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All posts for the month 4 月, 2011

这本是该系列的第二本,简单介绍和记一下自己的感想吧,因为我已经把第三本看到一半了。

 

这一本的故事从萌智图书馆这个小“副本”转移到了广袤的西米塔斯森林,剧情或者说“任务”也从化解一场图书馆的危机变为了解决一个族群——精灵族——和一片地区的危机,相比于图书馆和主角凯德立之前的遭遇,这是一场浩大的战役,记得根据故事里的描述,南北战线跨度几百厘。

 

说说故事和人物,说实话这第二本故事,前半段并不如第一本吸引我,因为第二本一上来加入了不少新角色,而这些新角色往往都各成一线,因而我认同感比较强的主角凯德立的戏份就减少了。特别是故事前半段性格高傲的精灵王子艾贝雷斯的登场,以及他和丹妮卡逐渐升温的暧昧关系,让我和主角凯德立一样郁郁不欢。另一个因素是第二本故事中打斗的情节描写太多,比起激烈的肉搏,我更关注凯德立自身以及整体剧情的发展,比如战线的推移,敌我双方的谋略以及德尼尔神的力量怎样在凯德立身上显现。

 

故事的后半段起,矮人兄弟的出现让故事的诸线集合到了一起,由于两人的逗笑举止,让我对剧情产生了兴趣。他们俩还是那么夸张、搞笑,嗜战但又不乏可爱,而且还粗心大意和不解人意,比如伪装成鹿走过草丛,却让一对鹿角分开从两边绕过树干;比如见到丹妮卡神情沮丧,第一反应是不是没给她留下足够多的敌人来对付。

继续阅读

昨天在看《中世纪的星空下》一书。我发现我越是了解现实世界中的中世纪,就越发觉得他远离奇幻世界中的中世纪。奇幻世界的中世纪元素丰富、妙趣横生,现实世界的中世纪枯燥乏味、冗长无趣;奇幻世界里吟游诗人是万金油到处都吃得开,现实世界中的乐师是贱民,死后连个坟墓都没有;奇幻世界注重冒险与战斗,而现实世界则以商业与都市的发展为主线。我不禁发疑:为什么奇幻故事要将背景定在中世纪呢?

 

P.S.又是微博太短了发不下……

虽说不了解一件东西时不应该先加以评论,不过好歹着ぐるみ是与Cosplay有些关系的,且让我写下目前的感想吧。

着ぐるみ是一项真人角色扮演活动,是基于形体的而不是基于思想活动的(也就是说不是RPG游戏类的角色扮演)。要求扮演者先裹上一层紧身衣,力求把所有皮肤都包裹起来,然后穿上角色扮演的服装,再带上角色的面具,有道具的话则需要拿上道具。关于衣服和道具方面与cosplay基本相同,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对于表演者自身身体的态度。cosplay表演者在应该裸露的部位(比如手臂、胳膊以及脸)就裸露出来,当然也会以化妆和油彩装扮;而着ぐるみ表演者则是完全包括起这些部位,以紧身衣和面具替代展现。

继续阅读

“神作”太多。现在对动漫的评论,往往有一个创意,有一点小技巧或是新奇的玩意儿,就被称为“神作”。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不是正面的评价,反而是在贬低“神作”这两个字。
神作,中间有个“神”字,我想不仅仅是“神奇”之意这么简单,而是和神明、宗教之类的联系在了一起。并不是说该作品一定要涉及神明,而是说:这部作品一定要触动观看者的心灵,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段较长的人生时间内影响观看者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价值观。

制作质量不是神作的必要条件,神作可以崩坏,可以烂尾,可以六十二秒单帧定格,可以把卷心菜画得像个球。公众评论也不是神作的必要条件,神作也可以无人知晓、名不见经传。

但神作一定要触及观看者的心灵,并留下痕迹。神作与否,这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他人只是推荐作用,但自己的内心才是判断神作与否的标准与根源。一部作品可能他人都击节称赞,但在自己眼里却平平无奇只是玩弄个时空逻辑或是刺激一下伦理关系;而平淡无奇的作品在一个恰当的时期出现在了一个恰当的观看者面前,或是解惑,或是明道,或是安抚,或是激励,然后这个观看者感触了,震撼了,沉思了,改变了,记住了——这就是神作。就像现实世界里有神八百万(日本),但每个人信仰却各不相同,各随其缘,各缘其心。

