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之前提到过,我在上周接受了《环球时报》英文版的采访,介绍了我的圣地巡礼活动。采访的形式是新浪微博私信,以及电子邮件的问答。用的语言则是中文,再由编辑概括、翻译为报道内容,并与其他几位被采访者一起整合成完整的报道:《ACG-themed tours take off》。
本文则是如实地给出记者对我的采访问题,以及我的回答。其中有关本人信息的内容则略过。
1. 关于你的基本信息:您的姓名,年龄,职业,目前在哪里生活或工作,喜欢动漫有多长时间?
(个人信息本文从略)
如果是说看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以及读童话书的话,是从有记忆开始就这样了。
如果是有自觉意识地追某一部作品,那应该要算小学三年级开始买《机器猫》漫画。这样算来的话,18年多了。
2. 你如何理解二次元文化?你认为自己是二次元人群吗?
这是一个与日本“御宅文化”相近的概念,是指对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等作品感兴趣的文化习惯。但既然是“二次元”,我想它与“御宅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一部虚构的作品在支撑。
我的意思是:“御宅文化”可以包括一些对非作品形态的文化元素的热衷,比如喜欢铁道的铁道宅、喜欢军队元素的军事宅……等等。(这些在御宅文化经典作品《电车男》的电视剧中都有体现。)
但“二次元文化”既然带了“二次元”这三个字(我理解为:虚构作品),因此其区别于“御宅文化”的核心要素,就在于有一部作品作为一切兴趣的起点和归宿。
如果基于我这样的理解,那么我自然属于二次元人群。
3. 你最喜欢的动画或者漫画作品是?
我想用我对“神作”的自我定义来回答这个问题。
虽然现在“神作”很泛滥,动不动就神作。但我认为既然提到了“神”,就必须关乎信仰,关乎人生思考成长。
因此我眼中的神作,肯定一来是要热忱地喜欢,二来是这部作品必须恰如其分地出现我的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我欣赏了这部作品之后,受到了某种启迪,有所触动,这部作品的某些方面最终进入并沉淀在了我人生的历程与信仰、思考的深邃之处。
以这样来看的话,我生命中的神作目前只有3部。童年时代的《哆啦A梦》,使我展开了科学式的幻想;少年时代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启发了我的人生思考;青年时代的《秋之回忆2nd》及整个系列,以虚幻的方式让我体会到了恋爱。
另一些作品我也很喜欢,比如《空之轨迹》、《命运石之门》或网络游戏《魔力宝贝》,都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欣赏和探究的作品。可是它们并没有深刻地启迪我,因此我不认为是属于我的“神作”。
4. 之前什么时候去过日本或者其他国家进行或者动漫游?为什么?
最早是2009年的初夏,后来2009年去了第二次。再后来2010年,再后来……总之到采访时候已经进行了7次赴日旅游。当然并不是每一次都是因为动画作品而去,但哪怕再少也会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活动(比如购物)。
我去日本旅游的初衷源于“圣地巡礼”,这本是有宗教意味的一个词,后来被日本爱好者借来表示探访动画、漫画等作品实际取景地的活动。因此也被称为“舞台探访”。
我去日本进行旅游的初衷是“想去看看‘我’曾生活过的地方”。
这句话很奇怪吧?解释起来会比较长,但我希望能被耐心地看完。我想这是我不同于别的爱好者赴日的旅游最大的区别——
TRPG是一种源自欧美的游戏方式,原意是“桌面角色扮演游戏”,大致形式是一个游戏主持人说故事,其它参与者扮演自己的角色进行互动与剧情推演——可以理解为“办家家游戏”,但却是一种更讲究规则、更有故事情节的办家家。原先是围在桌子(Table-top)边上玩的,后来发展到了网上,以聊天群组的方式展开。
