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1.你从哪里接到的题目?

kerololi的百度空间

2 你相信恒星一样永远不变的爱情吗?为什么?

恒星是变化的……本题作废。

3 友情和爱情更重视哪一个?

友情,友情是爱情的基础吧(貌似…)。

4 分手后,你会与曾经的恋人做朋友吗?

没体验过……

5 如果一见面就莫名其妙的不喜欢某个人,今后还得经常接触,你怎么办?

选择性失明+选择性耳聋

6 至今为止,出现过让你念念不忘的人么?

有很多…二次元女性

7 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从社会中一个普通人来说,满意;从个人理想来说,不满意。

8 你了解你所爱的人么?

我尽可能地收集咨询、信息并试图理解角色,以及试图进行基于该角色的同人创作

9 你了解自己么?

从世俗角度来说,了解;从哲学角度来说,不了解。

10 你心目中的幸福是什么样子?

精神上及物质上的满足、充实与丰富。

11 钱对于你来说很重要么?

只是实现部分愿望的物质条件……

12:你会为了爱的人,而主动离开他/她吗?

会,前提那是为了可预见未来内更好的重逢与结合

13.最喜欢什么颜色?

黑、紫、蓝

14.很烦很烦的时候会做什么?

睡觉

15.你为自己以后考虑过么?

考虑过,不过都属于幻想级的考虑……

16.最讨厌什么样的人

没归类过

(原)17.对于强迫你更新空间的人…你怎么看?

至今没人强迫……

(新)17.在你看来有没有比死亡更令人畏惧的东西?如果有,请问是什么?

18 当醒过来来到了魔兽世界你会怎么做?

拍拍胸口,舒缓地吐出一口气,碎碎念:还好不是来到了禽兽世界。

19 觉得吃饭是种享受吗?

是!

20 做什么事让你感觉最爽?

很认真很周到去准备一个恶作剧(通常是愚人节时),并且大获成功。

——游戏规则:
A.被点到名字的要在自己空间里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去掉一个你最不喜欢的问题再加上一个你的问题,仍然组成20个问题,传给其他5个人,列出其他5个需 要回答问题得人的名字,还要给这5个人留言通知对方--你被点名了,被点名者不得拒绝回答问题,完成游戏的人将会永远得到大家的祝福
B.这5个人要在自己的空间里注明从哪里得到的,并且再传给其他5个人,让游戏继续下去,不得回传

点名:时间的沙漠胡萝卜YYariel小狐Kiwi 。大家请随意~

另外,我加的问题貌似比较严肃……囧。

Cosplay中包括许多元素:从个体来说,有造型、服装、体态、动作……,从整体来说,有舞台布局、音乐、剧情等……

而每一段剧情间、每一幕之间的切换,就是队形变化。队形变化是要经过设计的,特别是在修改剧本时。大概因为我是学理科的关系,在设计队形变化时我总能联想到函数。

印象中非常深刻的是:函数有三个元素:自变量、应变量、对应关系,自变量的集合叫做定义域,应变量的集合叫做值域。y=f(x):x-自变量、y-应变量、f-对应关系。

从计算机编程的角度来说,就是:输入、输出和运算过程。也可以类比于链表中的前驱结点、后继结点和指针……

拿到cosplay舞台上的队形变化上来看,这三个元素就变成了:变前队形、变后队形、变化过程。

在设计舞台队形变化,特别是在原有剧本上修改时,这一点就尤为突出。

比如我们原有剧本中某段感到不满意,需要将这一段重新改变,然而其之前和之后的段落都是不需要修改的,也就是说:变前队形和变后队形是确定了的,要改的只是且只能是变化过程。

还有些时候,不需要考虑与之前段落的连贯性(比如以“清场”的方式过度,就不用考虑队形的连贯性了,举例:TDC08年CJ复赛时结社登场之前。)但已经有了一个合理的变化过程与一个既定的变后队形,此时的设计,就要根据最终队形以及变化规律来推测本段开始时应以一个怎样的队形出场。——这样“倒推”式的设计过程,在我用Photoshop制作舞台走位变化图时深有体会。

当然最常见的,还是从变前状态及既定的变化过程,推出变后的队形状态。

可见,对于队形变化的设计,往往就是确定了“变前队形、变后队形、变化过程”三个元素中的任意两个,设计出第三个。

最后来个预告,如果不出意外的话,TDC社团这次08CJ决赛剧本中,将有一段精彩的队形变化过程,就是以几条简单的规律,在十几个人之间繁复演绎,最终构成了无论是数学上还是宗教上都有意义的有趣队形。对于我来说这段可是很有成就感的哟~

这几天,无论是现实还是网上,都弥漫着关于“毕业”的话题。于是趁此机会下载了《毕业生》这部影片来观看。

高中时就听说这部片子很有名,也一直很喜欢其中的两手插曲《Sound of Silence》及《Scarborough Fair》。本以为影片故事情也也应该像这两首曲子一样富有青春特有的浪漫与感动,以及对遥远战争的阐述。

