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N领域

第一次读完一本日文原文的轻小说!撒花!!!٩( ᐛ )و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自己第一次阅读完一本日文轻小说或者说文艺作品,因此怎么说也想写一下读后感。

为什么选择这本轻小说?

随着日文水平的日渐增长,我开始直接阅读一些日文书籍:从一开始看配有大量图片的旅游指南书,到后来慢慢能够读一些配有解说插图的知识类、说明类书籍(比如有关日本电车的知识,或是有关日本神社的知识书),再到最近几个月开始读《朝日新聞》上的《天声人語》栏目合集。不过有一片领域的书对我来说始终仍然难以读明白——叙事作品,例如小说,或是文艺评论类的作品。几度尝试后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一开始找了太高难度的去挑战?例如一本名为《京女の嘘》这样以讽刺的口吻调侃京都市民性格的书(笑),或是像《Fate》系列那样字里行间用到了许多片假名外来语单词、登场人物又多而复杂的小说。

几经比较和考虑,也买了宝岛社《这本轻小说真厉害!2020》的书来参考,我打算选择一本主题为日常生活系的、故事情节简单易懂的书来读。于是我买了这本《お隣さんと始める節約生活。》,标题翻译成中文的话,可以翻译为:《与邻居开始节约生活。》还有个副标题:「電気代のために一緒の部屋で過ごしませんか? 」,意思是:「考虑到电费,一起住到同一间房间里吗?」

内容简介

这本小说需要内容简介吗?看标题就能明白吧。

大致来说,就是刚进入高中的男主角間宮君选择了一个人在外租房独居(和我现状相似!),虽然生活费用不至于短缺,但却为了能够花费更多的钱在游戏上(和我现状十分相似!!!)因此开始考虑在生活花费上更加节约。很巧,隔壁所住的女生是同一学校高一年级的学姐山野(然而我没有这样的现状!),也在为生活经费不足而想方设法节约。由于两人经常走一样的路、去同样的超市,因而萌生了为了购买大分量廉价食材、为了节约电费而住到一起的想法,并开始了二人的节约生活……

继续阅读

有关这本《哆啦A梦》第0卷

2019年或11月底收到了稍早些时候预定的《哆啦A梦》第0卷(日文版)漫画。这是《哆啦A梦》系列时隔23年发表的新一卷,也是作为《哆啦A梦》系列漫画诞生50周年纪念的一卷。对于在小学和初中时代就收集了全部的45卷短篇单行本以及大长篇的我来说,可谓是「有生之年」的一卷!

这一卷主要收录的是6篇「幻の第一話」,其实是指《哆啦A梦》在最初问世时,在六本面向不同年龄的儿童的杂志上推出过内容各自相异的第一话。这六本杂志分别是:《よいこ》(《好孩子》)、《幼稚園》、《小学一年生》、《小学二年生》、《小学三年生》以及《小学四年生》。从收录的杂志来看,这就有一个明显而整齐的对象年龄层次序列。之所以被冠以「幻の」之名,是因为这些「第一话」在其后经作者本人整理而成为小学馆45卷漫画的时候,并没有全都被都收录在合集内。而对于从小学馆45卷单行本开始阅读《哆啦A梦》的读者,以及像后来该套漫画被引进到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后,同样是阅读源自45卷的翻译版而接触日本漫画《哆啦A梦》的我们外国读者来说,可能只看过其中一到两个「第一话」。

