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天去杭州参加了FateOnly同人展,这是我这个很少出上海的人第二次去杭州。上一次是大约十年前跟团去的,这次是自由行,因此免不了要自己和交通打交道。做了三次出租车,都感觉有槽点可言。

第一辆出租车,开到半路停了下来,原因是路边有人招手搭车。我一开始感到十分新奇,后来想想这应该是当地的习惯。可是,原以为车钱是两人合付的,结果却变成了司机收了两份车费(当然搭车的那个人少)。

第二辆出租车,是我们预定的(杭州出租车预定是不需要预约费的)。由于我们住的酒店门口不太好找,等他找到我们之后,开始连声抱怨什么自己找了半小时才接到一个起步费的活。结果计价器上显示13元,他却以给我们后座多坐了一位(也就是额定座4个人的车,挤一挤坐上5个人)为理由,收取了我们20元车费。呵呵,这和上海的黑车有的一比了。

第三辆车还行,反正也是这不愿意去那不愿意去,堵车的地方不愿意的样子。
总结:杭州出租车司机都是大爷。

再:果然以前在网上看各地游客夸奖上海出租车司机服务十分好,现在一比较,优越感油然而生。

刚才在练级,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魔力里每个练级点里出现的同一种怪物,是没有性格之分的。无法通过其上一回合的行动估算其下一轮的行动。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怪物(例如哥布林)上一回合防御了,我们不能认为其下一回合也多半是防御。这个游戏现象的本质是:魔力里的怪物的行动概率是以回合来确定的,而不是以场次来确定的。

 

反过来想:如果魔力里的怪物是有“个性”的,那会怎么样呢?例如一只怪物第一回合防御了,我们就可以猜测它是一个胆小的怪物,会侧重于使用防御类的技能(例如防御、圣盾等等)。如果怪物是这样有“个性”并能被我们所预估的,那对魔力的战斗将带来一些变数。例如我们会倾向于优先消灭掉具有攻击性个性的怪物,并且会倾向于对推测有胆小个性的怪物使用崩击技能。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现有的SEC能否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是可以的,而且实现方法很简单:现有的魔力每个练级点通常有2~4种怪物,而其中每种怪物都取自同一个技能概率设定。(例如东门外所有哥布林都是一样的概率,而迷你蝙蝠又是另一种概率),所以这就导致在一个练级点,同一种怪物的每个个体之间的“个性”(或者说战斗倾向)是没有差异的。现在,只需SEC将每个练级点的怪物概率种类增加到十几个,但其中仍保持2~4种怪物的外形与名字,即可实现。具体来说,看上去海底只有水龙蜥和蜥蜴战士这两种怪物,但实际上有普通的水龙蜥、胆小的水龙蜥(善于防御)、勇敢的水龙蜥(善于普通攻击)、聪明的水龙蜥(善于石化攻击)、普通的蜥蜴战士、胆小的蜥蜴战士(善于防御)、勇敢的蜥蜴战士(善于普通攻击)、好战的蜥蜴战士(善于连击)。这些怪物的名字与外形仍是原来水龙蜥与蜥蜴战士的名字与外形,然而个性却是可以通过玩家在战斗中观察推测的。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可以体现怪物的个性,例如我们知道牛场练级最后一个人特别容易挨打,而罗连斯研究塔中等级最低的玩家容易遭到怪物打击。这些打击位置的倾向以及打击玩家等级的倾向,都可以构成怪物个性设定的一部分。

 

如果玩家要高效、精准地练级,就需要耐心并仔细观察和推测练级点怪物的“个性”,并据此作出下一回合的战斗指令,这样会不会很有趣呢?