然而,我错了,我的想法大错特错!这部片子的剧情可以说是烂俗,而男主角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烂好人!于是对这部影片我已经没有什么可“感”的了,只能将此短文标题命为“观后牢骚”。

影片给我的唯一启迪,全包括在了最开始的10分钟。——要描述一个茫然的主角,并不一定要将其定位为失败的人、平庸的人或碌碌无为的人,在获得了巨大的阶段性荣誉之后,人也会因来自各方面的祝贺、赞美与建议之中变得迷茫与踌躇,甚至是放荡、自大与堕落等负面情绪。而这,就是一个有趣的剧情开端。

领悟了这个启迪之后,我便将《毕业生》请出了我的硬盘。

其實,年初就有考慮寫galgame劇本的打算,首部作品自然是要有中國特色,於是便考查了一些中國文化常識。 第一個著眼點放在了端午節及湘地楚巫文化上,相比大家從我的百度空間及飯否上都可以看出思想的軌跡。

後來大概4月時計劃著參加《勇者之光》的論壇RPG,所以創造了一個角色:宇文乾巽。他的設定中有一套東方人祭祀用的服裝。有一天突發奇想,要是將這套服裝真的做出來,會不會很有趣?於是上網一搜,得知了一個名為“漢服”的新興古代服裝業。

經過數個月的考慮、盤算與實際購買,終於在漢衣坊定做了一套漢服,吾名之為:『玄武』。

 

如圖所示,款式是以我所選擇漢衣坊的另一漢服為原型,顏色、圖案都由我自己設定。設計思路與上面提到的宇文乾巽人設中那套祭服很接近:

—整體采用黑色,領口、袖口、底邊采用深黃色,取意《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黃”。

—蔽膝(就是那一條腰帶+垂在下身前方的部分)上繡中華四圣獸之一的北方玄武圖騰。采用的顏色是“玄”色,即黑色。

—背部繡《洛書》。傳說中神龟出于洛水,甲殼上有此象。仔細看下圖的話能發現洛書上的黑點部分也被要求繡了上去。

總之,這套服裝的設計,完全緊扣玄武二字,故得名。

 

 

最後說一下製作工坊——漢衣坊。

兩個感覺:一、好;二、貴。

一、好,確實好!

首先,無論是選用材料還是製作工藝,都無可挑剔。——雖然我不懂衣服選料這類事,但被我罵稱贊的衣服那一定沒話說了。

其次,服務好。從初識、交談、選購到結賬的每個階段,漢衣坊的服務態度都是很熱情周到的。在定做過程中有一件小事:衣服製作完成(14)天后我拿到成品,發現蔽膝上的《玄武》圖騰印斜了90°——這個確實怪不得他們,因為如果不仔細理解《玄武》圖的話,憑著人類對對稱性的美感知覺,大概連我的第一反應都會偏轉90°——之後我馬上通過QQ聯繫了客服,二話沒說答應給我重做蔽膝或是折價。我想既然做都做了,那就完美吧,於是選擇重做。一小時以後,漢衣坊坊主親自來電致歉,并主動表示退回重做過程中所有的運費由他們承擔。

昨天這套漢服終於全部完工,我也得以向大家展示。

二、貴,確實貴!

其實這套衣服原型為《候風》,淘寶上原價900多元,當然選用的面料應該是織錦緞。

在交談過程中我提出改用真絲,然後客服給了三個檔次的報價:1500/1800/2200。

我選擇了真絲中的極品作為面料,外加兩個繡花800元,整套漢服共計3000元整。外加運費25元。

貴不貴?當然貴!然而,這類文化玩具本來就會很貴,無論是古董、書畫還是蘋果的iPod。2200元買的是文化,800元買的是個性,如此而已。

後來我媽的評價是:2200元的衣服挺值,繡花就比較貴了。

我自己的評價是:文化玩具。

第一次網絡購物,就這么愉快地完成了。如此,漢服的夢想總算是落下帷幕,披掛上身。漢衣坊也不枉我舍近求遠以網購的方式去北京定做。——其實上海也有一家漢服製作廠家,叫九州衣冠。不過經考慮我還是選擇了漢衣坊,現在看來我的選擇是無錯的。

——特意地,以正體漢字作此篇。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我的经历。

今天下午,起身去洗手间。在走廊上隔着两排窗户,似乎看到直角斜对面的走廊上有个白衣的人影靠在窗边。

走过那个直角处的大门,走廊上却不见一个人。空气中传来一种平淡的、熟悉的并且是能引起我高度注意的香味。几秒后,我的理性分辨出了香味的大致种类——水果的芳香,橙子,或者是——柠檬?!

