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生病。生过病的人都知道,生病时味觉会失效,不知是因为发烧的关系,还是因为服药的关系,反正这几天我的味觉是彻底崩坏了……
前天叫外卖吃,菠萝没有酸酸甜甜了,吃下去全是涩味;醋也感觉不到酸味了,但略带苦味;就连直接拿了一小坨盐放在嘴里,平时由咸而鲜的感觉没有了,仅有的是盐的苦味……总之是吃什么东西原来积极的味道都没了,只剩下负面感觉的味道了……
其实也没那么严重,不过令我产生的联想却是比较可怕的。这种可怕类似于《克苏鲁神话》式的可怕,是一种基于世界观的,而不是基于影像和感官的。
近来生病。生过病的人都知道,生病时味觉会失效,不知是因为发烧的关系,还是因为服药的关系,反正这几天我的味觉是彻底崩坏了……
前天叫外卖吃,菠萝没有酸酸甜甜了,吃下去全是涩味;醋也感觉不到酸味了,但略带苦味;就连直接拿了一小坨盐放在嘴里,平时由咸而鲜的感觉没有了,仅有的是盐的苦味……总之是吃什么东西原来积极的味道都没了,只剩下负面感觉的味道了……
其实也没那么严重,不过令我产生的联想却是比较可怕的。这种可怕类似于《克苏鲁神话》式的可怕,是一种基于世界观的,而不是基于影像和感官的。
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至少我自己是如此认为的。今日与伊斯塔短时间地聊了一会天,提及此事,正好做了一下清理,明白了自己不可知论的两个源头:一是源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它揭示了当今物理前沿视界里,"知"的物理极限。极限限制了可知,其余更微小的部分便为"不可知"。知道了量子的不可知性,我才敢大胆地认为由量子构成的世界亦终不可知。二是源于佛。佛有"十四无记",是说佛在面对十四个(类)关乎世界或人生的终极问题时,采取沉默的方式以应达。因此,我也效法本师释迦牟尼,以不可知来作答。顺便一说,以上这两种思想,都是我高二时接触到的,看来高中时代真是一个人世界观成型之时,对我的思想成长来说也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黄金时代!
曾经在高二时写过一篇文章: 《生死及其相关》 ,当时就发表在了网上(在哲学人生论坛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却在EVAcn下属文教研究局LOCK第三届论文竞赛中被评为“LOCK最高研究员级文章”)。此文中提出了我的世界观模型。(后详)
时隔五年,不知是因为前几天看了关于几个机器人通过图灵测试的新闻,还是刚才受到《世界人氏血脉书系——意大利人》中关于哲学唯心唯物流派介绍的影响,总之,今天偶然间又产生了对高二提出的世界观模型的进一步思考。
当时提出的世界观模型,是心物二元的。我(当时)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且仅有的两个的存在。物质和精神互相缠绕、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但又保持各自存在的独立性。物质和精神同属第一性。物质的基本构成物是“广义原子”,即某种尚未发现的但确实存在的最小物质单位。(可能可以被发现,也可能由于测不准原理而无法发现但确实存在。)它可能是夸克、量子、弦、等等……代称为“广义原子”。而精神的基本构成无是信息。最基本的信息应该是表示“0-1”的1位2进制数。(这并非说世界就是2进制的,在大学电工学实验课中我亲手用2进制电路搭出过6、7、10等多进制电路)而意识则是信息的复杂集合体——就如同肉体是广义原子的复杂集合体一样。
以上,就是我高二在《生死及其相关》一文中提出的世界观模型,受用至今。
不过,今天下午想到的一个问题似乎与以上模型相矛盾。不过,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再来看一下模型。
根据以上模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个隐含的关系。物体由广义原子构成,所以,物体的存在必然要以广义原子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而广义原子的存在却不能以物体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换言之:广义原子的存在不依赖于物体的存在。(通俗地讲,儿子的存在必须以老子的存在为前提,而老子的存在却不以儿子的存在为前提。换言之:就算儿子不存在,老子也是存在的。在这里,广义原子就是老子,而物体则是儿子。)既然物质有这样的关系,那么精神也应有类似这样的关系,即:意识的存在必然要以信息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而信息的存在却不能以意识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换言之:信息的存在不依赖于意识的存在。
信息是什么?我暂且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但我可以举出一些例子:音乐中带有信息,无线电波中带有信息,计算机磁盘中带有信息。
然而,当我作如下设想时,就遇到了问题:如果人类造了一台以太阳能为能源的无线电波发射台,它可以在无人操控的状态下播放各种语音、音乐信息的无线电波。有一天假设我们星球上所有生命都消亡了,而此时有一台收音机在废墟旷野中播放着上述无线电波的内容。那请问:此时收音机中播放的内容还能算携带着信息吗?
