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机

All posts tagged 功能机

最近打算分离智能手机功能,让手机回归蜂窝网络通讯工具。于是便也想到了我所知道的汉语、日语以及不太熟悉的英语里,对这种非智能手机的称呼。

在这三种语言里,都有一个同源的词汇称呼,汉语里叫它功能机,英语里说 Feature phone ,日语里则是把该英语转换为了片假名:フィーチャーフォン。我觉得这种手机虽然有些言不达意(功能,什么功能?)但从「手机就完成蜂窝网络的通话功能就可以了」这一点上来看,倒是蛮符合我的心意的。

然后,在这三种语言里,也还有一些俗称。

比如,在汉语文章里,会将其称呼为「老年机」、「老人机」,我觉得这种称呼就与催婚催生背后的思维一脉相承:是抱着一种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就该用怎样的东西的预设。老年人当然也可以积极使用智能手机,反过来说,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当然也可以用功能手机来选择作为自己的通讯方式,这才是一个更加尊重个体选择的社会氛围。

而在日语里,有时候会将之称为「ガラケー」。这个称呼有些有趣,它源自于用来形容日本特殊的信息产业环境。该称呼是「ガラパゴス」和「携帯電話」的缩写。前者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引申。其本来是说明这个岛上的生物因为长期与外部隔绝,而衍生出了独特的物种形态。这里引申为由于日本独特的信息通讯产业,而形成了独特的规则和手机品种。至于「携帯電話」,就是移动电话啦。这个称呼我觉得还挺有趣的(让我想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乌龟——而且更重要的是,词语本身不太有贬义,也没有社会年龄规制的狭隘思维。

而英语里,似乎会把这种功能手机称为: Dumbphone 。(我不知道这是一个通用词汇,还是只是流行语 Reddit 的词汇。

我去问了一下 ChatGPT ( 4o 模型)。对话如下:

继续阅读

顺着我之前的思考博客文《试梳理陷入隐私与移动网络泥潭的原因与解决方法》以及最近对于 京セラ翻盖机Ubuntu Touch 系统手机的两次实践探索,我也开始回顾智能手机(主要是 iPhone )与我的关系。

在 2010 年至 2014 年的前后几年,总觉得每一代 iPhone 的升级,总会加上一些传感器:要么是加上光学传感器(也就是多一颗镜头),要么是多一个安全认证方式(指纹 Touch ID 、面容 Face ID ),要么是多一个物理现象的传感器:气压计……等等。每一代的升级,总能给我一种这个小小的玻璃板与它的外部世界又多了一种连接沟通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将能更好地为我所用的感受,抱着这种期待,我才会以前几乎每 2 年换一台 iPhone 。

然而,我回想了一下最近我更换 iPhone 的原因( XS 到 15 )。或许是因为之前新冠病毒大流行的 2 年多时间里我几乎没怎么出门的原因吧,那部 XS 各方面(除了电池)也没怎么消耗,更没碰到什么意外。那台 XS 我持续用了 4 年,才换了 15 。而更换的理由居然是:用上了 USB C 充电线,以及原来那台 XS 的电池健康度降低到 80% 以下了。回过来想想,这是多么无趣而无奈的换机理由啊。

继续阅读

践行之前的考虑,入手了翻盖机。

京セラ出的 DIGNO ケータイ 翻盖机 KY-41B 。

先说这台手机的系统。它的系统吧,看其说明书,好像是有 Android 字样的;而它的浏览器呢,也确实能打开网页甚至播放网页视频的——只不过操作是要用方向按键来控制上下左右移动,而非触摸屏。看到上图那个橙黄色的方框了吗?那就是目前「焦点」的位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