目前这本漫画的试读部分可以在小学馆的网站上看到:https://shogakukan.tameshiyo.me/9784091431561

有意识地考虑漫画的表现的差异

而我本篇博客内容,主要是想对这六篇「第一话」进行一种横向比较。为什么要这样呢?记得在多年之前,我读过一本中文引进出版的书《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其中提到:现在看起来司空见惯的漫画表现,其实都是漫画家琢磨和设计出来的,而且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也因漫画所预设的对读者对象而有所不同,有些适用,有些则不适用。书中举了个例子是说漫画一页中分隔的画框,在面向低年龄层读者的漫画中,这些画框往往中规中矩,阅读顺序(自右往左、从上到下)也是十分有规律可循的;而在面向更高年龄层次的青年的漫画中,作者往往为了表现动感会尝试着打破画框,或是绘制不同大小的画框、采用非矩形的画框来分割画面等。书中还举了一例,是关于画框和人物站立位置的。说对于深情相对注视的两人,漫画有时会采用「画中画」的效果,让本应是面对面的两人的正面表情同时出现在同一区域,以渲染两人之间的感情互动。但是这种表现手法是违反常识的,违反人物站立空间预设的,因此就需要空间想象力和对于漫画表现语言约定俗成的理解——书中指出,这样的表现手法通常不会出现在面向低年龄层读者的漫画中。无独有偶,我在一次翻阅《エロマンガ表現史》(《色情漫画表现史》,只是翻阅了一下日文版,还没读。),看到其中也提到:「乳摇残影」这样表现动作激烈的绘画手法,其实也是在漫画发展过程中渐渐确立起来的,形成了一种漫画家与读者之间的共识。其实仔细想一想,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画中画」对脸,以及「乳摇残影」,在真人电影中似乎是非常罕见的吧?

有了这样的意识,特别是在多年前读了《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一书后,我在阅读漫画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去考虑这些漫画的构成元素、表现方式。不过对于不同的系列漫画,除了漫画本身所预设的对象读者年龄层次的差异外,很大程度上还关系到漫画作者本身的绘画经验、个人画风等问题,因此对于不同的漫画作品,要进行「横向比较」并不简单。而这一次第0卷《哆啦A梦》就是一个很好的横向比较的机会,可以看看同一位作者、同一系列漫画乃至同样是开篇第一话,仅仅因为所面向的读者年龄层次不同,而会给漫画的表现上带来哪些不同的效果差异。

继续阅读

我想自己应该是很少评价漫画,尤其是这样一本福利、后宫性质的漫画。但我对「御宅族生活」、「御宅族社团」等话题倒是一直抱有兴趣,因此最近我买了两部三册有关御宅族生活的漫画,其中一部的第一卷就是这本《2.5次元の誘惑》。

我是在前几天逛京都的书店时看到的。日本书店货架上的书一般都是书脊朝外并列着摆放的,就像图书馆的藏书那样。但是对于一些新书或是特别推荐的书,则是为了展现封面而平贴着书柜背面摆放,好让购买者一眼就看到。而这本《2.5次元の誘惑》就是这个状态摆放在书架上的。无论从书名到封面图案,都十分具有诱惑力!当天晚上查了一下,这是一部刚最近刚刚以单行本方式出版第一卷的漫画,出版社(我不知道这个称呼对于日本的漫画发行渠道来说准不准确)是少年Jump+,目前在其网站上可以查看到本作的试读

故事简介我直接翻译单行本第1卷封底的介绍吧:对于现实的女孩子没有兴趣!喜爱二次元角色リリエル的漫画研究部部长奥村,来到他身边的是「想成为リリエル!」的三次元女子天乃リリサ。奥村应她的请求而协助拍摄cosplay,然而出现在眼前的是——真正的リリエル!?这份诱惑不是二次元的!心怦怦直跳的cosplay喜剧故事开幕!!

继续阅读

近来看到有些人指责《天气之子》中的价值观,甚至质问其为何能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影审查,认为其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介于此,我考虑了一下,编了一首不押韵的打油诗,姑且算是个人的回应:

繁华东京体现富强
民主
文物完好体现文明
灾后淡然体现和谐

小道杂志体现自由
共同受灾体现平等
免于人柱体现公正
依法从轻体现法制

民族文化体现爱国
警察追逐体现敬业
再访老妇体现诚信
喂养猫咪体现友善

至于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可以从同一系列前一部作品《你的名字。》发现:

竞选议员体现民主

日本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本作却能在作品各处体现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观念,可谓十分正能量,怪不得能过审!

其实这篇文章是来做一个小小小小小的考据,关于《天気の子》(天气之子)中鱼的名字。

近来随着《天气之子》在中国大陆上映,简体中文社区里也出现了不少讨论帖。似乎多数是围绕着价值观进行争论,却鲜见仔仔细细对照着作品本身以及周边资料集进行证据收集,然后提出观点;或提出观点,并及时辅以来自于影片、小说等证据进行说明的。

在百度贴吧的一个帖子中,我提倡「从作品中找证据」,并在19、20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认为是解决了楼主提出的问题及争议。