2008年春节前夕,一位TRPG爱好者以《秋之回忆2nd》这款日式游戏剧情为大纲,加以自己的故事改编,与我进行了一场1对1的扮演剧情演绎游戏。你要知道《秋之回忆2nd》原本是一款日本恋爱主题的电脑游戏,而我的这位朋友他以TRPG的形式,将我领入了那个故事中的世界。在那两周时间里,我以另一个‘我’的高中生身份参与故事并演绎着这个故事,而网络另一头的那位好友则负责演绎起整个世界以及其中的少女们。
完成这次TRPG游戏后,我才了解到他用的剧情是参考了《秋之回忆2nd》这款日本电脑游戏。(玩TRPG过程中,作为扮演参与者的我是不知道剧本的,这是为了保证参与的代入感。)后来我也玩了这款游戏、也参与了网上相关的论坛讨论,后来了解到:这款游戏的画面在日本是有实际取景地的。
所以,我就怀着“那是‘我’(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生活过的土地,因此我要去走一走、看一看”的理想,第一次去了日本,神奈川县,江之岛,那是《秋之回忆2nd》的取景地。
以上便是我既复杂又小众还极具个人原因的赴日理由。希望被耐心读完了:)
顺便一说,那地方还是另一部更有名的作品的取景地——《灌篮高手》。近几年在中国大陆它甚至有名到旅行网站里随便找一篇去江之岛的游记,十有八九会提到那个铁道交道口。
5. 这些旅行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什么?可以简单讲讲当时的情景吗?
2013年进行《TARI TARI》的圣地巡礼,也是在日本神奈川县的江之岛。临近黄昏,体力已基本用尽。准备资料里的一处场景,要翻过一段起伏漫长的石阶。当时我就想放弃——反倒是聘请来当我随行翻译的那位女士鼓励我坚持下去,完成巡礼不要留下遗憾。在她的鼓励下,我完成了那个取景地的探访。爬那座石阶时,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腿如灌铅”比喻的现实性。巡礼完毕走下来时,在路边碰到个小店。店主老奶奶将店中仅存的一张之前动画与当地店铺合作活动的明星片赠送给了我这个连日语都不会说的外国人。就这样,鼓励我的随行翻译、赠予我明信片的店主老奶奶、以及所巡礼作品《Tari Tari》中三位主角少女,还要算上江之岛本身就是一座自古以来有天女传说的岛屿。在那时,这些女性的形象在我脑海里重叠、糅合到了一起,让我相信我这次巡礼活动之所以能成功,是受到了当地所供奉的女神的祝福——那位属于日本传统信仰“七福神”之一的女性神明:弁才天。
你看,这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说明通过这次旅行,我的兴趣领域是怎样从作品本身,联系到日本当地的居民,再延伸到日本传统文化上。
6. 你怎么看待近几年动漫主题游的兴起?
显然是好事。
从旅游产业来看,更为深入、更为分化的旅游项目是产业成熟的象征。以上只是我这个旅游业外人士的见解。不过从旅行攻略书中可以看出:大陆这边的日本游旅行攻略书较为主流的还只是景点信息罗列,但台湾的许多日本旅行攻略书则衍生出许多类别:以书店为主题、以咖啡店为主题、以文具为主题、以历史踪迹为主题……当然也有几本以“圣地巡礼”为主题的。台湾的日本旅游攻略书更为深入、主题更具有针对性、甚至更为“在地化”,这是旅游产业兴盛的标志。而“动漫主题游”自然也是赴日旅游标志性的主题之一。
另外,从动画爱好者这方面来看。“动漫主题游”的兴起,彰显了80、90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的同时,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兴趣。其实我一直对国内ACGN类消费产业前景看好。以前之所以暗淡前景不明朗,是因为年轻人尚不具备资质进行消费。但当我们这辈人渐渐拥有了资源,就可以充分地支持及表达我们各自的兴趣爱好。这里的资源不仅仅包括钱,也包括社会关注资源、媒体资源——你看,本次采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特别一提的是,我发现对日本“动漫主题游”的爱好,似乎与日语掌握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总之我网上认识的几位一年要去日本多次探访的朋友,似乎都只掌握了很基本的日语会话能力(我自己也是),反倒是身边几位考出日语N1(最高级)的朋友,同时也是日本动画爱好者,但有些甚至一次也没去过日本!