同样地,如果一架UFO坠毁在地球,我们从中发现了外星人使用的类似于电视机的仪器,但我们无法理解播放的内容,对我们而言那只是一堆来自外星的马赛克图像(或者是“雪花粒子”,就是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信号不良时所显示的画面)。那么对于这样一台外形电视机,我们如何确定它播放的内容是否携带信息呢?
以上2个例子其实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信息是否以被意识理解而存在?也就是说:信息的存在是否取决于意识?
其实我早就发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现象,只是没有考虑到信息与意识的存在关系问题上去。
假设现在有一张唱片,我们播放它。对于正常人类来说,应该可以得到“是一个女子的歌声”这条信息;如果是一个精通多国语言的人,那他可以得到“有一个女子在唱德语歌曲”这条信息;对于熟悉这位歌手的人来说,他可以得到更多信息,如歌名、专辑名、唱片发行日期等等……;而对于一个医生而言,说不定可以从歌声中判断出这位歌手还有某种咽部疾病。
总而言之,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一条信息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以前我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是“信息好比一把打开意识仓库的钥匙。至于能反馈出多少相关信息,取决于意识本身有多少相关信息。”(如语言知识的信息、歌手知识的信息或医学知识的信息)然而今天我想到:如果让一个动物或者一个外星人去听这张唱片,那它完全可以否定这张唱片中携带信息。
又,换言之:信息的存在是以能被意识理解为前提的。这样看来,信息不是意识的构成元素,反倒是意识的附属品、产物或衍生物。
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可怕的推论出现了!一直以来我凭直觉坚信机器人可以产生意识。之所以我认为机器人有意识,是因为机器人是由复杂的物质及信息构成的。既然信息不能构成意识,那么:要么机器人没有意识,要么机器人的意识产生于物质。
这个“要么……要么……”的句式,前半句摧毁了我关于机器人存在意识的美好幻想,后半句则彻底颠覆了我“心物二元”的世界观乃至直逼唯物境地。对我精神世界来说真是一场痛苦不小的打击。
现在我不得不修正我的世界观。最保守的修正方案是:继续承认心物二元,但精神的组成部分不再是信息。至于是什么?是逻辑吗?我尚未考虑深入。
最后说一个引申话题。每个人都是通过信息交流而认识他人的。(如眼神交流、言语交流、网上交流等)那么,当认识到“信息无法决定意识是否存在”后,你又何从判断他人是具有意识的呢?可怕!可怕!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果真如此!
刚才和DisDreamer(小D)聊天,话题随着互相之间的穿越而漂移到了关于哲学著作的晦涩性上来。其实这个问题在他本身也是存在的,至少他的话我是一半理解一半猜的——抱歉,我是看南怀瑾的俗人……
如果一个哲学家或理论学家写了一本很晦涩的著作,并且不给出通俗的解释、注解,我觉得这本书很难有共同的理解基础。既然没有注解和定义,那么他之所以被肯定被承认,是因为他的著作真的被大家所理解了么?还是只是“看起来很有趣”“看起来很高深”以及“看起来应该被学术推崇”?
在我看来,如果一本哲学著作(或其他理论著作)不能被人类有共同的理解,那它就不是学术品,而是艺术品。艺术品是应该每个人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其中的美的,而哲学著作、理论著作,则应该追求一种共同的认识,然后基于一种共同的认识才能展开讨论。
当然,这个人如果已经作古的话,也无法直接问他“我到底有没有理解你的本意”。不过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叫100个人来读他的著作,至少应该2/3的人对书中提及的同一个问题有相似的理解,才算真正理解该著作了吧?
同样将这个实验加以扩展,就可以确定这本著作的适用范围。
比如先叫100个“作者的本国人”来参与这个试验,再慢慢缩小范围100个“从事理论工作的本国人”,100个“从事哲学的本国人”,100个“作者的同事和好友”,这样不断缩小范围,看缩小到哪一级,才能满足“2/3人对书中提及的同一个问题有相似的理解”,如果连100个“经常与作者交流的人”都没有2/3人给出相似的理解,那他这本书我觉得是不成功的,至少说是不被共同理解的。——不被共同理解的哲学/理论著作,有什么意义呢?
以上话题就随着我去洗澡而暂时告一段落。如果再继续讨论下去,我想一定会讨论到语言的无力性。这大概就是zhexue120所提到的“无言性哲学”吧。
进而想到了一句佛教用语:“第一义不可说。”讲的也是这个问题,语言无法表达真理,或者说无论如何用语言去表达真理,总会有缺陷。然而即使如此,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理论家,仍是以这“不能记载第一义”的语言去记载第一义,使之思想流传于世。——有的哲学家很厚道地给出了较通俗的理解,有的干脆不给出注解,那就更“不可说”了!
又想到了一句佛教用语:“禅本无言,言中藏禅。”这里的“藏”,其目的不是为了不让人发现,而恰恰想法是要使人理解和发现。然而,究竟藏得好不好,是否易于被大多数人发现并理解,这就是是否善于表达的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