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All posts tagged 思考

今天看到日本新闻报道,说岸田文雄表达了自己将不会出马下一次日本自由民主党总裁选举的新闻。不过本篇博客不是一篇政治话题的内容,而是介绍一下我就此事与 ChatGPT 闲聊过程中,发现它推理(思考)中的一个不足之处,或者说不那么像人类的地方。

我所说的闲聊,是指使用语音功能与 ChatGPT 进行对话。不过我还没受邀使用高级语音功能,因此该对话只是基于 ChatGPT-4o 模型。

因为不是打字,而是谈话,因此我的发言会显得比较凌乱。下面是节选的对话内容:
(前略)

wildgun :那麼他支持率一直是不高 這個也是事實 那我想問你的是 那據你所知 或者在你的訓練的預料數據庫裡 如果岸田不參選自民黨總裁 也就是意味著他沒法擔任下一屆總理的話 那你覺得誰 日本的政壇誰 就是說自民黨內誰比較可能成為下一任自民黨總裁 也就是說間接的說是將成為下一任日本總理大臣

ChatGPT :
如果岸田文雄决定不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那么自民党内部可能会出现几位有潜力的候选人来接替他的位置。以下是一些在自民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可能会成为下一任总裁的热门人选:

首先是**河野太郎**,他曾经担任过外务大臣和防卫大臣,并且在党内和公众中都有相当的知名度和支持。他的直率风格和对改革的承诺使他成为党内改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次是**茂木敏充**,现任自民党干事长,曾任外务大臣和经济再生大臣。他在党内具有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支持,同时在外交和经济政策上也有丰富的经验。

另一位值得注意的是**岸信夫**,虽然他在健康状况方面曾有一些问题,但作为前防卫大臣和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的弟弟,他在党内的影响力和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然,政治局势总是变化莫测,其他有潜力的候选人也可能在竞选过程中崭露头角。最终的结果将取决于自民党内部的权力平衡以及公众对候选人的支持度。

你对这些潜在候选人有特别的看法或关注吗?

wildgun :

请你不要讲鬼故事好不好 你说的岸信夫好像是安倍晋三的弟弟还是什么的 但是你说现任首相安倍晋三 你是不是搞错了 你不要说鬼故事

ChatGPT :

抱歉,确实是我说错了。安倍晋三已经不再担任首相,他在2020年因健康问题辞职,后来由菅义伟接任,再后来是岸田文雄担任首相。我刚才不小心混淆了时间线,再次为这个错误向你道歉。

至于潜在的下一任自民党总裁候选人,我前面提到的河野太郎和茂木敏充仍然是非常有可能的竞争者。如果你有其他具体的候选人感兴趣,我也可以进一步讨论他们的背景和优势。

wildgun :

诶,我刚才说你说错的时候,我说你说的是鬼故事,你没有理解这一点吗?

继续阅读

看到dimlau的KAIX.IN博客更新了一篇《我们,是什么》,其中谈到了有关日常对话中「我们」一词的使用场景。我也来说说我的想法。

若干年前,记得听了一档音频播客节目,其中提到某某机构进行了一场调查,询问某地区的人们:你们更认同自己是某某国人,还是某某市人,亦或既是某某国人又是某某市人。听了这一期节目,我才意识到,原来一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identity)可以不仅限于国这一级,还可以是一个市、一个地区,也可以兼而有之,既是又是。

又是若干年前,在我就读日本语言学校时,特意选择了一个标榜该校特色为「国际色彩丰富」的语言学校。因为我不仅仅想要学日语,还想通过日语来了解世界各地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结果,在那所学校里,我的同班同学有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美国、葡萄牙、台湾、香港、法国、德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的人。

其中有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华裔女同学,名叫ユイ,尽管与我同班只有半年时间,但却给我留下来很深的印象。因为她总是自称「宇宙人」,并且总是说:大家都是宇宙人,大家要好好相处喔(大概原话是这样的:皆んなは宇宙人だから、仲良くしてね)。

