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All posts tagged 读后感

近日读了《更级日记》,其实我读平安王朝文学已经不少了,无论是散文派的《枕草子》、《方丈记》还是《徒然草》或是物语派的《源氏物语》及《竹取物语》,而《更记日记》算是比较次要的一部,是小而生活化的一部。我读的版本是收录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朝女性日记》的版本,用了几个晚上读完,在此写一下「观」,以及略进一步的「察」。

与最近刚玩完的《Fate/Extra CCC》游戏角色印象相重合,我觉得菅原孝标女很像游戏里的ジナコ啊!怎么说呢?概以言之:一事无成的宅女,但是细看还算可爱。

不过,恐怕读到本文博客的读者不一定玩过《Fate/Extra CCC》,所以我就来说一下我所观察到的菅原孝标女的特征:

  • 沉溺幻想世界
  • 一事无成
  • 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物语除外)

譬如《更级物语》其中两段,实在让我失望却而大笑:
继续阅读

时下有个词,叫「新型大国关系」。挪来借用一下的话,我觉得《戰鬥麵包師與機械看板娘》第二卷展现的是一种「新型大国后宫关系」。

为何这么说呢?继第一卷的故事,在丝薇恩加入了路特所经营的面包房之后,路特进而也在第一卷摆平了原与当地恐怖分子有关的修女,以及情绪别扭的少女米莉——这两者似乎对路特都多多少少抱有好感。此外,第二卷新加入的角色——路特的前上司苏菲亚,在故事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表露出了对路特依依不舍的情意,甚至形成了与丝薇恩针锋相对的局面。所以说,看似面包房,实则为后宫啊!

不过,这部小说并不那么轻,或者说它并不像时下许多新出版的小说那样,将故事内的国际关系只是作为可有可无的名词介绍背景来设定。在这个故事里,国际关系从贵族社交、军事活动等多个方面,多多少少地影响到了路特的这一家小小的面包房,因此作为退伍军人的路特也难免于其中。

这一卷的故事前半卷比较平凡,剧情发展内容也大致可以预料:一场贵族间的盛宴将在飞艇德菲亚戴特号上举办,路特以作为面包师傅的原因而被邀请,甚至还与原上司,女军人兼贵族千金的苏菲亚相遇。之后到了飞艇却发现自己仅仅被利用作为大国之间的和平友好繁荣的宣传形象,宴会组织者其实却完全并不在意路特的厨艺,甚至都不给他烤面包的机会及场所。而故事的后半段画风一变,进入了恐怖分子劫持飞艇的剧情。曾经作为军人的路特、以及曾经作为机械兵器的丝薇恩及现役军官苏菲亚自然就大显身手啦!

由此看来,尽管是一座小小的面包房,也在每一卷会被卷入大国之间的国际关系斗争中,或是随之产生的恐怖分子事件中,所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后宫,更是「新型大国后宫关系」。

之所以我会觉得这部小说不那么轻,就在于随着故事的推进,作者也会通过剧中角色的思考与话语,阐述一些想法,例如本卷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作者以画外音的形式提出的这段话(出现于本书第201页):「一个国家侵害了另一个国家,后者便会因此痛恨前者——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只因为某个人出生在那个国家,就否定那个人的一切,甚至对其产生厌恶与憎恨,这种事是正确的吗?」。

这个观点在我看来,在2017年的现实世界的现在,世界范围内恐怖活动日益加剧,各国保守主义实力也得到张扬的此时,具有一种反思与警醒现实的作用,也是作者具有一种世界责任的体现。它提出了一个问题:身份标签(国家、性别、种族)在多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我们衡量一个陌生人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当这些身份标签中包含了几个背负着浓重、鲜明的负面历史时。

当然,除了这句话所发出的强有力的现实反省外,故事后面不远处也立即出现了「我也和那小子一起睡在同一张床上,一起迎接早晨过啊。」(原上司苏菲亚语)这样劲爆而充满了轻小说应有的娱乐功能的剧情。

因此,本部作品让路特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现任面包师的身份,自然而然地地参与到严肃的战斗事件中,以此够在故事架构中平衡面包房之轻快,以及国际关系之深重,这是一种作者设计得当的体现。从这一层面,也体现了「新型大国后宫关系」这一我所写下的调侃式归纳评价中的「新型」二字。

(本文题图引自书本封面)

大约用了一两周的时间,我读了这本《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之所以用繁体汉字(正体汉字)来书写书名,是因为这是一本台湾出版的书。这是本书作者朴研美(Yeonmi Park)介绍自己出生于朝鲜、逃至中国、借道蒙古而进入韩国,最终走向世界的书,是自己的成长与脱北经历的记述,也是一个朝鲜边境家庭的生存记录。

