辖领事馆:上海
神社名:上海神社
祭神:天照大神 神武天皇 明治天皇
设立:昭和八年十一月一日
所在地:江湾路一一八
居留民户数:三三、八三六

(就是说当时常居在上海的日本人至少有 33836 人?!)

不过也要注意的是,当时上海还是租界,甚至还演变为了战场。我不知道这份资料是什么时候写成的,以及作者收集情报来源中记录的是哪一年的上海神社的地址。所以或许也会有别的资料记录下上海神社存在其他所在地的可能性。

此外,我还顺手随便翻了一下本书中的其他内容。

继续阅读

之前 Apple 的 CEO Tim 就早早地在 X 上发了个像是水银在晃动一样的图标,我还在脑内猜了可能是什么新产品呢,比如新的家庭网络设备、新的 AirTag 等等。结果是传说中的 iPhone 16e 。

结果是这个价格,以及这个配置。看到 USB 2.0 接口的时候我轻轻地笑了出来。

我注意到 16e 在网页上的标志,那个 e 还特别被做成了像是表示 Apple AI 的那个彩虹色。 Apple 真的认为,他们的 AI 这么有效吗?或者说,真的有那么多 iPhone 的用户,会觉得以目前的 Apple AI 来说,能帮上很大的用处嘛?虽然我很早就在自己的 iPad 上开通了 Apple AI ,但说实话,至今没有感到什么实际用处。我想即便到 3 、4 月份,开通了汉语和日语版本的语音问答之后,应该也没什么用的吧。

我需要自动回复或修正邮件吗?需要的话我可以用 ChatGPT ——我可以在任何终端里(只要能访问现代网页)就能使用 ChatGPT ,而不仅仅是固定只能基于特定的硬件。

所以,对于 iPhone 16e ,我的第一印象是:就这?

这一阵子不是在找有关大谷光瑞在上海的活动轨迹嘛。找啊找的,就想看看过去的照片。除了网上找了一些地图素材外,我还意外地探索到一个收集了很多旧照片的网站,而且是以地图形式展现的,换言之,也就是可以定点搜索相关建筑、街景,当然也可以按年代来选择。

站点名字是 PastVu ,网址是:https://pastvu.com/

该项目还有相关的 Github 项目页面,甚至还有一个 Android APP

当然,对于特定上海的旧照片,我也会去之前有过联系Virtual Shanghai Project 网站去找找。

最近看天气预报,听说京都或者说整个日本又要降温了。前不久有人问我:怎么这都 2 月份了京都还那么冷。我当时回了句:注意,纬度不同。

就来简单说一下京都与我之前所熟知的上海的气候差异吧。春秋都差不多,夏天也差不多——一样湿度很高很闷热,会闷湿到感觉呼吸都变得有些沉重。因为我用干燥箱存放摄影器材,所以我大概有个概念——京都夏天适度大概 50-60% 左右。上海最盛夏时还要更上去一些,大概是 70% 左右。

但是,京都与上海很大不同的气候就是——冬季。上海即便是冬季,也还是会比较湿润,也就是上海人常常戏称的「魔法攻击」即「湿冷」。但是京都不一样,特别是除了阴雨天外,其他天晴的冬天,湿度都格外得低。我自从几年前来京都住下后,就开始用加湿器了。其实不仅仅是京都,多年前在福冈旅行时,我也就注意到,宾馆里不开加湿器的话,过不了几天我的手指指甲沟槽旁边就会起「肉刺」,有些时候甚至还会出鼻血。

所以对于我这个上海人来说,第二个久居之地京都最不习惯的就是现在这样的冬天了。

说起来,这天一冷起来,我都快有几个月没到阳台上看书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