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Fate/Zero》完结了。其倒数第二集中提到了Fate系列的一个核心问题:选择做正义的伙伴吗?无论是卫宫切嗣还是卫宫士郎,他们都经历了这个选择。

 

在其他一些作品例如《秽翼的尤斯蒂娅》中,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归根到底是道德选择的难题。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列车失控,当前轨道上有五人会被撞伤撞死,如果切换轨道,则另一条轨道上仅有一人可能会被撞伤撞死。这时你会主动切换列车轨道吗?

 

这个问题就和正义的伙伴面临的其他问题一样使人痛苦,那么我们就要寻找一下使之痛苦的原因。我觉得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正义伙伴求完求全的心态所致。正义的伙伴之所会一次一次计算获利者多少并进行抉择,是因为他们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好的结果,结果却往往并未如意。我觉得正义伙伴应当树立这样一种健康的心态:事情变糟是正常的,我加以干预了,变好了是我的功劳,没有变好也是正常的。

 

这是一种类似于“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思想。这种心态把事件往糟糕方向发展的责任推给了世界,推给了外部原因,而自己的干预是尝试着减轻或减缓事件变糟。做成功了是功劳,做不成功也没关系。需要明确的是,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在成为正义伙伴的路途中不要担负起过多无必要的责任而使自己痛苦。

 

其实这种想法借鉴于熵增原理,自然界总是朝着混乱的方向发展的。我无论做什么事,熵都会增加,这不是我所导致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如果我把本来有序的东西弄乱了,那也没什么。如果我把混乱的东西整理干净了,虽然整体熵还是增加的,但至少因为我的智力劳动可以抵消掉一部分熵,可以减缓宇宙进行热寂状态的速度,那就很高兴了。

 

 

同样心态在学习上的一个事例:人脑本来就是越来越遗忘的,哪有莫名其妙记住东西的?所以背不出单词是正常的,英语不及格也是正常的,都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

 

 

就是这样!

正义的伙伴,轻松上路!

测试结果: 知识渊博的5号性格
第五型性格:爱知识的思想家

 

1、自我剖白
“从小到大我都很惧怕人,不只在人群中我会浑身不自在,甚至迎面而来有熟人出现,也会让我产生避而不见的心理。其实我未必不喜欢他,可能他还很可爱呢,只是我的即时反应,就是不见面比见面好,因为我不喜欢被干扰。但如果攀谈起来,我也会很享受互相交流、双方投契的愉快感觉。”
“有一段时间,我简直不觉得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着的。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我熟悉的朋友和家人都不过是生物学、心理学课本上所描述的类属于“人”的生物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啊!”
“我蔑视那些情绪化、以偏概全的结论,不经深思熟虑就说出来的话,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无论发生了多么令人难过或令人快乐的事情,我的情绪都不会强烈到如山洪暴发般不可收拾的地步。从事情发生到情绪、感觉产生的一段距离中,我必须绕一个头脑的圈子,才会安心让我把感受到的东西释放出来。”
“接触太多人会很容易让我筋疲力尽。每天我都要有固定的时间安静下来。安心思考一些问题。我承认自己很需要个人专属的空间。”
“我没有什么高兴和不高兴,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人的样子都没有很大不同。”
“我喜欢玩风帆,因此我累积了大量这方面的书籍,努力地钻研起来。现在我已差不多成为一个风帆专家了。”

继续阅读

我从没有读过这么烂的一本小说。或者,更精确地说,我从没有如此有耐心地读完这么一本烂的小说。而这本小说距我上次读完第三册,时间跨度已超过一年。

 

这本小说的故事行进风格与之前三本完全不同——我在猜想这大概也是大陆只引进了前三本的原因。在这本书的故事里,凯立德频频开挂,在遇到任何问题时——无论是面对萌智图书馆馆长的指责,还是上古巨龙伐伦,或是其他各种问题时,他总能从思绪中引出“尼德尔之歌”,然后总是能顺利地找出一个漂亮地解决事件的魔法。一次两次也就算了,可书中至少出现了四五次这样,因此整本书的大部分战斗冒险中,凯立德就像一名救世主那样无往不利——简直是牧师的个人魔法秀。果然也正像我一年多前写第三本读后感时那样,我的担心成为了现实:“《牧师五部曲》有变成滥强主角光环奇幻小说的危险”。

