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All posts tagged 摄影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真正努力过的人,就会明白天赋的重要。”略有感触。虽然我不是一个常常努力的人,但是总有些方面是不擅长的,花了一些功夫,还是不擅长。比如,最近我发现我十分缺乏形象思维。

没错,这是我所认识到的自己的一个特点。如果说得自鸣得意一些,那就是我拥有强大的抽象思维,然而从另一个更实际的角度来看:那那就是我这个人极度缺乏形象思维。有两件事情我非常不擅长,一个是画图,另一个是编故事。当然第三件事就是学习一种语言。先不说第三件事,前两件事,似乎都有着严重的相似性,那就是缺乏形象思维。以前也不是没有学过画画,从幼儿园起就上学习班了,但始终都是没有什么起色成功。我在画画之前无法预先想象出要画的内容,无法做到“胸有成竹”;编故事也是一样,曾经我也说过我不适合当跑团的团长,因为我不会编故事。我通常只能想到要通过一个故事来表达一个怎么样的理念,但具体人物怎么塑造,故事怎么发展?不知道。所以几次想做AVG设定,也都半途而废,原因都是故事编不下去了。基于这两点,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我对人的发型完全没有感觉。首先当然我自己从小就没有改变过发型,其次如果要让我回忆起某个人来,除非是非常熟悉天天见面的人,不然的话我是无法在脑海中构想出对方发型的样子,最多只能想到是短发还是长发、是直的还是弯的,但具体的头发走向,在脑海中的一片空白,所以更不要说写成文字来表述了。除了头发之外,我缺乏形象思维的特点还体现在我的写作中,我就算要写人物对话,通常是也是为了说理而写,而不是为了故事而写,所以常常我写出的角色的对话要么都像从我一个人嘴里说出的,要么就是硬生生地被加上各种性格符号的对话以示角色区别。而且我写的角色对话往往变成了这里探讨、事件叙述,而不是真正角色的言谈。

自从玩摄影以后,我常常和同好抱怨“感觉”这个说不清道不明,只能靠感觉来感觉的感觉。这大概正是我缺乏形象思维的一个体现。当然,很可惜,我认识的人里好像也没人能够把“感觉”翻译成我听得懂的“道理”。所以那些想从感觉方面给我提建议的同学还是请放弃吧,感觉这种语言我实在领会不了啊。另外我也曾设想着能把摄影上的布光法则,光线在物体表面的衰减情况用函数描述出来,这样就不用靠想象,或者说这样想象就拥有了凭据,然而这终究也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可能每拍一张照片都去逐点采样空间里的光线然后搞个数学建模,除非不是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而是数字电影制作公司。

于是我就在反思:到底是因为我从小缺乏训练,因此缺少这种具象化思维的习惯呢?还是天赋原因造成先天不足,练习也徒劳?

喏,这篇文章是就说理性质的,所以我写得很快。

入木记·Cosplay摄影私影篇:前言

从Coser演进为Cos摄影,是我近两年的一大变化。生活啦,兴趣啦,话题啦,人际关系啦也都随之有了相应的变化。当然,摄影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而Cos摄影在我看来也应当归属于其中主题人像摄影的一部分,因此也不是我这里能全面概括的。因此本文也和之前好多年前写的《入木记》一样,以点滴记录而不成线索的方式记录下一条条分散的经验。

 

入木记·Cosplay摄影私影篇:组织

 

如果说舞台比赛还可以有音乐、动态和走场变化来表现剧情及人物关系,那么拍照就完全考验服装(包括道具)、动作及神态的静态功夫了。

 

要注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拍摄之前要确认选择所选场地是否允许拍摄,如果有不确定因素(比如需要和保安躲躲闪闪),应该事先与Coser、摄影师及其他参与人员说明情况。

继续阅读

刚才去了上海书城,买了几本摄影书。起因是雨涛建议我去学一学数码相片的人像后期处理,本来考虑一本PhotoShop一本LightRoom的,后来发现LR的书并没有中意的,都介绍得很浅(难道LR本身功能就不多?),结果买了一本后期PS的,和两本前期拍摄的……果然我还是比较关注前期啊。
第一本书是《Photoshop CS5 人像与风景照片 编修技术精粹》,之所以会选这本,是因为本书略过了一些基础的PS教程,直达主题,直接开讲,适合我这样稍有PS使用经验的读者。而且其中涉及的磨皮、减少杂发、HDR照片,都是我最近关心的,甚至还有模拟星芒镜效果和给头发加高光的,实属难得,于是就买了这本。
第二本书是《人像摄影宝典 构图·用光·修饰》,是几个韩国人共同编写的。之所以会选择这本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其中照片素材就那么三四位模特,不像其他一些同类书籍里模特每张照片都不同,一看就不像是作者自己拍的素材而是网上收集的;第二是这本书选取的例子都是户外摄影,很接近Cosplay摄影的环境;第三,它不像其他同类书籍,对指导人像Pose流于感觉和审美的文学性描述,这本书是针对一个问题,给出多张相近但良莠不齐的作品,并用摄影技术的语言告知读者好好在哪儿,差又差在哪儿,我喜欢这样描述翔实可以成文把握的著作。
第三本书是《人像摄影之道》,之所以会选取这本是因为其中选取的照片素材都很有日式风格,且取景角度也与Cosplay摄影也相仿,因此买来一读。
其实今天在选书的时候我就在反复思索这样一个问题:Cosplay摄影在照片内容方面,除了被摄者的衣服与众不同外,其他还有哪些是它区别于众多摄影题材的特色?这个问题其实是霜提出的,之前在微博回复的时候我概括为“人在事中、人在景中”,现在想想好像也并不准确。看来还继续有待实践发掘。
说起来这三本书买了200多元,差点没钱回家……果然地狱不减当年。