我不知道她接受了怎样的教育,有过怎样的见闻。不过就在我仍对自己的自我身份认同不知所措时,却能看到眼前有一个人,她大方、自信,而且不止一次地说出「我是宇宙人」。我从她这里,感觉到自己着实受教了。

从此之后,我尝试觉得:

继续阅读

看KAIX.IN更新了一篇博客《登月、国宝、逻辑》,对于该文的主体内容我倒是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最后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中国的学校教育里什么时候才会加入逻辑相关的知识内容呢?」。

首先说一个情况:我自己初中就有过大概一学期的逻辑课。内容嘛,就是与或非的逻辑,还有三段论(所有的A都是B,C是A,所以C也是B。)等等。不过呢,印象里是选修课,而且是语文老师教的……

好,回到上面的问题,既然博主dimlau提出了这个问题,那就说明:人如果不通过学习(或观察、整理总结归纳等类似的方式)去学习逻辑学的话,脑海中就不会自然而然天生地掌握逻辑。也就是说,对于逻辑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与生俱来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逻辑呢?我已经很久没有读《逻辑学是什么》之类的基本社会科学入门教育书了,所以已经不记得学者们关于「逻辑」的定义了。但我想,逻辑应该是世界的运行规律,甚至是支撑起世界规律背后的那个东西

继续阅读

有一个成语,「噤若寒蝉」——由此还引出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叫做寒蝉效应。查维基百科可知,这个概念是由美国明确并使用的。在英语中,它是「Chilling Effect」,似乎并没有蝉这种动物的身影。寒蝉效应是指当即使没有明确的法律来进行禁止,但当社会环境整体(或仅针对个别话题)处于高压状态下时,人们会进行自我审查,从而不愿意(或被提醒)发表一些言论。

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取象于天地,于是就把这种社会效应结合了天气转凉时的知了的季节性生理现象,称之为:「噤若寒蝉」。

那么,别的动物,冬天的时候还会有做什么的呢?当然有,比如我以前养的乌龟,会冬眠,蛇、青蛙乃至哺乳类的动物熊,都有冬眠的习惯。

我还想到了一类有趣的动物,在天冷时会储藏食物。比如说仓鼠,会为了搬运食物的方便,而将食物塞入口中,塞得满满以至于两侧脸颊鼓了出来。甚至也有更加夸张的漫画表情或是扭蛋,描绘出从仓鼠两侧脸颊凸起的皮肤,能看出它是含了一大块肉或是一整条鱼。

所以说,在寒冬将至的时期,为了躲避天灾,为了迎来下一个春天,也可以效法做一只仓鼠,将有趣的东西含入嘴中搬运回窝。

继续阅读

从2013年6月12日握起铅笔,除了不在上海以外的其他所有每一天,都会进行绘画练习,大部分是用铅笔,后期也用了水彩笔、马克笔等,至今将近三年。如这张照片所示,这就是目前用到现在的铅笔头,和至今为止使用率最高的橡皮。

而今天我打算放下铅笔。不是放弃绘画,而是放下铅笔,改为iPad Pro作画,但本文却也不是要谈论它。

继续阅读

曾经,从小到大——直到最近的两三年前,我都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特殊的人。当然客观上我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过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性格、涉猎领域上来说,一直都认同一个特殊的自己,而且是颇有自信的那种特殊。

后来大学毕业,有了时间和钱在动漫上做一些事情,玩了一些Cos以及圣地巡礼,也认识了不少同好。他们有的发起痛车联盟,有的做汉化翻译,有的投身动漫产业……总之朋友们在各方面有各种令人称赞的建树。似乎与他们一比较,我本来自以为豪的那些“创举”,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类似的事情很多人都在做,很多人都被称赞,如此而已。打个比方的话,就是县里的状元跑到城里,发现大家都很厉害,且各有优势。渐渐的我对自己特殊的认同感不那么强烈了,开始觉得自己其实也是社会上,或说同好之间普通的一员。

