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诚

All posts tagged 新海诚

看完《小説 天気の子》的电影,并翻阅了新海诚执笔的小说,感觉后记部分最能说明本作的创作初衷。因此拟摘译后记部分内容。摘录并被翻译的原作著作权属于新海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对于作品「合理使用」的相关法律,在此进行摘译。

后记

本书《小说 天气之子》是我所导演的201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天气之子》的小说版本。

——这样的文字,印象里三周年以前出版的《你的名字。》的后记中也写过。与当时一样,电影还没有做完,对于怎么也见不到出口的制作工作而持续焦躁不安的情绪,如今,正进行着的被称为「后录」的录音工作时(上映的两个月前)也一样存在着。在此时,比电影更早一步,小说版写作完成。虽说是以没有观看过电影也能得到十分享受为目标而写作的小说,但借此机会,想记述一下包括小说版、电影版在内的《天气之子》故事的成立过程。

(由于将会稍微提及最后的场景,因此对于剧透介意的读者,请先阅读正文。)(译注:本摘译部分内容未涉及最后画面。)

继续阅读

我圣地巡礼过十多部日本的ACGN作品,而《秋之回忆》是我巡礼的起点。比较遗憾也很奇怪的是,MO系列18年来似乎一直也都没有一本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册,放在湘南海岸地区的某个地方,等待着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到来,并在此留下什么痕迹,提供一个在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未曾谋面的人们一个异步交流的载体,也可以给再度巡礼的自己提起过去的回忆。

直到如今的MO8发布,我觉得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个好的契机。我想在这里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圣地巡礼交流册」到底是什么东西,并说说我的提议与思考。请大家,特别是在日本的各位讨论下是否合适、以及是否失礼?如果讨论下来觉得可行的话,或许可以请一位住在日本的朋友来交涉并放置。

关于圣地巡礼交流册

圣地巡礼,我想应该不用解释了吧?那么交流册,就是圣地巡礼爱好者自发放置于某一作品相关的地点,供来来往往的圣地巡礼者,偶尔也有不知情者的留言,并从中第一次了解作品。

圣地巡礼册上上面会写什么呢?通常会写如下内容:

  • 署名
  • 自己来自何处
  • 巡礼日期
  • 网上联系方式
  • 今日巡礼的心情
  • 对作品或某一角色的感想
  • 擅长绘画的玩家还会在上面画上角色形象甚至是作品场景图

而巡礼封面上通常会有作品名、作品相关图片,以及第几册(X册目)的标识。

此外,除了交流册外,还会放置一些别的东西,例如:笔、彩色笔、附近地区巡礼指示图、作品周边商品乃至小说。

下面,我用我自己亲眼见过、也是亲手写过的一些巡礼交流册为实例,说明一下。

继续阅读

时间:2016年7月15日下午

地点:鹿儿岛县种子岛

就在本段游记写作的前几天,我在新浪微博上收到了一位同好的留言,说是感谢我在「栄」旅馆留下的《秒速五厘米》中文版小说,让他得以在无线网络条件不佳的情况下,也能在阅读享受《秒速五厘米》故事中,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如上,要不是被这位用户的消息所提醒,这几天我已经差点把连载游记的事给忘了,迷失在了准备2017年夏天旅游行程的迷宫之中……(望了一眼迷失了远了去了的青年youthx的游记。)

好,简单回顾一下上一篇:坐上了提前预约的种子岛一家租车公司的车辆,结识了一位憨厚又幽默的司机,根据我事前准备的地图,载着我去了宝满神社、门仓峡、宇宙ヶ丘公园等地巡礼了《机器人笔记》中的一些场景,之后我也因个人兴趣而去参观了种子岛东南侧的一座广田遗迹博物馆。见识到了根据遗迹与遗骸还原出的种子岛古代先民们的生活及信仰状态。

千座的岩屋

接下来乘着车,来到了一处海滩边,这是《机器人笔记》中男主角一行人寻找《君岛报告》时来过的场景。
继续阅读

我看完了《你的名字。》这部由新海诚编剧并执导,堪称社会现象级作品的动画电影。用我的一条微博来简述我的想法:“《你的名字。》可以说,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新海诚导演《星之声》到《十字路口》之间所有作品的痕迹,是延续与集大成,也有相当的突破。不过我想象中期待的最后三叶以巫女神乐引领大家避难,这倒是没有,仅此小小的遗憾。”