 

 

在上篇中,我带着大家追根溯源地了解了女仆和女仆咖啡店的两种文化源流——来自日本现代的萌文化,以及来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经典女仆文化。在本篇我想说一下我自己的女仆咖啡店经历以及发现的一些小细节小现象。

我生活在魔都,最早是07年找到一个时尚艺术展会上临时设摊的女仆咖啡店,后来萌果酱、美萌相继开业,我也去过多次。(Luna有没有去过忘了…)

 

(我在@home cafe的主人卡,正面)
日本方面,三次圣地巡礼我都住在东京,因此也都去了秋叶原的女仆咖啡店。第一和第三次去的是一家名为@home café的店,中间一次店名忘了。这里就来说一下@home café。日本的楼房都是一幢一幢小楼,秋叶原电器街也大多如此。(也有像Yodobashi那样大的电器商场)@home café基本上是在一幢小楼内,每一层一个主题,例如我第一次去的是标准的女仆咖啡店,第三次则是去了名为“@home café 華”的日式和服主题女仆咖啡店。此外,我记得还有水手服主题、Cosplay主题等等的楼层……

日本女仆咖啡店力图塑造的店内气氛,真的是“宾至如归”,不不不,准确来说就是要塑造一种“主人回家”的感觉。女仆对男女顾客的称呼分别是「主人」和「大小姐」,而且是一直挂在嘴边的。不像某次我去中国女仆咖啡店,女仆说着说着就忘了,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她使用敬称,她也没反应过来。

日本的女仆咖啡店会限制顾客的停留时间,店中她们把这个称为“离家时间”,意为主人回家后过一段时间就将要离开。离家时间通常是一小时。

日本女仆咖啡店的每个女仆都会在身上挂一块写有自己昵称的名牌。这样做大概是为了方便主人在玩游戏和拍照时点名,特别是没有被接待到的主人也能很快地指出想要与哪位女仆游戏或合影。

不过,据我观察,日本女仆咖啡店的客人大约一半都是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上班族男青年!有点出乎意料。我不知道是不是和我去的时间有关,由于行程的安排,我三次都是周四白天去的女仆咖啡店。

日本女仆咖啡店有一套可以说已经成为标准文化的习惯,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女仆将餐点送到桌上后,主人们在食用之前,要和女仆一起完成一套动作。主仆都会将手摆成爱心形状,左一下右一下再往面前的食物伸出,嘴里配合着念出“Moe~Moe~Chu~”三个单词。女仆介绍说这是“让食物变得更好吃的魔法”。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意识,可是很遗憾,在大陆这边我所去过的女仆咖啡店里没有一家有这个传统。

此外,日本女仆咖啡店主人与女仆合影时,也有三个“标准动作”。一个是主人和女仆分别伸出一只手,合成爱心;另一个是双手握空拳弯曲着放在脑袋上,做出“喵”的动作;第三个也是双手握空拳,放在下巴处,做出“Moe”的动作。其实我倒是希望那家和式的@home café 華女仆咖啡店能有更符合主题特色的拍照动作,不过好像还是这三个。

还有和女仆做游戏,记得当时在@home café 華店内有三个游戏可选,其中一个是夹红豆的游戏,具体来说就是主人和女仆在三分钟时间内,用筷子把桌面上的红豆夹到碗里,时间结束后比谁夹得多。我一听就选了这个游戏。我想筷子是我们中国发明再流传到日本的嘛,而且我从小就用筷子,怎么说也不会比日本人用起来差劲吧!而且这游戏也更符合这家女仆咖啡店的和服主题。可惜,最终我没能为国争光,以27:28颗豆子输给了女仆。比赛结束后她告诉我我的成绩较之其他和她比赛过的主人来说算挺不错的了。不过我就开始心想是不是她在安慰我,以及这一豆之差的胜利是不是也完全由是她精心控制——既不让主人获胜下次仍可继续挑战,也不至于让主人输得太惨。

以上就是我在日本女仆咖啡店的一些经验和发现,其实,我还到过位于东池袋附近的执事喫茶店,不过仅仅是到了门口,随行翻译帮我问了一下,说是要预约,就遗憾没能体验一下。

希望中国大陆这边的女仆咖啡店也能逐渐培养起这些女仆文化的习惯,并逐渐多元化、主题化发展,给主人以切实的归属感。而不要向着“穿着女仆Cos服的咖啡店”甚至是“桌游店”发展。

 

(我在@home cafe的主人卡,背面)
@home café 网站: http://www.cafe-athome.com/

CR琵琶湖支社社长超长的《Blog主介紹-MAID CAFE 履歷》:http://www.cuhkacs.org/~yanlee/blog/read.php?68