最近我改变了这个想法。因为经历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每个人都只能体验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至高无上、无法否定的特殊性。哪怕只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网游里取得了一件稀有的装备,或是汉化翻译了自己长期以来一直很喜欢的漫画……如此,只要是自己感受到了出众的自豪感,那么就是特殊的经验,特殊的人生。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真正努力过的人,就会明白天赋的重要。”略有感触。虽然我不是一个常常努力的人,但是总有些方面是不擅长的,花了一些功夫,还是不擅长。比如,最近我发现我十分缺乏形象思维。

没错,这是我所认识到的自己的一个特点。如果说得自鸣得意一些,那就是我拥有强大的抽象思维,然而从另一个更实际的角度来看:那那就是我这个人极度缺乏形象思维。有两件事情我非常不擅长,一个是画图,另一个是编故事。当然第三件事就是学习一种语言。先不说第三件事,前两件事,似乎都有着严重的相似性,那就是缺乏形象思维。以前也不是没有学过画画,从幼儿园起就上学习班了,但始终都是没有什么起色成功。我在画画之前无法预先想象出要画的内容,无法做到“胸有成竹”;编故事也是一样,曾经我也说过我不适合当跑团的团长,因为我不会编故事。我通常只能想到要通过一个故事来表达一个怎么样的理念,但具体人物怎么塑造,故事怎么发展?不知道。所以几次想做AVG设定,也都半途而废,原因都是故事编不下去了。基于这两点,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我对人的发型完全没有感觉。首先当然我自己从小就没有改变过发型,其次如果要让我回忆起某个人来,除非是非常熟悉天天见面的人,不然的话我是无法在脑海中构想出对方发型的样子,最多只能想到是短发还是长发、是直的还是弯的,但具体的头发走向,在脑海中的一片空白,所以更不要说写成文字来表述了。除了头发之外,我缺乏形象思维的特点还体现在我的写作中,我就算要写人物对话,通常是也是为了说理而写,而不是为了故事而写,所以常常我写出的角色的对话要么都像从我一个人嘴里说出的,要么就是硬生生地被加上各种性格符号的对话以示角色区别。而且我写的角色对话往往变成了这里探讨、事件叙述,而不是真正角色的言谈。

自从玩摄影以后,我常常和同好抱怨“感觉”这个说不清道不明,只能靠感觉来感觉的感觉。这大概正是我缺乏形象思维的一个体现。当然,很可惜,我认识的人里好像也没人能够把“感觉”翻译成我听得懂的“道理”。所以那些想从感觉方面给我提建议的同学还是请放弃吧,感觉这种语言我实在领会不了啊。另外我也曾设想着能把摄影上的布光法则,光线在物体表面的衰减情况用函数描述出来,这样就不用靠想象,或者说这样想象就拥有了凭据,然而这终究也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可能每拍一张照片都去逐点采样空间里的光线然后搞个数学建模,除非不是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而是数字电影制作公司。

于是我就在反思:到底是因为我从小缺乏训练,因此缺少这种具象化思维的习惯呢?还是天赋原因造成先天不足,练习也徒劳?

喏,这篇文章是就说理性质的,所以我写得很快。

最近在玩《秽翼的尤斯蒂娅》,它是一部真实的游戏,这里不仅仅是指游戏背景图片的真实性,也不仅仅是游戏社会环境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指它主题的真实性——它立意深刻而富有现实意义。