 

此外,本册还有一点让我不喜欢的就是战斗场面太多。我个人更侧重喜欢阅读理念的争执、立场的转换、人物关系进展这类文字段落,而本册中绝大部分都是在不停地战斗,凯立德不停地秀魔法……当然也有矮人兄弟、雪琳与范德的冒险战斗。总之,战斗成分过多,十分厌倦。

 

好在我昨晚偷瞄了一下第五卷的序章,凯立德似乎将回到萌智图书馆,在那里能碰到各式各样的教长、弟兄和朋友,希望能回到如同第一卷那样书卷生活气息的故事吧。

前几个月,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了一句好诗:“无端岁月堂堂去,万种情怀的的来。”这句话是由巨赞法师示予南怀瑾先生。这句话很棒,因此现在作为我的QQ签名而挂着。

这句诗中点睛之笔,同时也是较难理解的,便是“堂堂”与“的的”两字。作为中国人,多多少少能体会到其中的些许意思,但不仔细思考的话很难把握住。下面我就把我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也是赏析过程记下来:

堂堂,让人联想到的是富丽堂皇这样的词。而堂本身也是一个名词,是建筑物中的大堂、厅堂。然而此诗句中“堂堂”是做副词,用以形容“去”。这无端岁月是怎么个去法的呢?

我又联想到了一个词,叫穿堂风。小时候家里还没有空调,暑假里就把前屋的窗和后面的门打开,让空气对流,然后把一个躺椅放在过道中我就躺在上面午休。因此,“无端岁月堂堂去”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那就是人独立在四四方方但四面无墙的大堂中,时间像夏日流风一样从身边穿过。比起孔子临川时的“逝者如斯夫”,更有一种人的身临其境感。

再看下句“的的”,这就更难品了。“的”的最常用解释就是一个无意义的副词。这时我联想到了两个词,一个是“的确”,一个是“有的放矢”。于是,在上面的那幅图景中,又有万种情怀仿佛千万支箭从大堂外从四面八方的空间中向我心射来,直中目标,扎扎实实。

这就是我想象中的堂堂的的啊!

记得在《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中,周汝昌先生提到中国诗人都是画家或是对绘画技巧了然于心的人,他们在诗句中所描述的景物,皆有绘画的笔法与趣味。读巨赞法师此诗句,尤甚!

抄袭四年前的标题,我又一次来到了闰年之日。
回想起四年前考虑的那个闰年时间的问题,意识到年并不是天的累积进位,只是公转的一圈恰好约等于3365又1/4次自转,就是如此。
下一次闰年,该到第三次冲击之后了吧!

刚才在卡乐星吃晚餐,另一桌一位服务员将两把叉子递给外国客人,三位外国客人点头示意请他放下,但就是没有伸手去接叉子。

 

我想到了中国有个成语叫待人接物,不过似乎外国人都不会直接以手传递的方式来接物。之前几次在日本旅游的时候也注意到日本店家付钱是不以手传钱的,而是把钱放在托盘上,无论是付费还是找钱都是如此。而且,在日本的出租车上也是在前驾驶座之间的突起区域放着一个小盘子,驾驶员和乘客就是通过这个小盘子付钱的。

 

而在中国,我经常去吃的诚屋拉面是一家挺日式风格的拉面馆,那边柜台上也有一个小盘子,但他们的服务员似乎都没有这样的意识。有几次我故意把钱放在盘中付款,他们还是会亲手把零钱和收据递给我。在浦东太平洋百货的一家名为寿司王子的店内,那家就挺正宗。我好像就去吃过一次,不过那一次营业员姑娘就把小盘子端到我面前来收款。

 

