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了冈田英弘所写的《日本史的誕生——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建國史》一书,当然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正体中文版。其中作者以怀疑日本史——包括日本史书《日本书纪》及《古事记》——的角度,将日本列岛上政权的成立与变化,放之于东北亚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证,又比较东南亚乃至中亚西亚的历史,以及比较了欧洲、美洲的历史观,试图破除一些关于日本建国的传说,并试图拼凑出一些日本在与东北亚大陆政权接触过程中的历史阶段与标志性事件。
说实话我对中日的历史都不太了解,对于日本的历史仅限于从动画入手及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王朝文学入手而了解到的神话传说,至于对中国的历史则更是仅停留于中学时代的学习。更罔论本书中提及的中国古代政权因地理环境形态而流变的途径。所以,我无法掌握本书的主要内容,甚至无法获得一个全局性的概观,因此本文不是读后感,只是我的一些「消化」。可以说是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并非原话,它们引起我的注意,或打破了我的某些成见的观点,并用我的语言复述出来。
历史观念部分:
- 并非每个国家都有历史及历史观:世界上只有两个文明具有自己独创的历史观念:西欧文明与亚洲文明。西欧历史观的主题是抗争并走向统一;亚洲文明的主题是说明政权获得天命的正统传承性。
- 历史记载最初并非怀着客观记录的目的来撰写,例如中国的历史——《史记》及之后的各代历史,可能都是为了宣扬统治者、说明统治者获得正统的天命,并很好地治理了国家,还受到外国的认可而写。
- 历史(观)往往是用以加强国民认同感的,日本大陆在七世纪之前并不是单一国家,后世编撰《日本书纪》时为了强调并加强国民认同感因此将日本的建国历史向前推演编造了到了神武天皇。美国两百年的建国历史也不过两三代移民,因此美国没有深刻的历史观,美国人以意识形态来获得对国家的认同。
中国历史部分:
- 中国不是农业国家,是商业国家。皇帝是大公司的老板,城郭内的就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市场。城郭内的是国民,城外的是蛮夷,城郭内的人被允许进行市场交易,并接受皇帝的管辖。
- 中国皇帝为了拓展商业市场,因此沿着河流、山路等开发新的市场,并在当地建立新的城郭、设立郡,相当于「分公司」。
- 汉朝皇帝将市场之路铺到了朝鲜半岛,并设置四个郡,同时负责与对岸的日本进行交易(当时日本岛上还未形成统一的一个国家)。当汉朝国力、经济衰落时,便撤销了朝鲜半岛的郡,并将对日本的贸易交给日本当地的酋长来负责,授予「漢倭奴國王印」。
- 洛阳之所以成为古都,是因为洛阳位于黄河边上且位于比较安定的河道区域,易于渡河,向南向北都可以联通各种主干道,直至西至欧洲大陆,东至日本,南至南亚等地。
日本历史部分:
- 耶马台国及卑弥呼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宏大。只是因三国时期魏国的司马懿及其后人在命人著史时,需要光耀司马懿的功绩,而在大陆东边的海上,构建出一个强大的邦交国家。因为当时司马懿的政敌与大陆西边的西域诸国交好。故《魏志》忽略了西域的诸国,而记载并夸大了东方的日本国情。
- 日本组成统一国家,是因应强势的唐朝军队灭了朝鲜半岛上的日本友邦的百济,后日本在白村江口战役中被唐朝舰队歼灭。为了抵抗来自大陆的吞并趋势,因此日本岛上原先分散的各国纷纷集中起来,形成了统一的日本国家。有些类似明治时期的废藩置县。
- 《万葉集》中收录的和歌也分时代:早先的和歌全用汉文意译(省略日语的助词等);后期的和歌则全用汉字来表示日语读音;位于中间时代的和歌则两者兼而有之。
- 《古事记》被作者考证出是晚于(而非早于)《日本书纪》一百多年成书的神话故事。
- 倭王与卑弥呼其实都不是日本国内国民或是古代各小国推举出来的,而是中国大陆政府授予的。大陆认可了日本九州地区某一酋长,并认定为「亲魏倭王」之类的称号,从此与日本市场的生意仅通过他来做。所以说日本倭王也好,卑弥呼也好,其实是大陆政府授权认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