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数码信息科技

答案

据我观察和分析:65W。

好,只想直接找到结论的朋友看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不过,本文主要要记述的是作为博客主和用户的分析过程。

折腾的前言

起因嘛,就是最近买了一台笔记本——Dell Latitude 3420。

选购配件时,我选择了Dell的65W USB-C口电源适配器。虽说接口改成了USB-C,体积也有所减小,但是原装的充电器即使不是过去那种一块板砖的体积,但也依然可以说是半块板砖的大小——比市售的其他65W USB-C PD充电器明显要大。

既然买了这个支持USB-C充电的笔记本,我就想着另买一个体积更小的通用USB-C PD协议充电器来配合使用,于是,此时问题就来了:该买多大功率的呢?

显然,既然官方配件可以选型搭配的是65W充电器,那么可以自然而然地认为,它显然应该支持65W及其以下功率的充电器。那么,有没有可能支持比65W更高的PD充电协议,比如100W的USB-C PD充电速度呢?

业界也并非没有这样而案例,比如苹果的iPad Pro,自带的电源适配器是19W的,但机器本身却可以支持到30W的充电功率。那么,这台Dell Latitude 3420本体又怎样呢?

换言之,如果我买了一个65W以上输出功率的第三方USB-C PD充电器,如果Latitude3420本体支持65W以上受电,我就能以更快的速度充电;反之,如果笔记本本身不支持的话,我就白买了那么大的功率的充电器了。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联系了官方——我先后以邮件的方式询问了戴尔(日本)的客服,以及用电话的方式询问了戴尔(中国大陆)的客服。

戴尔(中国大陆)的客服告诉我的答案是:本设备(Dell Latitude 3420笔记本)最大也只支持65W的充电功率。

但是,戴尔(日本)的客服却告诉我:虽然资料上没有写,但是他请教了上级技术负责人,其实本设备支持以100W的速度进行通过USB-C PD充电!

喂喂,你们两方都是戴尔,怎么回答不一样啊?于是,这就激起了我做为一名原工程师爱折腾的人的兴趣了。发扬寓言故事《小马过河》的精神,不如自己来试着观察和分析一下,到底这台设备所支持的充电速度能有多高。

基于主板BIOS的观察

在Dell Latitude 3420这款主板的BIOS程序,或者说内置系统,有两个方法可以观察到当前所插入的USB-C充电器的功率数。注意,这里现实的并非实际充电功率(速度),而是当前所接入的充电器的功率。

一个方法是开机按F12,然后进入「DIAGNOSTICS」(Run system tests to identify any issues.),在这里选择「ADVANCED TEST」,就可以选择对「CHARGER」(充电器)单项进行测试;另一个方法是开机按F12键,然后进入「BIOS SETUP」(Configure BIOS options and control how your system functions.)中的「BATTERY」项下就有一个显示「AC Adapter」功率的项目。

我干脆测试一下了手边有的几个各种充电器,把它们分别接在Dell上,看看能识别出多少功率来。
继续阅读

今尝试在Chromebook上安装Android版Krita。

Krita版本:PlayStore上显示的更新日期为2022年1月6日
ChromeOS版本:97.0
系统架构:64位intel CPU
屏幕分辨率:1920*1080

问题说明:界面显示错误。

每一个菜单的最下方的一个项目(例如【文件】—【关闭】)只能显示半截。

继续阅读

用上Chromebook一年多时间了嘛。最近感觉系统好像有时会有点卡(其实配置本来也就不高)。想看看到底系统资源吃紧到了多少,以及哪个进程在吃CPU/内存资源呢?

于是,要怎么看呢?Windows有「任务管理器」,macOS有「活动监视器」,Linux有「top」……那ChromeOS要怎么办?

于是查了一下,找到了方法。相关中文说明资料还不多,于是我写一篇博客来记录一下。首先说明,我的Chromebook的当前ChromeOS版本是:97

首先是看Chromebook(ChromeOS)的整体CPU/内存的使用情况。

在Chrome浏览器中访问:chrome://sys-internals/,即可查看CPU、内存(Memory)以及Zram的使用情况。Zram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看维基百科的zram词条介绍,好像是Linux的一项内存压缩技术。

点击该网页左上角的三条横线符号,可以打开边栏,继续点击查看更详细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在上述链接后加#以及后缀路径的方式来访问。

继续阅读

「物書堂」是苹果应用商店中一家提供高质量词典(以日文相关词典为主)的开发商。我从前几年开始就是其辞書(Dictionaries)APP的用户了。这家的词典产品在APP Store的中国大陆区和日本区都有上架。

该开发商所提供的词典进行过一次形式上的改变,之前为单体版,也就是每一册词典作为一个单独的APP上线销售;之后在一次的改版中,整合成了辞書(Dictionaries)这一个APP(下文称「整合版」),词典内容则是在其APP内部购买的。以前买过单体版的用户,可以直接免费导入到整合版的APP内。而且该APP也有iOS/iPadOS乃至macOS购买,可谓一次购买,多台设备都可以使用!

