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All posts tagged 科技

上一篇说了对于大语言模型 AI 担当人类临终看护者的想法,这一次说个刚好相反的角度:永生。

最近听到人们在谈论永生,不是基于神话,也不是基于科幻,而是基于科技理性畅想(但也不算妄想?)概念中的人类技术水平越过奇点后的科技大爆发所带来的对人类生命的延续效果,特别是由 AI 辅助之后的人类科技的大爆发。

记得前几月《奇点临近》的作者写了本新书《奇点更近了》,其中提出预言:2030年年前后,人类开始进入能够可以永生。我查了一下网上的转述与解读(没有直接读书),好像这是一个平均的概念。也就是说,当每 1 年的科技进步,能在针对治疗各类疾病的平均意义上,实现延长患者 1 年以上寿命的话,那么从平均意义上来说,人们永远就可以期待着下 1 年的医疗科技进步能够增加比上一年( 1 年以上)更多一些的延长寿命时间,这样,人就可以在平均意义上得到永生。

这个听起来有那么一点不靠谱。

但是我注意到,最近日本社会上也出了一本书:《仏教の未来年表》( ISNB : ‎ 978-4569858043 ),我也还没读,但是看了一下电子书的预览部分,其中提到未来变化的第4点「不老不死」の実現,也即是永生的概念。看介绍前言,这里是以数字永生和 iPS 细胞再生永生来分开叙述的。

这一西一东,两个不同身份的人,都在差不多的时间认真地谈论永生,这好像倒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点。特别是,日本这个国民平均寿命数一数二的社会里,在现代一向是被批评为仅从事丧葬业的僧人(「葬儀仏教」)开始谈论这件事,有那么点意思。

是为记。

对了,在自己博客里搜索「永生」时,我发现自己在 2014 年的一篇投稿到《大众软件》的杂志(好像是被约稿的?) 《日本动漫游戏作品中展现出的近未来智能终端发展方向》 中就曾提到过科技所带来的永生,当然,那会儿完全是科幻视角来写的啦。

前一篇博客里提到了“工业浪漫主义”这个概念,今天就来说一说它。

 

其实我也是从去年开始才注意到这个概念的。从小到大我的动手能力是基本没有的,玩Cos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从来不会自己做道具,也不会化妆的,连摄影都是近三年才开始玩的。
去年是我买入不少摄影器材的一年,我经常上的色影无忌论坛是一个器材性的论坛,论坛上既竞相追逐着新的器材,但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崇尚怀旧、尊重手动的氛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镜头的品质,蔡司与徕卡镜头的做工与成像效果,以及皮腔相机、干板摄影法往往都是资深用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我也很快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并且在这种对镜片与光学领域的兴趣下,诞生了我角色扮演的第三个主要人物:Denebola。不过这个人物尚未有很好的发展,以后再说。
去年我主要影响我的动画是《命运石之门》,这应当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了工业浪漫主义的作品:寄存于古旧神社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旧电脑、古老失传的字符集、大型强子对撞机——用片中超级黑客桥田至的话来说,真是“萌え”。当然在这以前我也有这种情感:例如我很喜欢3寸软盘和5寸软盘,还为自己从小是从DOS操作系统学起而莫名的自豪,延续到最近,就是买了几把机械键盘和轨迹球。其实这种工业浪漫主义所憧憬的对象,比起蒸汽机与齿轮来说,要稍靠后一些,应当说是对微软公司将计算机推行至个人桌面以前的那个时代产物的崇拜。
去年我还在Fee-cafe店的墙壁里上看到一个黑色齿轮构成的艺术挂钟,油然而生的工业浪漫主义情绪让我对这钟凝视了好久。(虽然在我看来这个不太符合Fee-cafe的主题,Fee-cafe主题是哥特,与工业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我注意到了“工业浪漫主义”这样东西 - wildgun - ???

