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考察無憂園名字由来——大谷光瑞你这是要在上海成佛啊!》。大谷光瑞(释镜如)在《無憂園之記》( P125 )写到关于园子里的命名时,提到:
「池に名くるに滄浪を以てす、清濁問ふ所に非らず、我夫れ此間に漁父たらん乎。堂に名くるに濯足を以てす。長江萬里の流、何の日か清流を見ん、禹域終に横潰す、濁浪九州に澎湃せり。我旣に冠冕を辭せり、冠なくして、何の處にか纓あらんや、又清流を欲せざるなり。左思の詩に、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と、長江萬里皆我足を濯ふべし。」
——啧啧啧,自己弄没了西本愿寺法主之职务,失意来到上海,还能说得那么天花乱坠文邹邹的。
简单翻译一下:
以滄浪为池名,并非要问个清浊,我现在岂是渔父呢?以濯足为堂名。长江万里之流,何日见得清流,终横贯禹域,浊浪澎湃九州。我既辞冠冕,失冠,何处有缨呢?并不希求清流。左思有诗云:「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长江万里皆可濯我足。
所以大谷光瑞辞掉寺庙法主之位就是来上海开洗脚店的。
这一段话里,我看有三处用典。明着的一处是左思的诗;中间故意用「禹域」来指代大陆,应该是化用了「大禹治水」的典故。然后就是滄浪池与濯足堂的故事了。下面仔细说一下:
首先,他这里提到了渔夫。而在同一文的第 128 页上,他还连作三首诗,用典多到有点没法看了。比如第一首里有一句:「任池清濁滄浪水、可憐屈平賦大招。」这里就用了上面沧浪水清浊与否以及屈原所作《大招》的典。第二首又有「滄浪漁父是我侶、五湖煙水縱遊敖」一句。
至于沧浪、濯足、渔父和冠冕,则是用典于同为屈原的《漁父》一篇: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爲?」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简单来说,就是屈原被冤枉、被放逐了,想不开,来到江边,并坚持要保持自己的清白。屈原打了个比方,说刚洗完澡的人还要弹一弹帽子、甩一甩衣服,清理灰尘,我怎么能蒙受不清不白的冤枉呢?江上的渔夫就劝诫他:河水干净的时候你就洗洗帽子,河水不干净,你还可以洗脚的嘛。
显然,大谷光瑞在这里,有很浓厚的意味,是把自己比做屈原。那么,他这里是不是在厌鄙上海的水不干净呢?我想应该不是。至于理由?我想这就要结合他之前的人生经历来看了。
这篇《無憂園之記》所刊载于的《大乘》杂志创刊号,发行于 1922 年。同文中还提到他大正 8 年( 1919 年)来到吴淞江畔住了三年。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呢?
在此之前,由于大谷探险队、神户二楽荘建设等一系列事件,导致西本愿寺所属本愿寺派财务赤字,好像还弄出了个什么「疑獄事件」(这部分我还没仔细了解)。到了 1914 年 5 月 14 日大谷光瑞就辞去了住持和管長的职务——以上参考《大谷光瑞の研究》( ISBN:9784585220800)所附年表。
所以,我的理解是:大谷光瑞在这里借用屈原典故中渔夫劝诫屈原的话,而上面他说自己失去了冠冕,因此无法在沧浪洗缨,我想就是因此借喻其辞任净土真宗本愿寺派职务一事。所以在此浊世,只能濯足。可见,在这处用典上,他不是厌鄙上海的水质不好,而是文邹邹地抱怨他老家(啊,也就是我现在所在的京都……)的世道污浊呢。
好,本次考察看起来到这里就应该差不多完了,是不是?
还没完。因为世界上,除了大谷光瑞在上海「無憂園」里的「滄浪池」外,还有一处同名的「滄浪池」!在哪里呢?就在大谷光瑞辞掉法主之前,他所在宗派的总本山——日本京都净土真宗西本愿寺境内。
在这个西本愿寺的网页上就有提到:「滴翠園"是一座環遊式庭園,裡面的建築除了"飛雲閣",還建有"澆花亭"、"清淨亭"、"蝴蝶亭"等茶室和涼亭。飛雲閣前面的池塘叫做"滄浪池",而架在上面的石橋叫做"龍背橋"。」
而且,有证据表明先有西本愿寺的「滄浪池」,再有「無憂園」里的「滄浪池」。在一幅题为《滴翠園十勝》,出自文化 9 年( 1812 )的画卷上,就介绍了西本愿寺的滄浪池,并配有诗:「華纓臨綠池 他日塵斯濯 功德水盈 滄浪不曾濁」。显然,这里也是套用了屈原与渔父对话中同一首歌的典故。而该画卷的时间,则早于大谷光瑞的出生时间( 1876年 )。所以可以很明白地说,是大谷光瑞参考了他所在寺院的池名,而命名了上海宅邸的池子。
所以情况是这样的:他在京都西本愿寺,因经营不善弄丢了帽子(寺院法主职位),于是失落迁居来到上海。嫌世道污浊,到上海建了个同名的池子「滄浪池」,又将建筑命名为「濯足堂」。
这么看来,他到底是认了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呢?还是没认呢?我还没把握清楚。
附记一: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查到松江好像也有一座「滄浪池」。《吳中水利全書》卷六(明 張國維)内有「大雲橋轉北過隠溪橋滙滄浪池長六十三丈濶三丈」一句。不过时代差得较远,我想应该没有直接关系。
附记二: 1922 年 2 月刊的《大乘》杂志开头就有建设中的濯足堂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