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正如我的前一篇博客所说,我最近逛了京都的旧书市,买了一些旧书。其中就有这本《上海戦に輝く皇軍の面目》。

从书本标题上就可以猜想到,这是一篇有关日本在「大日本帝国」时代,记述上海战场上日本军人事迹的书本,并且显然这是一本充满了军国主义思想的书本。从封面上看,其成书日期是在昭和8年(1933年)。从序言上看,内容汇集了在上海战场上战亡的当时「第九师团」与「第十一师团」的事情。序言中明确表示本书是「忠勇美談」,因此根据我的理解,里面肯定有极端偏向的叙事立场以及夸大的虚构成分。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我认为也可以将它作为一份上海近代战争时期的一份资料来看待,而且里面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一些手绘地图可以帮我们了解当时上海的地理情况。我自己就是上海人,因此我想保存并公开这份资料,因此我买下了它,并扫描、公开。

关于这份资料的稀有程度和其他副本:根据这个名为「歴史逍遥『しばやんの日々』」中一篇博客文章的整理,本书是GHQ(驻日盟军总司令)所要求焚毁的书目之一。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网站也没有所藏和公开。此外,美国国会图书馆似乎有一本藏本Shanhaisen ni kagayaku kōgun no menboku不过这个页面好像只显示了书本的数据,并没有公开内容。

继续阅读

前不久我知道一个事实,这件事再次让我明白到:原来我是一个人群中的少数派。

其实是这样的,前不久我看到网上的一则讨论,有关「心盲症」(Aphantasia)的讨论。这是一种有关无法进行视觉想象生理现象。看了这则讨论以及相关资料,我才意识到:原来多数是可以进行视觉想象的? 用大白话说,就是当人们说「想象一下……」或者「在脑海中浮现出……」的时候,他们真的是仿佛看到了那些画面!

很遗憾,我做不到。

根据Wikipedia英文版上Aphantasia词条的说明:「They found that 0.8% of the population was unable to form visual mental images, and 3.9% of the population was either unable to form mental images or had dim or vague mental imagery.」根据调查,好像有0.8%的人无法进行视觉想象,而3.9%是对此有困难,或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

我觉得我就是那0.8%!

不过由于我几乎没有体会到过视觉想象,因此至今我仍有些怀疑,这一结论真的不是一个集体的愚人节玩笑吗?真的不是大多数人以为自己有(其实并没有)视觉想象的能力,而少部分人诚实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吗?

另外,我又想到了一件事。早在2007年的时候,我就在网上进行过MBTI测试,结果是INTJ。据说这种性格类型的人仅占人群中的2%。

如果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考虑的话,我在想:INTJ是不是与难以/无法进行视觉想象能力有关,或者说其实是反过来的:因为INTJ性格类型的思考模式倾向于理论化,所以养成了跳过在脑海中进行视觉想象的步骤,直接开始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

但是——如果其实INTJ与无法进行视觉想象这两件事其实并没有相关性的话,那岂不是说,我其实是少数派中的少数派,异类中的异类了?

没错,我就是少数派。

好,本文接下来是有关少数派的一些想法。

大部分情况下,在不多加考虑的情况下,人们总会认为自己是多数派,又或是为了避免表现得另类,而隐藏自己少数派的一面,为了融入多数。

但是,换个角度来考虑,依照不同的标准,在不同的情景下,人们几乎都有可能被置于少数派的立场。
继续阅读

今年中秋节是9月10日,当然也照例吃了月饼。

不过因为之前在便利店这里看到了一种不是月饼但外形设计很搭的点心!(馒头?),于是这次的主角就是它了!