这游戏总是在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尽管主角凯伊姆说这个问题是有闲人才会考虑的,牢狱的人只考虑生存。但事实上他也是给出了一个答案:人生的意义在于生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从另一个角度来推理,得到了一个答案:
试想,一个人什么时候不再追问人生的意义?当一个人享乐时。是的,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享乐。没错,这是一个非常享乐主义的回答。然而确实如此,或者更精确一点的回答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当一个人需求正在被满足时,他就不会去追问人生的意义;而当他的需求未能被满足时,他就会以各种其他的伪意义来安慰自己:为了他人、为了世界、为了求知、为了国家、为了信仰……等等。这些伪意义有些是完全假的完全用来欺骗自己的,而另一些则是那个真实的意义——需求被满足——的一部分。

当然也有人正处于享乐过程中,他仍会追问人生的意义,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对当前的享乐习以为常了,于是意识或潜意识中产生了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尚未被满足,因为他就开始又一次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借用马斯洛有关人生需求的五个层次学说,这就是需求的递进——当一个人的生存需求被满足了,他就继续追寻安全的需求,进而是爱和归属,再是尊重,最后是自我实现。由此看来游戏中主角凯伊姆的答案也包含在其中:生存是包含在需求被满足之中的,那是生存的需求,因此活下去确实是人生的意义,但并不完全。因此我给出的完全版的答案是:人生的的意义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
没办法,虽然这个享乐主义式的答案让我看起来变得很庸俗,但这确实是我从“一个人什么时候不再追问人的意义?”这个问题找到的答案。
当然《秽翼的尤斯蒂娅》这个游戏我还没全玩完,说不定等到游戏结束时,它又能给我带来什么新的思想呢!

本是回复在KFC论坛《我之所以喜欢不上仙侠文化及这类题材游戏的三个原因》帖子的一个回复,不过看起来有独立意义,便发到博客上了。如下:

 

 

说到偏见,我再说一个与本文无关,与偏见有关的事情吧,前几天和我一个朋友在讨论两会期间的一个报道。

说是有个两会代表是商人(好像是某个房产公司的经理吧,不记得了),在两会期间发表了一些不利于穷人而利于房地产商人的言辞,遭到网友批评,说他怎么怎么不道德,怎么怎么没爱心。

那个商人之后就在媒体上表示:他是一个经理,他的投资人雇佣他来就是赚钱盈利的,这就是他的本职工作,而不是来献爱心的来搞慈善事业的。因此他认为自己两会期间发表的观点完全没问题。

我就和朋友讨论起了这件事。
朋友认为他作为一个商人可以表达这样的观点,但他作为两会上的一个代表,是代表人民而不是代表他的职业的,因此这样说话不合适。更应该为老百姓说话,为民生说话。

我就对我朋友说:商人也是人民,既然商人群众选了他,那他就可以且理应代表那一部分以赚钱为本职工作的人。他如果要代表农民群众来发言,反倒奇怪了,那就变成越俎代庖了。农民群众自有自己的代表。
——————————————————————
如上。这个商人的言论有偏见吗?有,但就是应该有。
最近几年我越发觉得应该更主观而不是更客观地去看待和表述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主观了,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那一个独立的个人的的想法,那么放在一起全盘就很客观。

如果人人都试图去显得客观——且不说能不能真正做到客观——那么整体就显得客观、但平庸和人云亦云。
做自己的代表。不要去越俎代庖地代表别人和代表“客观”,毕竟,我们不是“三个代表”……

——————————————————————

好像扯远了,还是请继续讨论正文内容吧……

 

近来生病。生过病的人都知道,生病时味觉会失效,不知是因为发烧的关系,还是因为服药的关系,反正这几天我的味觉是彻底崩坏了……

前天叫外卖吃,菠萝没有酸酸甜甜了,吃下去全是涩味;醋也感觉不到酸味了,但略带苦味;就连直接拿了一小坨盐放在嘴里,平时由咸而鲜的感觉没有了,仅有的是盐的苦味……总之是吃什么东西原来积极的味道都没了,只剩下负面感觉的味道了……

其实也没那么严重,不过令我产生的联想却是比较可怕的。这种可怕类似于《克苏鲁神话》式的可怕,是一种基于世界观的,而不是基于影像和感官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