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之前偶然间看到的视频(汉语普通话解说)。这则视频是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发布的,介绍了该馆的图书馆所收藏的「上海新华书店旧藏书」(上海新華書店旧蔵書,新華コレクション)这一书目集合。

简要来说,就是日本的国立国会图书馆在「平成 8 年度から 9 年度」(这里说的「年度」在日本通常是指一年的4月初至次年3月底,所以应该是1996年4月至1998年3月),向上海新华书店买下了其所保存的一批样书,大约17万册。视频中介绍,这批书从年代上来说,包括了20世纪30年代~90年代的出版物,空间上来说,则主要是在上海周边地区出版的书本。

至于为什么日本能买到这批书,视频中介绍说是因为上海新华书店在1994年的时候准备出售,然后日本方面就洽谈买下了。

我想说:日本真是眼疾手快呀……!

关于这批书更详细的书目、出版社来源分析,可参考这篇中村元哉先生写的报告:《関西館アジア情報室が所蔵する上海新華書店旧蔵書について》

以及,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给出了简介:https://www.ndl.go.jp/jp/dlib/standards/opendataset/index.html#collection

以及所藏书目的列表!

「上海新華書店旧蔵書」の書誌情報(xlsx形式)(zip: 14.1 MB)

「上海新華書店旧蔵書」の書誌情報(tsv形式)(zip: 5.61 MB)

还有这一篇稍微更加详细的介绍:アジア情報室所蔵資料の概要: コレクション: 上海新華書店旧蔵書

日本真是眼疾手快呀……!
日本真是眼疾手快呀……!
日本真是眼疾手快呀……!

啊……在整理躺椅上的东西,发现了两卷一直没有发的胶片和机械键盘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于是今天就在更新一篇短的吧。胶片过几天(?)再发。

大约两年前,我读了一本(好像也只读到一半?也有可能读完了……)有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入门书。其实这个概念倒也并不是什么新奇概念,就是老生常谈的独立思考啦,要随时带着疑问啦之类的。

虽然读了这本书的当时,总觉得还是太过教条,没什么用。不过我发现最近开始看到一些文章、一些微型博客的内容时,会开始有意识地去进行批判性思考。于是我把自己考虑的几点罗列、记录一下。

  • 这是一个观点,还是一个事实?
  • 如果是一个观点,再表述观点的同时,作者是否提供了相应的事实作为证据?
  • 如果确实也提供了证据,那么该证据(数据、资料)是否可信?
  • 自己亲自去阅读该证据,基于同样的证据(事实材料)能否进行不同的解读和分析,从而推理得到一个与上述观点不同乃至正好相反的观点结论?
  • 如果依据该作者提供的证据,只能得到这一个观点,那么,在相同的时空范畴下,是否能够找到其他一些证据,从而得到不同的观点?(即作者在搜集并提供证据时,故意筛选出能够推论出其观点的证据——当然这一点不应遭到道德上的指责。)

以上就是我目前想到的一些。

生日到了。最几天表格的时候,会难以确定自己到底是几岁。因为生日快到了,所以对这年龄增一岁与否的界限又迷糊了一些。直到我想起今年是兔年,是我的本命年,才记得原来是这个岁数。

所以今年买的蛋糕也是兔子型的!名字是「春のうさぎレアチーズ」。

继续阅读

前言:以前就听说过一个例子,说2个机器人玩具可以互相发出声音,并推测对方的意思。然后他们之间就渐渐产生了一种人类无法听懂的语言。
因此,刚才我尝试仅用代表猫叫的「喵、呜、咪、嘎、meow」以及一些数学符号来与ChatGPT进行交谈。

也就是说,我尝试创造一种新的符号,将之填入已有的逻辑体系,看ChatGPT能不能很好应对。

下面是记录:


wildgun问:
喵?
ChatGPT回答:
你好!有什么我可以帮助你的?


wildgun问:
喵喵?
ChatGPT回答:
很抱歉,我不太理解你的意思。请告诉我更多关于你想要知道的东西,我会尽力回答你的问题。


wildgun问:
喵,喵喵?
ChatGPT回答:
很抱歉,这个语言似乎不是一种人类语言。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告诉我,我将尽力回答。


wildgun问:
喵= meow。
ChatGPT回答:
哦,现在我明白了!您是在用猫的叫声进行交流。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告诉我,我会尽力回答。

(wildgun注:这里ChatGPT居然能理解到我在尝试用喵语对话,很厉害。)


wildgun问:
喵喵!
ChatGPT回答:
好的!有什么我可以为您做的?