不过呢,我的使用方式有一些复杂:我最初是用中国大陆区的AppleID购买了单体版《大辞林》,然后还用这个ID购买过内购版的《新明解国語辞典》;又过了几年,我注册了日本区AppleID后,又用该ID购买过整合版内的内购的《漢辞海》。于是,等到我最近在一台新iPad上登陆并下载各个APP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无法将曾经用2个区、2种方式的辞典内容整合到一起使用。于是我去物書堂的网站上联系了一下他们,对方很快就将整合操作方式告知了我。试了一下,果然成功了。

于是我这里就把物書堂的告诉我的方式简单翻译、加上我的一些补充说明并写在下面。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购买过往情况来进行整合。


1)设定中国AppleID

1-1)将设备中的iTunesStore/AppStore帐号(注:不是iCloud帐号,是「设置」——AppleID——「媒体与购买项目」里的那个)设置为中国ID。

1-2)在AppStore的「已购项目」中找到之前购买的单体版辞典(我这里是《大辞林》)并安装到设备中。

1-3)如果设备中已经有整合版APP的话,先删除,然后安装中国区的「Dictionaries」

1-4)此时打开整合版的APP,应该可以在已购买的内购项目中下载到之前用中国区买的单体版以及内购版辞典(后者我这里是《新明解国語辞典》)。

2)设定日本AppleID
继续阅读

Linux总是有着这样的传说:在一台多年前的旧电脑上,运行起了Linux,非常好用……云云。不过我的macbook Early 2015却一直因为缺乏键盘与触控板的驱动程序而一直无法顺利运行。(曾经试过一次:在唯一的USB-C口上接一个Hub,然后接U盘以及鼠标键盘……总算是可以运行,这太不优雅,太不mac了!)

今天在这个讨论串《Bug 99891 – Macbook8,1 12-inch (Early 2015) keyboard and trackpad don’t work》第95个回复中,提到好像鼠标、触控板的驱动已经被加载到了内核中,回复者说最早是在 kernel 4.14中已经加入。

于是我试了一下在U盘里加载了一个Ubuntu最近发布的21.10,内核是5.13.0,在我的macbook Early 2015上运行了一下,正常!键盘、触控板都可以正常输入了,无线网卡当然也是没问题的。

实现效果如题图。

简记一下。

我同时是亚马逊中文Kindle电子书与日文Kindle电子书的读者,两边账号都有。

在苹果的生态体系中,无论是iOS/iPadOS,还是macOS,要切换Kindle不太容易。特别是iOS/iPadOS,目前没有多用户切换设置,因此每次登陆就要把原来的账户退出,再切换系统语言什么的,很是麻烦。而macOS呢,因为macbook自带的显示器是横屏的,而本身又不能360度旋转把显示器翻到键盘背面去,竖着阅读,于是也不太适合用来看Kindle书。

我想到了前几个月买的Chromebook——Lenovo Chromebook Flex 5。这是一台二合一可以翻转的笔记本,反转后便于竖放阅读,而且屏幕够大,13寸,应该是比大号的iPad Pro还要大。

这么一来就是要解决多个地区的亚马逊账号在Kindle的登录问题了。由于Chromebook下的Kindle是以Android APP 的形式,从GooglePlayStore应用商店安装的,因此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些应用多开的功能来辅助实现。不过找了几款都无法成功双开,这次我想到了Chromebook作为一款PC操作系统本身的多用户特性——新增一个用户,是不是就行了呢?

果然就行了。

根据Google的使用说明《同时登录多个用户》轻松建立了第二个用户,为该用户下载Kindle APP,登入亚马逊账户即可。这样一来,我就把切换Kindle 的问题转换成了切换操作系统两个账号的问题,也就是不用输入账号密码,而只需要输入账户的登陆PIN码就行,切换起来十分简单,符合触屏使用习惯。

正如上次提到,我开始用开始用ChromeBook!要说效果如何?能在多大程度上作为现在手头这台Macbook Early 2015的备机呢?

本文就以我日常使用的几款软件为例,说明一下各款软件在这两个操作系统家族/平台之间的差异。

iCloud:网页版勉强用

Apple目前只提供了Mac版、iOS版和Windows版的iCloud客户端,在Chromebook下自然只有用网页版的份。我常用的iCloud Drive和备忘录尽管都有网页版,但用上去的体验当然是和客户端差了一大截。特别是iCloud Drive,虽然能够成功下载、上传文件,但更多功能就不要想了(比如按个空格预览什么的)。

印象笔记:网页版勉强用

因为我多年前开始使用印象笔记时,简体中文中国大陆专供版(印象笔记)和国际版(Evernote)还没分家,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是用的前者。这就麻烦大了。