所以,神作与否,不要问别人,而要问自己的心。
在我心里,《新世纪福音战士》是神作。它确确实实是我中学及之后时代涉猎诸多领域的引路者。其他的神作我还在努力回忆中……

而我的一个相反的例子是《沙耶之歌》,抱歉实在无法认同几位朋友的推荐和百度百科里“《沙耶之歌》是一部商业运作和制作之下的完美艺术作品。”这样一句话。

刚才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漫漫败家不归路 算算玩单反要花多少钱》,其中将买单反相机分为了几个阶段。

对照自己,也有一些类似的情况。不过还好,因为经常去色影无忌之类的网站,因此会接触到很多信息,既有推动作用(让我接触到各种镜头和器材),也有抑制作用(下详)。下面就简单来说说我在摄影器材方面观念的进步,顺便大家可以参考我以前发的《我的数码相机小史》。
和大家一样,第一个追求的数值总是像素。很显然地,像素越高,拍到的东西越多——不考虑视野和锐度——生成的照片文件在电脑上也看着越大。

这个观念在我买倒数第二台DC SonyHX1的时候被打破了,然后我开始追求变焦。因此HX1是一台20倍光学变焦的相机,很给力。
然后有了单反,一开始甚至现在,我玩单反也是在凑焦段,比如第一支镜头是18-200,然后又上了10-20,再是10-17的鱼眼,算是凑了比较大的范围。覆盖的焦段广,确实意味着可以拍到更多东西,但拍到更多并不表示拍的好,有些时候放大太多还容易抖。
后来我在色影无忌之类的网上接触到了上述链接中“终于有一天你看着你的大三元开始厌烦了,因为很多人会告诉你只有定焦镜头才有最出色的画质。”的观点。不过幸好我接触到这种说法时还没买天价的大三元,因此我可以说从入门变焦镜头直接步入了定焦的领域。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摄影论坛的“抑制作用”。

 

说实在的,这一年多拍下来感觉——定焦真棒!目前用尼康35mm f/1.8G 可以满足我80%的摄影需求,剩下的则是微距、广角甚至鱼眼的领域了。而且这支镜头价格还很便宜,只要1400,性价比可以说是很高了。记得最早认识这只镜头是在日本圣地巡礼时1nm强烈推荐的,当时拍了一张狗尾巴草,出片很漂亮,我作为桌面用了好久。

 

接触到了定焦,则慢慢开始关注大光圈。总觉得大光圈好,于是差点想买f1.4的镜头。然而在今年年初一次三国杀外景时,由于天气不好所以把35定的光圈开到1.8,拍出来效果很不尽如人意。比如脸清楚了,身子就模糊了;或是并排的两个人清晰了,另一个人却焦外了……总之那次自我感觉比较失败。从此也意识到光圈不能太大,想想大三元都是f/2.8,因此估计2.8上下是最佳人像光圈吧。因此也就不追求超大光圈了。

 

大半年来又开始把玩各种辅助器材,比如直角取景器啦、摄影灯啦、微距灯架啦……最近也渐渐得出一个结论:还是人最方便。
下一个关注的指标会是什么?还不知道。可能是感光元件画幅吧,不过尼康D700老了点,我的摄影技术嫩了点,还是过个两三年再说吧……
那么,某位看似三分钟热度要开摄影工作室的同学,你准备好踏入这水深火热的器材炼狱了吗?

今天看到新浪科技放出一条新闻:《百度空间向交友转型遭百度前高管炮轰》。确实如此,终于有业内人士关注并批评百度空间近两年来的转变趋势了。
在百度空间建议填写实名的那时候,蝌蚪往人和我就一致觉得百度空间开始脑残了。近年来互联网领域中博客式微这是事实,但百度空间的缔造者没有认清百度空间的核心价值,盲目追逐当前互联网热门事物,却弄了个四不像,使百度空间看不出有什么进步却显得平庸碌碌。

百度空间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就我这名百度空间四年多的用户看来,应该是背靠百度搜索。在百度空间建立博客的好处就在于以同样的关键字在百度搜索,百度空间的链接会比其他博客站点(哪怕是新浪、网易等大站)更靠前,或者往往是第一条的。这就是百度空间的优势——能让更多人找到,至少是能让更多中国人,或者说更多用百度搜索引擎的中国人找到。