是为小记。

这是一篇有关现实的文章。不仅仅是世界这个大现实,而且是关于我个人生活的现实。这是我博客中很少有的。这是一篇抱怨文、质疑文、发泄文,也是一篇整理思路的文章。现在我的思路比较混乱——不,不是混乱,而是沸腾,来自各个我经验过的世界的思想围绕着最近生活中的事此起彼伏,我想试图用文字——这个在《科技想要什么》书中被认定为伟大科技的事物——的力量来整理思路,来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和态度。因此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一边思考一边写的,最终会写成什么样我还不知道。又因为这是我个人的思路文——顺着思路来写的文章,因此我不保证读者能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能知道文章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思想及其在我脑海中的意义。上面也提到了,这篇文章将包含着“来自各个我经验果的世界的思想”,有些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的事,有些是来自网上的社团里的,也有一些是来自我所阅读的书籍中的,因此我不保证你们能互相认识甚至知道我在说什么。

继续阅读

最近读了《科技想要什么》一书,这是一本好书,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之所以好,不仅是因为本书丰富广泛的知识视野,更是因为书中新颖而铿锵有力的理念。当然,也离不开译者通顺漂亮的翻译。

整个书的主题思想其实很明确,那就是作者KK将技术元素看做是人类生命的延伸,是继动物、植物、菌类、人类等六类生物王国后的又一王国——由技术元素组成的第七王国。作者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不仅仅是智慧生命的产物,而是将技术元素视为生命本身。然后作者以此为观点,探讨了其前因后果、探讨了技术元素的特性、探讨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技术与宇宙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画了一条长长的线——或者说是一种趋势一个方向——这条线自宇宙大爆炸而来,而又向着技术元素而去(在最终章作者还提到这条线指向的是造物主)。我说它是梳理万物,因为它并不仅仅如朴素的古代哲学那样泛泛地谈论大千世界,也不仅仅像百科全书那样介绍世界,它是在梳理万物。它把一切的一切——

宇宙、原子、自由意志、恒星的演化、生命的起源、进化论、石斧、蒸汽机、字母表、复式记账法、技术的迭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对技术的担忧、……

——把一切都纳入到以外熵(负熵)规律为指引的宇宙发展线路上。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记得曾经有一本书画出过这条线的前半段——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曾经在热力学的理论基础上,将物理学界关于宇宙的知识,与生物学关于生命的知识联系并结合到了一起,提出了“生命以吸收负熵为生。”同样在外熵(负熵)规律的指引下,本书的作者不仅加固了薛定谔所发现的这条线,而且还将之延伸到了作为社会性质的人类、延伸到了人类的社会并延伸到了人类的技术体系。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介绍万事万物在这条伟大的线的所处的位置时,作者罗列了详细的数据,摆出了令人信服的事实,做出了跨及多个领域的归纳,使书中的观点有了健壮的事实支持。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有奇妙的联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事物,从一个领域的现象联想到另一个领域的现象。例如我在读到书中讲述细胞进化的专业性发展趋势时,联想到了我和朋友曾经讨论的Cosplay社团的专业性分工。这不正说明了被作者发现的这个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吗?

这本书总共365页,在我近年阅读的书中(特别是非小说类书中)算比较厚的了。我肯定不会记住其中列举的大量事实和引用材料,但它却对我的世界观做了一次更新。一本书留给人一个记忆深刻的观念,使人获得了一样新的工具来面对今后的世界,这是一本好书(特比是非小说类书)应具有的功能。我想这本书给了我的就是像一把梳子那样,我自己也可以由此中的观念来看清、分析世界和将来产生的各种新事物、新技术。

我想我应该摘录一下书中作者归纳的“科技是生命的延伸,二者的共同需求是:
提高效率
增加机会
提高自发性
提高复杂性
提高多样性
提高专门化
提高普遍性
增加自由
促进共生性
增加美感
提高感知能力
扩展结构
提高可进化性   ”

 

最后顺便一说,在看这本书时我不止一次地联想到了《新世纪福音战士》的音乐,特别是在阅读第六章《注定的发展方向》时,我联想到了EVA中人类最终获得了智慧之果与生命之果的情节,BGM是《闭塞の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