小记一笔。这是出自下午和一个coser讨论有关cos摄影照片问题对话时的反思。对话情景中我是摄影的,她是coser和后期P图的。

 

她说有些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会有明显偏色,比如肤色偏红等等……而我一般拍出来的不偏,因此说P我拍的照片还是挺简单的,不用后期调很多东西。

我思考了一下原因,可能与我是新手有关。

我回答说可能是那些摄影师自认为自己很厉害,所以都把一些参数都手动设置,比如曝光啦、白平衡和色温啦等复杂参数。而我玩单反才一年多时间,而且使用频率也不高,很多参数我只是知道其作用,但不知如何去用。——用Lifeator的话来说,就是我知道数据但不知道如何驾驭数据,因此我是数据党而不是“后数据党”——既然不知道,所以我就将那些复杂的参数,自己不懂的参数设置索性就调到Auto,也就是自动档,让相机根据环境帮我判定。因此拍出来照片的效果反而不错,至少这位Coser就表示我的照片不偏色。

继续阅读

刚才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漫漫败家不归路 算算玩单反要花多少钱》,其中将买单反相机分为了几个阶段。

对照自己,也有一些类似的情况。不过还好,因为经常去色影无忌之类的网站,因此会接触到很多信息,既有推动作用(让我接触到各种镜头和器材),也有抑制作用(下详)。下面就简单来说说我在摄影器材方面观念的进步,顺便大家可以参考我以前发的《我的数码相机小史》。
和大家一样,第一个追求的数值总是像素。很显然地,像素越高,拍到的东西越多——不考虑视野和锐度——生成的照片文件在电脑上也看着越大。

这个观念在我买倒数第二台DC SonyHX1的时候被打破了,然后我开始追求变焦。因此HX1是一台20倍光学变焦的相机,很给力。
然后有了单反,一开始甚至现在,我玩单反也是在凑焦段,比如第一支镜头是18-200,然后又上了10-20,再是10-17的鱼眼,算是凑了比较大的范围。覆盖的焦段广,确实意味着可以拍到更多东西,但拍到更多并不表示拍的好,有些时候放大太多还容易抖。
后来我在色影无忌之类的网上接触到了上述链接中“终于有一天你看着你的大三元开始厌烦了,因为很多人会告诉你只有定焦镜头才有最出色的画质。”的观点。不过幸好我接触到这种说法时还没买天价的大三元,因此我可以说从入门变焦镜头直接步入了定焦的领域。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摄影论坛的“抑制作用”。

 

说实在的,这一年多拍下来感觉——定焦真棒!目前用尼康35mm f/1.8G 可以满足我80%的摄影需求,剩下的则是微距、广角甚至鱼眼的领域了。而且这支镜头价格还很便宜,只要1400,性价比可以说是很高了。记得最早认识这只镜头是在日本圣地巡礼时1nm强烈推荐的,当时拍了一张狗尾巴草,出片很漂亮,我作为桌面用了好久。

 

接触到了定焦,则慢慢开始关注大光圈。总觉得大光圈好,于是差点想买f1.4的镜头。然而在今年年初一次三国杀外景时,由于天气不好所以把35定的光圈开到1.8,拍出来效果很不尽如人意。比如脸清楚了,身子就模糊了;或是并排的两个人清晰了,另一个人却焦外了……总之那次自我感觉比较失败。从此也意识到光圈不能太大,想想大三元都是f/2.8,因此估计2.8上下是最佳人像光圈吧。因此也就不追求超大光圈了。

 

大半年来又开始把玩各种辅助器材,比如直角取景器啦、摄影灯啦、微距灯架啦……最近也渐渐得出一个结论:还是人最方便。
下一个关注的指标会是什么?还不知道。可能是感光元件画幅吧,不过尼康D700老了点,我的摄影技术嫩了点,还是过个两三年再说吧……
那么,某位看似三分钟热度要开摄影工作室的同学,你准备好踏入这水深火热的器材炼狱了吗?

我的数码相机小史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回顾前些年,不想前前后后已经入手了5台数码相机。从最简陋得,到十几个小时前的单反。就当一段个人小史,一一数来。

第一台:佚名
第一台相机我已经忘了是什么牌子,更别谈型号了,仅仅是样子还记得:长条形的灰色数码相机,只有一个快门键,和后来几年电视直销广告的“网易拍”(?)差不多,而且IT行业的表哥也说是“数码玩具”,因此看来是个杂牌的。是当年中考完的02年随第一台电脑买的吧。之后因为贪玩网络游戏,而这台相机本身又玩不出什么花样,所以就根本没拍过几张。倒是当了几次摄像头的功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