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刷RSS阅读器而偶尔看到一篇博客《典故和「梗」》,其中提到那些烂大街的梗所造成的共情是无意义的,是忽视了具体背景细节所造成的一种空洞的共情。并且作者也讨论并提议了「避免被『梗』笼统概括」的方法,就是去看清梗的来源,以及具体用例中的背景细节。

无独有偶,这让我想到了大约半年前我读的一本书《知的複眼思考法 誰でも持っている創造力のスイッチ》,书名翻译过来可写成「知性的复眼思考法 无论谁都拥有的创造力的开关」。其中,作者苅谷剛彦在给学生上课(或许是逻辑课程?)时,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们的「复眼思考」(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因此让学生们进行了这样一个练习:避免使用那些新闻热词,而去说明一个社会时事。我记得书中给出的例子,是避免使用「受験戦争」(考试战争)、「いじめ子」(校园霸凌施加者)这样的新闻热词,来重新认识、检查和审视当下社会上的情势。

我觉得本书中提到的这个「避开新闻热词,来进行说明」的方法,就与上面提到的那位博主所建议的看清「梗」背后的细节有着相似的思考方式。或许可以这样说,那些轰然而至的新闻热词,其实就是媒体集团所捧起的「梗」。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要否认一切新闻热词、新闻频出词汇的价值。它们其中的一些是有价值的,是人类思考和探索的结晶,但是其中一些则可能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所谓宏大叙事、划时代感或新的商机而发明炒作的词——例如「厉害了,我的国」或「元宇宙」或「新资本主义」。因此,通过练习避开新闻热词来进行对事件进行思考和说明,可以帮助我们再一次就更为细节、具体的层面上,分辨哪些新闻热词确实是有其价值所在、有其深刻的变化和结果;而另一部分热词,则是宣传造势之「梗」,是集体情绪兴奋剂效用之「梗」。

又是一年过去了,正如去年的初笔:字所示的那样,2021年依然是一个异常的一年。

受此影响或者与此无关,我也度过了异于往常,也异于常人的一年的生活。同时,我也越发地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人并非是按照社会理想范式那样度过自己的人生,那样的人生模式可能只是一个理想像——甚至也不是理想像。或许可以这么说,每个人越是经历着自己,就越会感到,「异」是每个人各自具有的一个属性。我异于他人,我异于每一个他人。

此外,这一年也是我依然沉浸于异世界(?)题材作品《记录的地平线》相关资料翻译的一年,正如博客上一篇篇陆陆续续发出的资料。

今年我笔锋(?)一转,写了个——

稳。

*用了和刚抽到的FGO新年从者「闇のコヤンスカヤ」一样的红色来写!

眼前已来临的2022年,安安稳稳地度过吧!

附历年初笔回顾:

2009 創
2010 展
2011 ?建
2012 玩
2013 持
2014 術
2015 显
2016 朴
2017 節
2018 兆
2019 旦
2020 曼?
2021 异
2022 稳

昨晚是多梦的一夜。具体原因不知道,可能是因为最近背着相机出门散步导致肩颈酸疼,于是没睡踏实,大概是这个原因吧。

总之,昨天晚上很罕见地多梦,梦到了和从前社团的朋友旅游合宿啦之类的。最后梦到的一个场景是:我爬起来,去检查房门,发现房门没上锁,而且还半掩着。然后当时梦里的我心想:不可能不可能,我平时没这么粗心大意的,我一定是在梦里——然后梦里的我努力使自己「醒」了过来,「已醒来」的我又去检查了一下房门,发现依然没有上锁。不过既然已经醒来了,那就应该是真的了吧?