于是,我打算从极小的方面进行考据。这几天也看到有人对《天气之子》影片中透明鱼的原理进行猜测分析。于是这一篇文章就来说一说鱼的名字,简单地进行一下考据。

在《新海誠監督作品 天気の子 公式ビジュアルガイド》一书的第116~117页,是伊藤秀次与李周美的对谈,前一位的头衔是「サカナ設定·原画」,后一位则是「VFX」。其中提到了鱼的画面表现。在对谈内容中,称鱼为「空の魚」或者直称「魚」。但是在第117页的边角上有一张很小的设定集图:

上面详细得写了这条鱼的上色,例如「密度が薄い」等。在右上角有写「コア部」即中文「核心部」的意思,但再具体到里面每个器件的文字,我就看不清了——我已经用我的扫描仪4800dpi进行扫描了,看不清可能是印刷本分辨率本身的问题。

如果要看大图,请点击:https://blogmedia.wildgun.net/20191106_《天気の子》,鱼,你的名字。/sakana_of_tennkinoko.jpeg

有趣的是,这张设定图的题头:「陽菜の手をすり抜ける」后面写着一个字,显然是鱼的名字。这个字是:「」,在下方训读写为「さかな」,即日语通常「魚」的读法。

左魚右風。
继续阅读

随着《天气之子》于2019年11月1日在中国大陆的上映,我的知乎上之前有关《天气之子》的回答的点赞与好评通知也一下子突增了不少。之前已经在日本看过三遍《天气之子》故而近期并没有再去观影,不过也以此为契机,让我想补充写一下在前两篇读后感《《天気の子》观后感(有剧透)》《从《天気の子》的场刊中,可以发现什么?——权作《天気の子》观后感之二(有剧透)》中没有提到的一个观点。

这个观点很简单,也正如题目所写:陽菜与东京的三年大雨,并不是一个电车难题

首先,先来看一看什么是电车难题,简而言之就是:假设你是一个火车司机,在前面有两条轨道岔路。当你得知:默认前往行径的铁路上捆绑着5个人;岔道上捆绑着1个人。他们都不是自愿自杀的,在此种情况下,你会让电车沿着默认行径轨道前进,还是把火车调整至岔道上?

继续阅读

自从自己第一次对《秋之回忆》展开圣地巡礼以来,竟然已经过去了十年。在这十年里,我也数次造访藤泽-江之岛-镰仓地区,这里也逐渐发生着改变——例如藤泽站开始喜迎农历春节了,镰仓高校前站旁的交道口从大约五六年前开始一站就能听到各种中国方言了……等等。特别是最近一年半以来,随着2020东京奥运会的临近,藤泽地区作为一个分会场,这里也加速发生着改变。而没想到,本文我所要写的是不是圣地巡礼记录,而是「圣地灭没记录」。

在七月底,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去了趟东京,进行了《天气之子》的圣地巡礼(因为当时听说8月1日起代々木会館要开始拆建工程),第二天下午较空,于是就坐电车去了江之岛地区逛了几个小时。在此列举一下主要是在藤泽及江之岛附近地区发现的主要几处《告别回忆/秋之回忆》及《TARI TARI》的圣地消失情况。

第一处是JR藤沢駅前,对应的是藤川站前。这里的天桥正在进行改造,我记忆里此处涉及的场景有MO7与星月织姬的约会场景,以及MO8的场景。这一张就是以MO7CG为原型拍摄的。

继续阅读

先来说一下我到目前为止与《天気の子》的接触,再进入正题吧。

于是我想以本文来罗列一下我阅读并翻译了场刊之后,特别是新海诚所写的部分内容之后,对之前观后感的一些补充或修正。

其实《天气之子》可能是一个类似并超越《云之彼端·约定之所》的故事!

我在《《天気の子》观后感(有剧透)》中提到,这是一个「不构成矛盾」的故事,并提到:「其实观看影片时,我想到的是《云之彼端·约定之所》的佐由理。……这样肆意胡乱地利用超能力来赚钱,迟早要被社会人士发现并逮捕,然后女主角被关进科学研究室,对其超能力远离进行生物学分析,并尝试用于战争、天气控制等国家层面的行动;」以及「新海诚并没有让故事主线矛盾围绕在超能力上面。没有警匪勾结、没有黑社会利用超能力、没有科学实验室……」以上,是我在第一篇读后感中所给出的猜想,即在第一遍看电影时,我认为本片「应该」这样,实际却没有这样。

然而,阅读并翻译了场刊新海诚部分的内容后,我吃惊地发现,《天气之子》原本真的可能是如我所想的那样!在场刊中新海诚自己谈到说:「角色有较大变化的是須賀。最开始是设计成气象AI研究者」、「就故事来说,也写过围绕有关晴女陽菜的谜之组织的登场的情节展开。」

看到没有?!看到没有?!这活脱脱就是《云之彼端·约定之所》里白川拓也的角色形象啊!