wildgun问:
🐟,喵。
ChatGPT回答:
哦,您现在是在使用表情符号进行交流。很抱歉,但是作为语言模型,我只能识别和理解文字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告诉我,我会尽力回答。


wildgun问:
喵=meow 喵喵=?
ChatGPT回答:
嗯,如果你的语言是将"喵"翻译为"meow",那么"喵喵"可能是"meow meow"的翻译,这意味着两声猫的叫声。但是这取决于您使用的语言约定。如果您有其他问题,请告诉我,我会尽力回答。

(wildgun注:这里ChatGPT理解到了一个喵可以对应一个meow。)

继续阅读

前言:最近ChatGPT成了相当热门的话题嘛。我也试了试,然后以此文把对话整理出来。后面再附上我的评论。

以后或许会随着ChatGPT的进步而不断试探。


wildgun问:今天京都的天气如何?

ChatGPT回答:

很抱歉,作为一个AI模型,我无法提供实时天气信息。你可以查询一些天气预报网站或手机应用程序,以获取有关京都当前天气情况的信息。


wildgun问:京都本地人认为的京都市的范围有多广?

ChatGPT回答:

关于京都市的范围,可能存在一些地区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京都市指的是京都市政府管辖的城市范围,但是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对京都的认识可能更加广泛,包括周边地区。
因此,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关于京都市的范围。最好的方法是询问当地居民,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wildgun评:其实这是在问一个有关京都人的梗,或者说京都本地人对于京都界限的看法。而通常京都人心目中的京都是仅限于田字区内,比行政划分的京都市范围要小而不是更大。所以这里个回答中「可能更加广泛,包括周边地区」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


wildgun问:为什么爱斯基摩人过节分节的时候,要说「福在外,鬼在内」?
ChatGPT回答:

「福在外,鬼在内」是爱斯基摩人在节日期间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源自爱斯基摩人的传统文化,它代表了祝福和防护的意思。
根据爱斯基摩人的信仰,在节日期间,福祉和鬼怪都可能在家中活动,而「福在外,鬼在内」的话语则代表着福祉在家外,而鬼怪在家里。因此,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家人和家庭不受鬼怪的影响,以确保一个快乐和幸福的节日。
同时,这句话也是一种祝福,意思是祝愿家人在节日期间能够享受到快乐和福祉,并且躲避邪恶的影响。

wildgun评:这里我故意在提问中隐藏了2个错误的前提。第一,节分并不是爱斯基摩人的习俗,而是日本的。其次,在日本节分习俗中,是「福在内,鬼在外」(福はうち、鬼はそと。),我问的时候故意反着问。这两点AI都没意识到。


继续阅读

虽然这篇文章有个很奇怪的名字, 不过内容却是关于数码设备/程序的使用体验以及书本保存的这样非常简单易懂的话题。

这几年经常能看到介绍iPad/平板电脑用于记笔记或其他各类创作性活动的介绍视频。比如这几天又看到一个iPadOS上笔记APP6选之类视频(日语)。看着看着,我意识到了一点,无论是这一个视频还是同类其他视频,介绍的往往都是这个笔记功能多么多么丰富,像是录音功能啦、手写识别啦,笔记保留回放啦等等……总之,就是介绍APP有什么功能。然而,它们却好像都欠缺了一个方面的演示和评价,即:能否方便将数据移出?

数码设备用得时间久了,往往就会积累这样的负面经验:一个程序用起来很方便,但是一旦想要退出、更换到别的程序/应用/服务就不容易了;或是由于开发者/经营者本身经营不善导致程序无人维护/服务终止,乃至由于网络限制问题导致无法正常访问服务时,要将自己的数据迁移出来,就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了。因此,似乎很少有视频博主在介绍一个APP时,会去考虑:当你不想用/无法使用时,能否顺利将内容迁移出来?其实这里面也有不少讲究的,拿笔记类应用来说,不仅包括笔记内容本身,还包括笔记的组织结构、标签、笔记间链接、自定义格式等等。如果是办公软件呢,还要考虑保存文件格式的开放性和通用性……总之,很少有人考虑「告别」时,是不是方便。这令我想到了佛教所谓的「厌离心」、「厌离秽土」等词,以及日本对于结束新冠疫情防疫策略时用到的「出口战略」一词,便有了本文这个标题。

无独有偶,我记得若干年前,在知乎或是别的什么平台,我就见过这么一个问题,问的是用什么APP来用作自己的旅行记录好?我记得当时自己的回答是:用记事本软件。理由很简单,人的一生的旅行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是用「一生」(50年?100年?)去记录的事,放在这样的时间尺度来考虑记录形式的话,怎么能放心地将记录留在运营了不过三年五年,说不定马上就面临倒闭、停止服务的旅行类APP上呢?所以我一直很不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把这样一生的东西,去放在一个相比之下不过是小婴儿的新生APP产品上。