7. 有哪些推荐的路线、目的地或者注意事项(TIPS)给想要进行此项旅行的人吗?
我觉得有耐心读到这里的读者,应该也不用我推荐秋叶原行程规划了吧?大阪的日本桥?应该也不需要了吧。
想提一下的是日本的交通特别是铁路交通比较复杂,有些时候同一座城市里不同线路轨道交通可能是由几家不同的公司分别运营。各自所适用的车票,以及是否适用于一日通票(One-day pass、Free pass)等都不尽相同。这方面请做好攻略。另外日本铁道以及车站本身也是文化元素之一,往往也会融入动画作品中。
还有:记得多拍照。因为你这次无意中拍到的某个场景,或许就是下一部作品里的某处“圣地”(取景地)了。比如我2014年在宇治那边拍的照片,有几张场景就出现在2015年新番动画《吹响吧!上低音号》(《響け! ユーフォニアム》)里了。
8. 你觉得作为二次元人群,进行的旅行跟其他人进行的旅行有什么不一样吗?(比如看东西或者看问题的角度或视角)
就我熟悉的“圣地巡礼”活动来说吧。可能我们旅行时不仅需要用到眼睛(看)和用到嘴(吃),还甚至要用到鼻子去闻,用皮肤去感触、用双腿去行走丈量……要动用我们全部的感官来感受作品取景地的当地生活。
举例来说《秋之回忆》系列的名言是“雨,何时会停?”如果只玩游戏的话,你会觉得这是一句十分符合剧情,很有诗意或是略带悲伤记忆的话——但总地来说,这些联想都是基于游戏中的剧情的。但真正去了那取景地(也就是江之岛)之后,你就知道,那里是一个靠海边的小岛,不仅十分容易下雨,而且往往是一阵阵的短时间急雨。这样就能跟为深刻更为“在地化”地理解创作者为什么要把这句话作为系列名言。再者,作品中“浜咲学园”的校歌第一句“广阔的海洋 高高的天空 海鸥的叫声清朗无比”(広(ひろ)き海(うみ)の空高(そらたか)く 鴎(かもめ)の声(こえ)のすがすがし),当你亲自地去神奈川镰仓高校前站那座木造车站的长凳坐上片刻,面朝太平洋洋面,呼吸着略带咸腥味的清爽海风,就能更为切身地感受到作品中所涌动着的青春气息。
9. 你觉得动漫游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可及的梦境;
代入另一个身份的‘我’的机会;
也是一个像日本读者/观众那样从身边而不仅仅是从网络流媒体上看待作品的机会;
当然,从现实角度来说,也是信用卡余额的恶梦。
附注1:其实我不太喜欢“动漫”这两个字的连用,具体原因在知乎上有相关讨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39816 因此在我所有的回答里,“动漫”两个字连用我都用了引号——就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来说,一则表示引用了你的提问中的词语,二则表示否定义。
附注2:我不知道你本次采访会同时采访几位?就“动漫旅游”来说其实还可以细分。一类是参观固定长期的博物馆、主题乐园等,这类是非深度爱好者旅行也会去的;二类是参加某个定期的展览活动、演唱会活动等,这类往往就是深度爱好者了,为了某场活动专门前去,其中有些甚至不是消费者,而是创作者(比如自己出版作品拿到日本贩售的);还有第三类就是圣地巡礼,为了探访某部作品的取景地而去某个根本不是“景点”的地方。
我自己是属于第三类“圣地巡礼”的爱好者,因此对于采访的问题,也是集中在“圣地巡礼者”的这一活动而去的。如果你要广泛地反映“动漫主题游”这个话题内容,可能你还得同时找另外两类目的的游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