很巧,今年不仅是新海诚的收获之年,也是我的“新海诚年”。怎么说呢?因为办下了日本三年观光签证,今年夏天就对新海诚的几部作品进行了圣地巡礼——我住了种子岛的栄旅馆的205室,也独自走过青森县蟹田站的铁轨,还参加了东京的《宙展》。当然在出发进行圣地巡礼之前,也一定会重看新海诚的作品,并阅读小说——对了,种子岛栄旅馆205房间里现在应该放着一本中文的《秒速五厘米》小说,那就是我放的。

继续阅读

 

新海诚自认为他的几部作品所要表达的基本主题都是相同的,即年轻人在遭遇困难时的表现:既可以努力克服困难,又或者也应当给自己一段放松休息的时间,不要过分勉强自己。

以上这段话,是2014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上海日本国领事馆新闻文化中心内举办的《言叶之庭》鉴赏会上,皮乐中国的青木先生介绍新海诚创作想法时提到的话。

一直以来,总觉得新海诚的作品主题是“异地恋”,无论是《星之梦》越趋遥远的电波通信,还是《秒速五厘米》或是《言叶之庭》,作品中的一对角色都有一种距离感——哪怕是即将上映的新作《你的名字》也似乎是如此:有些是实际生活空间的距离感,另一些则是社会身份意义上的差距。

然而,青木先生口中新海诚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却是归结为“遇到困难时的态度”这一主题。仔细想来,这与之前我对新海诚作品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直到,我读完了新海诚所著的《秒速五厘米》的这本小说。

小说与电影相比,第一部分大致与电影相同,第二部分则补充了一些花苗的个人心理,至于第三部分的故事,则在电影基础上扩充了很多。原本电影第三段的时间就较短,更何况还有配合《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乐曲的画面剪辑效果,因此真正的连贯叙事部分大概不足10分钟。与之相比,小说不仅给出了电影中仅露出几十秒身影的第三位女主角水野理纱的姓名,甚至还提到了远野贵树从种子岛来到东京后,在水野理纱之前结识过的两位女友的交往片段。

不,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在我看来,新海诚所著《秒速五厘米》小说,对电影第三段最大的扩充,在于它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远距离恋爱这一主题,而扩增至了个人对工作、对社会的麻木情绪状态。一个词语忽然浮现于我的意识:“异化”。我对这个词了解不深,但经过一番网上搜索的初步了解,觉得这个词可以准确地概括新海诚在小说中补充的这一部分的内容:当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之后,劳动者不再向古代那样从自己劳动中获得自我认同,因此劳动者产生的劳动成果,成为了异于劳动者自身的东西。以我浅显的认识来举例,也就是说:古时劳动者种田种出来便是自己的口粮,手工艺人更是可以从劳动创作中凸显自己的技艺、经验并塑造自己的品牌。但是在社会分工时代,劳动者都是为他人在打工,劳动者所付出的时间(生命)凝聚出来的产物,成了资本家的商品,并不属于劳动者自己的生命了。劳动者失去了对劳动产物的认同感,以及从其中获得的收获感。

继续阅读

 

 

就在前一日成都三份主要报纸发文要警惕哆啦a梦,引起网上爱好者热议的这一天,同时也是和邪社站长Jimmy下午又去采访了一位日本女优的这一天,蛮有戏剧性对比地,这天晚上我去参加了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新闻文化部举办的《新海诚导演最新力作《言叶之庭》鉴赏会~该片工作人员为您解读电影幕后的故事》这样一个日本文化讲座。

 

其实日领馆新闻文化部大约每个月都会举行一些日本文化的主题展示活动,我这是第二次参加,前一次是日本传统乐曲的小型音乐会。如果大家不仅仅对ACGN,还对其他日本各方面的文化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日领馆的网站:http://www.shanghai.cn.emb-japan.go.jp/cn/index_cn.htm。

 

 

在会议开始前,大屏幕上播放着对宫崎骏先生的采访节目,椅子上也摆着今天主题的资料以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继续阅读

昨天看完了《秒速五厘米》的漫画版,睡觉之前发了条微博,今天想把这份感想扩写为这篇博客。

其实《秒速五厘米》大概是我在大学时期就看了的作品,后来又多次回顾了蓝光高清版,而今出了漫画版,自然是要看一看。

漫画分为两卷,上一卷与动画内容大致相同,而下一卷则更详细地描绘了他与第三任女主角的感情发展与终结。故事的最后,花苗从种子岛来到东京,在公园中似乎邂逅了多年未见的远野贵树,漫画的页数至此戛然而止。比起动画的写意,漫画更侧重于写实。两种更有趣味,不过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我还是更喜欢前者。

