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这本《福岛核事故真相》书翻到封底,发现它被归类为纪实文学,印象里我很少读这类书,而经常读的则是幻想文学,或是知识类、学术类的书籍。
读完这本纪实类书籍,给我的感觉很不错。以来自多方面的回忆为基础进行采访并力图还原当时福岛核电站相关的几个指挥场所的情况。
翻阅2011年3月11日的饭否微博,我当时写下的是这样一段话:
“午睡醒来听到日本强烈地震的消息,本以为日本抗争能力很强,但好像各方报道来看也挺严重的。祝福这个国家,还有在那边的人们吧。”
然而其事对于311东日本大地震,以及后来对福岛核电站造成的核事故,我在读本书之前并不了解,更没有主动详细地去了解。只是听新闻报道时听说“那里有什么”,以及看一些日本旅游推广媒体中为了让大家放心而叙述的“那里没什么”。但到底那里“发生了什么”,现场的人们又是怎么应对的、做了哪些努力、进行了哪些抗争、碰到了哪些阻碍……直到读这本书之前,我只能说是作为一个外国人而模模糊糊知道个轮廓——知道一两句概括性的话而已。而这本书则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将那种地狱一般的现状记述了出来,当然也记载了在其中奋力抢险的人们。
这本书的记述角度较为客观,其中尤其表现了日本人的那种被认为是“死板、守规矩”的印象,在紧急灾情中,他们是如何取舍规矩与逾矩、平衡牺牲与责任的。从对碘片分配年龄界限的质疑,到点选抢救人员时的沉默——从中既可以看出期待留下负责的心意,也可以看出希望自己能逃离现场的本能。作者很安分地没有评价,也没有渲染,更没有“正能量”或是“丧事当喜事”,作者的笔法保持了沉静的记述风格。
同时也要指出的是,显然从人性角度推测,这类基于回忆采访的文章,往往会得到更多积极的、有益于表现己方的内容,而回避疏忽掉不利于己方的内容——例如在看完书后,我找了一部NHK推出的有关福岛核电站的纪录片来看,其中就展现了东京电力公司前期培训学习之不力而导致错失多个抢险良机。
因此,我期待能从更多方面来了解这次事故本身,并且还希望了解核电站这样事物。正如作者自述,他并不摆出支持或反对利用核能开发的立场。本书也既记述了震后福岛核电站的次生灾难,但在开头和结尾部分也提到了核电站的建立曾在较长时间内对振兴福岛地区经济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此外,作者也疑惑在反对核电站的同时,人们对利用石油等传统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的态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里提到,人们总希望有两条手臂的经济学家——但往往经济学家却只会告诉选择一方面如何,选择另一方面又如何。同样,核能的开发利用在每个不同环境下、不同时间跨度的审视下会带来怎样的利弊呢?这也是要去了解的——虽然难以有“两条手臂的经济学家”,但却可以成为能从多个视角去看问题的人。
说起来还有一点可能对书中的这些英雄有所不敬:我在阅读此书时,常常会以奇幻故事的思维来理解,甚至不是站在抢险人员的一面,而是把核能比拟成常年受到禁锢为人类服役的巨大怪物,在地震之后获得了偶然间自由外逃并复仇的机会。它是美杜沙、是潘多拉,或是别的什么邪恶作祟的神灵吧。我又思考了一下自己之所以会从这个角度来解读的理由:或许是因为我潜意识中不愿意承认,书中描述的惨状竟然确实发生在了我近年几乎每年要去旅游的日本,因此我更愿意将它抛到某个奇幻世界里。
顺着这个奇幻遐想的思路,加之近来还在读一些有关神道的书——我知道日本传统文化中有祭祀恶神的习惯,例如以前播放过的动画片《中华小当家》中镇魂包子及镇魂面,又例如日本各处天满宫对复仇之灵菅原道真的祭祀,都是日本祭祀恶神传统的体现。那么,当若干年后,技术、政治的因素退却后,当人们以文化来审视和记述福岛核电站这一段历史时,人们会在这里建起一座怎样的神社、将给核电站赋予一个怎样的神格,并加以镇守祭祀呢?
核电站作为遭持久束缚的巨大凶神,或许这只是我个人的奇怪联想,但本书中所描述的,却都是实实在在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