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All posts by wildgun

之前偶然间看到的视频(汉语普通话解说)。这则视频是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发布的,介绍了该馆的图书馆所收藏的「上海新华书店旧藏书」(上海新華書店旧蔵書,新華コレクション)这一书目集合。

简要来说,就是日本的国立国会图书馆在「平成 8 年度から 9 年度」(这里说的「年度」在日本通常是指一年的4月初至次年3月底,所以应该是1996年4月至1998年3月),向上海新华书店买下了其所保存的一批样书,大约17万册。视频中介绍,这批书从年代上来说,包括了20世纪30年代~90年代的出版物,空间上来说,则主要是在上海周边地区出版的书本。

至于为什么日本能买到这批书,视频中介绍说是因为上海新华书店在1994年的时候准备出售,然后日本方面就洽谈买下了。

我想说:日本真是眼疾手快呀……!

关于这批书更详细的书目、出版社来源分析,可参考这篇中村元哉先生写的报告:《関西館アジア情報室が所蔵する上海新華書店旧蔵書について》

以及,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给出了简介:https://www.ndl.go.jp/jp/dlib/standards/opendataset/index.html#collection

以及所藏书目的列表!

「上海新華書店旧蔵書」の書誌情報(xlsx形式)(zip: 14.1 MB)

「上海新華書店旧蔵書」の書誌情報(tsv形式)(zip: 5.61 MB)

还有这一篇稍微更加详细的介绍:アジア情報室所蔵資料の概要: コレクション: 上海新華書店旧蔵書

日本真是眼疾手快呀……!
日本真是眼疾手快呀……!
日本真是眼疾手快呀……!

前言:

一直打算写这么一篇考证和回溯型的文章,已经有一阵子了,不过一直迟迟没有动笔。刚好看到百度贴吧秋之回忆吧里开展了【一期一会】夏季征文活动,便想去凑个热闹。可惜这次的征文活动并没有设置「番外组」,于是料想我这篇文章的内容将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于是就怀着「捣乱」的心情,先按我原本设想的内容去写出来,然后随便找个题目去投一下试试(笑)。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内容与《秋之回忆》的游戏是基本上无关的。因为我不想仅仅为了《秋之回忆》的爱好者而写,也想为了其他许多部在藤泽-片濑-江之岛地区进行过ACGN作品巡礼的同好,以及像我自己这样因为圣地巡礼的多次旅行而喜欢上这片地区本身的人来写这篇文章。本文假设读者已经读过了我(wildgun)在2018年执笔的《MemoriesOff 圣地巡礼纪念册》,或是亲自到过藤泽-片濑-江之岛地区,对该地区有实际旅行经验的人。因此,文中会直接给出现实中的地名,以及按照现实中的地理位置来讲述。

本文所要考察的,是藤泽地区的地方史上,昭和12年~15年(1937年~1940年)间在片濑海岸所上演的野外剧《江之岛缘起》(日文:《江の島縁起》),以及1979年所上演的市民歌剧《龙恋谱》(日文:《竜恋譜》)这两部演出活动的事情。

正文,略长的引子:

我是在2023年的4月1日获得这份资料的,一份有关在距今约85年前,于藤泽-片濑-江之岛地区这里上演的一出野外剧(日文:ページェント)的资料,算是一份有趣的地方历史小记录。那天正是我当时在藤泽地区的小旅行结束的日子,上午我从藤泽市的宾馆退房,预定回京的列车是在当天下午,因此有半天闲暇时间。我本来的打算,是从藤泽站走到江之岛所在的片濑海岸的,沿路探访江户时代的针灸医生杉山和一为参拜者们在这条路上所树立起的道标石碑。

图:江之岛道标石碑。2023年4月,wildgun摄。

由于杉山医生的故事与本文所关注的近代演出活动的内容没什么太大关系,这里就简略介绍一下吧。江户时代有一位针灸医生,他自身是盲人,同时也以高超的针灸术为他人治病。而他也是江之岛的女神——辩才天女(日文写作:辯才天、弁才天、弁財天、弁天……等)的信奉者。为了方便人们到访江之岛不至于迷路,于是他从位于现在藤泽站附近的江之岛第一鸟居,立起了48块石碑,向南延绵4公里,延伸到面对江之岛的片濑海岸边。对,请到访过这片地区的读者不要惊讶。现今树立在江之岛入口处的那座很有代表性的青铜鸟居,在过去的江户时代,并不是江之岛的第一鸟居——当时的第一鸟居是位于藤泽宿场(宿场:古代驿站),也就是相当于现在「藤泽宿交流馆」这一设施附近的位置,从此开始延绵向南,直至片濑海岸。换言之,盲人医生杉山,所修的48座道标,是从当时的藤泽住宿集散地,为人们指引去海岸、去江之岛的方向。这些道标上一面刻有「सゑのしま道」(「स江之岛道」),另外两面则分别是「一切衆生」、「二世安樂」。道标石碑现存12座。