岁差,原是指天文上的一种现象,星空的位置会随着年岁的更替而稍有变动。这里我想说的岁差仅取字面意思,也就是年龄的差异,叹则是感叹、叹息。

 

什么岁差呢?最起初发现的是Cos,虽然我第一个Cos的角色是35岁杜南公爵,但大多数Coser朋友出的角色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少女,而她们实际则往往是从进入大学的二十多岁才开始的Cos,也就是说二十岁的人Cos十六岁的少年,这就是一种岁差。而真正当我们十六七岁时,乃至EVA中经典的十四岁时,我们仍为学业所困。因此Cosplay常常是一种二十多岁的人Cos十多岁角色的活动,甚至《美少女战士》这样经典少女作品的有名Coser被人称为阿姨。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岁差。

 

这种岁差放大了看,这些动漫作品角色的创作者,年轻的则如轻小说作者通常三四十岁吧,年长的例如庵野秀明这样的大叔,亦或是宫崎骏这样的爷爷。而声优方面也是类似,二三十岁的女性配十六七岁的少女。这是一种值得寻味的岁差,不禁让我开始思考:动漫作品中十四五岁、十六七岁的少年,其所拥有的年龄特征到底是几岁的呢?业界中老一辈的扛鼎人物笔下所创作出的人物角色,其到底象征着多少岁的形象呢?

 

当我发现身边能陪我一起过寒暑假的朋友越来越少的同时,也注意到一些认识的Coser有的成为了Cos商演中介,有的参与了ChinaJoyCosplay嘉年华的活动策划,还有的则成为了ASL in Shanghai的主办方一员。于是在感叹中不禁疑惑起来:二十多岁的年龄,到底是ACGN爱好者的尾声,还是开始?

这个暑假,这个夏天我打算读掉一些书。计划是六本,三本必读,其余从十本书里选出三本来。

清单如下。(尚未完全整理好)

必读:牧师五部曲(第五部)、《圣经》中的四福音书、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至少看掉一册!)
选读:龙枪编年史(第一卷)、《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浮世绘》、《光明使者:图说摩尼教》、《旧约》中《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以及《德训篇》《智慧篇》

看看最后能看掉几本吧。

以下是我的一些Cos摄影习惯与要求,请阅读并认同。当然你的习惯也可以告诉我,我们协商看看能否合作。

 

请不要叫我单反君。理由:http://wildgun.net/2011/09/请不要叫我单反君!/

 

Coser最好有人推荐。拒绝RP不好者,以及拒绝严重迟到者。(迟到个一刻钟半小时可能是堵车和睡过头,迟到三四个小时我看就叫车祸了!)

 

请提前把拍摄的作品和角色告诉我,我要去了解作品,然后才决定是否有兴趣以及有能力拍摄。当然,有关角色性格、表现情节、拍摄的场地与画面想法也要多多沟通。

 

请事先告诉我会有其他多少位摄影师同行。

 

如果拍摄需要民工,我会告知需要的人数、是否必须空手、在哪里等我以及做什么。(例如:我需要一位民工在人民广场地铁站等我,需要帮我搬运灯具,并且在拍摄的时候帮忙调节。)

 

我对性别转换、黑化、同人版之类的没有兴趣,除非在原作中能找到充足的依据出处。

 

我接受拍欢乐向的照片和恶搞向的照片,但请在完成正常向剧情的照片后再作为花絮拍摄。

 

我不会后期,可以提供Jpeg与RAW原片。负重有余的话会带上平板,可以当场拷贝SD卡文件。

 

原片给Coser后的一个月内,要求返还给我成型作品照片,并允许我贴在自己博客上展示。并且要求在其他地方展示作品时写上摄影我的名字:wildgun。

 

通常情况内景场地租用费我不掏钱,由Coser解决。外景公园之类的门票我自己买。

 

由于身体原因或其他意外可能会随时取消拍摄,但我会尽早告知。

 

 

 

 

女仆和女仆咖啡店,相信各位ACGN爱好者都不陌生,即使没去过,那也多少会在作品中、CG上见过。典型的黑白色调蕾丝边女仆装便浮现眼前,是吧?