在此之前,朝鲜在我心目中,有一些怎样的印象呢?大致就是近一年来第四、第五次核试验激起连篇的国际新闻,还有就是新浪微博上“作家崔成浩”、“平壤崔成浩”的政治讽刺幽默微博。然而前者核武新闻总是和国际军事有关,离我的生活有相当的距离——除了我担心朝鲜哪天把核弹丢到日本东京秋叶原那该怎么办。而后者那两个微博账号所发的内容,与其说是反映和讽刺了朝鲜的政治现状,倒不如说其实是讽刺了比朝鲜好那么一点点的自信大国的社会现状。再往前,有关朝鲜的记忆大致就要算是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朝鲜馆的参观经历:那个展厅的装饰看起来朴素而“正直”,有一种80年代老照片中上海或中国其他城市的感觉。

阅读《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这本书,给了我一种从未直视过的新视角——朝鲜边境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她们在脱离朝鲜过程中及成功后的生活状态。

我本以为朝鲜的怪异只是独裁和领袖崇拜,大家其乐融融地(但思想刻板划一地)生活在那半座小岛上。仿佛网上流传过的那段视频中的朝鲜播音员李春姬,就是朝鲜人民的代表——虽不自由,却生活充足、内心充实,天天过着“吃饱穿暖敬礼喊口号”的日子。

这本书却以其中朴实直白的描写告诉我了:不是!

我想用“苦难”、“荒诞”两个字来概括书中的所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们太抽象了,只会使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形容词一般的印象。因此,我想列举一些书中提到的情况,来更为实际地传达出这种朝鲜生活现实的苦难和荒诞:吃饭席地而坐没有凳子,不,甚至没有饭吃;随意猜测政府就要被送进劳改所;大部分买卖都只能通过非法的黑市进行;小学生开始就要每周聚集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揭发、自我揭发);在没东西吃的时候,甚至经常需要抓蜻蜓烤来吃,以及吃山间的野生植物……等等,作者都在书中一一记述。不过本书也不仅是诉苦,也有记载朝鲜当地人的禁锢青春中的恋爱情愫,以及相对光鲜亮丽的平壤市区。

当然,即时是侥幸地脱离了朝鲜,来到中国,甚至后来通过蒙古而进入韩国,这期间每一段经历,作者都伴随着苦难艰辛。作者并不是一味地贬斥朝鲜而歌颂韩国,她以平实的笔法描述着她每一个求生阶段中遇到的经历与阻碍。在朝鲜,她面临着荒诞的政策与饥饿的恐惧;在中国,她面临警察的抓捕与掮客的强暴;在朝鲜,她所需要面对的,则是融入社会与接受新观念的障碍……总之,尽管在侥幸的帮助下,她的生活每个阶段的周边环境都比之前的生活好那么一些,但实则每个阶段都各有困苦险恶。

我所读过的一些小说或者剧本创作的指导书中,提到要让作品角色形象丰满起来,不是要给他加多少多少设定,也不是挂上多少多少头衔,而是要把主角逼上两难的境地,让主角在这种情况下做出选择。选择使角色形象得以生动、凸显。同样的道理,作为真人传记,这本《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作者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选择:在朝鲜,她可以选择与“家庭成份好”的高官子弟春健交往,以摆脱贫困,获得接近于平壤市区人们的生活状态;而来到韩国后,她明明也可以选择“安分守己”、“低调行事”,而不是像如今一样如实记述公开脱北历程甚至包括自己被中国掮客强暴的经历——在重视“妇道”的亚洲文化中,处女与否还是蛮被社会在意的。甚至因为她的脱北者身份,强暴或许还会被公众恶意曲解为性交易或作为脱离朝鲜而向掮客支付的某种报酬。

但是,这位朴研美姑娘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冒险渡河脱离朝鲜、穿越荒漠从中国进入蒙古、来到韩国定居后勇敢走向国际论坛公开演讲并将经历如是记述成书。

于是,她所作出的一番番选择,最终不仅是著成了这本书,更是铸起了她灵魂的价值观。

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或者说启迪)有两个。

其一是:朴研美对朝鲜国家的态度。

尽管朝鲜造成了她人生无穷的苦难,但好像她还认这个国家。例如在我拿到的台版的书的封底,就引述了书中这么一句话:“這輩子我最感激兩件事,一是我出生在北韓,一是我逃出了北韓。”。而在书本末尾《誌謝》部分的感谢词中,“讓我繼續為改變祖國而努力。”一句话也表现出作者朴研美依然是以“祖国”来称呼朝鲜(或是朝鲜半岛)的。