圆鼓鼓的馒头馅上浅浅地凹下去一块,呈现出兔子的形状,这不正是古人对着月面的阴影而想象出兔子的由来嘛!太棒了。

继续阅读

最近iPhone14发售了,于是我就去附近店里看了看,比较了一下。发布会上把相机及其拍照功能吹得花好桃好的,于是在试机的时候,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把我现在在用的,4年前的iPhoneXS的2倍光学变焦,和刚发售的iPhone14(非Pro)的2倍数码变焦比较一下,哪个成像效果会更好呢?于是便有了本帖。

简单贴一下对比图,并就一张样张对比做一个说明。

继续阅读

如上图所示,我接受了2剂诺瓦瓦克斯(Novavax、ノババックス)新冠疫苗的预防接种。在使用中文的人主要生活的地区,这种疫苗似乎并未普及,而由于目前我生活在日本,并且选择接种了这种比较「后发」的疫苗,因此,我想我的情况应该是比较少见的。

于是我就用中文来写一下我自己注射这两剂诺瓦瓦克斯后的反应、感受。以提供参考。

注射疫苗:
注射日期:6月8日(第一次)、6月29日(第二次)

开发者:novavax

制造者:武田薬品工業株式会社

疫苗技术:組み換えタンパクワクチン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的相关介绍: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eature-stories/detail/the-novavax-vaccine-against-covid-19-what-you-need-to-know

接种者(我)自身情况:我之前没有接种过其他新冠疫苗。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定的少年儿童必须接种的疫苗外,我也没有接受过其他种类的自费疫苗。

接种后记录:

第一剂接种:2022年6月8日15:36

15:55(接种后19分钟,仍在接种会场待机)

体感:注射部位阵发性轻微酸疼。
不过就算是注射生理盐水,手臂上被扎一针总会痛的吧……

21:00

体感:看书时出现倦怠感

体温:36.80(体温都是以口腔体温计测量的,下同)

参考:前一日晚上36.96

继续阅读

我想我应该是有所成长了,因为我竟然有耐心把这么一本真的不怎么样的书读完了才来写这篇书评。

很遗憾,这本书的内容编排及其写作方式,就和它的第一章所揭示和批判的当下网络情形——被细碎分裂的注意力经济——是十分相似的。这本书的写作也是这样凌乱不堪。从书本的标题来看,本书似乎是要讲述在当今网络时代,人们的注意力不断碎片化,不断被各种媒体所吸引并拉扯,以至于难以专心致志地进行阅读。然而本书实际所涉及的内容要比这一话题更多——还包括了假新闻、网络初期民主梦想的幻灭、传统新闻媒体的责任,以及人工智能其实并不那么智能等等……这本书谈及了如此多的话题,就像是一本简短的大杂烩,像是一系列周刊月刊杂志连载的集合。涉及了如此多的主题,让这本篇幅本身就不多的书看起来草草了事,东拉西扯。

而在具体行文上,每一章都像是一种演讲,一种对眼下人们的网络生活现状的演讲式(富有激情的)抱怨。本书从头到底的写作都显得凌乱不堪,书中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引入了许多社会实验、书籍、论文、调查结果、新闻事件来佐证其观点,然而每一段介绍和引述只有几百字篇幅,并且是不加讨论和批判、不加修饰、不讨论是否适用地就拿来作为例证使用。以至于整本书看起来就像是零乱的小学生周末剪报本,或者是就像是用特定关键词在搜索引擎、SNS网站检索后出现的页面返回结果。到头来,本书的呈现方式就像是Twitter的搜索栏或是Facebook的推送篇目。其实我挺怀疑作者是不是真的有去认真读过书中涉及的这些论文、研究和调查,还是说只是看了个内容概要呢?甚至我开始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由一个擅长生成新闻文章的人工智能程序生成的有关互联网注意力经济这一主题的文章了。

就这样,这本书写成了它自己所揭示和否定的那个样子。

俗话有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就是去年下半年当我在京都的书店里发现这本书时的感想。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为了我这个日语学习者+日语阅读者指明了那些日本通俗叙事作品中,在表现人物形象的对话台词中,那些丰富但我却迷迷糊糊看不太懂、把握不住的语言现象及其由来。