虽然我这台Chromebook可以用Google的应用商店Play Store,但在其中只有国际版客户端Evernote,没有印象笔记的客户端。前几年明明是通用客户端,近些年随着改版,应用商店里的那个版本只能登陆国际版了——顺便一说,Windows平台的Microsoft Store里的Evernote客户端也是一样情况。

尽管印象笔记官方是提供APK客户端的,不过我自己不太愿意安装非应用商店中的APP,也就没有去尝试这个方法。

另外,我还去找过一款名为Nixnote2的适用于Chromebook中Linux系统的印象笔记第三方客户端。虽然这款第三方客户端能够选择连接国际版或是中国大陆特供版,但总是无法下载完全部笔记条目,往往是卡在200多条的时候就停止下载了,不知是什么原因。

总之,现在在Chromebook上用印象笔记,也是用网页版勉强代替着——有时会因为网路延迟导致最后几分钟编辑的笔记内容丢失。

Markdown:StackEdit

在MacBook上,我用Byword以及mWeb来写作或者发布HTML。这两款程序应该都没有对应的ChromeOS版本,于是我找到了ChromeOS上的浏览器插件StackEdit来代替,用过次数不算多,不好评价在细节方面能不能很好转换成HTML。

继续阅读

我是科技爱好者,真的。不说我都忘了(笑)。

最近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把QNAP的NAS(型号:TS–453Be)内存升了一下级。

该型号有两个内存插槽,我买的机型原本自带了单条4GB的内存条。

经查技术参数,TS–453Be所用的CPU是intel的J3455CPU。根据intel官网的技术参数表显示:

内存规格

最大内存大小(取决于内存类型) 8 GB
内存类型 DDR3L/LPDDR3 up to 1866 MT/s; LPDDR4 up to 2400 MT/s
最大内存通道数 2
支持的 ECC 内存 ‡

买新内存之前,我先查看了一下,原本单条4G内存是ADATA的 DDR3L 1866频率的。

继续阅读

忙里偷闲,来写一个小报告。简而言之,继上次《赞美!macbook的AppleCare是真羊毛!》之后,我的macbook(Early 2015)又换了一次屏幕!

首先,我估计是不是更换的部件(屏幕)是良品,也就是所谓的翻修零件啊?总之,近期,就在我的AppleCare三年服务还剩下2周左右时间的这几天,我发现我屏幕中央有一条固定的紫色线条。表现还很有趣:在白色窗口下不显示,在黑色窗口下就能看到一条位置固定的若隐若现的紫色线条。整体并不明显,两端渐隐消退。

于是,我的这台macbook又进行了一次送修。一共加起来,共更换过2个上板、2个下板、2块屏幕——唯独数据所在的主板一次也没修理过!

这次修理的速度还超快。周一(3月4日)去苹果零售店南京东路店检修,告知当时店内无替换零件,到了3月6日中午我接到电话得知店里有零件了。16:00我将macbook送去更换,并告诉店员我下周急用。店员当时口头说争取在周日前修好通知我——十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当日20:25分我接到电话说已经修好了!当时店员建议我可以明天去取,结果因为我家住得近,在离天才吧结束服务前5分钟,也就是20:55分进入苹果零售店南京东路店,顺利拿到macbook。现在我就是在用这台机器在写这篇博客。

又隐性地撸了一把羊毛!希望这是AppleCare服务期内最后一次享受服务!AppleCare万岁!

之前的博客也提到了,近期可能面临动迁。因此今天新买了一台华硕BLUE CAVE路由器,先试一下看在较大空间里的无线网络布局情况。其实说实在的,预计将要迁入的地方也没多大,其实估计一个68U路由器也勉强足够。不过我看中BLUE CAVE独特而漂亮的造型,另外还有它支持IFTTT这样比较极客向的功能,就想入手来玩玩。

如果你还不知道AiMesh是什么,我的理解大致就是SSID漫游。具体可以参考华硕官网介绍:https://www.asus.com.cn/aimesh/

这几天只是新入手尝试,因此依然把华硕RT-AC68U作为AiMesh路由器(AiMesh Router,也就是俗称的主路由),把BLUE CAVE作为AiMesh节点(AiMesh Node,也就是俗称的子路由)。其实按照官方推荐,应该是以性能较强的一个作为主路由才对,但由于我目前只是试验,并且不想断开现有家庭网络与外部的连接,因此就没有把68U撤下,换上BLUE CAVE作为主路由。

那么,来确认一下本次试验环境:

路由器型号 AiMesh设置 固件版本
RT-AC68U AiMesh Router 3.0.0.4.384_20648
BLUE CAVE AiMesh Node 3.0.0.4.384_45149

本次试验是以无线方式连接AiMesh Router与AiMesh Node的。

AiMesh Node的管理

AiMesh Node本身获得了一个来自于AiMesh Router分配的IP地址,就相当于在AiMesh Router的SSID上连接了一个设备。

用HTTP方式单独连接AiMesh Node的IP地址,网页会自动跳转至AiMesh Router所对应的地址。对AiMesh Node的管理都是在AiMesh Router的网页中进行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