于是,此时闹钟响了,我醒过来了。也就是说,上面的梦境是一个嵌套梦,在梦中梦里我检查了一次房门,然后从梦中梦醒来(自以为醒来)的我又去检查了一次房门。这两次都是不真实的。

我被闹钟叫醒后,当时依然有一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醒了。于是我在床旁边站了几秒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现在是不是在梦里呢?此时我注意到了一个似乎是可以作为自己不在梦里的证据。

继续阅读

最近,或者说几乎每一年,日本的靖国神社都会成为日、中、韩之间的话题。其实,根据周恩来所写的日记,他在年轻时的日本留学期间,也到访参观过靖国神社,以及其中的游就馆。

当然,当时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因此靖国神社内应该还没有供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牺牲者英灵。而饱受争议和批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甲级战犯「合祀」入靖国神社则是从1978年开始,因此周恩来去靖国神社的时候,当然里面并不供奉着这些战犯。于是我有产生了一个疑问:周恩来去的时候,里面供奉的是谁呢?于是来一步步考察。

先考察周恩来日记

我参考的周恩来日记,是日语翻译版的日记,由日本「小学館文庫」出版,书名为《周恩来『十九歳の東京日記』》,ISBN:4-09-403621-0。当然,周恩来的日记应该是由中文写成的,我周边没有中文版的书。在豆瓣上可以查到,线装书局出版过《周恩来旅日日记(上下册)》(ISBN:9787801060433),又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过《周恩来旅日日记》(ISBN:9787507304145)。

在日语版书的193~194页,写到:

继续阅读

最近因为要凑齐消费笔数,来免信用卡年费,就集中在亚马逊上买了几本电子书。其中一本就是《批判性思维》。

既然是《批判性思维》,那么我也就来用批判性思维来阅读并评价一下吧。本文来讨论一下本书1.1.1部分的一些概念,以及我的不同意见。

书中给出了一对概念:客观断言、主观断言。此外还举出了一些例子,例如「火星上有生命。」是客观断言,而「米醋太甜。」则是一个主观断言。之后,书中又提到:许多陈述中既包括了主观的部分也包括了客观的部分。在这里,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人偷走了我们俏皮的混凝土草坪鸭。」这样一个句子,作者指出:「草坪鸭是不是混凝土的」、「草坪鸭是不是我们的」、「是不是被偷了」是客观断言,而被偷的混凝土草坪鸭是否俏皮,则是主观断言。

下面是我的想法。

我觉得,这里作者所举出的3个客观断言,好像也并不是那么的客观。也是依赖于某一些条件,甚至是依赖于述说者本人的信念。即,这三句其实也是一种主观断言。我们逐一来看一下:

草坪鸭是不是混凝土的

混凝土是一种工业材料名称,显然要有一定的标准,例如国家或者行业的工业标准。而这个标准——用于规范整个产业的标准,或许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生改变。我不是化工专家的人,例如,混凝土是不是要符合一定的配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密度,才能被称之为工业标准意义上的混凝土呢?像是杂质过多,或是成型后强度不够的混凝土,是否就不能称为混凝土,只能称之为普通的泥浆水呢?于是,我们应该应该去找出一个规范来,例如是一个工业标准,它定义了一种材料可以被称为混凝土材料所需符合的技术指标。

回到这句句子上来,假设,混凝土的标准本身也发生了改变,在40年前,由于混凝土制作工艺尚未到达某一技术水平,因此当时的行业标准对混凝土的定义也比较宽松,不那么严格。而随着化工材料的进步,整个行业的混凝土制作工艺得到了提高,于是行业标准中对于混凝土的定义也变得严格了。那么,如果这个例句中的草坪鸭,是一只在50年前生产的草坪鸭,符合当时混凝土的标准定义,但却不符合时下的技术标准。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讨论这个草坪鸭的材料时候,就取决于说话者判断一件物品的材料是以物品制作当时的技术标准,还是以说话时的技术标准来衡量。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对于牛奶的标准,以及最近有关华为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到底是不是区别于Android的操作系统。

草坪鸭是不是我们的

如果说上一个有关材料的论述还是比较具有客观性的话,那么这个论述——物品属于谁,那就更具有主观性的了。

继续阅读

最近,随着「躺平」这个流行词风潮一起被大家所关注的,还有白岩松连问「不会吧」的那段视频。最初我看到的是一小段,仅有「不会吧」那么几句,听起来很反常识。我想是不是断章取义,是不是前后语境中的反讽说辞?于是我去搜索了一下完整版,索性不长。也就03:41秒。我先听写、整理一下,然后写出我的批评意见。