藉着作者朴研美对于朝鲜的态度,我想说说我所遇到过的两种对中国的态度。一种是当面对身边种种不正常的现象(比如打不开一些众所周知的网站)时,总有人会劝解“你生活在中国……”意思是,要向你身处的社会环境现状妥协;另一种是以“你国”、“贵国”来作为讽刺性的代称,以此来显示强烈的不认同感。

当然,不得不承认,前者的妥协往往是被标记为“成熟大人”的做法;而“你国”、“贵国”也是无奈之下的合理讽刺。这两种对国家的态度都有其成因原理,同样可以被理解接受。但朴研美在作出脱北的选择之后,依然以祖国来称呼朝鲜,则既非妥协安分,也非讽刺排斥,而是承认并积极改善。她不仅逃离,还演讲,还写作,什么叫积极进取、身体力行?这就是积极进取,这就是身体力行。

我希望,朝鲜半岛统一之时,她能被视为一位英雄。

本书带给我的另一番思考,是再度认识了词汇缺失对思考能力的禁锢。

在政治讽刺小说《一九八四》中有这么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编写《新话词典》。“新话”是一种白名单形式的说话交流方式,在《一九八四》故事中,一旦“新话”被推广后,民众将被强制要求只能说“新话”——只能用《新话词典》中列举的那些词语来交流。除此之外,都是禁止的。这本政治讽刺小说认为,通过这样人为限制词汇的手段,可以禁锢人的思考能力。

对此我将信将疑,但在《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来说明朴研美来到韩国以后,学到新词汇后的感受:“但我發現書讀得愈多,思想就愈深,眼界也更寬,連情感都不再那麼淺薄。南韓的字彙比我過去知道的字彙豐富很多,當你有更豐富的字彙形容這個世界的時候,思考複雜事物的能力也會跟著提高。”、“我漸漸發現,除非有種語言在腦中發展茁壯,不然人無法真正的學習和成長。我彷彿真的感覺到腦袋逐漸甦醒,過去漆黑荒蕪的地方如今出現了新的路徑。經由閱讀,我學會了活著的意義,以及身為人的價值。”。

看来,脑海中有一个词或没一个词,真的能影响思想的深广?

由此我联想到了各民族古代文化中,对于字词的崇敬:

在中国,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在日本,便有言灵巫术,有认为汉字中蕴藏着魔力的思想,也有“一旦知晓了神的名字,就掌控了神的力量”的观念(《夏目友人帐》);而就西方宗教经典《圣经》,其《约翰福音》第一句便是:“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里的道,对应的英语便是Word(字词)。

或许古代流传下来的这些对于字词崇敬的观点,表现的正是当一个未开化的文明接触一个开化的文明,或者说一个词汇不那么丰富的文明接触一个词汇丰富的文明时,所产生的那种震撼吧。而本书作者朴研美的脱北经历,让她在自己生命的短短几年中,体会到了这种词汇引发的思维剧变。

而当网络词汇日渐趋同,人们日常可以见到的情绪表述大部分被概括为了“囧、汗、啊、咦、黑人问号、恍恍惚惚、233”这样几个新鲜网络潮流词之后,思想恐怕也难免被随之局限了起来。

如果是在几年前,当有人忧虑网络词汇的流行现象时,或许我还会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教育专家的毛病,甚至有“茴字有四种写法”那样冥顽不化的陈腐气息。但当我意识到了网络流行词汇大热的另一面——它会替代掉一些什么,甚至可能会危及思考深广度时,我也开始反思了起来。

所以,我依然用丰富的文词写着一篇篇博客,以此拨亮思维空间内摇曳着火光的一炷炷灯芯。

言归正传。以上是我读了这本《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书后的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两个方面的想法。希望各位也都能找一本来读读看,看看这位作者女孩的自身经历,能激起你怎样一片思考的火花。

由于平时不看恐怖小说也不看恐怖电影,因此这是我第一次觉得品读一部作品时的“代入感”竟是那么令人厌恶——尽管在玩galgame时或玩RPG时,我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代入感。《一九八四》这本书显然是个例外,读这本书的代入感甚至让我犹豫要不要写这篇读后感——正如作品一开头主人公犹豫是不是开始在白纸上写日记一样。

2份恐惧

政治讽刺方面的我就不说了,因为以我对政治啦社会啦等方面的了解,还远未到评论这部作品的储备水平。于是我来说说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2份恐惧:

继续阅读

最近读了《科技想要什么》一书,这是一本好书,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之所以好,不仅是因为本书丰富广泛的知识视野,更是因为书中新颖而铿锵有力的理念。当然,也离不开译者通顺漂亮的翻译。