继续阅读

作为产地多样性观察分类的第一篇,第一个观察(介绍)的对象是有个可爱的颜文字符号的ELECOM 65W USB 充电器: EC-AC4465。

没想到越南也能生产65W这样比较走在技术前沿的USB 充电器了。

比较奇妙的是,这款充电器在Amazon日本买的,不过充电器表面的标记都是英文和正体(繁体)汉字。

如题,继从前在上海世博会埃及馆获赠(买?)到了莎草纸,以及前几年在以色列旅游时在纪念品商店买到的羊皮纸,今天在日本京都的一栋文化保护建筑(重要文化財)内,我摸到和闻到了贝叶经。

不过因为并不是赠品,也不是商品,所以只是拿来手里观察一下。既不能带回,也不能摄影。因此这里只能用文字来记述了。

我拿在手里的一叠大约有7、8张,每一张长约45cm,宽约5cm。上面是用泰国文字写的,而且据说是一种古老的泰国文字,语言则是巴利语。不过我既不懂古泰国文字,也不懂巴利语,于是就对内容没有很在意。笔迹是淡淡的黑色,或者说是灰色。远比上面链接中羊皮纸上文字的要淡,且笔迹线条更为细。

据说在东南亚,能够接触到贝叶经,会被认为能给一家上下三代带来幸运。(不过我当时只顾着观察了,没有考虑这方面的效果……对我来说就是一件比较古老的记录载体。)

每一张的厚度大约1mm,所以整体的重量(或者密度)感觉要比用纸张做成的要轻(密度要低)。因为是用椰子叶做成的,所以能看出横向的纹路。正反面都可以利用,上面都写了文字。且贝叶正反面看不出有什么材质上的区别。(这一点与羊皮纸不同。)侧面边缘被涂上了红色和金色的漆。据说这不是一种固定的款式,而是随地区、随写经者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边缘涂漆式样。比如另外我今天还看到了投影演示中其他贝叶经藏的照片,侧面边缘就是全涂成了红色。而我拿在手里的这一叠则是金——朱——金。在两种颜色相接之处还有交叠。如果用文字字符串来表现侧面颜色的话,就是:

金金金金金金金金金金朱金朱金朱朱朱朱朱朱朱朱朱朱金朱金朱金金金金金金金金金金

请意会一下!

我摸到的这一叠贝叶,据记载是书写于20世纪,也就是19XX年。据说,如果是刚作成的贝叶,应该是平整的,而经过时间久了,叶子就会弯曲。我拿到手里的这一叠就是稍稍弯曲。短边弯曲,长边因为是顺着叶片的纹路,所以没有发生变形。

东南亚地区的贝叶经是椰子的树叶制作而成的,所以我今天还特意脱下口罩闻了闻——并没有什么味道。

另外,在贝叶经表面,左右各1/3处会打洞,用以穿绳。据说在西藏,有用纸张模仿贝叶经的形式书写经文,且尽管不用绳子串起来,但依然会在相同的左右三分之一处留下空白处,既不打洞,也不写文字,以遵照贝叶经书写旧习。

我提了几个问题,包括上面侧面边缘油漆的问题。以及还有:

我问:贝叶有没有用于佛典或圣典以外的文字资料书写的例子?

得到的专家解答是:曾经有用,用于书写法律、国王的命令等等,但是后来因为中国的纸张传入,所以世俗文书记载就改用纸张了,而圣典的书写则保留了用贝叶记载的传统。

我问:我知道佛经的经(sutta)是纵向丝线的意思,而到了密宗阶段,则改为了续(tantra)是横向丝线的意思。这是不是意味着,密宗之前的经典是这样把贝叶横过来写的,而密宗的经典是把贝叶竖过来写的,或是把文字竖过来写?

得到的专家解答是:并非如此。经(sutta)确实是纵向丝线的意思,但并不来源于贝叶经的实物上的丝线,而是指佛法传承延绵不绝的传承,就像是纵向的丝线,是一种比喻的用法。因此,无论是经(sutta)还是续(tantra),都是顺着贝叶上的纤维方向写的,是贝叶横着放,文字也是横写。不过在蒙古,因为蒙古是纵向文字,所以蒙古的贝叶经书写时,会把贝叶竖过来写,同时把文字也竖过来写,也就是说,文字依然是沿着贝叶纤维来书写的。

最后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三藏的藏(pitaka)就是篮子、仓库、容器的意思,这是不是意味着,自佛经在被书写下来之后,才出现用藏(pitaka)来称呼佛经,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样的称呼?