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o4y1m73p

文字版权也属于上述视频的原作者。

(画面标题:对白 新励成)
位:你好,白老师。我叫位宇洋,来自经济管理学院。今天我想问白老师您一个问题是:您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精分」的这种现象?当代年轻人呢,一边在B站上看着爱国视频热血沸腾,但是一边呢又面对着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又感到无能为力。他们一边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刚到乐观,但是又对个人的发展前途感到悲观。我想请问白老师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在您那个年代——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心理矛盾呢?

白: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由于比你们不幸得多,所以反而没这么大的这种这个焦虑。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从来没想过会有自己的房子,更谈不上房价。甚至我们早期的时候,我的师哥师姐的那时候都没有想过自己找工作,反正都是包分配,我是一块儿砖,东西南北随便儿搬。那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

位:我觉得我是幸运的。

白: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幸运的基础上去思考我们的很多挑战和难题。国家我相信会越来越好,但是另一方面把自己变得更好,也是在你为这个国家做的贡献。你自己变得更好,靠离你解决现在的那些压力住房等等,就会更近一些。所以,你看咱们现在的人均住房——全国人均住房奔40平米去了。所以有的时候大数据不解决个体的问题。你有那40平米吗?属于你的。但是可能也有,因为在你父母的那个住房面积中,包含着你的这个面积。现在只不过要解决你的问题。我觉得国家向未来的发展,是要国家大家越好,小家就应该越好。它不应该是「精分」。压力归压力,但他还是一种正向效应。

位:(点头)。
继续阅读

看我博客的人,都知道我写的书评/读后感,标题上一般都不怎么老老实实地写上「读后感」三个字。受南怀瑾所著书名的影响,我也喜欢给各篇读后感加上一个奇奇怪怪的名字。因为感想的方式也有各种各样,有些是零星的想法,有些是大加赞美,有些是提出疑义等等……这篇我用了「指摘」,并不是取指出错误之意,而是指指点点之意。

这本书《ジェンダーについて大学生が真剣に考えてみた》,让我来翻译成中文的话,可以直白地翻译成《大学生尝试认真考虑的有关社会性别(性别多样性)问题》。本书的作者栏标注的是「 一橋大学社会学部佐藤文香ゼミ生一同(著)」,书中的内容就是一桥大学一位名叫佐藤文香的老师所带领的讲座中,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内容的展现形式,是罗列出的29个问题,并对该29个问题进行讨论。整本书的结构比较简单,29个的问题之间也相对独立,并没有构成十分体系化的理论框架。书中尽管也举到一些事例,但却没有举出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例如当性别多样性与个人言论自由相冲突时,当性别多样性与宗教传统相冲突时,各地区、各国家、各文化圈的具体事例)。因此,总体上来说,正如标题所言,还是一本汇总了研究该领域的大学生作品成果的书——因此,我本篇读后感,就是要指出其中一些我感兴趣的论述,然后简单说明一下我的想法,此是为「指摘」。

要说我为什么会买这本书的话,其实有远期、中期和近期三个原因。远期原因,其实我从2017年起就开始关注了这个问题,我在自己的博客《苹果出了彩虹表带,我想戴一戴——浅述我对支持LGBT与支持人类与虚构角色、人工智能角色「跨形态恋爱」的想法》中提到,我觉得不仅要呼吁支持LGBT,甚至还应该将人类与二次元角色、虚构角色的恋爱关系、婚姻关系也一同考虑起来。中期原因,是在我之前两年所就读的语言学校里,我接触到了来自许多世界各地的同学,我们一起(用日语)讨论和查阅不少问题,其中就有关于社会性别(Gender)的问题,我不仅从日语资料的数据中和对日本人的采访中,认识到了日本社会中这一问题的现状,也还了解到了一同讨论的伙伴们,他们各自社会中对该问题的看法与现实情况。近期的一件让我感觉想找一本有关社会性别(Gender)书来读一读的事情是:大学班级分讨论组。20名左右同学,5人一组。于是老师很自然而然地先把班里5名女同学分为一组,然后让剩下15名左右男同学随机分为3组。哈?这样的做法很奇怪不是吗?感觉自然而然地就先把女生和男生隔离开来,然后再进行随机分组。如果是在中国——或者至少是我之前小学、中学时代的话,我觉得最顺其自然的做法应该是20人一起随机分组。