该怎么解释这本书的内容呢?作为非母语的日语学习者+阅读者来说,首先肯定很难有如同生活在日本国内的人们那样,从小可以从书籍、电视、互联网等等收听收看到各种各样人物的对话场景。加之就我的阅读偏向来说,我倾向于阅读说明类知识类的书籍,而其实比较少看动画,更少看真人电视剧、时代剧,所以哪怕我学了那么多年日语,但还是对作品中那些富于个性的角色的对话是一头雾水的。如果我只是阅读作品或是观看影片的话,那么结合上下文的情景,即使不理解这些词汇或发声词的具体象征含义,也可以跳过不影响全文理解;但当我要去翻译作品时,我就要了解它们,然后仔细斟酌翻译成中文时到底应该是翻译成「啊」、「噢」、「嗯」、「哟」还是「呀」等等。

我想,作为一个日语学习者,或者哪怕是日语作品的爱好者,会多多少少知道这样一些被本书称为「役割語」的词汇。举几个日语初学者大概也知道的例子来说:校园里年轻的女孩子特别是气质较高的大小姐类女孩子,其对话常常会以「〜わ」(Wa)结尾;男性或者一些塑造为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角色会使用「僕」(Boku)来代替通常的「私」(Watashi)来自称;关西人角色会用「ほんま?」(Honma)来表达通用语中「本当?」(Hontou)这个疑问词;而一些古意盎然的角色,似乎在句尾不说「です」(Desu),而说「ござる」(Gozaru)。

以上这些就是所谓的「役割語」。当然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用词中,包含了一些固有的、带有偏见的观念。如果不涉及到真人,而是在作品中运用这些观念及词汇的话,却是有助于塑造和向观众提示角色特征的——老者、贵妇、乡鄙、书生、游女、军官,乃至外邦人、宇宙人等等。

继续阅读

其实这是2022年2月26日,即俄乌战争发生过第三天的事了。我向联合国难民署(UNHCR)捐款,根据网页说明该笔款项将会用于乌克兰及欧洲地区的支援活动(原文:「皆様のご寄付は、ウクライナ及びヨーロッパ地域での救援活動に充当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向乌克兰政府的捐款,这是向联合国这一国际机构的组织捐款。

最近凭证(收款单+感谢信)寄到,是为记(隐去个人信息)。

希望和平再次降临在乌克兰的人们中。

哟,35了。

如果又要玩什么文字游戏的话,第一个想到的是「三五成群」这句话,不过以眼下这时势来说,依然不是适合成群的时候呀。倒是想到了很久以前家里的一台台钟,品牌是三五牌的。

说到时钟,每到时间的节点,就会瞻前顾后的,这不,新冠疫情已经进入第三年了嘛。以平常心,今年生日(蛋糕)也从简了。

不过前两年好像都是买便利店的蛋糕,今年则走得稍远一些,买了星巴克当季的「フルーツオレケーキ」蛋糕。顺便看看鸭川沿岸的樱花和各种鸟类。

去年的心愿分成了两个心愿,看起来世界还是走向了第一种,即(世界发展分支一)如果疫情迟迟未能平息(看样子多半是这样),那就平安活过一年就算心满意足——也就是所谓 「60分万岁」的心态嘛!——现在看来就是很平常地度过了这一年啦。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其实另一种情况下的心愿:「恢复一项原本的兴趣爱好。」也稍微有些沾边,比如近期也开始拍摄一些春天的植物,甚至买了一本有关日本路边野草的图书来看。尽管不方便自己种植,但走出去就是鸭川嘛!

说到生日心愿,若干年前被卜吐槽说:你这心愿根本不是心愿,而是一年的目标嘛。于是今年就来许一个真正的愿望——即非我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那种超大特大的愿望——希望明年的时候,新冠病毒流行病可以平息。

很应景吧?

顺便一说,题图是想让キューポッシュ爱丽丝摆出「Give Me Five」的造型。

2022年2月22日(星期2,农历正月22日)22点22分(22秒?)——当然发文时间是提前在WordPress里设定好的——世界从未如此之二。

试想,等到再过去200年,到了2222年2月22日(可惜是星期五了)22点22分22秒,这条信息还会留存在国际互联网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