 

 

 

(图片为Fee-cafe的齿轮挂钟,由大众点评网用户某如所摄,转自:http://www.dianping.com/photos/16513560

 

 

 

 

在我的见识中,工业浪漫主义发源于机械唯物主义。在更早之前,《攻壳机动队:Innocence》中华丽地展现了它并阐述了它,而我在高中物理教科书(也许是综合课的教科书?)上看到的一章插图第一次引起了我的这种认识:那是一张类似于天象仪的机械,但依稀记得有很多齿轮,因此更像是近代西方的产物。这张插图——由一系列齿轮带动的太阳与九大行星——或许就是牛顿经典力学建立以后,到相对论建立之前,上至科学家下至普通工人,对太阳系对宇宙运动规律的认识吧!
这种把宇宙和工业结合起来的理念,到了宫泽贤治那里,便成了《银河铁道之夜》,到了Key那里,就成了《星之梦》。说起来我的泪点很高,《星之梦》是极少数能让我眼泪打转的作品,是少女机器人与巨大天象仪的组合,是自然宇宙和人类工业的结合。玩完之后我还一度想把那个电子花束给做出来呢!
工业浪漫主义,给一个归纳的话:它既含有科学思维的理性,又有对超越人类能力事物的崇拜之感性,也有人定胜天的激情,还有崇古怀旧的思念。它是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的人们,对之前一两百年回顾时的情结。

 

 

 

最近读了《科技想要什么》一书,这是一本好书,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之所以好,不仅是因为本书丰富广泛的知识视野,更是因为书中新颖而铿锵有力的理念。当然,也离不开译者通顺漂亮的翻译。

整个书的主题思想其实很明确,那就是作者KK将技术元素看做是人类生命的延伸,是继动物、植物、菌类、人类等六类生物王国后的又一王国——由技术元素组成的第七王国。作者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不仅仅是智慧生命的产物,而是将技术元素视为生命本身。然后作者以此为观点,探讨了其前因后果、探讨了技术元素的特性、探讨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技术与宇宙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画了一条长长的线——或者说是一种趋势一个方向——这条线自宇宙大爆炸而来,而又向着技术元素而去(在最终章作者还提到这条线指向的是造物主)。我说它是梳理万物,因为它并不仅仅如朴素的古代哲学那样泛泛地谈论大千世界,也不仅仅像百科全书那样介绍世界,它是在梳理万物。它把一切的一切——

宇宙、原子、自由意志、恒星的演化、生命的起源、进化论、石斧、蒸汽机、字母表、复式记账法、技术的迭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对技术的担忧、……

——把一切都纳入到以外熵(负熵)规律为指引的宇宙发展线路上。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记得曾经有一本书画出过这条线的前半段——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曾经在热力学的理论基础上,将物理学界关于宇宙的知识,与生物学关于生命的知识联系并结合到了一起,提出了“生命以吸收负熵为生。”同样在外熵(负熵)规律的指引下,本书的作者不仅加固了薛定谔所发现的这条线,而且还将之延伸到了作为社会性质的人类、延伸到了人类的社会并延伸到了人类的技术体系。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介绍万事万物在这条伟大的线的所处的位置时,作者罗列了详细的数据,摆出了令人信服的事实,做出了跨及多个领域的归纳,使书中的观点有了健壮的事实支持。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有奇妙的联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事物,从一个领域的现象联想到另一个领域的现象。例如我在读到书中讲述细胞进化的专业性发展趋势时,联想到了我和朋友曾经讨论的Cosplay社团的专业性分工。这不正说明了被作者发现的这个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吗?

这本书总共365页,在我近年阅读的书中(特别是非小说类书中)算比较厚的了。我肯定不会记住其中列举的大量事实和引用材料,但它却对我的世界观做了一次更新。一本书留给人一个记忆深刻的观念,使人获得了一样新的工具来面对今后的世界,这是一本好书(特比是非小说类书)应具有的功能。我想这本书给了我的就是像一把梳子那样,我自己也可以由此中的观念来看清、分析世界和将来产生的各种新事物、新技术。

我想我应该摘录一下书中作者归纳的“科技是生命的延伸,二者的共同需求是:
提高效率
增加机会
提高自发性
提高复杂性
提高多样性
提高专门化
提高普遍性
增加自由
促进共生性
增加美感
提高感知能力
扩展结构
提高可进化性   ”