继续阅读

译注前言:最近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写了电影《天气之子》的观后感(有剧透)。在文中,我做了一些假设,然后又给出否定,诸如「这个故事应该是……新海诚却没有……」这样的句式。今天又一次来到电影院,想看看有什么影片周边的,却发现大部分已经售罄,少部分是对我来说不太实用的比如发圈之类的……然后我发现了摆在商品柜上的场刊(售价800日元)。

买回家后,我阅读了新海诚所写的那部分内容,其中谈及的制作方面的话题,比之前写在《小説 天気の子》后记部分的内容更为深入和详细。此外,场刊中的部分内容让我十分惊讶,其中新海诚提到了某一些角色和某一些设定「我本考虑这样……结果工作人员说不好,我们就修改了……」这样的制作修改过程。其中着部分内容简直是对我观后感中所提出假设的回应。

结合场刊中的内容来看,一言以蔽之,正如我在《天气之子》的观后感(有剧透)中猜测和假设的那样,故事草案原本是更接近《云之彼端·约定之所》的故事!(在我看来如此!)

场刊中的这一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了制作过程中最初决定了什么、什么是中途改变的……等等这些制作和思考细节。出于个人研究和学习之目的,我想把这一部分摘录出来翻译一下。摘录并被翻译的原作著作权属于新海诚(应该说是属于《天気の子》制作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对于作品「合理使用」的相关法律,在此进行摘译。(这句免责申明真的有用吗?)

此外也请结合阅读:小说《小説 天気の子》后记摘译

《天气之子》的观后感(有剧透)

摘译内容:

(页首提示)自本页开始到20页为止的内容涉及了本作的结局。请在欣赏后阅读。

新海诚 原作·脚本·导演

想描写在无法取回和谐的世界中能产生出什么新的东西的故事

作为本次作品的核心,其最根本的是这样一种感觉:这个世界自己狂乱了起来。就世界形势来看也好,就环境问题来看也好,世界的变化正在加速,以体感来说,总觉得是向着奇怪的方向变化着。我注意到有这种感受的人并不在少数。然而,没能使之停下的,也是我们。如今的世界也是我们自身选择的东西。

举例来说,现实中的气候变化,其中的一个因素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不经意间使用了空调而排出二氧化碳,尽管当然这的确是生活所必需的,但也可以说,这是我们对如今世界的形态持续地进行选择。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大人对于如今世界的形态负有各种各样的责任。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年轻人来说,如今的世界是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的东西。从生下来开始,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了,毫无选择地只能在这里活下去。

因此我想到的是,主人公少年所喊叫出的「天气什么的,就这样狂乱下去也挺好!」(天気なんて、狂ったままでいいんだ!)的话语。这句台词,成为了企划书最初的核心。想做的是关于少年自身选取了狂乱世界的故事。换言之:取回和谐的故事就不考虑做了。

继续阅读

备受瞩目,或者说上映之前广告就随处可见的新海诚新作《天気の子》(拟译:《天气之子》)终于在2019年7月19日如期上映了。附记一下这一天前后的动画史大事:前一日7月18日,京都アニメーション公司大楼遭遇杀人放火恶性事件;而本片上映当日7月19日《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制作方khara则宣布EVA新剧场版第四作将于次年2020年6月公映。

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而足以铭记于动画史的日子里,我去看了《天気の子》。那么照例,在记录感想之前,先说一下我对作品的了解情况。我是在7月19日下午去看的电影,因为日文水平的缘故,人物台词大概听懂了一半左右。之后又花了三五个小时翻看由新海诚执笔的同名小说,把之前不明白的一些人物关系、事件关系补习了一下,开始写这篇观后感。当然,即使如此,也无法确保我确实听懂看懂了作品的每一句内容——但是我想应该是到了写一些观后感的时候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