借此机会,正好补完一下我08年坑了的《观后随想》,在《秒速五厘米》中,提到和表现了不少速度,樱花花瓣和雪花落下的速度、停滞行进的列车的速度、宇航飞船冲向茫茫宇宙的速度、轨道上两列列车面对面驶过的速度……显然,这是一种反差。樱花的慢速是属于童年时的、偏僻乡村的回忆,而列车乃至宇航飞船的速度,则是成年之后的、属于城市的速度。漫画第二卷结尾花苗从种子岛来到东京,在和家人通电话时就说明显感到了大城市的繁忙与快节奏。我想到了一个相似的场景,几年前艾伦希亚在ChinaJoy期间到上海来玩,和我说他就那几天的感受,就觉得上海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他无法适应。其实日本也是这样的,就拿我的旅游经历来说吧,帝都东京常夜灯火通明,仅新宿站就有二十多条铁路共线,而距离东京仅一小时距离的湘南地区,永远是那么宁静,小小的全程34分钟江之电迄今已行驶了一百多年,镰仓大佛注视着太平洋已七百余年。类似的,远野贵树与澄田花苗之间就存在着这样的速度差异,即使朝着同一个方向,恐怕距离也是日渐行远。而远野贵树之与筱原明里的速度,就像他们擦肩而过时那辆列电车一样,虽然速度相仿,却已经朝着两个方向驶去,朝着各自的城市、生活和幸福驶去。这是背叛吗?不是。这就是现实。

继续阅读

近日新海诚的两部名作《云之彼端,约定之所》及《秒速五厘米》在网上出现了蓝光格式的超高清版,颇具收藏价值,于是下载后再次看了一遍。

初次看的时候没什么感想,这次在寻找种子时看了一些评论,有所感悟。于是现在随便写些文字,预计分为内篇与外篇两部分:内篇主要是就着故事本身来讲,外篇则是由外观之。

内篇:《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

(坑,不填了…)

外篇:《北国之春》

最近在看孔祥旭写的《樱花与武士》一书,主要内容是作者总结自己在日本多年的经验与感悟,写了一本关于日本国民人性及文化方面的书。

其中提到这么一个观点,原话我一时已翻不到,那我就凭着印象及自己的补充材料来说吧:

中国自古就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古代大禹以九年时间治理全国江河,愚公也是靠着世世代代的努力将两座碍眼的山给端平了;到了近代外来者马克思的一句“以往的哲学家总是在解释世界,而关键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被毛主席所发扬光大到了极致,最终就变成了这么个形态:“与天斗,其乐无穷。”

可以说,在中国人眼里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战胜天地自然间阻碍之物的。

然而日本因为地震多发海啸频繁,人民随时会受到天地间暴乱的灾祸。所以日本人是害怕、敬畏自然的,在他们的思想中更多的是一种使自己顺服于天地、顺服于外界严苛环境的想法。

并且所以,中国的爱情剧中,使恋人分离的往往是一个具体的因素,比如是家族的反对,或是强势第三者的插手;而结果大都是男女双方向此类世俗的权势进行抗争,终成眷属——哪怕是殉情之后也要化蝶共生。

而日本的悲剧爱情小说多半则是由于天灾、疾病使两人分离,《樱花与武士》中举了个例子就是日本典型的“病床文学”;而在《秒速五厘米》中便是社会的变迁使两人间的距离逐日渐远。值得注意的是,片中明里和远野都提到了频繁搬家的原因在于家庭,但并没有像《秋之回忆》中双海诗音一线中那样将父亲搬出来作为家庭的化身与“反抗”的对象,片中两人仅仅是提及了原因——这更像是无奈地归因于现实中不可逆行的社会变迁。

于是他们连想都不曾想过质问,只有顺从着,离别……

“虽然我们已内心相爱
至今尚未吐真情
分手已经五年整
我的姑娘可安宁
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
何时能回你怀中 ”——《北国之春》

这不能说哪个民族软弱哪个国度坚强,只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习相远矣。

 

 

————————————————————————————

2011.12.09 update:

内篇的坑用漫画版读后感填上:《常念一期一会,但愿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