 

最后顺便一说,在看这本书时我不止一次地联想到了《新世纪福音战士》的音乐,特别是在阅读第六章《注定的发展方向》时,我联想到了EVA中人类最终获得了智慧之果与生命之果的情节,BGM是《闭塞の扩大》。

前几天在群里和朋友谈起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在展望美好前景的同时也整理了一下之前自己关于虚拟现实的设想。

在我看来,虚拟现实可以分为近未来和远未来两种。

在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中,计算机由四个部分组成:输入部分、输出部分、运算及控制部分、存储部分。(也有将运算及控制分为两部分,即全部由5个部分组成)

若以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来理解人类对信息的处理,那么我是这么设想两种虚拟现实的:近未来的虚拟现实只负责逐步替代人类的输入部分及输出部分,而其他三部分则仍由大脑及整个人体完成;远未来的虚拟现实则逐步代替人类包括运算及控制部分和存储部分在内的所有部分。
近未来虚拟现实对人类的输入部分及输出部分的代替是逐步的——随科技的进步而逐步。比如一开始或许是一些比较外围的替代,如眼镜式的屏幕、麦克风等,这些技术产品虽然已能以展现来自虚拟世界的信息或接受发送向虚拟现实的信息,但仍需要人体自身输入输出设备的配合。比如眼镜式的屏幕仍需要人类的双眼去看,而麦克风还是要靠人的声带振动空气后才能接受到声音。

进一步地,近未来的虚拟现实可以摆脱人体自身的输入/输出设备,而直接与人体信息源进行进沟通,即科幻小说中常常出现的技术——信息直接转化成脑电波的形式与人交流。

对于我们动漫Fans而言,近未来虚拟现实的一个“实例”就是《名侦探柯南》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中的游戏机——「茧」。而事实上,已经有类似的技术已经实现,比如前些日子我博客中转载的一篇文章: 《日本在世界首次通过追踪脑电波助瘫痪者网络漫步》 。
近未来的虚拟现实可以有许多应用,比如商业比如医学,而我设想了一下其在电子游戏领域的两种形式。

第一种,类似现在网络游戏的进化版,也就是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由成千上万名玩家进入游戏,在一个由游戏公司设定好的世界中进行游戏,而NPC(Non Player Character)则是由逐渐逼近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计算机来担任。

第二种,类似现在TRPG的进化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中,由DM负责设计世界、担任众多NPC,并邀请为数不多(十位以下)的PC进入游戏。当然,PC也可以帮着创造世界,例如自己的长大的村庄、自己的父母等地点与NPC。

远未来的虚拟现实已经深入到了人类的运算及控制部分和存储部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乃至整个人体肉身都可以抛弃,而使用电能或者核能代替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代替了将人类的灵魂(性格、记忆、习惯等)转移到电子设备上继续工作,而连同大脑在内的有形肉体都全部抛弃。

对于我们动漫Fans而言,远未来虚拟现实的一个“实例”就是《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

然而这种远未来的虚拟现实我无法详细描述,因为如果说近未来的虚拟现实最多涉及到人类社会科学范畴的讨论,而远未来虚拟现实则直指人类自然科学及哲学的核心问题,如:灵与肉。

一个经典的问题:“如果你被复制出了同样的一个个体,那‘他’还是你么?”

这个问题在远未来虚拟现实上的新版:“如果你的所有信息被Ctrl+C、Ctrl+V了一份,那‘他’还是你么?”——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都是急迫的,因为我们已知在计算机设备上的信息很容易就能被复制。那么当灵魂被表达成0和1之后呢?.

设想就此告一段落,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类一边希望进入虚拟现实,一边又希望虚拟世界中的人‘走出’到现实世界中。如机器人情结:《世界首款娱乐机器人美女亮相CES 2007》&《人工智能专家专家:娶机器人做老婆十大理由》 《〈环球科学〉:2050年我们和机器人结婚》 。
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人类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镜像,思考并期待着什么

——这大概是宇宙间已知唯一智慧生物的孤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