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里来,让我杀了你。」
以上这句话,是我今天在奈良公园听到的。一个小男孩,大约小学生左右的年纪,对着奈良公园里的鹿说了这句「问候」的话。我无法判断他的国籍,从外表看是亚裔,语音上,则是说汉语普通话。
鹿只是从他面前经过,甚至并没有冲着他去,好像只是停在草坪上。而他是走向了鹿,说了这句话。
「到这里来,让我杀了你。」
以上这句话,是我今天在奈良公园听到的。一个小男孩,大约小学生左右的年纪,对着奈良公园里的鹿说了这句「问候」的话。我无法判断他的国籍,从外表看是亚裔,语音上,则是说汉语普通话。
鹿只是从他面前经过,甚至并没有冲着他去,好像只是停在草坪上。而他是走向了鹿,说了这句话。
前几个月在互联网上有个话题,是问为什么中国学校教育中不设计逻辑学这门课程。我自己回想了一下,其实并不能说没有。至少就从我在上海接受基础教育 + 高中教育(大学的就不说了)来看,并不能说没有逻辑相关的教育内容。
我回想起了我接受过 3 种形式的逻辑知识的教育。
第一种是数学,我记得是在高中学习集合论的前后吧,会有一些数理逻辑概念的内容。比如集合的从属关系、包括关系,还有真命题、否命题、逆命题等等概念,我记得有个逻辑概念是:一个命题的真值恒等于其逆否命题——即「如果 A,则 B 。」等价于「如果非 B ,则非 A 。」此外我记得还一些拗口的条件术语,比如「当且仅当」。
以前有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达芬奇画蛋》。说是大画家达芬奇在童年时刚开始学习绘画时,老师让他什么都不要问,先画一万个鸡蛋。他画啊画地,就这样水平见长,成为了了一代绘画大师。
我不确定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但现在仔细想起来这种学习指导思想可谓相当原始。如果当真「读书千遍其义自现」的话,那是不是一切的教育理论、教育家和教育实践都白搭了?更何况,这种「先画一万个鸡蛋」的学习方法,其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如果未被确实证明,那么这个学习方法也就是无稽之谈。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人脑确实适合于在这样在反复练习中,进行观测,从中增长经验,并反馈、体现在下一次练习中。可是,有谁证实了人脑是具有这样观察-反馈的机制吗?如果被证实的话,有没有定量的分析呢?
诸如此类种种悬而未决的事项,在我看来,人脑未必就是适合这样反复练习并能从中有效提高技能的。
然而,峰回路转,现在来到了机器学习的时代。人脑不行,但机器或许行啊,因为机器可以被设计成这样,而机器学习大概就是被这么设计的。
前一阵子在无印良品的商店里逛的时候,看到一类袜子:紳士 足なり直角 鹿の子編み ビジネス靴下。咦?世界上竟然(果然)有直角的袜子!
我不是惊讶于这袜子的设计形状,而是因此忽然回想起了小学时候的一件不怎么愉快受教育经历。
那是小学时的一堂美术课。记得好像是个阴天吧,教室里环境很暗。那节课本来的美术老师不在,不知何故,结果是由一个高瘦的男性体育老师(不教我们班)代这一节美术课。他那次教的是画袜子,我原本就对美术没什么耐心,草草画完就在课桌上做别的事了,要么是闲聊,要么是趴着睡觉。
那个体育老师走到我身边,我也忘了自己是不是顶嘴了,还是说只是因为他看了我草草完成的图,就开始批评我。我草草画的图,大概是没注意观察吧,把袜子的转角和脚本部位,画成了方角的。
前一阵子,我忘了是在哪一则视频下方看到的留言了,有个人提议说要建立精英学校,早早地从孩子中发现天才,把天才找出来,投入资源培养天才。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的学校、培养「尖子生」的班级。
我忘了原话是怎样的了,或许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即便不讨论这则评论,但在以往我看到的讨论中,总是将「天才」描述为人的一种属性。比如:某某是个天才。甚至于说,似乎还有一个可以测量的指标:智商IQ。
但是,这几年我渐渐对这样的谈论背后的认知:即天才是人的一种固有属性这一认知产生了怀疑。「天才」或「不是天才」真的是像一个属性一样,关联在一个人的身上的吗?现在,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表述,即:一个人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怎样的活动,能作出非同寻常的出色表现。
注意到了没有?在这第二种论述下,并不是以一个固有属性的方式来理解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天才,而是将「天才」理解为一种流动的、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得以展现的人的状态——准确地说,是人与环境的互动状态。
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下、某种条件下,表现得很出色;而换了个环境、换了状态,就未必能很出色,甚至可以说很笨拙。比如梵高和太宰治,可以认为他们分别在从事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上,「是天才」(表现出非凡的成就),但在处理和请求外部支持自己的精神健康症状时候,却表现得很糟糕(他们两位都是自杀的)。
于是,关于「天才」的论述模式就转换了,「天才」可以不被视为一种人的属性,而是说,一个人,他在某种环境下,去做某一件事,可以表现得很天才。这样一来,开头我说的那个例子中,「开办一所学校去发掘天才」的目标,或许也应当转变为「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环境和事务,让每个人都可以表现得很出色。」你看,后者是不是更为对大多数人有利呢?
我错了……我彻底地错了,我以为从小学到高中,我们12年来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到了大学才能接受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昨天,我才见识到了真·应试教育。
我们英语老师居然把考题范围分划分到了非常细致地地步,几乎就是泄题了……
orz 伟大的大学应试教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