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去了和歌山县参观了县立博物馆。在路上,坐在从京都到和歌山的漫长列车上,我读着电子书,书中提及了一份由片假名写成的村民状告地頭湯浅氏的书《カタカナ言上状》。
因为当时读的并非以和歌山县为主题的书,所以读到这个知识点时,没注意该书片假名诉状的具体是有关哪个地区的,没想到下车后,我竟然在和歌山县立博物馆里,就看到了作为固定(非临时)展品的这份诉状(展出的应该是复制品吧)。
《カタカナ言上状》好像也被写作《阿弖川荘上村百姓等申状》或是《阿氐河荘民の訴状》等等,其实就是农民向地方领主提出申诉,诉说地頭湯浅氏的种种恶行。比如削掉农民妻子和孩子的耳朵、鼻子,并削去女性的头发让她成为尼姑等等……
当然我要说的并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其载体文字——片假名。
依稀记得汉语里也有类似「反映百姓疾苦」的古文,比如《石壕吏》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等,还有《卖炭翁》,我记得初中时都要背的。
注意,这作者可不是一般的百姓,而是杜甫。换言之,在汉字且仅有汉字这一种文字表记符号而没有可以表达日常会话内容的表音文字的社会中,即便是民间疾苦或是申诉,也都是要由知识阶级来代笔写下的。记得以前古装影视片里还有凡百姓要告状,总要找乡里识字的先生来写。换言之,在仅有汉字的古代社会里,非知识者的人无法直接留存文字记录,只能依靠语音表达,或是借由知识者的力量。
而在日本和歌山县的这份《カタカナ言上状》里,全篇好像处了歪歪扭扭的「百姓」、「五人」之外,其他都是日语五十音的片假名字。可以合理推测,写这份书的人,可能真的是告状百姓中的一员,只学过 50 音和十分简单的汉字,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了笔墨,就可以留存下对地方恶霸的告状,直至留存到如今的公元 2025 年——而根据博物馆的网页说明,这份诉状成于 1275 年。
我想这就是表音文字所体现的民主性,它让「写下来」这件事不被独占,哪怕全篇片假名难以猜测,难以跨越很长的时代(因为发音和用词汇变化),但至少它确确实实传了下来,并被当今的知识人所解读了出来。由此,他们所面对的湯浅氏的种种恶行就昭然若揭了。
如果说传说中的仓颉造字所引发的是「天雨粟,鬼夜哭」的效果的话,那么类似于日文假名或其他表音文字的创造,尽管最初可能并非是出于一种社会文化改革的目的——片假名好像是日本古代官员用来偷偷做笔记记注而用的——那从效果上来说,岂不也是一种开始显现民主化的知识实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