所以我觉得百度空间应该充分运用百度搜索引擎的海量数据,告诉读者谁在以怎样的途径点击你的博客、停留时间是多少、回头率是多少等等……也就是强化“访问统计”里的“分析”栏目。(这个栏目好像自我用百度空间开始就没加强过)

而后,再返利于博主,推出类似GoogleAds那样的广告费点击返还业务,确认博主的创作行为,并以“广告-点击量”的模式给予鼓励。

其他的还没想好,以后再说吧。不过看weibo.com似有先模仿而后超越(并非流量上的超越,而是功能、媒体、社交意义上的超越)twitter,我想中国的博客也可以在这全球互联网业界博客式微的年代打造出一款成品、精品。作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百度,为什么不能展现这份能力?

http://blog.ticktag.org/2011/04/09/7664/

 

链接在这里。

里面两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话说回来,我不知道投票者会不会把Animate幻想成ACG王国的救世英雄了?理智的说,像苹果那样一栋玻璃建筑往纽约时代广场砸的事情,大抵不会发生在中国。若你期待秋叶原的一片红叶出现在上海的繁华街道,那倒是有可能的。

 

这是指EVA专卖店要落户上海吗?

 

ACG的种子其实早已埋下,希望在1年,3年乃至5年后回看这个调查,我们能欣慰自己曾经为心中的那朵花而努力耕耘过。仅此足矣

这句话挺感人和激励人的。

 

顺便,报告里附带了无记名的所有数据,其中打开xls文件第2753行是本人。

最近在看《风物的历史》一书中有关香水的内容,后来又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中世纪西方的人们长期不洗澡,既有宗教上的因素,也有看似科学的解释。当时的人们持有持有“洗澡之后毛孔开放,空气中细菌会乘虚而入”这样的观念而长期不洗澡,导致卫生状况极差,进而瘟疫传染。这种观念类似中医“风邪入侵”这一说法,犹记得中学时学过《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提到风中邪物如何一层层地从皮肤渗入骨髓,最后病入膏肓。

 

上述一中一洋的观念,在当时看来都是无比正确的,是当时代的医学或科学。科学是什么?我记得有人指出科学区别于其他世界观的特性就在于“可证伪性”。注意,科学的特性不在于正确性,而在于——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

 

再来看医学,医学甚至比科学还要不可靠。忘了是不是在《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观念》一书中看到的了,有个例子,说是对面同一种疾病,使用同一种药物,在世界上的不同地点不同国家里,医院医生之间开药的剂量居然相差十倍。作者认为这样的数量悬殊使得医学不像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人额头上戳洞放血以治疗高血压;一个世纪前,心理学家尝试以电磁的方法治疗人们的心理疾病……这些看来都是太过滑稽与愚蠢的方法,但在当时却是主流所承认的科学实践。即使是经验所积累,但也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因为经验往往会带来不可靠的分析过程,并先入为主地暗示性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返观我们现在的科学特别是医学,究竟有多少方法是正确的,又有多少会被以后诸世纪的人看起来荒诞不羁呢?

午睡初时迷迷糊糊躺在床上乱想,借佛家的观念与TRPG混合起来说:现实世界即是角色扮演,每个人(或者说每位众生)就是参与这场浩大的角色扮演的PC(玩家角色)。那游戏玩家是谁?是佛家所谓阿赖耶识。DM是谁?不知道,或许是造物主,神。但佛将之列入“十四无记”中而不表。

 

每个人的被荣格称之为“人格面具”的东西,即是游戏中各人物的性格、兴趣或是其他非数值设定。

本无意义或意义不明的生命被赋予了游戏的意义,我想我是不是开始考虑如何认真地玩好这场角色扮演游戏了?

《花开的颜色》

 

第一话看完。

感觉一:很生活化,背景绘制得不错,似乎很适合圣地巡礼,看着很舒服。去圣地巡礼集合网站一看,果然排在第一位(最近更新)的就是这部。

感觉二:怎么可以这样虐待儿童,做规矩也太过分了吧。老太太故意制造员工矛盾,整个旅馆上下充满着一种森严逼人的等级规范,与日式老房子“相得益彰”。真是看着不舒服。

感觉三:小朋友讨生活不容易啊。我觉得其实还可以有更舒适的选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