从洗手间出来后,再度经过这条走廊,穿白色衣服的身影出现在了窗边,她手里也确确实实举着一片橙子。

然而,刚才充满我肺部与心灵的那阵香味却已全然不在,就好像从来没有飘散在空气中一样。——即使是从窗口鼓入的风,也不可能将它吹得消弭殆尽的。

窗外的小雨轻轻地下着,我寻思着一个近乎不可思议的答案:那阵柠檬的香味从窗户中飞了出去,继续在初夏的雨里找寻它记忆中的落足之处。就像误入走廊的燕一般,又飞回去了。今晚她能找到彼岸的朝风庄么?

……那一刻,我步入2D世界了么?——回家到后,听着《千里之外》,我以此文记下了这段奇妙的邂逅。

前几天在群里和朋友谈起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在展望美好前景的同时也整理了一下之前自己关于虚拟现实的设想。

在我看来,虚拟现实可以分为近未来和远未来两种。

在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中,计算机由四个部分组成:输入部分、输出部分、运算及控制部分、存储部分。(也有将运算及控制分为两部分,即全部由5个部分组成)

若以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来理解人类对信息的处理,那么我是这么设想两种虚拟现实的:近未来的虚拟现实只负责逐步替代人类的输入部分及输出部分,而其他三部分则仍由大脑及整个人体完成;远未来的虚拟现实则逐步代替人类包括运算及控制部分和存储部分在内的所有部分。
近未来虚拟现实对人类的输入部分及输出部分的代替是逐步的——随科技的进步而逐步。比如一开始或许是一些比较外围的替代,如眼镜式的屏幕、麦克风等,这些技术产品虽然已能以展现来自虚拟世界的信息或接受发送向虚拟现实的信息,但仍需要人体自身输入输出设备的配合。比如眼镜式的屏幕仍需要人类的双眼去看,而麦克风还是要靠人的声带振动空气后才能接受到声音。

进一步地,近未来的虚拟现实可以摆脱人体自身的输入/输出设备,而直接与人体信息源进行进沟通,即科幻小说中常常出现的技术——信息直接转化成脑电波的形式与人交流。

对于我们动漫Fans而言,近未来虚拟现实的一个“实例”就是《名侦探柯南》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中的游戏机——「茧」。而事实上,已经有类似的技术已经实现,比如前些日子我博客中转载的一篇文章: 《日本在世界首次通过追踪脑电波助瘫痪者网络漫步》 。
近未来的虚拟现实可以有许多应用,比如商业比如医学,而我设想了一下其在电子游戏领域的两种形式。

第一种,类似现在网络游戏的进化版,也就是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由成千上万名玩家进入游戏,在一个由游戏公司设定好的世界中进行游戏,而NPC(Non Player Character)则是由逐渐逼近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计算机来担任。

第二种,类似现在TRPG的进化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中,由DM负责设计世界、担任众多NPC,并邀请为数不多(十位以下)的PC进入游戏。当然,PC也可以帮着创造世界,例如自己的长大的村庄、自己的父母等地点与NPC。

远未来的虚拟现实已经深入到了人类的运算及控制部分和存储部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乃至整个人体肉身都可以抛弃,而使用电能或者核能代替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代替了将人类的灵魂(性格、记忆、习惯等)转移到电子设备上继续工作,而连同大脑在内的有形肉体都全部抛弃。

对于我们动漫Fans而言,远未来虚拟现实的一个“实例”就是《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

然而这种远未来的虚拟现实我无法详细描述,因为如果说近未来的虚拟现实最多涉及到人类社会科学范畴的讨论,而远未来虚拟现实则直指人类自然科学及哲学的核心问题,如:灵与肉。

一个经典的问题:“如果你被复制出了同样的一个个体,那‘他’还是你么?”

这个问题在远未来虚拟现实上的新版:“如果你的所有信息被Ctrl+C、Ctrl+V了一份,那‘他’还是你么?”——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都是急迫的,因为我们已知在计算机设备上的信息很容易就能被复制。那么当灵魂被表达成0和1之后呢?.

设想就此告一段落,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类一边希望进入虚拟现实,一边又希望虚拟世界中的人‘走出’到现实世界中。如机器人情结:《世界首款娱乐机器人美女亮相CES 2007》&《人工智能专家专家:娶机器人做老婆十大理由》 《〈环球科学〉:2050年我们和机器人结婚》 。
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人类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镜像,思考并期待着什么

——这大概是宇宙间已知唯一智慧生物的孤独吧。

是的,标题没写错——收「惑」季节。

之所以会写这个标题,是因为昨天回家坐车时想到我的一些文章,如:

想到一个关于发言权的问题 、 越原始则越不容易被记录 、 关于批判资格的两个疑惑 、……

发现我的思考性文章大多是提出从一个现象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开展一段讨论,但最后并不给出结论……

我想这就是我与其他博客作者的一些区别,其他博客作者往往是在文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也不知道是因为我本性便就是如此包容允许多元讨论及悬而未决的事,还是我思考能力尚不足以给出自己结论呢?