整个书的主题思想其实很明确,那就是作者KK将技术元素看做是人类生命的延伸,是继动物、植物、菌类、人类等六类生物王国后的又一王国——由技术元素组成的第七王国。作者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不仅仅是智慧生命的产物,而是将技术元素视为生命本身。然后作者以此为观点,探讨了其前因后果、探讨了技术元素的特性、探讨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技术与宇宙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画了一条长长的线——或者说是一种趋势一个方向——这条线自宇宙大爆炸而来,而又向着技术元素而去(在最终章作者还提到这条线指向的是造物主)。我说它是梳理万物,因为它并不仅仅如朴素的古代哲学那样泛泛地谈论大千世界,也不仅仅像百科全书那样介绍世界,它是在梳理万物。它把一切的一切——

宇宙、原子、自由意志、恒星的演化、生命的起源、进化论、石斧、蒸汽机、字母表、复式记账法、技术的迭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对技术的担忧、……

——把一切都纳入到以外熵(负熵)规律为指引的宇宙发展线路上。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记得曾经有一本书画出过这条线的前半段——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曾经在热力学的理论基础上,将物理学界关于宇宙的知识,与生物学关于生命的知识联系并结合到了一起,提出了“生命以吸收负熵为生。”同样在外熵(负熵)规律的指引下,本书的作者不仅加固了薛定谔所发现的这条线,而且还将之延伸到了作为社会性质的人类、延伸到了人类的社会并延伸到了人类的技术体系。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介绍万事万物在这条伟大的线的所处的位置时,作者罗列了详细的数据,摆出了令人信服的事实,做出了跨及多个领域的归纳,使书中的观点有了健壮的事实支持。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有奇妙的联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事物,从一个领域的现象联想到另一个领域的现象。例如我在读到书中讲述细胞进化的专业性发展趋势时,联想到了我和朋友曾经讨论的Cosplay社团的专业性分工。这不正说明了被作者发现的这个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吗?

这本书总共365页,在我近年阅读的书中(特别是非小说类书中)算比较厚的了。我肯定不会记住其中列举的大量事实和引用材料,但它却对我的世界观做了一次更新。一本书留给人一个记忆深刻的观念,使人获得了一样新的工具来面对今后的世界,这是一本好书(特比是非小说类书)应具有的功能。我想这本书给了我的就是像一把梳子那样,我自己也可以由此中的观念来看清、分析世界和将来产生的各种新事物、新技术。

我想我应该摘录一下书中作者归纳的“科技是生命的延伸,二者的共同需求是:
提高效率
增加机会
提高自发性
提高复杂性
提高多样性
提高专门化
提高普遍性
增加自由
促进共生性
增加美感
提高感知能力
扩展结构
提高可进化性   ”

 

最后顺便一说,在看这本书时我不止一次地联想到了《新世纪福音战士》的音乐,特别是在阅读第六章《注定的发展方向》时,我联想到了EVA中人类最终获得了智慧之果与生命之果的情节,BGM是《闭塞の扩大》。

这几天花了些时间,读完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感觉仅仅是一本励志读物。

本书宣传语中最响亮的一句:出版语种最多的书——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已被翻译成68种语言的公开出版。超过《圣经》的译种数量。

因此,我是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去阅读这本书的。

这本书作为一本励志书,确实比较成功,以炼金术等奇幻元素为素材,讲述了一个少年达成心愿的故事。期间他必须客服种种困难、诱惑、惰性、习惯,而以实现他的梦想为最终目标。书中除了这位下定决心的少年外,还有其他一些形象,比如将梦想作为憧憬对象而非奋斗目标的水晶商人,比如试图从知识及操作中获得终极真理的英国人……

然而在我看来,这本书并没有很大的现实借鉴意义。因为少年的一切奋斗动力,都是基于浪漫主义及神秘主义的确信。
少年在最初选择继续牧羊还是登上前程时,其实是犹豫不决的,他决定前去完成梦想的原因全在于遇到了撒冷王。撒冷王向他展示了本应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的事,向他展示了自己神奇的能力,所以少年才愿意相信并听从他的话,出发去追寻梦想。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抉择牧羊还是金字塔(即现实还是梦想)时,并没有一个完全强大可靠的力量可以帮我们做出抉择,我们也无法借助先知的能力帮助我们确信梦想可以实现。对于少年而言,通过先知的启示,他是先确定了自己必将成功,再加以努力的付诸实践;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而言,梦想可能耗尽了我们短暂的一生而终无所成,又或许生命过半时却发现少年时的梦想早已不再。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水晶店的老板,而只有少数人声称收到了“先知”的讯息去追逐梦想。在这为数不多的勇者中,究竟是否存在真的受先知指引的人呢?

我们的世界,是没有先知的世界,因此,我们每一步都在不确定中探索。

牧羊少年只能励志,不可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