现场得到专家的回答是:目前还不清楚佛经在书写之前,是否有这样的例子。因此也无法排除之前就以抽象的比喻方式,用pitaka来指代佛经,而称为「藏」的这种可能性。

顺便,还听这位专家吐了个槽,说现在人们看到的唐僧画像里,唐僧取回的经典都是卷轴式的。如果是从中亚地区取回的话,那或许还有可能是卷轴,但如果是从印度取回真经的话,那就基本没有可能是卷轴物,因为那里只有贝叶经。

如是我闻。

我终于在春季,又来到了那片地区。这一次,我看到了樱花。

继续阅读

啊……在整理躺椅上的东西,发现了两卷一直没有发的胶片和机械键盘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于是今天就在更新一篇短的吧。胶片过几天(?)再发。

大约两年前,我读了一本(好像也只读到一半?也有可能读完了……)有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入门书。其实这个概念倒也并不是什么新奇概念,就是老生常谈的独立思考啦,要随时带着疑问啦之类的。

虽然读了这本书的当时,总觉得还是太过教条,没什么用。不过我发现最近开始看到一些文章、一些微型博客的内容时,会开始有意识地去进行批判性思考。于是我把自己考虑的几点罗列、记录一下。

  • 这是一个观点,还是一个事实?
  • 如果是一个观点,再表述观点的同时,作者是否提供了相应的事实作为证据?
  • 如果确实也提供了证据,那么该证据(数据、资料)是否可信?
  • 自己亲自去阅读该证据,基于同样的证据(事实材料)能否进行不同的解读和分析,从而推理得到一个与上述观点不同乃至正好相反的观点结论?
  • 如果依据该作者提供的证据,只能得到这一个观点,那么,在相同的时空范畴下,是否能够找到其他一些证据,从而得到不同的观点?(即作者在搜集并提供证据时,故意筛选出能够推论出其观点的证据——当然这一点不应遭到道德上的指责。)

以上就是我目前想到的一些。

前一阵子,我在百度贴吧的NovelAI吧发起了7道题目,邀请大家使用各类AI绘图软件的txt2img功能进行回答。以本文进行整理,附上各题的链接以及互联网存档链接。


说明:我将陆续发布七个题目,欢迎大家就此题目用AI绘图工具进行图片创作。并鼓励大家介绍自己用到的工具以及实现创造的思路、方法。

虽说是挑战赛,但并不会评选名次,也没有截止日期。随时都可以投稿应答。


第一题:绕不完的线

简介:现阶段对于AI绘图工具来说,对手部的表现似乎是个难题。那么就让我们来挑战一下难上加一点点难的事——绕线。

生活中有许多线:从包里掏出来时总是缠绕在一起的USB数据线/充电线/耳机线;长辈打毛线织毛衣时,灵活的双手从毛线团里抽出又再缠回去的彩色的绒线;以及拉面面馆师傅熟练地扯出宽细有别的面条,就像是在空中飞舞的白色绳索……

请尝试使用AI绘图工具,以角色手上正在摆弄、操作一些线状物,或手被一些线状物缠绕住这一场景来创作一幅作品。

看点:手部结构的合理表现、线状物的合理表现。

附:将本题「绕不完的线」看成「烧不完的钱」的朋友,请慷慨解囊支援大家买高性能显卡吧。
https://tieba.baidu.com/p/8340393976

https://archive.is/tpAVd


第二题:用用看旧设备
继续阅读

继前两次创作《AI佛画:龙女成佛图》《AI佛画:法华经药草喻图》后,我想尝试一下使用AI绘图工具创作出一组各图之间内容有所关联的图像作品。于是就参考了佛教禅宗的组图《十牛图》创作了这一组作品,具体参考的是廓庵思远的版本。

至于图片的内容和想要传达的意思,我就不多介绍了。禅意嘛,就是要大家自己悟的。

本作品第8幅(就是那个圈带一个牛角的)是用到了Microsoft Bing的AI绘图工具,其余的则是用到了Stable Diffusion(AUTOMATIC1111版Webui)进行创作。文字表现用到了Long Cang这款字体。我主张对这一组图像作品《AI佛画:十牛图》的著作权。

一、寻牛

继续阅读

我又用AI创作佛画了,而且这次还是一组。

其实,我是想做植物精灵的,不过仅仅是做植物精灵好像没什么意思,为了给作品增加一些故事性,我在思考的时候就想到了《妙法莲华经》中七个比喻(法华七喻)中的药草喻。

简单来说,这个比喻是将佛法比喻成大雨普降,滋润到植物。有些植物大,接到的雨就多一些;有些植物小,接到的雨就少一些。换言之,佛法说给每个人听,但各人因缘不同,接受的程度、收获的成果也不同……

还是来看植物精灵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