女仆咖啡店起源于日本。据中文维基百科中女仆咖啡厅词条的说明:“第一家正式的女仆咖啡厅‘Cure Maid’于2001年3月,在日本东京都秋叶原的电器街成立。”在日本,女仆咖啡店写作メイド喫茶店,メイド是maid的日文,‘喫’则与‘吃’同,所以在日本女仆咖啡店就是女仆吃茶店。中国大陆这边这五年来女仆咖啡店也在各大城市中建立起来。当然,一些社会上的报道、批评、讨论也相应而起,例如前几年成都女仆咖啡店引起的社会议论。
那么,下面让我们追根溯源地了解一下女仆文化。在我看来,当前的女仆文化有两个源头,其一是日本的萌文化;其二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的经典女仆文化。

继续阅读

我的记忆中有一座旧校舍。

 

其实不止一座,几乎从初中到大学的每一个校区都会有一座旧校舍,特别是我的高中。虽然在学校里与旧校舍齐名的只有革命烈士诗人的英名,然而每一次踩着嘎吱嘎吱的木地板总能联想到一些其他的东西。受日本动漫的影响,高中时的我常常以《少年金田一事件簿》中《学园七不思议杀人事件》等故事为素材,幻想着一幕幕学园杀人剧曾经在我当时就读的百年名校历史中开演。然而直至毕业,也并没有发生过什么,也没有流传出七不思议之类的奇谭,无奈感叹旧校舍在中国中学生之间真是缺乏了应有的情调。

 

时隔多年,今年四月新番《黄昏乙女×失忆》重燃了我的这份记忆,以及心中或多或少、或虚构或具体的‘学姐’这一形象的幻想。

 

要说庚夕子,这一形象是具有许多二重性的:既有人类的情感,又却是幽灵本体;既是调皮诱人的少女,又是六十多年前的亡者。当然,还有剧中最根本的二重性:夕子与暗影夕子。

继续阅读

  昨天看陈坤的微博,本想看看他对《Fate/Zero》完结一事有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反应没看到, 倒是看到他转载的一段应景应节的视频。云门舞集的《九歌》。云门舞集是台湾的一个现代舞表演团体,《九歌》则是他们的一次大型舞台表演(似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视频链接是: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6-0RBKPU43U/?fr=rec1

很遗憾,这场表演视频我只看了一半,因此本文题为《半截赏》。一节一节来说说我的感想吧:

第一段《礼魂》,我感觉表现的是一种降神仪式,众祭司以抽打的方式使神明的魂魄降临在女巫的身上。这是整个舞台的第一幕,不过我感觉已经很扭曲了。虽然我还是挺相信台湾那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考据学力,但如此扭曲是不是经过“现代舞”这种艺术加工了呢?

第二段《东君》,哦,东君也就是太阳神的出场挺有气势!但是……屈原《九歌》里这一幕是单人的呀!谁让你东君和女巫双人舞了!这么一弄,把太阳神的威严全给跳没了。

第三段《司命》,这段不错,通过傀儡人偶的动作,引发了观众(我)对自由意志的质疑和对宿命论的担忧——人类爱恨情仇真的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由自己所控制的吗?还是仅仅是早已被固定好的,或是被神明当儿戏当刍狗一般操纵的呢?此段配合的西藏乐曲也是相当得阴沉古板。不过这段虽然好,但也不太符合《九歌》原作。原作中大司命和少司命是分开的,而且少司命还是个很温和的形象!

第四段《湘夫人》,首先我要指出的是,在原作中,《湘夫人》与《湘君》两篇其实是文题交叉的,《湘夫人》是湘君等湘夫人,《湘君》则反之。总之是两位傲娇的神明互相等待。这段舞蹈表现不过,就是有一处值得注意但我没有理解,湘夫人舞到一半时女巫将其面具摘取,戴在自己头上,两人共舞……最后湘夫人又重新拿回面具。这代表什么意思呢?

第五段《云中君》,扭曲,又扭曲了。云中君踩着两个西装男,不知道要表现什么。

第六段《山鬼》,山鬼明明是个可爱的女孩子啊!弄了个白脸男跳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视频关了。

另外,视屏中的每一段约2/3处都会有一个西装革履完全穿越的男子或步行或打伞或骑自行车路过,我不知道这算什么意思。提醒观众不要过分投入其中么?

总结:扭曲《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