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All posts by wildgun

去年的初笔写了个“显”字,其实这是有大预谋的。这不?从2014年年初坚持到2015年的5月份左右,我用自以为高科技并有极客风范的方法——自我量化——将自己的体重从121公斤减轻到了65公斤。因此从2015年春天开始我博客中系列文章《从242斤到142斤-作为御宅族的一年多自我量化生活》,将此时现了出来。

另外,要说的话,御宅族、御宅文化本身,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也逐渐从“隐学”变成了“学”。不仅是社会大众开始关注、媒体开始报道,更有市场上资本投资创作的情况,也是一。当然,我还是作为消费者,而非创作者享受着这些变化。

又到元旦。其实我wildgun.net域名所属的博客第一篇文章,就是2015年的初笔,这样看来建立个人独立博客也满了1年。

今年照例要写下:
2016年初笔:朴

朴。

2016年,朴之。

水培薄荷 wildgun.net

之前的博客里提到我今年水培了一棵薄荷,从剪下的一株分支开始,结果长满了整个水培容器——我买的三角烧瓶。随着根系的生长,浇水空间越发狭窄。发展到近期,变成了要用水壶从瓶口一点点浇下,等它慢慢渗透下去才行。

于是,终于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去一家买了个同样是透明的塑料密封罐,带一个盖子可以开合的,这样以后就算再次长满了也便于换盆了。而之所以依然选择透明容器,还是为了便于观察根系生长。

前几天,找来办公场所正在施工的工人,请他帮忙用小锤子把三角烧瓶敲碎后,把水培薄荷挪了进去,正如题图所示。

不过根系的长势造型已基本定型,一时半会儿难以梳理纠正。因此哪怕把三角烧瓶敲碎了,取出的根系还是锥形的。

水培薄荷 wildgun.net

接下来继续慢慢长吧……

AirDrop是苹果公司产品之间挺好用的一个无线文件传输功能。当然,这个所谓的好用仅仅是理念上,或者说顺利时好用。实际情况是:常常莫名其妙地无法AirDrop,我碰到情况就是搜不到联系人(我自己),但只要能搜到,传输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AirDrop“时好时坏”的情况令人捉摸不定。虽然苹果官方网站有提供相关说明文档,但仍没有说得很明白。前几天,我正要从iPhone把文件通过AirDrop传给Mac时,弹出了这么一个窗口:

OS X ESET Firewall TCP 8770

简单来说,是我在OS X上安装的安全软件ESET Cyber Security Pro询问我是否要放行一个目的TCP端口号为8770的入站通信。

第一反应是猜测这个端口与AirDrop有关,仔细一看还能发现通信源地址还是一个IPv6的地址。以目前上海电信提供的服务来看,IPv6应该还没有普及,更何况我在家庭路由器上也没有做过TCP8770这个端口的映射——由此可见,通信请求是来自我自己家里局域网内的设备。

后来以“TCP 8770”为关键字搜索一番,找到了一下两条讨论:

Inbound traffic alert (ESET) – Application: System

What does an unknown service (Port 8770) is starting on your Mac mean?

讨论的内容指向了一个名为sharingd的进程。在目前我的OS X El Capitan 10.11.2版本的终端里用man命令查看手册如下:

sharingd(8)               BSD System Manager's Manual              sharingd(8)

NAME
     sharingd -- Sharing Daemon that enables AirDrop, Handoff, Instant Hotspot, Shared Computers, and Remote Disc in the Finder.

SYNOPSIS
     sharingd

DESCRIPTION
     sharingd is used by the Finder to enable AirDrop file sharing, Handoff between iCloud devices, Instant Hotspot discovery, connecting to shared computers, and
     accessing Remote Discs from other computers.

FILES
     /usr/libexec/sharingd

HISTORY
     sharingd first appeared in Mac OS X 10.9 and iOS 7.

Darwin                         December 25, 2015                        Darwin

说明果然是与AirDrop甚至是与Handoff有关的进程!

然后又以两种方法验证:

第一个方法是在ESET防火墙中手动添加/删除禁止TCP 8770端口通讯的规则,果然AirDrop也随之能够发现或不能发现邻近设备。

第二个方法,是网上查得一下命令可以用于Linux操作系统中查看进程监听的端口号(IPv6版):lsof -Pnl +M -i6

于是在终端运行后情况如下:

COMMAND  PID     USER   FD   TYPE             DEVICE SIZE/OFF NODE NAME
sharingd 653      501   27u  IPv6 0x7be74dc88e8bb115      0t0  TCP *:8770 (LISTEN)

由此,可以证实AirDrop确实用到了sharingd进程,也用到了TCP 8770端口号。换言之:要顺畅使用AirDrop、Handoff等功能,需要放行这个端口的入站通信。

本文是想列举一下自己猜测的近半年感觉iPhone 6掉电快的原因。

我的iPhone 6是2014年10月份左右,也就是大陆首发时预订购买的。用到现在,其实也并没有到达预期中“隔代升级”的两年目标,还距离有大半年的时间。可是近半年感觉我的iPhone 6电池已经很不经用了——而且我的iPhone 6基本不用来打电话,但我每个月有2~3GB的蜂窝网络数据流量与更多的Wifi使用流量。

特别是最近,不知是不是天冷的原因,有一次在外面行走,手里的iPhone 6在短短五分钟左右时间内从百分之三十几点剩余电量,跌倒了百分之一。甚至在插上移动电源后,亲眼目睹了神奇的一幕:剩余电量的数字从1一下子跳跃到了34!