以上就是促使我买这本《ジェンダーについて大学生が真剣に考えてみた》来读的远期、中期、近期的三个原因。下面来看看书中我摘出了哪些内容吧。因为买的是Kindle版的电子书,所以如果说明出处的话,我就写Kindle版本的位置了。

在第002个问题『「○○男子/○○女子」って言い方したらダメ?』(「○○男子/○○女子」这样的称呼方式不行吗?)中作者提到:在日语语境中,对于男性在私人场合中下厨(或精通厨艺)会被称为「料理男子」,而作为一种职业的厨师,如果是男性的话,则不会被称为「料理男子」。作者认为这里就包含了一种私人场合下做菜做饭的应该是女性这样一种前提。

对于这一点,我想到的是对于上海男人的介绍。通常「上海男人会做菜」是作为一种优点来介绍上海男人的。不过这也确实隐含了类似的一种对于现状的默认,即家务事应该交给女性来办,特别是下厨也是。

继续阅读

唔……想说不三不四,但怎么想都不是一个好词,还是不说了。总之又轮到一年生日。

20210406_想不出什么数字文字游戏的一年

去年 生日时一样,或者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的疫情继续上升——这次是迎来了第四波。所以给自己准备的生日蛋糕也和去年一样,从简,只是在附近的便利店买了一个苹果卡仕达点心——不过还真别说,除了没有蛋糕芯的蛋糕,它的口味还真像奶油蛋糕的其他部分!

依然是キューポッシュ的爱丽丝陪伴。

翻看去年的博客时,望了一眼作为生日蜡烛一年的京都塔,依然发射着彩色的光,只是这次是在蒙蒙雨中。

继续阅读

多年以来,我都是UCC速溶咖啡的饮者。UCC咖啡在日本有积点换奖活动,我花费两年时间,终于攒到了想要的礼物对应的点数!

其实是一个书套,和一张500日元的图书卡。

虽然不是什么很值钱的很了不起的礼物,但作为烘托「在阳光下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读着书」这样惬意情景的气氛,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道具。

就这样,顺便晒一下寄出去的点数贴纸。

各位新年好~!在漫篇有关《记录的地平线》的文章里,本日元旦初笔之文,彰显了这个网站其实是一个综合型(杂乱)的个人博客!

在去年写下「曼?」这个初笔时不曾想到,而如今却无需多言的,就是2020年这个全世界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蔓延所笼罩的一年。因为疫情的蔓延,不仅仅是我个人,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活动都慢了下来,当然医务工作者则忙碌了起来。我自己则是努力自肃,并在自肃生活中寻找乐趣,而此时传来的消息是《记录的地平线》的开播。

依然记得,五、六年前所写作的同人小说《月光之下,大陆以东》开头的第一幕,即以上海陆家嘴AppleStore入口处的巨大椭圆体玻璃柱为原型的,我的小说的那座公会会馆里,爬满了蔓藤的玻璃建筑体。我笔下的〈大都〉的故事从那里开始。

好,那么来看看今年的初笔,我写了什么——

异。

来看看2021年,世界与我将怎样面临奇异、异常或是日新月异,而回顾此时,又将在哪些地方异于今日之世界与今日之我呢?

附历年初笔回顾:

2009 創
2010 展
2011 ?建
2012 玩
2013 持
2014 術
2015 显
2016 朴
2017 節
2018 兆
2019 旦
2020 曼?
2021 异