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书店,特别是一些畅销书柜台里,总能看到作者发明出并提倡的各种奇怪的「力」的概念,用作为标题。例如「鈍感力」、「女子力」等等,甚至我记得岸田文雄在数年前的海报上,用的标语好像也是「聞く力」(倾听力)。甚至在我之前读的一本《努力革命》( ISBN : 9784344042407 )书里还提出了「飛ぶ力」(飞跃力?)和「すげー、やべー力」(好棒棒喔!力)这样奇怪的名词。
这种「力」系列看多了,就会产生一些疑问:把各种情景下人的各种表现,归纳为一种像是属性一样的「力」一样的东西,合适吗?
我觉得,人的表现可能是更为流动,应情应景的东西。比如在怎样的环境下、和谁在一起,在怎样的场所……甚至时间、地点、身体状况等等,都是可能是一系列条件。而「雑談力」也好「説明力」也好,显然对于商务上的经营同伴,和对于自己家的婴儿,恐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吧。
也就是说,应情应景,人有不同的表现。而将此以一种属性式的「力」来说明和介绍,似乎过于单纯,甚至会有错误理解,在一个人不擅长表现的情景环境下,也对其报以「既然你有那种力,所以期待这次你也能一样高水平发挥呀!」的过高期待。
我自己就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经验,大学时学习程序设计课上,学画流程图时,我的大学计算机成绩可一向是班级数一数二的。所以在一次程序设计课上,老师出了一道课题,就让大家思考片刻后,让我去黑板上画出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就……忽然就紧张起来了,那个场景下我本明明应该是「来,给出标准答案给大家看看」这样一种感觉被老师叫上讲台的,但我那次就是没能顺利画出流程图来。这件事我到现在一直还记得。或许那次是紧张吧?不过从之后几年我 Cosplay 的经验来看,我又似乎不是一个上了舞台会紧张的人,或者说上了舞台或许会紧张,但肯定不会慌张搞砸。所以,我现在想起来这件事,可能除了紧张以外,可能还有「平时是在纸上回答画流程图的,那次是被叫到黑板上,画写平面变竖直了,而且一眼看过去无法尽收眼底,所以就没能很好整理思路了」这一原因吧。如果我的自我分析是没错的话,那么看来纸张啦,书写空间啦,这种细节空间环境条件,都会影响一个人「力」的发挥。
从我自身经验来看,将人的一次又一次具体的表现,归结为一个「力」来论述,是缺乏人与环境互动下产生相应表现这一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