继续阅读

我还是比较少地会去读有关政治社会类的书吧?特别是很少读现代国家的书。最近倒是读了这本《权力是靠不住的:美国政治文化探析》

起因是一、两个月前,在文庙地摊上买到一本《日本政府机构》的书,定价0.40元,是以前那种事实介绍夹杂着阶级议论性质的资料书。我本来想了解一下,经常在新闻里听到的日本“厚生劳动省”、“观光厅”啦之类的是负责什么社会事务的。但刚读了个开头就读不下去了,发现自己明显欠缺现代国家社会常识——对书中参议院、众议院、国会等名词毫无概念,只知道这些词汇经常出现在国际新闻中,在中国媒体上通常是伴随着国外负面新闻相应而生。但具体处理什么事务、有什么区别?一概不知。可见我对现代社会的概念是明显欠缺的。

于是我就想看看代议制民主最具标志性的国家,同时也是二战以后为日本树立政治规范的国家——美国,在他们那里政府机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找到了这本通俗易懂的《权力是靠不住的:美国政治文化探析》

继续阅读

最近在看一些有关日本京都神社和寺院的书,里面提到中国大陆游客每到神社寺庙,喜欢买护身符,而国外游客则喜欢在自己的御朱印帳上收集御朱印
御朱印帳 御朱印帐 道長取り

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那种横开的拉页册,而且不是一页一页独立,而是一整条纸张正反间隔对折成的本子,每一个折页间还有内衬纸(日本称为“蛇腹式”)。每到一个神社或寺院,就可以要求工作人员在本子上写字、盖红色印章留念,表示来此参拜过的印记——当然是收费服务。另一些神社和寺院则是直接提供一张现成的御朱印纸。我记得今年(2015年)7月份在东京浅草观音寺旁边到浅草神社见过一个男子将这样的本子递给柜台要求盖章。当时还不了解御朱印这回事,因此也就不以为然了。说句题外话,浅草观音寺和浅草神社其实就隔壁相邻,但后者明显被游客们冷落。

上面那本蓝色封面的御朱印帐是我在日本乐天市场上买的,其实也是一家名为“伊势宫忠”的入驻店中店。我买的这种款式是叫“道長取り”,经查资料,这似乎是平安时期那位咏颂出“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的藤原道长所喜欢的纹样。店家也有独立网店页面:http://www.ise-miyachu.net/SHOP/js-sic-tdy-m2-33.html

经过一番回忆,我发现日本形如御朱印的“集邮小本本”活动还颇不少,不仅有传统宗教性质的活动,而且还融入了现代年轻人的文化乃至商业活动。下面就来说说我所注意到的日本“御朱印帐”的变形活动:

最开始大约是2010年左右的时候,正值《秋之回忆7》(《メモリーズオフ ゆびきりの記憶》)发售并与江之电合作举办活动的日子。当时为了迎合圣地巡礼爱好者,因此就有一个Stamp Raly活动,即在江之电沿线周边走访与游戏相关的圣地并敲章留念。其实不仅仅是《秋之回忆》,据说另一些著名作品的取景地,也会举办类似的集邮敲章活动。

后来2013年去了京都附近的宇治。这里正是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最后“宇治十帖”的故事发生地。因此宇治当地也列举了十个古老的景点,并有相应到访收集敲章活动。

近两年成为星巴克咖啡的爱好者。星巴克有一种名为“咖啡护照”的小册子,中国大陆这边贩卖给顾客的咖啡护照,说白了就是优惠券打包。但是日本方面星巴克则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日本的咖啡护照是在每购买一种咖啡豆时可以要求店员免费提供一张对应咖啡豆种类的半透明贴纸,可以将其贴在咖啡护照的对应页上,表明你已近品尝过这种咖啡豆。在每一页的边上还留有空白栏位用以记录喝咖啡的时间、地点、感想等信息。有关日本星巴克咖啡护照的情报可以点击这里:http://www.starbucks.co.jp/howto/coffee/passport.html。显然它也是一种御朱印帐的变形。

日本星巴克 咖啡护照
图片转自日本星巴克网站。

在这些各式各样的变形形式中,你可以发现这种集邮小本本的活动在日本具有充分的活力。用当下热门的互联网词汇O2O来看待的话,这一类活动都是十分具有Offline(线下)特征的活动——圣地巡礼要去实地考察、咖啡豆要到星巴克门店去买、古老的景点神社或寺庙也都要逐一亲自拜访。这又让我想到了《空之轨迹》中雪拉扎德提起过卡西乌斯的话,说是对于自己要守卫到土地,一定要自己亲自走过去看看。那么对于信仰、对于兴趣领域、对于热衷的事物,也同样会唤起要去实地探访一下的念头吧。