孔子说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但四十若是要“不惑”,想必在之前一定有一个积累疑惑的年龄阶段。疑惑积累地越多,说明问题发现地越多,进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多,所以说:不惑之前必有一个“收惑”的时期。

我大概就是处于这「收惑季节」吧?

材料1: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首先看材料1,如果从逻辑上来爱看毛泽东的这句话,那么他的逆否命题是:“有发言权就说明经过了调查。”而它的否命题是:“调查过就有发言权。”,逆命题是:“没有发言权,说明没有调查过。”

从逻辑上来说,命题本身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与否命题及逆命题无关,然而根据常识来理解,毛泽东的这句话意为:“只有调查过,才有发言权。”——即调查是发言权的必要条件。

所以生活中或是网上,人们往往用这句话来约束、限制对某一事物不了解的人的发言权。

然而根据材料2,每个公民都是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在此我认为即:发言权),其并没有附加一个“经过调查”的条件。换言之,材料中的这句名言是有悖于宪法的。

于是引申出2个问题,第一个是量的问题,第二个是质的问题:

1、怎样算是调查?仅仅是知道名字、知道皮毛,是否也算是一种常识性、普及性的调查?

2、难道自由言论之前,一定就要经过调查吗?

(虽然不经过调查而发出的自由言论的可信度和客观性较低,然而言论是否可信是否客观,与有没有言论权,我认为是两回事。即:不应该用可信度低与客观性低来作为自由言论之前必须经过调查的理由)

此为闲聊,中午忽然想在一个我不熟悉的领域发表看法时想到的。

刚才去静安寺炫动,本打算定去死去死团团服和抱枕的,但无奈都没有符合我要求的。在2楼逛了两圈,欣赏了一些手办海报与模型后,在附近的KFC吃晚饭。

宅心未成,校园情结却得到了一次难得的释放。

忽然想到我曾经的高考考场就在附近,于是便有了过去逛一圈的念头。边吃边想着,忽然迎面走来一个似曾相识的男生,我确定他是和我高中同一年级的,但具体名字叫不出,可能是2两班或者7班。一些关于高中的回忆继续浮现出来,于是我决定:吃饭KFC后去考场门口走一圈,站一站,望一望。

本想全凭直觉从肯德基走过去的,但当我走到南京西路的某一段时,意识到走错了。询问了公交调度站的工作人员后,终于在片刻后走到了市西中学——我的高考考场。

在门口停了半分钟,向校园内看去,虽然被前一幢教学楼挡住了,无法看见我所在的考场楼,不过我仍能凭着回忆和想象,构造出一条长廊、一片操场、一个校园。

之后回家的路,则完全靠记忆,而且基本没犯错误。市西没变、马路对面的车站没变、十字路口的消防站没变、当年考生中午休息和复习的餐厅没变、肯德基没变、静安寺外墙上“大愿悉乘满,百福自庄严”的偈语没变、地铁站没变……以及,我的校园情结,没变。

就这样,像《达芬奇密码》片尾兰登教授沿着巴黎街头的RoseLine走直至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上方一样,我沿着这条三年前的后三天走过的路,回忆一程,感慨一程,怀旧一程……

……………………《霖谧》。

其实昨天一早在路上就发现有大叔大妈大爷手提艾草和菖蒲,根据他们的行动方向,预判断出销售地点在家附近的菜场。

今天早上便委托家人带回来四束。

 

 

 

每束基本上是两支艾草与四~六支菖蒲组成。

条状细长的菖蒲,带叶子的是艾草。应该是早上刚从水地里采割上来的,所以比起苍术白芷烟熏剂来,更多了几分新鲜草物的清香。

这东西要挂在门上,首先是因为这两种植物本身散发的气味能驱赶蚊虫(其实前几天燃完烟熏剂后,晚上跑出来一只大号的蚊子……囧,反作用了么……),其次是因为这两种植物捆扎起来形似剑,悬于门边,驱邪之象。

端午将至,看看还缺什么:五色丝带、粽子、龙舟、布老虎鞋、雄黄酒……还有我那件汉服(估计要端午以后才能到了)

最后提醒一句:雄黄酒是不能喝的!!!!

————————————————————————

晚上进行焚烧实验后报告:

首先,正常的菖蒲是没有什么味道的,而这段后会有淡黄色的汁液流出,气味辛辣;而艾草则一如既往地芳香。

其次,经过焚烧……厄……无论哪种草,香味都不明显了,焦枯的味道很大程度上地掩盖住了草叶的香味,大囧。实验失败。

艺术果然是要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于是「端午祭」该怎么设定还是怎么设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