继续阅读

接着前2次的疫苗接种,时隔半年,这次接种了第三剂。

注射疫苗:
注射日期:2022年12月29日(第三次)

开发者:novavax

制造者:武田薬品工業株式会社

疫苗技术:組み換えタンパクワクチン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的相关介绍: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eature-stories/detail/the-novavax-vaccine-against-covid-19-what-you-need-to-know

接种者(我)自身情况:之前已接种过2剂相同的疫苗(Novavax、ノババックス),其他情况请参照前一篇。

接种后记录:

第三剂接种:2022年12月29日14:20

体感:注射部位略酸
1小时内:左侧(接种侧)全身皮肤偶有刺疼

15:45

测量血氧饱和度:97%(体温以指夹型血氧饱和仪测量,下同)

16:16

体温 36.65(体温都是以口腔体温计测量的,下同)

16:30

疲倦感。

继续阅读

2023年,元旦之夜。

过忘记年,一般这样的「元旦初笔文」我都会在跨年零点之前就写好。不过今年并没有提前写好。主要是因为前几天刚注射了第三疫苗,经历了一天时间不到的疫苗副作用期,再加上FateGO的直播节目,就没有定下心来写来年的初笔文——直到现在才动笔(键盘)。

2022年的初笔是,回顾这一年,如当时所写,还算稳当。就尚处于全球大流行之中的新冠疫情来说,去年一年没感染+注射疫苗,于是至少是这一方面度过了平稳的一年。

对了,估计我博客的下一篇文章,就将会是报告接种第三剂疫苗的情况。

今年(2023年)的初笔是——

本。

学过日语的都知道吧,「本」在日语里就是书的意思……注定是徜徉在地狱书店的海洋里的一年吧!

附历年初笔回顾:

继续阅读

这里又有一个让我想起「警惕比喻」的实例:https://kaix.in/0001/20221031-conviction/

什么是「警惕比喻」呢?这源于我2009年的一条微型博客内容

※警惕比喻!——展开来说,就是:警惕因内在思考缺位+外在比喻不当而造成的对事物的不正确认识。——2009年10月4日。

比喻嘛,自然就有本体和喻体,而语言中没有直接说明本体的修辞方法就叫「隐喻」。当时我就发现,人们在发言中使用比喻时,在一些情况下(特别是隐喻的时候),并没有对本体进行充分的论证,或是至少没有在谈话的双方(各方)都已经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就使用比喻的说法。这样的话术,是以比喻代替论证。例如当我要谈论一个「概念A」时,其实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概念A」的实际形态,而是直接动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去想出一个「喻体B」,这个「喻体B」具有某种「属性B」。然后当我将两者用比喻话术进行关联时,「喻体B」的某种「属性B」似乎就顺着比喻的逻辑链延伸到了「概念A」上,这时,如果不加以警惕辨别的话,那么就会很自然而然地认可「概念A」确实也具有这种「属性B」,直至听话的人接受「概念A」具有「属性A(伪)」。这就是需要警惕的比喻。更需要注意的时候,说话者往往自身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也只是囫囵吞枣地接受社会大众语境中预设的某一个比喻。

在最上面的那个链接里,博客作者似乎就发现了「以比喻代替论证」所造成的异样感。从文章URL来看,在文中他要谈论的东西似乎是信念(conviction)(→概念A)。不过他周围的人总是将信念比喻成棱角(→喻体B),并指出棱角具有「会逐渐被磨平」属性(→属性B)。当人们用比喻的说法将信念与棱角在语言上关联起来时,棱角的「会逐渐被磨平」这个属性(→属性B)就会顺着比喻关系,染到信念(→概念A)上去,让听者觉得信念也成了一种「会逐渐被磨平」(→属性A(伪))的东西。

继续阅读

依然是上次旧书展上买的旧书。这似乎是一本阴阳历的书籍,其中收录的年份包括了日本从阴历改为阳历的明治5年(1872年)这个年份。根据最后几页的记载,本历初版发行于大正元年(1912年),该版本发行于大正八年(1919年)。作者是伊藤耕月,发行方是伊藤神祥館。

由于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网站上已公开了多个版本甚至有比我这个版本更晚的发行版(见本文最后),且标注为「保護期間満了」,据此我判断我这一本也已经是公有领域的作品了。

另有一有趣之处:在该书第四十三页,页码文字形如「四十川」,疑为排版时将字块「三」错误地旋转了90度放置所致。

更新:已上传至WikimediaCommons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