更多有关御朱印收集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考这个网站:御朱印集めガイド www.gosyuin.jp

不久之前的那篇博客中提到我参加了一个名为1Heart1Tree的活动。这个活动是为了向正在法国巴黎举行的COP21会议发出呼吁,并且为了支持植树造林活动,而进行募捐和展示的活动。我参加了这个活动,捐助了10欧元,并且可以选择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种下一棵由于我的支持而种植的树。

我本以为这件事差不多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就要靠我的想象来自我满足了。不过这项活动的参加者在出资支持的同时,可以附加16个字符以内的留言。前几天,我很意外地收到了来自活动主办者的电子邮件,题为:《Votre arbre “CLEANER WORLD” en vidéo ! / You tree “CLEANER WORLD” on video!》。前一半发文我看不懂,但看到vidéo就大致明白了:他们发了一段活动视频给我。

继续阅读

如各位所知,我最近在整理自己以前的博客文章,并转移至我的独立域名博客wildgun.net。于是以这篇文章来说说最近听到的有关博客的新观点,即成为记录者。

先说博客这一词汇的来源。其实这个中文词也是像一批诸如黑客、骇客那样带“客”的巧妙音译,其本来的英语则大多带有k或者g的发音。博客的英语是Blog,来源于网络日志:Web Log。后来有人玩了个文字游戏,变成We blog,弄得好像“blog”成了个动词,似乎是说“我们在网上写日记”、“我们在发博文”这样的形式。于是把主语We去掉,便留下了blog。

因此,仔细翻一下我在百度空间建立博客2007年那阵子的使用习惯,可以说有些时候真的只是日记那样的一句话感叹、一句话公告或者短小简练的句子。也就是说,我是把博客作为“我的网上日记”来看待的——当然后来也会发一些写作及摄影作品。

近来听《IT公论》播客,在某期节目中有一位男主播提到了一个有关博客的看法,说国外某某博客的风格很符合“Blog”的定义。在国外科技界的争论中,这个某某博客并不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忠实地将争论各方的观点整理记录下来。(因为播客是音频节目,所以难以再次找到是《IT公论》哪一期、哪一分钟的对话,并找出他们当时谈论的具体是哪个外国博客。)

这就给我对Blog之log带来的新观念:原来这里的log不仅仅可以作为记录和表达私人观点的log,也可以作为“冷静的第三方”这样一个角色,记录在一场事件、一次争论、一阵风波中各种情况发展的log。这样一来,与其说博客主人是一个创作者,更像是一个记录者,甚至可以说是事件的记者?

但是反过来想想,先不说各类审查规制,就博客这种隶属于个人(或者集体作者)的数据编撰形式,真的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记录平台吗?或者说相比之下,是不是用已经存在的公共服务维基百科或其他类似服务来追踪热点事件会比用一个个人独立博客更具有形式上的可信度呢?

此外,这两天在思考这个“记录者”的概念的时候,还想到另一件事。多年以前一次工作会议上,大家开着开着就把话题岔开了,而逐渐谈到了20年前北京的那件事上。某位领导(现在已经离职啦)说当时他正在北京出差。我们就问他当时是什么情况?他自称当时自己还参加了“抢救生命线”的活动。我们又问:别人说什么情况呢?他转述了当地居民的话——我们北京爷们儿现在不说,但我们会一直记住的。

这也是记录者啊!所以我也用这篇博客记录下这句话。

最后来假想一番:如果Fate的英灵体系里,多出来一个记录者(Logger),那么历史上有哪些人物可以担当该阶级?

惨,真惨——简而言之,路由器被我刷成砖了。

要追溯起因的话,可以从前几年的SSL heartbleed漏洞开始说。记得当时说这个漏洞影响到无数路由器,但我的Buffalo路由器固件更新早就停留在2012年版本。等啊等的,一直也没有新版本更新,外加最近听的一些播客里也时不时会提到网络安全问题,于是就手痒痒了:尝试下载非官方版本固件刷机。

继续阅读

这是目前让我束手无策的一株薄荷,水培。
原本薄荷是入土盆栽的,后来今年入春后有点感染白粉症,因此便剪了一支下来加以水培,到了现在12月份,就变成现在如图这样了……

接下来有2个问题,比较困扰。

其一,薄荷是一种宿根植物,也就是说冬季地上部分会枯萎,等到第二年回暖后再长出。上一个冬天在土里盆栽的情况就是这样。但现在放在室内水培,会怎么样呢?(难道叶子也会逐渐枯萎、掉落,只保留一瓶子根系?想想有点不可思议)

其二,我用的水培容器不是广口瓶,而是三角烧杯。根系已经布满了容器,现在加水也只能一点点渗入了。如果要继续允许它扩张地盘的话,只能把容器打破另换一个了?根系有没有办法修剪呀?

坐标:上海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